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贴近” 办报为群众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结合学习中央关于新闻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神,集中阅读了6月份的《汴梁晚报》,并两次到开封对该报做了专题调查研究。我们觉得《汴梁晚报》在"三贴近"方面,特别是把笔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成效是很明显的。
  
  一、从版面看"三贴近"
  
  《汴梁晚报》是开封日报社出版的,周六刊,星期日无报。4开,16版。6月共出报纸25期,400版。以本地新闻为主的《要闻》和《综合新闻》版101个,共刊发本市新闻574条,内有头题95个。其中报道基层、群众的431条,占75%;内有头题70个,占74%。
  面向基层和群众的专版《百姓报道》、《街道·社区》,6月份共编发15版次,平均1.7期报纸一版次。
  以上两版和《综合新闻》版报道对象为基层、群众的专栏有《胡同新闻》、《百姓热线》、《社区大家谈》、《社区掠影》、《社区星座》、《直通社区》、《社区故事》、《老百姓故事》、《片警风采》等。6月份这类专栏共编发54栏次,平均每期报纸2.2栏次。
  以上数字不能说很准确,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汴梁晚报》"三贴近"的宣传报道是相当突出的。
  
  二、读者和有关领导的评论
  
  7月11日上午,我们在开封日报社开了个读者座谈会,基层干部、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办事处干部、交警等,共10人参加。人人抢着发言,都是开门见山:
  "《汴梁晚报》是一览小天下,报不大,信息量大。我天天看,一天不看心里就受不了。星期天没报心里空落,老觉得少了啥。"
  "我昨天夜里10点才出差回来,看晚报看到凌晨两点,看不完心里不踏实。"
  "我家里都是工人、干活的,儿媳、孙媳本来都不看报。后来都跟着我看晚报,如果哪天我忘记把报纸放到外屋,他们就找我要。"
  "一些栏目如《百姓热线》、《新闻招手停》,登的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水道不通,路灯不亮,垃圾脏乱,马路有坑,它一登,很快就解决了,百姓能不高兴吗?"
  "我家门口街上搭了许多生意棚,乱,又影响交通。办事处出布告3个月都不拆。给《百姓热线》打电话,第二天登了不到100字,棚子很快拆了。"
  "咱开封的几件大事,像大梁门怎么恢复、开封府建在哪里,晚报可起了大作用。"
  上面这些基本是实录。当然有鼓励之意。但总是说明群众是很喜欢这张报纸的。
  我们和开封市委分管新闻工作的李艳萍副书记有一次长谈。艳萍同志说起报纸的人和事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随和亲切。
  不论日报晚报,都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过要根据自己的性质,发挥优势,办出特点,相互补充,各尽其职。《汴梁晚报》更注意"三贴近",通过报道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儿,让群众自下而上体会、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群众,体贴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记者经常在基层跑,和群众交朋友,抓鲜活新闻。他们做得很认真,效果比较好,市委和政府对我们的两张报纸都很满意。
  他们不仅思想重视,还肯动脑子、想点子,注意策划。晚报的许多版如《百姓报道》、《街道·社区》,许多专栏如《百姓热线》、《市民论坛》等,群众都很喜欢。他们搞了许多活动,如讨论开封府建在哪里、向温州人学习什么、帮助下岗职工、救助贫困大学生、正确引导突发事件,等等,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晚报注意各个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引导和吸引各方面群众。但是品位是高的,不搞低级庸俗。群众喜欢看,觉得是自己的报纸,有看头,帮他们解决问题,很亲切。我也喜欢,天天必看。我知道我们书记、市长都非常关心报纸、支持报纸,也是天天必看。
  
  三、有明显成效的8个方面
  
  《汴梁晚报》有关"三贴近"的宣传报道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有社会热点、突发事件,更有百姓天天遇到的难事、愁事、烦事。有一种看法,认为群众身边的具体问题"三贴近"容易,重大问题,特别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难以"三贴近"。晚报领导认为,关键不在是哪方面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该报长期坚持且成效明显的"三贴近"宣传报道,可以举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关心、党政重视的中心工作。晚报坚持在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既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又让党委、政府满意。例如人大政协两会报道,开了《热线记者跑两会》专栏,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找有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促成问题的解决,受到市民的欢迎和人大、政协的肯定。
  今年的抗击非典斗争,晚报在讲究分寸和步骤、把握力度和趋势的同时,特别强调科学化、人情化,让基层群众看得懂、喜欢看。
  (二)开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创业精神不足,民营经济弱小,是影响开封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一二月间,晚报连续发表9篇介绍温州人干事创业的文章,接着发表10篇读《我眼中的温州人》引发的讨论。鉴于在开封的温州人几乎垄断了开封的一些行业,晚报又以《在开封的温州人》为总题发表6篇文章,介绍温州人在开封是怎样创业发展的。以上3组报道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好评,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三)大家关注的城市建设热点问题。重建开封府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大问题。有关方面选定的府址,不少有识之士却不认同。为了集思广益,不留历史遗憾,晚报组织了专题讨论。发表的几十篇来稿、来信,多数认为初选府址虽然所需拆迁资金较少,但是距历史上的开封府旧址太远,又不利于景点布局和新景区的开发。有关方面再次论证,最后改在包公湖东湖北岸。今年落成的新开封府现在已经成为一处新的景区。
  (四)群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突发事件。去年"十一"黄金周,开封市出租车司机罢运。对于这种尖锐复杂的敏感问题,晚报没有回避,而是勇敢参与。他们首先请优秀出租车司机说心里话:靠出车挣钱养家糊口,本想在黄金周赚一把,谁料却罢运5天,心里是什么滋味?这篇《矛盾着的5天,吃不香睡不着的5天》,一下子拉近了与出租车司机的距离。接着发表的《那天,书记和市长与我们面对面》和随后的一系列报道,对集体罢运事件有理解,有疏导,有批评,有解决方法。很多出租车司机和家人、广大市民都传看那些天的晚报,认为入情入理,不讲空话套话,对于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五)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再就业是晚报长期关注的问题。今年"五一"节前,该报与市劳动局等4单位联手举办的"读晚报找工作",就是一次成功的活动。由于非典不能聚众活动,由有关方面联系开封及外地企业的用工信息,在《汴梁晚报》陆续发布找到的2200多个空岗。那几天的晚报非常抢手,1万多名下岗工前往咨询联系工作,1600多人与用工单位达成用工意向。
  (六)弱势群众的帮扶问题。晚报为弱势群众做过无数好事,如帮助500多名"春蕾女童"上学、帮助30多名40年前的弃婴到江南一带寻找亲人、帮助民工讨要工钱等等。特困户杨汉卿的妻子怀了4胞胎即将临产,无力筹措医疗费;后来,3个女婴感染轮状病毒。晚报多次报道他们的困难,有关单位多次给以关怀和帮助。21名郑州人组织了"爱心联盟",和杨家及其所在社区领导签订了爱心承诺书:每年每人捐助400元钱,孩子生日那天送到杨家,直到4胞胎18岁。杨家及邻居们说:是晚报救了4个女娃!是那么多好心人在抚养女娃!
  (七)社会广泛关注的偶发事件。去年11月11日,晚报报道一伙人冲进马道街温州人陈世烁的店里,砍伤陈及其妻子;陈的另一专卖店也遭暴徒打砸。接着报道各界群众强烈要求严惩破坏开封经营环境的不法之徒。在警方严密缉凶和强大的社会的压力之下,主要犯罪嫌疑人孙超投案自首。外地商户和广大群众纷纷称赞晚报为开封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做了一件好事。
  (八)群众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百姓生活中的琐事,如停水断电、路灯不亮、院内积水、下水道不通、马路不平、楼道肮脏、邻里不和、家庭矛盾,甚至狗叫、烟熏影响居民休息等等,只要是百姓的不便和难处,都在晚报的关注之内。某方面有问题和某问题已经解决的报道,打开晚报天天可见。
  
  四、为什么能做得比较好
  
  第一是报社党委重视,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不久之前才不再兼任晚报总编辑的开封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蔡泽恩说:晚报的指导思想是"潜移默化宣传政策,准确快捷传递信息,可亲可信贴近生活,多姿多态服务社会"。晚报同样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必须从自己的性质出发,办出特色,讲究宣传艺术。晚报大多数是自费订阅,读者不喜欢,谁肯花钱买?
  主持《汴梁晚报》日常工作的开封日报副总编辑兼晚报总编辑王正人说:晚报姓汴梁,名百姓,要从汴梁的实际出发,发掘汴梁的新闻资源,为汴梁百姓服务,办一张汴梁百姓的报纸。要咬定汴梁不放松,时刻不忘老百姓。百姓第一,百姓的事第一。"三贴近"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否则无立足之地。这既是长期目标,也是每天的要求,必须经常对照,经常检查。我们当总编辑、当主任的,首先要身体力行,把这个抓紧,不能缺位失职。
  第二是全社形成了共识。"三贴近"是报纸的大局,报社的大局,已经成了全社的共识。不仅采编人员重视"三贴近",经营人员同样重视"三贴近"。广告部戴晓翔主任说:报纸"三贴近",才能占领市场,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读者不喜欢的报纸,难死经营人员也不会有好的效益。
  第三是落实到各类工作人员。每个记者既要跑线,又要跑点,即街道、社区。跑点的记者被群众称为"片儿记"。每天报纸中缝都公布所有记者的分工、电话和手机号码,以便读者联系并监督。经营人员有其特殊优势,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广告人员就经常向《彩市》和《房地产业》专版提供信息。投递员天天走街串巷,也反映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是版面有保证。一是版面设计方案就突出"三贴近"。晚报副总编陈剑平说:报纸是大众传媒,既有"大众"共性的需求,又有"小众"个性的需求。如果说新闻版是为"大众"而设,专版和副刊则可以说是为"小众"而设。这样版性定位就明确了。二是各版刊出既有相对固定的计划,又有根据新闻需要灵活机动的调整。这样就能保证"三贴近"的鲜活报道尽早和读者见面。
  第五是有一套好机制。晚报采编工作的定位是:沉下去找新闻,自下而上找新闻。采编人员的座右铭是:关心最需要关心的人,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办公室里出不了好记者。在座谈会上,记者杨柳村说:我的分工是商业、私企、环保、畜牧以及鼓楼区所辖24个社区。我每周都要跑三四个社区,注意和居民交朋友,从中发现新闻。其他记者也是这样做的。经营人员也把主动接受并及时反映信息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无论哪个部门和哪类人员采访、接受的信息都必须及时处理。简单可靠的立即写稿;需要核实调查的,安排记者采访;重大新闻线索,则认真策划,组织实施。
  和采、受信息相对应的有相关版面和专栏,新闻能够及时和读者见面。例如《百姓热线》编辑处理的百姓生活中的具体新闻,有《百姓热线》专栏刊登;"片儿记"发来的"家长里短",有《直通社区》专栏发表,这两个专栏都是一事一报的小豆腐干。和满街跑的"新闻招手停"新闻车相对应的则有《新闻招手停》专栏,它是省评名牌栏目。
  报道群众遇到的问题,是为了帮助群众和有关部门及时把问题解决,以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只报道问题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有消极作用。晚报非常注意动员群众配合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并及时予以报道。
  第六是市委领导有方,为报纸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市委书记孙泉砀是宣传、新闻工作出身,对新闻工作有深刻了解和切身体会。他常常强调要从开封实际出发,坚持"三贴近",力求有实效。今年春节和新闻单位座谈时,把笔尖、镜头对准群众,力求"三贴近",是他讲话的重点。他对报纸要求非常严格、明确,但如何运作则由报社去办。做的好的充分肯定,该注意的及时打招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市委书记梁绪兴常把市里两报挂在心上,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两报。两位领导都善于利用报纸推动和改进工作,根据晚报的讨论,改变开封府的选址就是突出的例子。
其他文献
大众媒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文中把大众传媒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体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包含着新生活方式的社会流动和变革的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传播媒体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也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而且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期刊
《讲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打栏目。从2001年开播至今,随着其独特的口述纪录风格的成熟,主持人高月也正为越来越多的热心观众所熟悉。第一次与她见面长谈,她言谈举止间的那份平和与沉静,便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的交流魅力。在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里,高月正是以亲切、自然地聆听嘉宾讲述作为主持风格的。她主持既不“抢镜”也不“呆板”,有人说,“高月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她用会说话的眼睛异乎寻常地用于倾听”,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记者团到日本和德国采访,呈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许多记者据此采写了一般化的报道,但有两个记者写出了不一般的新闻。其一,一位记者在日本看见几位可怜兮兮的儿童蜷缩在废墟的石桌边晨读。他认为由此可见日本的希望,便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其二,一位记者在德国的断壁残垣里发现一个罐头盒中插着一束采来的鲜花。于是采写出一篇《废墟上的鲜花》的消息,预见一个国家会像花一样再度
期刊
看上去像一个文静的村姑    初次见到江雪,我很难认定她就是那位曾在两三年间连续写下《全国首例性骚扰案波澜再起》、《枪下留人——死刑在4分钟前停止》、《夫妻家中看“黄碟”》、《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等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风云人物。瞧她,一身远离时尚、淡对潮流的朴素服饰,两个总搭在胸前的普普通通的小辫儿,白皙的脸上架个近视眼镜,乍一看酷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这种风貌在当今的国际大都市
期刊
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新闻出版总署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部门报刊征订工作》的通知,强调党报党刊的订阅数量要合理确定,不得层层加码。除规定用定额管理的公费订阅外,个人订阅党报党刊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不得采取组织和行政手段强迫个人订阅,党报党刊所办子报子刊不得随党报党刊搭车发行。  通知要求,各报刊主管单位和报刊社要对2004年报刊征订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不符合两办文件规定和本通知要求的
期刊
下雪之前,天变黑了,变暗了。接着,下起了雪。刚开始,一片小雪花飘飘扬扬地落下来,好像在探路,好像在空中跳舞,又好像是开领兵的先头部队。渐渐地,雪花变大了,变多了,成群结队鹅毛似的雪花忽忽悠悠地在空中飞来飞去。有的落在楼顶上,有的挂在树枝上,还有的落在地面上。这时,假如你独自站在雪中,雪花就会毫不客气地飞落在你的头上、衣服上……过一会儿,洁白的雪就会把你装扮成一个雪人,好玩极了。  雪后,不但空气十
期刊
在金秋丰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记者节"。  今年的记者节,同前三年又有一些不同,那就是今春肆虐的非典对我们全民族形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如同前些年遭遇的全民抗洪战斗一样,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胜利地经受了这次"抗非典"的严峻考验,原本就有的"人民记者爱人民"、"愈是艰险愈向前"等等新闻工作者职业的人格的本质特色,又一次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彰显。  我们用实践向世人证明:我们无愧于我们神圣的社会
期刊
2003年10月,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先生作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名嘴”王志就一系列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与他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通过节目,默多克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他说道:“我觉得中国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有非常非常悠久伟大的文化。我们希望了解这个文化,了解这个国家,我已经爱上了中国。”当被问到他为中国观众带来什么样的礼物时,默多克先生说道:“我希望带给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已经把党报推向了市场,不少地市级党报在发展中感到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加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地市级党报的出路、发展趋势和她的定位等问题,更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近年来办报的实践看,我认为,地市一级党报她的根本出路在于平民化。    认清形势,找准位置,以办平民报为突破口推进地市党报新闻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党报在市场上生存的压力
期刊
人们都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南阳油田精蜡厂的陈来宝师傅正是在这不惑之年走上了写作之路的。这不,前不久,他又从郑州领回了《河南工人报·太阳周刊》发给他的优秀评报员奖。对陈来宝师傅来说,真可谓是写作路上乐陶陶。  说起陈师傅的写作之路,自有一番坎坷。两年前,陈师傅从机关转到车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车间支书让他写写广播稿、新闻稿,这下可犯难了,从未写过文章的陈师傅当时连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都搞不懂,一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