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新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版)倡导开展群文阅读,笔者认为可以将教材整合作为群文阅读的发端,在此基础上灵活开展专题教学,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专题教学强调课程的选择性,通过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此,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为例,依据学情,整合教材内容,开展专题教学,探索语文教学的“新大陆”。
  一、抓住学生特点,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弹性,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突出选择性,这就为师生重组教材提供了基础。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有整合与重构意识,要彻底打破教教材的魔咒,从从而开辟出用教材教的教学新路径。
  1.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组教材
  人教版《中國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三个单元,分别是知人论世、缘景明情和涵泳诗韵。教材把“涵泳诗韵”放在了最后一个单元。众所周知,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古人把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先学会了读,才能谈到鉴赏品悟。学习诗歌尤其重视诵读,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亮强弱,语流的急徐曲折,体味诗歌的韵味美、流畅美、气势美、音乐美。又因为古代诗歌是配乐歌唱的,通过歌唱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把“涵泳诗韵”作为一个专题,重新组合单元教学内容:李煜《虞美人》、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将进酒》,这三首词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前两首清新婉约,后一首飘逸豪放;前两首我们可以低吟浅唱,后一首我们可以引吭高歌。通过歌唱《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和《一剪梅》(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重组教材
  人教版必修单元的内容一般采用“文体系列”的编排思路,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采用“鉴赏方法系列”的编排思路。选修课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时下流行的生活主题或人文主题,在诗歌部分安排不同专题,如:飘逸豪放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游子诗);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思妇诗)等。
  散文部分我们也可以整合成几个不同的专题:聆听智慧的声音(《庖丁解牛》《侍坐》);瞻仰英雄的背影(《项羽之死》);感叹历史的脚印(《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歌咏生活的真情(《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除这些篇目外,其他篇目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这样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重组教材还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师生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的选应和学生的选结合起来。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去选,选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学生可以把自己(或兴趣小组)喜爱的诗词选入学习的内容。
  二、注重点面结合,重在生成探究
  这里的“点”可以理解为一篇文章、一个标题、一种鉴赏方法,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了点的范例作用,点上求精、求深,进而辐射到“面”,在面上求拓展、求探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单元编排模式就体现了这一点,把一个单元分成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几个板块,强调点的示例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以点为例,提高效率
  新课程时间紧、任务重,突出“点”的示范作用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取了杜甫的四首诗,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单元,我们在把这些诗歌整合在一起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至两首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进行示范鉴赏,其他诗篇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拓展一个“面”,如联系必修教材中杜甫的作品,组成杜甫诗专题,探究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把这个“面”再拓展开来,可以引导学生把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李白飘逸豪放的风格相比较,探究他们诗风差异背后的原因,如性格的异同,时代背景的差异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把握住“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鉴赏,如鉴赏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学习《蜀相》,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炼字)“自”“空”;欣赏《旅夜书怀》,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把握“旅”“夜”,让学生感悟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鉴赏《登岳阳楼》我们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学习诗人缘景明情的写作手法;品读《阁夜》我们可以“知人论世”的鉴赏角度入手,理解“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所包含的深沉情感。
  2.点面结合,生成探究
  点面结合,还要求学生看问题联系不同“点”,探究其内在的原因“面”。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如散文部分的《项羽之死》,我们可以结合许多人对项羽不同的评价(点):
  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王安石: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杜 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进而深入探究:在你的心目中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个性
  群文阅读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专题性和研究性。专题阅读作为群文阅读的一种方式,其“研究性”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精选学习内容,还要变革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尊重和突出学生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建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强化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在同一板块中,有的同学对这个专题感兴趣,有的同学对某一专题的一部分感兴趣,可以各尽其能,展示才华。如诗歌欣赏部分,喜欢李白诗的可以组成一组,喜欢送别诗的可以组成一组。就李白诗这个专题的内容也可以分组,有的同学愿意研究李白的身世,有的同学喜欢其天马行空的语言,有的同学喜欢诗中的“酒”与“月”……让学生尽可能自选,突出选择性和个性化。
  1.以课堂为载体
  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教师示范鉴赏之后,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也可以分小组展示。
  2.以活动为载体
  教师积极建构开放的语言环境,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诗歌欣赏之后,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选篇目,组织“且歌且行”诗歌朗诵比赛;在学习完散文《种树郭驼橐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把文本改编成访谈剧本,开展“与郭驼橐对话”活动。
  3.以笔记为载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并以读书笔记为载体,随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好习惯。同时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有利于展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思考以下问题:为使具体情景中的学生能有效地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需要教什么?为使具体情景中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既定内容,用什么教?为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需要何种方式教?而开展专题教学则是对以上问题的回应,也是语文课改的新路径。这就需要我们整合必修与选修,链接课内与课外,打通阅读与写作,兼顾成绩与素养,通过专题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通联:安徽淮南市凤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动作,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语文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这里我想谈谈与文本解读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全盘把握和驾驭教材  要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教材,首先要读教材,包括通读教材和读透教材。  通读教材,指通读一本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甚至一个学段的教材。作為教师,要全面理解、掌握一本书的编写说明、单元要求、课后练习、教学参考
模块延伸是我们解放路小学的前瞻性课题“小学语文项目导学实践研究”的时段维度之一,是基于教材特定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完成学科基础知识任务的前提下,拓展模块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时空所提出的延伸性学习项目。在统编版教材这个新的语文教学架构下,大量地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成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而“模块延伸项目”就为课堂和生活架设起一座七彩桥梁,把语文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
写好记叙文是中学生必备的写作能力,但从笔者多年从教经验看,很多同学总是无事可述、无话可写,选材陈旧老套、主题肤浅、无病呻吟,内容假大空,实在不堪卒读。  记叙文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存在体验的表达,以写作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为基础,通过写人记事,重点展现作者本人对生活及人性的感悟,其感染人的程度取决于内心挣扎以及真挚情感传达的程度。学生之所以写不好记叙文,关键是缺少情怀,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议论文讲究布局结构,逻辑思维。如果段落内部前后衔接不紧,思维混乱,就会影响文章的表达,分析论证就不会到位,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进行段落训练时首先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掌握好议论文段落的布局结构。  对于议论文我们都清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一个完整的议论段同样如此,要有针对中心论点提出的分论点,通常只有简洁的一句话,或引用或概括;接着,围绕本段论点,至少提供两个以上的论据,这一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阅读小说,让学生能够鉴赏其中的高妙之处,能够与文本对话。因此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让学生能自主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并能总结规律去解决问题,自主独立地接受新知识,他们才能的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祝福》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有关小说赏鉴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古诗词一直着占据着很大比重,单纯的单篇阅读教学难度较大。但古诗词又具有篇幅短小、易于操作等特点,尤其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往往在课内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几首古诗词的学习。因此,这类文章比较适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笔者曾通过一组咏柳诗的鉴赏比较,做了一次诗词群文阅读的简单尝试。  一、结合意象,巧选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古诗词
一、演讲辞教学的常见问题  1.忽视实用文的实用性和文学性结合的特点  实用文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文本内容、阅读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方面。而文学性自然表现在“语文”上面,即语言文字魅力和文学审美。文学性和实用性互为表里,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教师忽视文本的实用性教学。  教材专门设置一个演讲辞单元,充分考虑了演讲辞和演讲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撰写演讲辞、演讲的实
风萧瑟,易水寒。两干多年前,一位壮士在这易水边,击筑和歌,怒发冲冠,写下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壮志,慷慨离去。多少历史韵事被时间涤荡,可荆轲壮士的英勇依旧在空中回荡。《荆轲刺秦王》讲述了壮士荆轲背负使命,前往秦国慷慨赴义的故事。教师可从战国末期,六国混战的背景出发,带领学生分析易水诀别时的慷慨义气。品读刺秦未遂身先死的悲情气氛,挖掘事件背后的深意,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荆轲剌秦王》选自西汉刘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过许多小说,每一篇都是经典之作。小说利用其情节设置的巧妙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为什么小说在大众中极受欢迎,我想它是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的,用情节叙述造就了认知距离。所谓的距离其实就是心理落差,读者的心理落差越大,心理距离越远,情节就显得越跌宕起伏。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规,强化变异感知,拉开距离,是小说艺术审美的奥秘所在。  在赏析经典作品《西游记》时,我感同身受。我认为《西游记》中的角
问题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针对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设置、结构安排等方面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常见的模式化的狭隘提炼,也并不是能在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肤浅问题,而是带有提领价值、富有启发作用,对主题的挖掘具有基础与前提作用的、深入思考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发现问题,深入思考。”由此可见,问题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