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沟”现象当重视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媒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文中把大众传媒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体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包含着新生活方式的社会流动和变革的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传播媒体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也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而且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笔者作为“国家发展与大众传播”课题组的参与者,曾对河南省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的行为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发现了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一些新特征。
  
  接触大众媒体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河南农村受众接触的三大强势媒体。尤其是电视,稳定接触率分别比报纸、广播高出61.6和64.4个百分点。在接触时间上,报纸、广播平均每天不到10分钟,电视却高达85.4分钟;在接触频率(接触人群的百分比)上,电视为4.49,报纸为1.97,广播为1.52。在接触率、接触频率(每个接触者每天接触的次数)上,出现了电视——报纸——广播的模式。(见表一)
  
  在城市已成“燎原”之势的互联网,在农村依然只是“星星之火”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但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上海分别为10.4%、9.8%、9.2%,而经济欠发达的西藏、青海、宁夏分别为0.1%、0.2%、0.3%。另据研究表明:中国网民的群体特征主要是年龄在18~35岁,高中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职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以男性为多数。此次调查的河南农村受众,电脑占有率不到1.3%,接触率仅有4.1%。但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电脑占有率已达57%,接触率为44%。
  


  获取信息取代消遣娱乐成为首选
  
  河南农村受众在接触媒体的动机上,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取向,消遣娱乐不再是农村受众接触媒体动机的首选。
  再结合他们的媒体内容偏好及使用效率来看(为便于说明,在统计分析时,把报纸、电视、广播的各项内容,分别归为新闻类、知识类、服务类、娱乐类4大项),
  对新闻性内容的接触率和使用频率居于首位,而消遣娱乐从动机到需求、偏好上都居于次要地位。这与以往的情况有明显不同。以电视为例:(1)1989年中国乡村居民传播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对电视的兴趣取向为娱乐类76%、知识类18%、新闻类5%、评论类1%。(2)另据1992年中央电视台全国观众调查显示,接触电视的目的依次为:娱乐、报道、知识,以“娱乐”为目的的省份占全国的60%。(3)以往电视在中国更多的被作为娱乐手段,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尤其如此。研究表明,获取信息和寻找娱乐这两个变量与“人的现代化”指标之间,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度,即越趋向于“获得信息”的人,现代化观念的程度越高。这一结果表明,当代河南农村受众的观念现代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新闻性内容的高接触率以及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对国际新闻的偏好,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已开始关注天下大事,走向开放。
  对河南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河南农村受众接触传媒的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和需求,充分说明了现代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提升。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而根本的因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广大农村受众对印刷媒体的接触仍不如电子媒体。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仍然不高。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提起信息“知识沟”的现象。美国的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利恩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那些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强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受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引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知识沟”的负面作用将不利于我国乡村的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国家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其他文献
武汉市民不会忘记,就是他——曾装疯13天卧底偷拍飞车大盗,协助铁路公安干警,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就是他——曾化装成修鞋匠、管道工暗访“黑香肠”加工厂,与不法分子面对面地决斗;就是他——曾在风雨交加的寒夜爬上屋顶,揭开注水牛肉的面纱;就是他——曾为拍摄小偷而与其睡在一起……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以城市角落为阵地,揭露丑恶,关注民生。他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一个
期刊
中国新华通讯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南振中在他的《记者的发现力》一文中写道:  年轻记者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使自己的眼睛同自己的大脑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不同大脑联系起来,即使能够看见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属性,跟‘假眼’也差不了多少。  很巧,当代著名记者张建伟在他的《深呼吸》一书中也写道:  据说眼睛是最客观的,最不容易受到欺骗的。但当客体“伪装”起来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需要在眼睛上装个脑袋
期刊
2003年9月,中央对我国报刊业进行大整顿。此举引起了广泛关注,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党报改革的问题。  整顿前后,笔者拜访了上海报界的三位前辈,就这个主题请教了几个重要问题。三位前辈是:马达同志,曾长期担任《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社的总编辑,历任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丁锡满同志,《解放日报》原总编、高级记者、中国记协原副主席;王维同志,《解放日报》原总
期刊
编者按: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在北京问世。11月8日,该报总编辑程益中在成立大会上作了极具鼓动性的激情演讲,题为《我们到底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全文约16000字。上海文新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白子超和《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吕怡然同志对其部分章节作了点评。现刊发于此,供关注新京报问世及其可能对报业带来的冲击的朋友们参阅。    第一部分新京报的使命    一、新京报是全国首家得到中宣部同意和国家
期刊
38岁的张西明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研究员,他的许多学术经历都与国际交往有关,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当天讲解的两位专家中,就有张西明。  上研究生期间曾听过一学期张西明教授主讲的《新聞法制学》课程,对其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印象深刻。他欣然接受采访任务后,约定采访时间却颇费周
期刊
胡锦涛出访法国,在议会发表演讲时,有议员宣布抵制,还有议员戴着面罩站在议会厅里,抗议中国“没有自由”,同时在街上也有“抗议队伍”。而当30万法国人在香榭丽舍大街观赏中国新春大游行时,一旁的街道上有650人示威。……你以为这是海外传媒的报道吗?何曾看见或听到过这样的信息出自我们的主流媒体?而就是这些信息,居然出现在《文汇报》上。这违反新闻纪律吗?这会有导向问题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不仅是否定的,
期刊
原央视名嘴、新近加盟东方卫视的方宏进,最近在《新周刊》上著文称:“像真新闻一样,对假新闻的回放同样可以揣测世道。”传播假新闻固然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但是,回味那些个性鲜明的假新闻,却也受益匪浅。  最紧跟时事的假新闻,要算是上海航天局研究员周鼎新不幸在海南遇害身亡,竟被冠以“中科院院士、曾参与神五设计”的光环了。网易等媒体据说是从某晨报得到的消息,迅速转载并加以评论。奇怪的是,当有人认真核实发现此
期刊
1960年3月29日,美国最具权威的报纸《纽约时报》刊发了支持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整版广告,内容涉及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察使用暴力手段对付反种族歧视示威的黑人学生。后经证实,广告中有局部与事实有些出入。故此蒙哥马利市负责管理警察局的官员L.B.沙利文(L.B.Sullivan)遂向该州法院提出控告,提出时报和四名黑人牧师刊出的广告损害了他的名誉,犯有诽谤罪,要求赔偿50万美元。法院判
期刊
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  雷锋老师自
期刊
“谣言”,在词典里的定义极其简单:“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这是谣言之所以为“谣”。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却被人们“口耳相传”甚至“合理化”直至“普遍接受”。原因何在呢?这些被广泛传播的谣言背后是否拥有什么深层的示意和象征呢?勒莫先生以生动而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和令人难忘的事例加以阐释。  在勒莫先生的书里,更多分析的是在人际传播(口耳相传)中,某些东西是怎样由最初的真实情况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