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风景》紧紧围绕“河南棚子”一家人的卑微、低俗、残忍、无情的成长生活,以书中出生未多久便死去的“小八子”为叙述者,以全知视角俯瞰这一家人几十年内的生活变迁,冷静客观叙述人物心理,表现城市生活最底层人悲惨的生活经验,更甚者,人的生存本能与生命本能在冲突中造成的人性扭曲和本能情感的磨灭!然而,这种伦理下非常态的生存样式在作者的笔下已成为常态,这才是最悲剧所在!方方依旧在这里书写了一位“父亲”形象,这位父亲实现着其“民间英雄”的自我认证和幻想性满足让小说更加披上“悲凉之雾”之感。
关键词:女性书写;“新民间本能”;叙事
一、冷叙述角度下悲惨经验的暴露
作者在设置叙述者的同时也在确认小说的叙述腔调。方方以“新写实主义”之称浮出历史地表,而又不限于“原生态”的真实呈现,其叙述苦难的方式并不是余华《活着》那般“活着”的最终悲感体验。而是对于生命本质悲剧缘起的质疑,或者说自然显现。其中以“死孩子”这一叙述者叙述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冷叙述下生活就像图景和画面自然显现于读者之前。其中蕴藏的生命体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释放、认同、契合最终达到共鸣。“七哥”的无言让我想起莫言的“黑娃”,他们以小小年纪承担着生活的异常苦难,世人甚至是至亲的漠视带给他们仅仅是生命的绝望和黑渊。但这些叙述尽量保持冷静的距离描述,避免作者主观的干涉,从而使日常叙述在表面上赢得了“客观性表达”、原生态还原等称谓。但实际上,越是冷静客观,越是笔墨疏离越能阅读出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巨大至深的力量!“够够”的死在父亲母亲眼里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作者也没有花费更多篇幅去强调对于“七哥”来说这是怎样重要的人的离去在七哥心里留下的痕迹。而这恰恰更让读者悲叹于人心冷漠,惊讶于过于冷静的叙述手段。
二、生存与生命本能冲突下情感的磨灭
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即繁殖本能;一种是生命本能即存活本能。当两者之间的平衡打破时,或者说当两种本能已经达到对立而无法调节时,一切情感都将在其车轮下碾灭。父亲与母亲的原始本能即性的冲动在生下8个孩子后与现实生活的窘迫成为尖锐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能比生存更为重要!父亲眼里的儿女不是儿女,或许已沦落成生殖力的表现或者成为自己生命力量的延续。故而,父亲看到强壮的三哥便欣喜,看到懦弱的不像话的七哥便时常拳脚相加。我惊叹于当今社会最为注重的情在此小说视域里根本看不到痕迹。或许二哥真诚地爱着杨朗,可是最终还是爱使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不是死,是爱”,二哥诚然是小说中最为美好的人物,却早早地被淹没于现实、社会、阶级、贫穷里。没有爱情,“性”成了最原始的本能符号表征。性是利用、是发泄、是报复。作者用最低劣的方式来争取反抗的话语权。而当这种生命冲动附加上权力、地位等社會价值时,情感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嗤之以鼻的笑资,亲情更如此何况其他呢!方方关注的便是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撕裂给人看”。本应是人世间最为弥合的至亲血脉联系在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冷漠欲望追求里消解到了“零度”。
三、民间常态和“民间英雄”的结构、解构、重构
对于读者而言,小说里的家庭关系存在着极度的不真实性。一种非常态的叙述本身便具有了神秘性的叙写,更附有神幻性。而当小说的细节真实到细索之处,才能发觉原来这些本质表现才是“民间常态”。常态下的生活希望的破灭所引起的悲剧体验会更添加一种真实感!笔者察觉到“父亲”与儿子们的关系在作者的叙述中有一个“结构—解构—重构”的模式存在。父亲通过自己对少年时期“豪情壮志”之事迹以塑造在儿女们心中的“民间英雄”式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母亲沉醉于其故事结构中,儿女们已经从父亲的现况知晓了现时的父亲绝不是口里所回忆的勇毅少年,言语所指称的语言在形象塑造中愈加苍白无力唯有被现实所解构。现实的酷烈、人的庸常、生活的琐屑都在指向“反英雄”、“非英雄”的结局抗议。父亲只有在回忆和对儿女的暴力行为中才能获得对男人本色的虚幻性满足,而这也成为七哥的“弑父”情怀的潜因。七哥最终成为了家里唯一一个有脸面的人,他以自己的感情为代价换取童年时期缺乏的金钱权利,此时,钱和权并不是七哥的追求只是一种人生的证明和对自己遭受的“苦难”以及施加于他苦难的人的复仇。而最后七哥并没有听从父亲的话,而是领养了一个非亲非故的儿子,这已然表明其对血缘的反叛。至此,“七哥”这一形象便自然而然被叙述者进行了“英雄”的符号化。
方方的《风景》关注的是平凡的现世人生:20年来他的父母在汉口贫民区河南棚子的一间13平方米的房子里抚养七儿二女,打骂撕咬,用最恶毒尖刻的话彼此诅咒,互相伤害是这家的家常便饭。有着父亲母亲和众多儿女的家庭里,没有一丝人类家庭的温馨。父母之爱沦为一种老畜生对小畜生的低级情感。父亲愚昧而专制,喝酒后暴打母亲,高兴时让自己的儿女围坐在身边听他讲自己的战史。有一次,二哥想去温习功课,不料刚走到门口,就被愤怒的父亲扔来的盘子击中,鲜血直流。当七哥做了官,他得意地跟别人炫耀:这不就是我用脚踢出来的吗?母亲到处卖弄风骚,渴望父亲的毒打以便领受父亲之后的驯服。在“小屋里散发着永远的潮湿气”,捡菜叶,睡床下,活得猫狗不如的残酷环境下长大的七哥,有的也是一个被扭曲的变形的灵魂,他出卖自己的爱情、人格,为的只是永远不再过父母那样的生活。
素来读小说恐惧其间对苦难的揭露,然而,往往是这样一种至痛的叙事才能洗涤阅读者的灵魂。小说的主人公七哥是遭受着世间所有的苦难和淡漠,而这些苦楚不是来源于社会、阶级、教育,而是生活,是自己至亲!或许每一代人都在循环的历史轨迹里兜转徘徊,七哥的父亲年少的勇毅在绵长的时间和平缓的生活之流里逐渐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自我暴殄以及对救赎的自我弃绝。生活无望而又无法解脱,细锁深沉悲哀无奈。方方将民间的真实客观呈现,看似是一份描摹或是纪录,但深藏于文本之内的是作者对民间以及对生命绵延的追问。
作者简介:刘松,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关键词:女性书写;“新民间本能”;叙事
一、冷叙述角度下悲惨经验的暴露
作者在设置叙述者的同时也在确认小说的叙述腔调。方方以“新写实主义”之称浮出历史地表,而又不限于“原生态”的真实呈现,其叙述苦难的方式并不是余华《活着》那般“活着”的最终悲感体验。而是对于生命本质悲剧缘起的质疑,或者说自然显现。其中以“死孩子”这一叙述者叙述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冷叙述下生活就像图景和画面自然显现于读者之前。其中蕴藏的生命体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释放、认同、契合最终达到共鸣。“七哥”的无言让我想起莫言的“黑娃”,他们以小小年纪承担着生活的异常苦难,世人甚至是至亲的漠视带给他们仅仅是生命的绝望和黑渊。但这些叙述尽量保持冷静的距离描述,避免作者主观的干涉,从而使日常叙述在表面上赢得了“客观性表达”、原生态还原等称谓。但实际上,越是冷静客观,越是笔墨疏离越能阅读出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巨大至深的力量!“够够”的死在父亲母亲眼里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作者也没有花费更多篇幅去强调对于“七哥”来说这是怎样重要的人的离去在七哥心里留下的痕迹。而这恰恰更让读者悲叹于人心冷漠,惊讶于过于冷静的叙述手段。
二、生存与生命本能冲突下情感的磨灭
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即繁殖本能;一种是生命本能即存活本能。当两者之间的平衡打破时,或者说当两种本能已经达到对立而无法调节时,一切情感都将在其车轮下碾灭。父亲与母亲的原始本能即性的冲动在生下8个孩子后与现实生活的窘迫成为尖锐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能比生存更为重要!父亲眼里的儿女不是儿女,或许已沦落成生殖力的表现或者成为自己生命力量的延续。故而,父亲看到强壮的三哥便欣喜,看到懦弱的不像话的七哥便时常拳脚相加。我惊叹于当今社会最为注重的情在此小说视域里根本看不到痕迹。或许二哥真诚地爱着杨朗,可是最终还是爱使他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不是死,是爱”,二哥诚然是小说中最为美好的人物,却早早地被淹没于现实、社会、阶级、贫穷里。没有爱情,“性”成了最原始的本能符号表征。性是利用、是发泄、是报复。作者用最低劣的方式来争取反抗的话语权。而当这种生命冲动附加上权力、地位等社會价值时,情感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嗤之以鼻的笑资,亲情更如此何况其他呢!方方关注的便是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撕裂给人看”。本应是人世间最为弥合的至亲血脉联系在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冷漠欲望追求里消解到了“零度”。
三、民间常态和“民间英雄”的结构、解构、重构
对于读者而言,小说里的家庭关系存在着极度的不真实性。一种非常态的叙述本身便具有了神秘性的叙写,更附有神幻性。而当小说的细节真实到细索之处,才能发觉原来这些本质表现才是“民间常态”。常态下的生活希望的破灭所引起的悲剧体验会更添加一种真实感!笔者察觉到“父亲”与儿子们的关系在作者的叙述中有一个“结构—解构—重构”的模式存在。父亲通过自己对少年时期“豪情壮志”之事迹以塑造在儿女们心中的“民间英雄”式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母亲沉醉于其故事结构中,儿女们已经从父亲的现况知晓了现时的父亲绝不是口里所回忆的勇毅少年,言语所指称的语言在形象塑造中愈加苍白无力唯有被现实所解构。现实的酷烈、人的庸常、生活的琐屑都在指向“反英雄”、“非英雄”的结局抗议。父亲只有在回忆和对儿女的暴力行为中才能获得对男人本色的虚幻性满足,而这也成为七哥的“弑父”情怀的潜因。七哥最终成为了家里唯一一个有脸面的人,他以自己的感情为代价换取童年时期缺乏的金钱权利,此时,钱和权并不是七哥的追求只是一种人生的证明和对自己遭受的“苦难”以及施加于他苦难的人的复仇。而最后七哥并没有听从父亲的话,而是领养了一个非亲非故的儿子,这已然表明其对血缘的反叛。至此,“七哥”这一形象便自然而然被叙述者进行了“英雄”的符号化。
方方的《风景》关注的是平凡的现世人生:20年来他的父母在汉口贫民区河南棚子的一间13平方米的房子里抚养七儿二女,打骂撕咬,用最恶毒尖刻的话彼此诅咒,互相伤害是这家的家常便饭。有着父亲母亲和众多儿女的家庭里,没有一丝人类家庭的温馨。父母之爱沦为一种老畜生对小畜生的低级情感。父亲愚昧而专制,喝酒后暴打母亲,高兴时让自己的儿女围坐在身边听他讲自己的战史。有一次,二哥想去温习功课,不料刚走到门口,就被愤怒的父亲扔来的盘子击中,鲜血直流。当七哥做了官,他得意地跟别人炫耀:这不就是我用脚踢出来的吗?母亲到处卖弄风骚,渴望父亲的毒打以便领受父亲之后的驯服。在“小屋里散发着永远的潮湿气”,捡菜叶,睡床下,活得猫狗不如的残酷环境下长大的七哥,有的也是一个被扭曲的变形的灵魂,他出卖自己的爱情、人格,为的只是永远不再过父母那样的生活。
素来读小说恐惧其间对苦难的揭露,然而,往往是这样一种至痛的叙事才能洗涤阅读者的灵魂。小说的主人公七哥是遭受着世间所有的苦难和淡漠,而这些苦楚不是来源于社会、阶级、教育,而是生活,是自己至亲!或许每一代人都在循环的历史轨迹里兜转徘徊,七哥的父亲年少的勇毅在绵长的时间和平缓的生活之流里逐渐淹没,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自我暴殄以及对救赎的自我弃绝。生活无望而又无法解脱,细锁深沉悲哀无奈。方方将民间的真实客观呈现,看似是一份描摹或是纪录,但深藏于文本之内的是作者对民间以及对生命绵延的追问。
作者简介:刘松,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