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媒体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勒纳在《传统社会的消逝》一文中把大众传媒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体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包含着新生活方式的社会流动和变革的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传播媒体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环节。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体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也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而且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笔者作为“国家发展与大众传播”课题组的参与者,曾对河南省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的行为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发现了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一些新特征。
接触大众媒体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河南农村受众接触的三大强势媒体。尤其是电视,稳定接触率分别比报纸、广播高出61.6和64.4个百分点。在接触时间上,报纸、广播平均每天不到10分钟,电视却高达85.4分钟;在接触频率(接触人群的百分比)上,电视为4.49,报纸为1.97,广播为1.52。在接触率、接触频率(每个接触者每天接触的次数)上,出现了电视——报纸——广播的模式。(见表一)
在城市已成“燎原”之势的互联网,在农村依然只是“星星之火”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但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上海分别为10.4%、9.8%、9.2%,而经济欠发达的西藏、青海、宁夏分别为0.1%、0.2%、0.3%。另据研究表明:中国网民的群体特征主要是年龄在18~35岁,高中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职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以男性为多数。此次调查的河南农村受众,电脑占有率不到1.3%,接触率仅有4.1%。但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电脑占有率已达57%,接触率为44%。
获取信息取代消遣娱乐成为首选
河南农村受众在接触媒体的动机上,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取向,消遣娱乐不再是农村受众接触媒体动机的首选。
再结合他们的媒体内容偏好及使用效率来看(为便于说明,在统计分析时,把报纸、电视、广播的各项内容,分别归为新闻类、知识类、服务类、娱乐类4大项),
对新闻性内容的接触率和使用频率居于首位,而消遣娱乐从动机到需求、偏好上都居于次要地位。这与以往的情况有明显不同。以电视为例:(1)1989年中国乡村居民传播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对电视的兴趣取向为娱乐类76%、知识类18%、新闻类5%、评论类1%。(2)另据1992年中央电视台全国观众调查显示,接触电视的目的依次为:娱乐、报道、知识,以“娱乐”为目的的省份占全国的60%。(3)以往电视在中国更多的被作为娱乐手段,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尤其如此。研究表明,获取信息和寻找娱乐这两个变量与“人的现代化”指标之间,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度,即越趋向于“获得信息”的人,现代化观念的程度越高。这一结果表明,当代河南农村受众的观念现代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新闻性内容的高接触率以及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对国际新闻的偏好,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已开始关注天下大事,走向开放。
对河南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河南农村受众接触传媒的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和需求,充分说明了现代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提升。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而根本的因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广大农村受众对印刷媒体的接触仍不如电子媒体。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仍然不高。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提起信息“知识沟”的现象。美国的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利恩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那些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强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受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引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知识沟”的负面作用将不利于我国乡村的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国家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作为“国家发展与大众传播”课题组的参与者,曾对河南省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的行为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获取的数据分析,发现了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一些新特征。
接触大众媒体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报纸、广播仍是河南农村受众接触的三大强势媒体。尤其是电视,稳定接触率分别比报纸、广播高出61.6和64.4个百分点。在接触时间上,报纸、广播平均每天不到10分钟,电视却高达85.4分钟;在接触频率(接触人群的百分比)上,电视为4.49,报纸为1.97,广播为1.52。在接触率、接触频率(每个接触者每天接触的次数)上,出现了电视——报纸——广播的模式。(见表一)
在城市已成“燎原”之势的互联网,在农村依然只是“星星之火”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但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络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广州、北京、上海分别为10.4%、9.8%、9.2%,而经济欠发达的西藏、青海、宁夏分别为0.1%、0.2%、0.3%。另据研究表明:中国网民的群体特征主要是年龄在18~35岁,高中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职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以男性为多数。此次调查的河南农村受众,电脑占有率不到1.3%,接触率仅有4.1%。但河南省会城市郑州的电脑占有率已达57%,接触率为44%。
获取信息取代消遣娱乐成为首选
河南农村受众在接触媒体的动机上,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取向,消遣娱乐不再是农村受众接触媒体动机的首选。
再结合他们的媒体内容偏好及使用效率来看(为便于说明,在统计分析时,把报纸、电视、广播的各项内容,分别归为新闻类、知识类、服务类、娱乐类4大项),
对新闻性内容的接触率和使用频率居于首位,而消遣娱乐从动机到需求、偏好上都居于次要地位。这与以往的情况有明显不同。以电视为例:(1)1989年中国乡村居民传播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对电视的兴趣取向为娱乐类76%、知识类18%、新闻类5%、评论类1%。(2)另据1992年中央电视台全国观众调查显示,接触电视的目的依次为:娱乐、报道、知识,以“娱乐”为目的的省份占全国的60%。(3)以往电视在中国更多的被作为娱乐手段,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尤其如此。研究表明,获取信息和寻找娱乐这两个变量与“人的现代化”指标之间,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度,即越趋向于“获得信息”的人,现代化观念的程度越高。这一结果表明,当代河南农村受众的观念现代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对新闻性内容的高接触率以及了解国内外大事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对国际新闻的偏好,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已开始关注天下大事,走向开放。
对河南农村受众接触大众媒体行为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河南农村受众接触传媒的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和需求,充分说明了现代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提升。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而根本的因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广大农村受众对印刷媒体的接触仍不如电子媒体。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仍然不高。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提起信息“知识沟”的现象。美国的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利恩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那些受过较高教育、具有较强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受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引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小。”所以,“知识沟”的负面作用将不利于我国乡村的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国家的全面发展,应该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