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做?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三期刊登程光炜先生的文章《诗人李白凤先生》,记叙了李先生的坎坷际遇,读后不禁为之扼腕唏嘘,不过又觉得与自己记忆很有些出入,于是就翻起书来。好在李先生是位不大不小的名人,虽然未见到李先生的长篇传记、年谱,但零星资料一下子就找来一摞,很足以证明“程文”之非了。
  其一,李先生的政治态度。在“程文”中,李先生俨然是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立场鲜明的进步人士,甚或是左翼作家。“三十年代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西南联大教授身分参加过昆明学生反蒋示威游行,“衬衣上染着血迹”,差点儿遭到特务殴打;上海解放前夕,他还拒绝接受在国民党中任高官的侄子送来的三张飞机票,不愿去台湾,要留在上海迎接解放。他被人目为“现代诗人”仅仅是因为在《现代》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与施蛰存、戴望舒等诗风相近。
  李白凤先生平生经历,笔者所见到的材料都语焉不详,均说是做过教员、职员,较为具体的坐实了的是“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在上海财政局(一说为社会局)做职员”,并未言及他参加过哪个进步组织,从事过什么革命活动。既然是“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在鲁迅作品或他人回忆文章总会提及,哪怕是片纸只字,可是笔者找遍所能及见的材料均未谈到。揆诸常理,李先生三十年代初到上海为一文学青年,很难与鲁迅有所接触,就是在沪日久,开书店,办刊物的施蛰存先生对鲁迅有所干求,都是由冯雪峰转达。与鲁迅过从甚密之类的说法,简直近于神话。
  李白凤先生是诗人、学人,在解放以前那种环境中,我们很难在政治上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即使有某些失检之处,也是可以理解的。李先生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正直的对学术以求的知识分子,施蛰存先生回忆与李氏初见印象说得很好,“白凤是个坦率、耿直的北方青年。他坦率,所以胸无城府,喜怒立即形于辞色;耿直,所以受不了一点委屈”。是应该像这样以平常心态看历史人物。
  其二,是李先生解放初期的际遇。“程文”多处张冠李戴。一是最早就职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而非后来兴办的“哈尔滨军事工业(按:应为“程”)学院”。哈工大是二十年代就办的老校,系科较全,派李先生去,并非一无是处。二是山西大学李先生确实待过,并非是要李先生在“山大”和“河大”(按:应为开封师院)中作选择。三是李先生在开封师院教的是苏联文学,而非外国文学。这三点均有文字为证。
  “程文”中的错处起了误导作用,弄得李先生人格错位了。李先生仿佛成了狂狷之士,其实据施蛰存先生看,他有其软弱的一面,有时不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其三,李先生的晚年。“程文”说,“李白凤先生成了开封街头的拉板车的老头”,“半晌时分,他会买一只白薯充作午饭,一边吃,一边还不住用袖子抹不停淌下的鼻涕,若不知情,还以为是街上行乞的乞丐。”而据施蛰存先生转述李的来信,“直到一九六二年,他可以在家休养”,“今后岁月只有依仗贤妻的供应和女儿的帮助”。在失去工作以后,李先生并未去拉板车,而是继续从事金石学和历史学研究,书法也愈臻上乘了。他的晚年著述有:《周易“爻变”的辩证规律》、《金文骈枝》、《东方氏族考》、《东夷杂考》、《彝铭文字流变初探》、《说文解字古籍疑义》、《古铜韵语》,等等。在困境之中,李白凤先生犹不失学人的文化本位的风范,其人格是很值得敬仰的。
  最为荒谬的,是李先生的卒年,“程文”说是“就在四人帮即将倒台之际,他在一个只有家人知道的寂寞的傍晚悄然离去”。四人帮倒台是一九七六年十月,其实李先生是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八日才作古的。
  我以为,历史人物该怎样就应怎样去写,做文章总得花点力气。
其他文献
纪念《共产党宣言》一百五十周年    一八四七年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同年夏天,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委托他们为该组织起草一个宣言。马恩两人一起准备了草稿,但后来由于时间紧迫,宣言的定稿显然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手笔,于一八四八年二月欧洲革命的前夕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发表。《共产党宣言》也许是继法国革命《人权宣言》之后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政治檄文,它被译成多种文字一版再版。一八七二年由即将
期刊
今天在地铁站内书摊儿上看到了一九九八年新版《新华字典》,随手查查自己的姓氏焦字,有五个义项,一是火候过猛把饭烧成炭样,二是焦炭,三是酥脆,四是着急,五是能量、功、热的单位焦耳的简称。列这五个含义,看起来已经很全,却缺少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司空见惯的义项,就是作为姓氏的这个焦是这五个义项的哪个?是酥脆之焦,还是着急之焦?是焦炭之焦,还是饭烧成炭样之焦?  焦姓偏少,《新华字典》焦字下省略姓氏义项情有可原
期刊
今年五月初,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狂涛恶浪使俄经济陷入新的困境。由于外资大批出逃、股价、债价下跌、生产下降、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偿债率超过极限,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解燃眉之急,政府不得不再次紧急向西方美元求援。俄罗斯一位经济学家戏谑地形容,俄国财政除去西方援助的美元以外,已没有可以支配的东西了。曾几何时,苏联还是一个咄咄逼人地与美国在全世界争霸的世界超级大国。人们慨叹俄罗斯如此迅速地衰落之余,
期刊
俄国《社会科学与现代》杂志一九九五年第四期发表了B.斯文左夫的文章:《哲学基本问题:神话与现实》。该文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几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盖棺论定”的“经典”提法提出了“质疑”。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起到八十年代末止,在苏联,哲学研究和教学始终都是围绕着所谓“哲学基本问题”进行的。任何哲学学派或任何一位思想家都要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被判定是属于唯物主义学派还是唯心
期刊
可怕的泰坦尼克  刘东    进口大片惹起的种种话题,有时候还真叫人难以启齿。  并不是有谁自命清高,而实在是因为“一说就俗”,——话音儿简直还未敢掉到地上,你就已经开始疑心,怕又中了人家的“奸计”!这类商业算盘的精明与可恶之处,在于早已把所有的嫌好道歹,甚至把所有的批评痛斥,都预计成了可供笑纳的广告效应,——反正它既未奢望“流芳百世”,也绝对不会“遗臭万年”,而只要能凑出足够的热闹,暂时盘踞在公
期刊
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    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今,近一百五十年间,日本和中国以各自的方式,追随欧美诸国,建设国民国家。在东亚地区,两国是竞争对手: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近代化竞争中占了优势的日本,追随欧美殖民主义,向中国扩张,经过“九一八事变”,最后发展到全面的侵华战争。二十世纪初年,清朝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建立,随后,文学革命运动兴起,国民革命展开,到了三十年代,中华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
期刊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一点五十分,“泰坦尼克号”的前甲板进水,船长史密斯走进电报房,让两位报务员停止发送求救电报各自逃生。这时船上的人们已像老鼠一样四处寻找生路,有几位船员听到船长对他们喊:“要像个英国小伙子!要像个英国人!”(BeBritish boys! Be British!)人们一直认为这是船长最后的遗言。  这一“British”是什么意思呢?钱钟书先生在早年的一篇散文中,引述过十六世
期刊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会使用当时的方言俗语,由于时间和地域两者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有的方言俗语考索为难,注家与学者见仁见智,往往使读者无所适从。鲍延毅先生在《溯源》里从联系民情风俗人手,探求这些方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和确切含义,颇有启发:如《金瓶梅》五十一回写潘金莲不耐烦听佛曲,老想溜走,吴月娘便对在座的女眷说:“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中华版《金瓶梅词典》只照字面将“跑兔子”解释为
期刊
俞大维的《怀念陈寅恪先生》(收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版《谈陈寅恪》一书时易名为《谈陈寅恪先生》)一文谈到,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如上所说,在史中求史识”。这一句话,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大陆学人的著作、文章中见到;不过,“中国通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训”常常被很不恰当地加上书名号,如吴定宇先生的《学人魂——陈寅恪传》就是这样处理的(见该书8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期刊
一九九六年春夏之交,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Alan Sokal)在一家文化批评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过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Transgressing Bound-aries,Toward a TransformativeHermeneutic of Quantum Gravity)的文章。文中索卡尔把大量取自后现代派头面人物德里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