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国庆假期的第二天,同学约我去逛南京。辗转倒了几次车,我们拿着头天从网上抄下来的地图,终于找到了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据说这是一条很老的路,周围都是民国建筑群,住着低调神秘的老干部和老将军。
我们沿着颐和路一路向南,走过的都是独栋的小楼,以及它们的围墙和院子大门。小楼都不高,两三层,有的墙壁斑斑驳驳,有的满是爬山虎。只是遗憾每个小院子都锁着门。
大概走了一百米,终于有个小院子开了门。我们小心翼翼地进了门。里面看起来像是个家庭餐馆或者小酒店。看了不到五秒钟。就有个穿军装的漂亮姐姐和穿军装的兵哥哥走出来,问我们是干嘛的。同学硬着头皮回答说就是进来看看。我们很自觉地万分不舍地转身准备出去,抓紧最后的机会看了眼围墙里面的石牌,竟然是汪精卫公馆旧址。然后我们心满意足地出去了。
我们沿着颐和路继续往南走,然后绕回西康路,路过宁海路上古老得让我们怀疑能否使用的黑色圆形电话亭,走过江苏路上顶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经过灵隐路、普陀路纷纷落落的小碎花,也看过了琅琊路上时不时出现的老而不死的老爷车。在疏疏密密的法国梧桐的树荫里,我们都不敢说话了,任凭古老宁静的气氛慢慢地延伸。
没有真正到这里之前,南京是美丽而模糊的。在去南京的火车上,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安静的六朝古都——隐藏在角角落落里的古迹,秦淮河上的悠闲小船,玄武湖上的某只水鸟,还有中山陵前肃穆的人群,也许当中还有谁在轻轻地说话,吴侬软语,温柔动听。
但是一下火车听见的就是几乎可以说是硬得有点难以接受的方言,说话的人仿佛都是故意用最粗的嗓音在吼,震耳欲聋。好不容易跟着人流走到了火车站外,阳光扑面而来,九月的天气仍然很热。火车站正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水面非常平静,但是湖边的人特别多。就在这个时候,听到旁边的人说,这就是玄武湖,一路上我心心念念的玄武湖。那一刻,我很失望,觉得这个城市真是浅薄,把火车站放在本城最大的湖边,多显摆啊,一点也没有低调的古都气质。
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被困在长江以北的浦口区。由于地处偏僻,学校门口的车站只有两路公交车,我几乎足不出校。第一个月军训,我每天一边淌着汗,一边诅咒从来不消停的直射的阳光。好不容易熬到中秋节,有一天假。我挤完车又挤地铁,终于到了南京的中心商业街,新街口。路上遇到无数个99秒的红灯和无数辆自行车,觉得南京也不过如此吧,其实也没有什么古都不古都的。
天气越来越冷,对南京越来越没有热情,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的一天。已经深秋了,在网上看到了南京三年展的消息,我和同学怀着那么一点点的小期待,准备去看看。
乘的公交车是旅游专线,路过的都是南京的小景点。我当时穿着厚厚的毛衣外套,吹着冷冷的带着昨夜雨水气息的清风,望着窗外移动的景色,竟然感觉得到一点点的平静。公路两边如果不是遗天蔽日的正在落叶的法国梧桐,便是高高的水杉,总觉得再往前走,就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尽管前一天下过雨,这天的阳光仍然很好,就像我第一天到南京时的样子,直愣愣地照射着这个城市,以及公交车上的我。此时耳边浓浓的南京腔似乎也可以接受了。
南京三年是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博物院与中山门相连,整个都是仿古的建筑。两个主要的展览馆都是红瓦大殿,美丽庄严,四周也都是古树参天,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很有一番世外桃源之景。后来才知道其中的一个大殿是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修建的,原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三大主殿之一。
当时我们就懵懵懂懂地走进了举办三年展的那个殿,各种现代的、后现代的作品展出在红墙木门上,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看完整个三年展,对南京的印象就有极大的改观了。大概每个城市的城市展都是能够最集中反映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沿的吧。南京的这个三年展很好地彰显了南京的活力,同时没有忘记这个城市所背负的历史。
也是这一次,我开始意识到,六朝古都早已远去,留在南京的,更多的是中华民国的痕迹。三年展里有个作品,叫做《双城记》,是将东京和南京的影像同时投影出来,并列在墙上,从1937年到2008年,在时光中穿梭,狠狠地对比了一下。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造成的伤痛也许可以远去,但是不会被忘记。而因为前朝都城的尴尬身份,很多时候,南京只能默不作声地记得,并没有大声地说出口。
从博物院出来,我和同学沿着法国梧桐的大道一通胡走,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低调的石门,里面是个挺大的院子,有真正的红砖绿瓦。仔细看旁边的石牌,竟是原南京国民政府旧址,现在好像被用做历史研究院。守门大叔不准我们进去,我们只好继续沿着大道往前走。而座落在原民国政府旧址旁边的,竟然是熊猫集团。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电视机么,小小的,厚厚的,看起来笨笨的那种?好多都是熊猫牌的。走到这里,脚步就开始轻快起来了。
现在想起来,那一天真的是很美妙的。经历了现代展的涤荡,再是与国民政府的偶遇,最后又梦回童年,这样的感觉相当美好。
四
对南京的好奇和热情又重生了。我开始经常地从南京长江大桥经过,到那些听说还不错的地方去。后来也去了玄武湖,沿着湖边走啊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不到一半。尽管不远处就是火车站,但是玄武湖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安静。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旁边,玄武湖就一直沉默着,有她自己的坚持,不因为纷繁复杂的事物而动摇。 南京是个小地方,但绝对是个大城市。不是指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是,南京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气质。在这以前,我是不能想象,一个像夫子庙一般闹腾的城市,怎么可能又有中山陵—般的肃穆。但事实就是这样。
夫子庙、秦淮河,每晚都是河灯闪耀,人声鼎沸。人们很认真地拍着照,好像只要自己在如今秦淮的画面里,就能沾到几百年前秦淮风光的喜气。
在离这个地方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就是宁静肃穆的中山陵。一边攀登台阶,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回忆中山先生的生平。台阶中间有两个大鼎,其中一个有个大洞,旁边的导游说是抗战时日本轰炸南京时留下的。有一次刚刚走到鼎旁边,上面就走下来一群孩子,好像是日本的小学生,能听见零零星星的日语。他们的穿着跟中国大街小巷的孩子不太一样,还有染黄头发的男孩。有那么一点点嘈杂和吵闹,但是我并不觉得不舒服。身在这样的地方,是没有办法让自己感到烦躁的。中山陵就像中山先生一样,一直给我都是博爱、兼容并包的感觉。
感觉这就是南京。怀着包容、忍耐的心,默默地爱着这个民族,默默地养育着这里的人,不管是喧闹或者安宁。
五
前天和同学去听了一场李志的唱片首发会,唱片的名字叫做“我爱南京”。李志曾经肆无忌惮地说,南京已经没有人和他说话了,如今又肆无忌惮地回来说他爱南京。我一边听着基本演变成演唱会的专辑首发会,一边思考他的前后矛盾。也许他是想说,他不在乎这个城市的人是否理解他,他只是爱这个城市本身。虽然这样的说法显得骄傲而牵强,但如果让我表达对这个城市的感情,我也想说,我不在乎这个城市的人是否理解我,是否接受我,我只是爱这个城市就好。
国庆假期的第二天,同学约我去逛南京。辗转倒了几次车,我们拿着头天从网上抄下来的地图,终于找到了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据说这是一条很老的路,周围都是民国建筑群,住着低调神秘的老干部和老将军。
我们沿着颐和路一路向南,走过的都是独栋的小楼,以及它们的围墙和院子大门。小楼都不高,两三层,有的墙壁斑斑驳驳,有的满是爬山虎。只是遗憾每个小院子都锁着门。
大概走了一百米,终于有个小院子开了门。我们小心翼翼地进了门。里面看起来像是个家庭餐馆或者小酒店。看了不到五秒钟。就有个穿军装的漂亮姐姐和穿军装的兵哥哥走出来,问我们是干嘛的。同学硬着头皮回答说就是进来看看。我们很自觉地万分不舍地转身准备出去,抓紧最后的机会看了眼围墙里面的石牌,竟然是汪精卫公馆旧址。然后我们心满意足地出去了。
我们沿着颐和路继续往南走,然后绕回西康路,路过宁海路上古老得让我们怀疑能否使用的黑色圆形电话亭,走过江苏路上顶着十字架的基督教堂,经过灵隐路、普陀路纷纷落落的小碎花,也看过了琅琊路上时不时出现的老而不死的老爷车。在疏疏密密的法国梧桐的树荫里,我们都不敢说话了,任凭古老宁静的气氛慢慢地延伸。
没有真正到这里之前,南京是美丽而模糊的。在去南京的火车上,仿佛就看到了那个安静的六朝古都——隐藏在角角落落里的古迹,秦淮河上的悠闲小船,玄武湖上的某只水鸟,还有中山陵前肃穆的人群,也许当中还有谁在轻轻地说话,吴侬软语,温柔动听。
但是一下火车听见的就是几乎可以说是硬得有点难以接受的方言,说话的人仿佛都是故意用最粗的嗓音在吼,震耳欲聋。好不容易跟着人流走到了火车站外,阳光扑面而来,九月的天气仍然很热。火车站正对面就是一个很大的湖,水面非常平静,但是湖边的人特别多。就在这个时候,听到旁边的人说,这就是玄武湖,一路上我心心念念的玄武湖。那一刻,我很失望,觉得这个城市真是浅薄,把火车站放在本城最大的湖边,多显摆啊,一点也没有低调的古都气质。
后来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被困在长江以北的浦口区。由于地处偏僻,学校门口的车站只有两路公交车,我几乎足不出校。第一个月军训,我每天一边淌着汗,一边诅咒从来不消停的直射的阳光。好不容易熬到中秋节,有一天假。我挤完车又挤地铁,终于到了南京的中心商业街,新街口。路上遇到无数个99秒的红灯和无数辆自行车,觉得南京也不过如此吧,其实也没有什么古都不古都的。
天气越来越冷,对南京越来越没有热情,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的一天。已经深秋了,在网上看到了南京三年展的消息,我和同学怀着那么一点点的小期待,准备去看看。
乘的公交车是旅游专线,路过的都是南京的小景点。我当时穿着厚厚的毛衣外套,吹着冷冷的带着昨夜雨水气息的清风,望着窗外移动的景色,竟然感觉得到一点点的平静。公路两边如果不是遗天蔽日的正在落叶的法国梧桐,便是高高的水杉,总觉得再往前走,就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尽管前一天下过雨,这天的阳光仍然很好,就像我第一天到南京时的样子,直愣愣地照射着这个城市,以及公交车上的我。此时耳边浓浓的南京腔似乎也可以接受了。
南京三年是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博物院与中山门相连,整个都是仿古的建筑。两个主要的展览馆都是红瓦大殿,美丽庄严,四周也都是古树参天,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很有一番世外桃源之景。后来才知道其中的一个大殿是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修建的,原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三大主殿之一。
当时我们就懵懵懂懂地走进了举办三年展的那个殿,各种现代的、后现代的作品展出在红墙木门上,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看完整个三年展,对南京的印象就有极大的改观了。大概每个城市的城市展都是能够最集中反映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沿的吧。南京的这个三年展很好地彰显了南京的活力,同时没有忘记这个城市所背负的历史。
也是这一次,我开始意识到,六朝古都早已远去,留在南京的,更多的是中华民国的痕迹。三年展里有个作品,叫做《双城记》,是将东京和南京的影像同时投影出来,并列在墙上,从1937年到2008年,在时光中穿梭,狠狠地对比了一下。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造成的伤痛也许可以远去,但是不会被忘记。而因为前朝都城的尴尬身份,很多时候,南京只能默不作声地记得,并没有大声地说出口。
从博物院出来,我和同学沿着法国梧桐的大道一通胡走,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低调的石门,里面是个挺大的院子,有真正的红砖绿瓦。仔细看旁边的石牌,竟是原南京国民政府旧址,现在好像被用做历史研究院。守门大叔不准我们进去,我们只好继续沿着大道往前走。而座落在原民国政府旧址旁边的,竟然是熊猫集团。还记得小时候看的那些电视机么,小小的,厚厚的,看起来笨笨的那种?好多都是熊猫牌的。走到这里,脚步就开始轻快起来了。
现在想起来,那一天真的是很美妙的。经历了现代展的涤荡,再是与国民政府的偶遇,最后又梦回童年,这样的感觉相当美好。
四
对南京的好奇和热情又重生了。我开始经常地从南京长江大桥经过,到那些听说还不错的地方去。后来也去了玄武湖,沿着湖边走啊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不到一半。尽管不远处就是火车站,但是玄武湖有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安静。人来人往的火车站旁边,玄武湖就一直沉默着,有她自己的坚持,不因为纷繁复杂的事物而动摇。 南京是个小地方,但绝对是个大城市。不是指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是,南京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气质。在这以前,我是不能想象,一个像夫子庙一般闹腾的城市,怎么可能又有中山陵—般的肃穆。但事实就是这样。
夫子庙、秦淮河,每晚都是河灯闪耀,人声鼎沸。人们很认真地拍着照,好像只要自己在如今秦淮的画面里,就能沾到几百年前秦淮风光的喜气。
在离这个地方不到十公里的范围内,就是宁静肃穆的中山陵。一边攀登台阶,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回忆中山先生的生平。台阶中间有两个大鼎,其中一个有个大洞,旁边的导游说是抗战时日本轰炸南京时留下的。有一次刚刚走到鼎旁边,上面就走下来一群孩子,好像是日本的小学生,能听见零零星星的日语。他们的穿着跟中国大街小巷的孩子不太一样,还有染黄头发的男孩。有那么一点点嘈杂和吵闹,但是我并不觉得不舒服。身在这样的地方,是没有办法让自己感到烦躁的。中山陵就像中山先生一样,一直给我都是博爱、兼容并包的感觉。
感觉这就是南京。怀着包容、忍耐的心,默默地爱着这个民族,默默地养育着这里的人,不管是喧闹或者安宁。
五
前天和同学去听了一场李志的唱片首发会,唱片的名字叫做“我爱南京”。李志曾经肆无忌惮地说,南京已经没有人和他说话了,如今又肆无忌惮地回来说他爱南京。我一边听着基本演变成演唱会的专辑首发会,一边思考他的前后矛盾。也许他是想说,他不在乎这个城市的人是否理解他,他只是爱这个城市本身。虽然这样的说法显得骄傲而牵强,但如果让我表达对这个城市的感情,我也想说,我不在乎这个城市的人是否理解我,是否接受我,我只是爱这个城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