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6 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
姚以恩的家,在上海茅台路上一个老式居民小区的高层建筑里。房子不算很大,胜在两间都朝南。其中一间是姚老先生夫妇俩的卧房,另外一间则俨然已被各色书籍占领得满满当当,从书柜到桌子、椅子、沙发、地板、冰箱、台几……老先生领着记者踮脚在书堆里走来走去,随手挪开一叠书,腾出一个椅子,示意我们坐下。
86 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首任秘书长,上海文史馆馆员,《咬文嚼字》杂志编委。
“我的藏书,就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姚以恩曾在自己写的一篇“藏心书屋琐记”中这样介绍。
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扬州饭店创始人、有淮扬菜泰斗之称的莫有财私交甚笃,他后来帮着莫有财牵线搭桥到北京大开宴席,全城权贵富贾纷至沓来,莫氏后来以“姚以恩家宴”的名义专开一席,以感恩引荐之情。
姚以恩出生于扬州盐商之家,后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扬州盐商擅吃,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从小喜食荤腥,又以河鲜为美,吃菜离不开虾籽,食面以蟹黄佐之风味最佳。蔬菜则向来不喜,“鱼肉尽可穿肠过,绿叶蔬菜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
“打铜巷”里的年味
所谓“北京胡同扬州巷”,到了扬州,不得不逛的就是那些承载着浓浓旧时味道的巷子。扬州的老巷依托着著名的东西向旧城东关街为基准展开,东面直到当年隋炀帝开凿的古运河。明清时期,古运河的便捷为扬州带来盐业的商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他们携家带口,在扬州求田问舍,沿着古运河修建大宅庭院,“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有人曾这样评论说,随便在扬州的巷子里走走,见到迎面走来的,或许就是旧时哪户盐商家的后裔。
在扬州旧城星罗密布的巷子里,有一条叫做“打铜巷”的小巷,巷子不足 180 米,清代时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姚家旧宅,就是在这“打铜巷”之中占据最显著的位置:“打铜巷 3 号”。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走的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盐商家族所有的成员。屋子与屋子之间有一道狭长的火巷分割,以防在发生火灾时可隔绝火势蔓延。而在平时,这道火巷则是分割主人与帮佣世界的分界线,姚以恩记得,沿着火巷一路走到底,便是佣人的房间,以及厨房所在地。
1928 年,姚以恩出生在这个宅子,是这个家族第四代的长房长孙。姚家的财富,由姚以恩的曾祖一手创立,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已算是扬州城里颇有家底的盐商世家,在扬州有钱号,在东台有盐垦公司。
扬州的盐商家族以擅吃闻名,姚家也无例外,凡是野鸭、蟹黄这类寻常人家桌上的珍馐,到姚家便成了稀松平常之物。
3岁的姚以恩在扬州打铜巷姚家老宅前。作为扬州盐商后人,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
当时,正逢这个家族最盛的时期。姚以恩记得,自己当时时常被曾祖母牵着,去附近的富春茶社吃茶,五丁包子和野鸭包子是富春的招牌,也是姚以恩的心头所好,“可惜的是,现在野鸭都不许吃了。养殖的鸭子,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先生儿时记忆里最念念不忘的味道,是来自一种叫做“桃花鵽”的野味。在辞海里,所谓“鵽”者,雉属,即“沙鸡”。但姚以恩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只有每当春天桃花盛开季节在江苏高邮地区才会出现的水鸟,嘴长,腿也长,且肉质细腻,香气四溢与一般沙鸡有天壤之别。这种春天里必吃的美味,如今已是全无踪影,姚老一日读书,看到作家汪曾祺一篇谈论记忆中美食的小文,其中亦谈到“桃花鵽”,称其为最鲜美之味,遂哈哈大笑,“看看看,原来那个姓汪的馋鬼也吃过哩。”
许是平日里就已经吃得极好,姚家的年菜反倒是显得中规中矩而没有更为奇突之处。按照旧时习俗,过了冬至,家家户户便要准备开始过年。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且都冠以“年”子来应景,《真州竹枝词引》这样记载,冬至前后所腌咸货(编著:鸡,鸭,鹅),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祭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赠者,曰“年礼”;神祠烧香,曰“年香”。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便是“年蒸”。所谓“年蒸”就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就开始了,姚以恩还记得,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稍稍晾干,整整齐齐垒成一座小山,还要在其中缝隙之处用红枣等各种干果塞得严严实实,取其名为“堆元宝”,象征招财进宝。看着这座“元宝山”越垒越高,姚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堆好的“元宝”,要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除夕之后,正月里,各户人家串门,便是将这些“年蒸”之物按份取下,当点心给客人食用。
虽然姚家人不喜食素,但按照扬州人过年的传统,有几样蔬菜是除夕年菜必备。其中一味“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不知道是否扬州人太爱追求“十全十美”,扬州人凡做此菜,都起码有一脸盆之多;蔬菜里,扬州人还讲究吃水芹菜和豌豆苗,芹菜因为中空,所以可取“路路通”的谐音;而豌豆苗,在扬州土话里被称为是“安豆”,有“安安稳稳”之意。
除此之外,扬州名菜煮干丝也是年菜中的必备。讲究的扬州人家干丝吃法,与我们现在知道的略有不同,是讲究季节性的,不同季节与不同的食材相搭配。春季河鲜上市,吃虾仁什锦干丝,还要点缀上开洋、鸡丝等;夏季黄鳝最为肥美,取鳝背肉佐以干丝;秋高气爽之时,正是吃蟹的好时候,就连干丝都要做蟹粉的来吃,而到了隆冬过年的时候,冬笋上市,年夜饭桌上就会出现一碗加冬笋丝的干丝。
姚以恩的家,在上海茅台路上一个老式居民小区的高层建筑里。房子不算很大,胜在两间都朝南。其中一间是姚老先生夫妇俩的卧房,另外一间则俨然已被各色书籍占领得满满当当,从书柜到桌子、椅子、沙发、地板、冰箱、台几……老先生领着记者踮脚在书堆里走来走去,随手挪开一叠书,腾出一个椅子,示意我们坐下。
86 岁的姚以恩,江苏镇江人,曾长期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创始人之一、首任秘书长,上海文史馆馆员,《咬文嚼字》杂志编委。
“我的藏书,就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姚以恩曾在自己写的一篇“藏心书屋琐记”中这样介绍。
姚以恩还有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身份,是圈内外著名的“吃货”,兼着几家著名淮扬菜系饭店的“顾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扬州饭店创始人、有淮扬菜泰斗之称的莫有财私交甚笃,他后来帮着莫有财牵线搭桥到北京大开宴席,全城权贵富贾纷至沓来,莫氏后来以“姚以恩家宴”的名义专开一席,以感恩引荐之情。
姚以恩出生于扬州盐商之家,后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扬州盐商擅吃,已入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从小喜食荤腥,又以河鲜为美,吃菜离不开虾籽,食面以蟹黄佐之风味最佳。蔬菜则向来不喜,“鱼肉尽可穿肠过,绿叶蔬菜反而会引起肠胃不适。”
“打铜巷”里的年味
所谓“北京胡同扬州巷”,到了扬州,不得不逛的就是那些承载着浓浓旧时味道的巷子。扬州的老巷依托着著名的东西向旧城东关街为基准展开,东面直到当年隋炀帝开凿的古运河。明清时期,古运河的便捷为扬州带来盐业的商机,大批商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他们携家带口,在扬州求田问舍,沿着古运河修建大宅庭院,“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有人曾这样评论说,随便在扬州的巷子里走走,见到迎面走来的,或许就是旧时哪户盐商家的后裔。
在扬州旧城星罗密布的巷子里,有一条叫做“打铜巷”的小巷,巷子不足 180 米,清代时由于巷内多制作铜质器具而得此名。姚家旧宅,就是在这“打铜巷”之中占据最显著的位置:“打铜巷 3 号”。与巷子里其他明清时代建筑不同,姚家的宅院走的是半中半西式风格。最盛的时候里面有一百多间屋子,居住着这个姚姓盐商家族所有的成员。屋子与屋子之间有一道狭长的火巷分割,以防在发生火灾时可隔绝火势蔓延。而在平时,这道火巷则是分割主人与帮佣世界的分界线,姚以恩记得,沿着火巷一路走到底,便是佣人的房间,以及厨房所在地。
1928 年,姚以恩出生在这个宅子,是这个家族第四代的长房长孙。姚家的财富,由姚以恩的曾祖一手创立,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已算是扬州城里颇有家底的盐商世家,在扬州有钱号,在东台有盐垦公司。
扬州的盐商家族以擅吃闻名,姚家也无例外,凡是野鸭、蟹黄这类寻常人家桌上的珍馐,到姚家便成了稀松平常之物。
3岁的姚以恩在扬州打铜巷姚家老宅前。作为扬州盐商后人,虽家道中落,但自少年时养成的锦衣玉食,持续至今,成为日常生活里始终坚持的习惯。
当时,正逢这个家族最盛的时期。姚以恩记得,自己当时时常被曾祖母牵着,去附近的富春茶社吃茶,五丁包子和野鸭包子是富春的招牌,也是姚以恩的心头所好,“可惜的是,现在野鸭都不许吃了。养殖的鸭子,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先生儿时记忆里最念念不忘的味道,是来自一种叫做“桃花鵽”的野味。在辞海里,所谓“鵽”者,雉属,即“沙鸡”。但姚以恩记得清清楚楚,这种只有每当春天桃花盛开季节在江苏高邮地区才会出现的水鸟,嘴长,腿也长,且肉质细腻,香气四溢与一般沙鸡有天壤之别。这种春天里必吃的美味,如今已是全无踪影,姚老一日读书,看到作家汪曾祺一篇谈论记忆中美食的小文,其中亦谈到“桃花鵽”,称其为最鲜美之味,遂哈哈大笑,“看看看,原来那个姓汪的馋鬼也吃过哩。”
许是平日里就已经吃得极好,姚家的年菜反倒是显得中规中矩而没有更为奇突之处。按照旧时习俗,过了冬至,家家户户便要准备开始过年。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且都冠以“年”子来应景,《真州竹枝词引》这样记载,冬至前后所腌咸货(编著:鸡,鸭,鹅),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祭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赠者,曰“年礼”;神祠烧香,曰“年香”。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便是“年蒸”。所谓“年蒸”就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姚家的“年蒸”从冬至腊八就开始了,姚以恩还记得,家里佣人把蒸好的包子、馒头、各色糕点,稍稍晾干,整整齐齐垒成一座小山,还要在其中缝隙之处用红枣等各种干果塞得严严实实,取其名为“堆元宝”,象征招财进宝。看着这座“元宝山”越垒越高,姚家的年味也越来越浓。
堆好的“元宝”,要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除夕之后,正月里,各户人家串门,便是将这些“年蒸”之物按份取下,当点心给客人食用。
虽然姚家人不喜食素,但按照扬州人过年的传统,有几样蔬菜是除夕年菜必备。其中一味“十香菜”,寓意“十全十美”,由十种以上的蔬菜炒制而成(咸菜,百叶,豆腐干,萝卜,黄芽菜,香菇,酱瓜,酱生姜,水芹菜等)。不知道是否扬州人太爱追求“十全十美”,扬州人凡做此菜,都起码有一脸盆之多;蔬菜里,扬州人还讲究吃水芹菜和豌豆苗,芹菜因为中空,所以可取“路路通”的谐音;而豌豆苗,在扬州土话里被称为是“安豆”,有“安安稳稳”之意。
除此之外,扬州名菜煮干丝也是年菜中的必备。讲究的扬州人家干丝吃法,与我们现在知道的略有不同,是讲究季节性的,不同季节与不同的食材相搭配。春季河鲜上市,吃虾仁什锦干丝,还要点缀上开洋、鸡丝等;夏季黄鳝最为肥美,取鳝背肉佐以干丝;秋高气爽之时,正是吃蟹的好时候,就连干丝都要做蟹粉的来吃,而到了隆冬过年的时候,冬笋上市,年夜饭桌上就会出现一碗加冬笋丝的干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