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大提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探究和建构的过程。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索,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一、尊重学生,引导独立思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存在着生活背景、个性、经验的差异,在认知和理解上面都与众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视角为课堂视角,而是要以学生个体为主。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此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维。
在教学问题解决策略时,很多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但结果很多学生并没有囿于老师的思维,常常会选择其它的解题策略。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一一列举策略”中有一道练习:请针对学校食堂的供应来进行搭配,其中有炸鸡腿、牛排、红烧鱼四种荤菜,还有四种小菜:炒青菜、烧茄子、拌黄瓜、炒包菜,请列出你的几种搭配方案?根据教材中预设的解决策略,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探索,但在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打算如何做呢?学生指出,不但可以有一荤三素,还有两荤两素,还有三荤一素,由此通过列表来进行一一对应。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最终列举了12种方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不但没有限制,而且还有效引导,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遵循自己的思考逻辑,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由此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引领建构过程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耐心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触摸到学生的真实思维,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将之等分成9个小正方形,从中找出分数,并用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涂色,将9个小正方形全部涂上颜色。随后我引导学生将剪开的9个小正方形重新粘贴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什么分数?一名学生提出,将红色小正方形排成一排,黄色小正方形也排成一排,蓝色排成一排,最后形成分数三分之一。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后自然生发出来的思维的产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教师让学生展开独立操作,并从操作中建构新知,是基于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尊重,只有提供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从而实现了新知的主动建构。
三、把握时机,反思课堂生成
教师要把握时机,从课堂生成的资源中,审视学生的问题,并将其合理利用,使其能够成为有效的动态资源,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从而起到反思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很多学生看到课题,就举手说自己知道怎么求周长了。此时该如何做呢?我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既然一部分同学会计算周长,那么看谁能上来讲一讲周长到底是什么?学生立刻争先恐后举手,此时我追问:周长是什么?周长就是长方形的一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求出周长呢?这是需要让学生弄清楚的根本。很多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此时我让几个学生列出算式来,有的学生将这条边都加起来,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边相等,因而可以将两条对边加起来,然后再乘2,这样就是四条边的和了。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初步认知,此时我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是小老师,另一组是对周长有疑惑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有了问题,立刻就有“小老师”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找到学习的关键点。学生教学生,不但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互帮互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时机,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学生主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道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契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小学)
一、尊重学生,引导独立思考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存在着生活背景、个性、经验的差异,在认知和理解上面都与众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视角为课堂视角,而是要以学生个体为主。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由此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维。
在教学问题解决策略时,很多教师希望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但结果很多学生并没有囿于老师的思维,常常会选择其它的解题策略。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例如,“一一列举策略”中有一道练习:请针对学校食堂的供应来进行搭配,其中有炸鸡腿、牛排、红烧鱼四种荤菜,还有四种小菜:炒青菜、烧茄子、拌黄瓜、炒包菜,请列出你的几种搭配方案?根据教材中预设的解决策略,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探索,但在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打算如何做呢?学生指出,不但可以有一荤三素,还有两荤两素,还有三荤一素,由此通过列表来进行一一对应。在整个解答过程中,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最终列举了12种方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不但没有限制,而且还有效引导,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遵循自己的思考逻辑,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由此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引领建构过程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耐心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触摸到学生的真实思维,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将之等分成9个小正方形,从中找出分数,并用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涂色,将9个小正方形全部涂上颜色。随后我引导学生将剪开的9个小正方形重新粘贴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什么分数?一名学生提出,将红色小正方形排成一排,黄色小正方形也排成一排,蓝色排成一排,最后形成分数三分之一。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后自然生发出来的思维的产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教师让学生展开独立操作,并从操作中建构新知,是基于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尊重,只有提供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从而实现了新知的主动建构。
三、把握时机,反思课堂生成
教师要把握时机,从课堂生成的资源中,审视学生的问题,并将其合理利用,使其能够成为有效的动态资源,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参考,从而起到反思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很多学生看到课题,就举手说自己知道怎么求周长了。此时该如何做呢?我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既然一部分同学会计算周长,那么看谁能上来讲一讲周长到底是什么?学生立刻争先恐后举手,此时我追问:周长是什么?周长就是长方形的一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求出周长呢?这是需要让学生弄清楚的根本。很多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此时我让几个学生列出算式来,有的学生将这条边都加起来,有的学生提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边相等,因而可以将两条对边加起来,然后再乘2,这样就是四条边的和了。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初步认知,此时我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是小老师,另一组是对周长有疑惑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有了问题,立刻就有“小老师”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找到学习的关键点。学生教学生,不但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互帮互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时机,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学生主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道非常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契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定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