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苗岭—一片神秘的土地;
踏进苗寨—一块鲜活的化石;
举起苗酒—一种神圣的礼仪。
朋友,你到过苗岭吗?那片神秘的土地是苗家人世代生活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纯净的青山碧水、浓郁的古风古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当你踏进苗寨,就像走进了久远的历史。他们那自成一体的语言和生活习俗,让你感到仿佛置身另一世界。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是不可缺少的。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拦路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
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钻进去。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苗族历史的记录,早先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成了苗族历史的见证。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铜鼓木鼓舞蹈,都反映了苗族同胞们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
请听《迎客歌》的直爽坦诚:
木头浪里流,
客来喜心头,
请到我家来,
喝杯迎客酒。
请听《送客歌》的依依不舍:
客人已走远,
犹如河上船,
顺水划下去,
木钩钩不转。
客人翻过坡,
无人来对歌,
留妹一人唱,
心里多难过。
酒歌的歌词、曲调可以自由发挥。当夜幕降临,宾主举杯,老者起身,就会唱起那抑扬顿挫的酒歌:
我们寨子里有种鸟,
真朋友来了它会叫。
我们苗族有辛酸史,
是朋友?是仇人?
我们心里知道。
尊贵的客人啊,
你们是真正的朋友。
多喝几杯酒吧,
请原谅我们没有佳肴!
保酒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所有的人接到酒杯后,都必须说一句祝愿主人家发财长寿之类的吉祥话,声音要响亮,让在座的人都听到,等到大家对你的祝词发出“嗬!”的赞同声,你才可以把酒杯一饮而尽。这一环节十分热闹,有些人羞于启齿,发表祝词不敢放开声音,或慌张中不知道所措,便会被以此为由罚酒,从而引来一阵嬉笑。
转转酒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这个仪式完毕后,大家都坐下来,主客双方开始对歌。客人唱的,一般是赞美桌上的美酒佳肴,赞美主人的贤德、智慧与好客,并对主人致以美好祝愿等。这期间,客人不能随便自己吃喝,须等主人敬一回才得吃一回。
主客双方唱完歌,主人才把鸡、鸭等砍成片,重新摆到桌上来。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吃喝了,吃稀饭也好,吃鸡鸭鱼也好,与人喝交杯酒也好,任由自便。
赞鸡头
苗族遇到贵客来,只要有条件,非杀鸡招待不可,说是“杀鸡就尽礼”(苗语直译)。宾主对座吃酒时,鸡头总是作为最珍贵、最能表达友情的象征,由主人送给客人吃。但鸡头拣到客人碗里后,客人如果立即就吃,就失礼了,那要遭人笑话的。合乎礼仪的做法是,客人讲一段对鸡头(实即对主人)的赞美话语,以及自己没有资格领受鸡头之类的谦辞。那赞语和谦辞都要始终围绕鸡头说,并且要合辙押韵。等到大家说声“好”时,就把鸡头转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接过鸡头时,要再编一段新的赞美和自谦的话来说。那场面既热烈又有趣。一桌席上有十多人,鸡头一人传给一人,如果一人的赞词胜过一人,席间气氛就会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谁不会说,就会被罚两杯酒。如果来客不是苗族,可以唱其他民族歌曲代替说辞,并享受免于受罚的特殊待遇。
花花印
送客出门时,也要设牛角酒关。和迎客时不同的是,只要喝过了的,主人就会在他(她)脸上打一个“花花印”,以免漏待客人。这一回,谁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了,只有老实地喝。实在喝不下的,可以央求主人让自己少喝一点。如果客人实在不能喝酒,一般主人也不会强迫,有时故意强迫,不过是为了大家取乐而已。
“雄雌兼备”的酒曲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有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再捏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曲饼都要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尖压出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并以雌雄二饼为中心排列。
重阳酒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黏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初次饮用者不知深浅很容易被醉倒。
窝托罗酒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堪称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窝托罗酒,在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它没有牌子,产量很小,上不了市场,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
造窝托罗酒的原料是玉米、苦荞、大麦、高粱等五谷杂粮。苗族同胞认为,造酒的原料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造窝托罗酒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土瓶,密封,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然后放进一人多深的坑里埋藏起来。三年之后,把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就可以用麻秆吸食瓶中美酒了。如果没有客人,一家老少便团团围坐,先请老人开始吸食。边吸边有人往瓶里面添加凉开水,直到酒变得淡而无味为止。
踏进苗寨—一块鲜活的化石;
举起苗酒—一种神圣的礼仪。
朋友,你到过苗岭吗?那片神秘的土地是苗家人世代生活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纯净的青山碧水、浓郁的古风古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当你踏进苗寨,就像走进了久远的历史。他们那自成一体的语言和生活习俗,让你感到仿佛置身另一世界。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是不可缺少的。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拦路酒
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
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钻进去。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
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苗族历史的记录,早先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成了苗族历史的见证。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铜鼓木鼓舞蹈,都反映了苗族同胞们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
请听《迎客歌》的直爽坦诚:
木头浪里流,
客来喜心头,
请到我家来,
喝杯迎客酒。
请听《送客歌》的依依不舍:
客人已走远,
犹如河上船,
顺水划下去,
木钩钩不转。
客人翻过坡,
无人来对歌,
留妹一人唱,
心里多难过。
酒歌的歌词、曲调可以自由发挥。当夜幕降临,宾主举杯,老者起身,就会唱起那抑扬顿挫的酒歌:
我们寨子里有种鸟,
真朋友来了它会叫。
我们苗族有辛酸史,
是朋友?是仇人?
我们心里知道。
尊贵的客人啊,
你们是真正的朋友。
多喝几杯酒吧,
请原谅我们没有佳肴!
保酒
陪客仪式的第一项是祝酒,苗语叫“保酒”。由主人或主人委托的人,一人端酒,一人端一碟肉或鱼之类的佳肴,分别把酒杯送到每一个人手上,主客一视同仁。所有的人接到酒杯后,都必须说一句祝愿主人家发财长寿之类的吉祥话,声音要响亮,让在座的人都听到,等到大家对你的祝词发出“嗬!”的赞同声,你才可以把酒杯一饮而尽。这一环节十分热闹,有些人羞于启齿,发表祝词不敢放开声音,或慌张中不知道所措,便会被以此为由罚酒,从而引来一阵嬉笑。
转转酒
人人都经过了这一程序后,接下来就是“转转酒”。由两个主人轮流给席上的每一个人敬酒,与刚才不同的是,这回不要求接酒的人说什么,而敬酒的人却要唱敬酒歌,每唱一首敬一个人。这个仪式完毕后,大家都坐下来,主客双方开始对歌。客人唱的,一般是赞美桌上的美酒佳肴,赞美主人的贤德、智慧与好客,并对主人致以美好祝愿等。这期间,客人不能随便自己吃喝,须等主人敬一回才得吃一回。
主客双方唱完歌,主人才把鸡、鸭等砍成片,重新摆到桌上来。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吃喝了,吃稀饭也好,吃鸡鸭鱼也好,与人喝交杯酒也好,任由自便。
赞鸡头
苗族遇到贵客来,只要有条件,非杀鸡招待不可,说是“杀鸡就尽礼”(苗语直译)。宾主对座吃酒时,鸡头总是作为最珍贵、最能表达友情的象征,由主人送给客人吃。但鸡头拣到客人碗里后,客人如果立即就吃,就失礼了,那要遭人笑话的。合乎礼仪的做法是,客人讲一段对鸡头(实即对主人)的赞美话语,以及自己没有资格领受鸡头之类的谦辞。那赞语和谦辞都要始终围绕鸡头说,并且要合辙押韵。等到大家说声“好”时,就把鸡头转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接过鸡头时,要再编一段新的赞美和自谦的话来说。那场面既热烈又有趣。一桌席上有十多人,鸡头一人传给一人,如果一人的赞词胜过一人,席间气氛就会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谁不会说,就会被罚两杯酒。如果来客不是苗族,可以唱其他民族歌曲代替说辞,并享受免于受罚的特殊待遇。
花花印
送客出门时,也要设牛角酒关。和迎客时不同的是,只要喝过了的,主人就会在他(她)脸上打一个“花花印”,以免漏待客人。这一回,谁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了,只有老实地喝。实在喝不下的,可以央求主人让自己少喝一点。如果客人实在不能喝酒,一般主人也不会强迫,有时故意强迫,不过是为了大家取乐而已。
“雄雌兼备”的酒曲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有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再捏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曲饼都要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尖压出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并以雌雄二饼为中心排列。
重阳酒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黏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初次饮用者不知深浅很容易被醉倒。
窝托罗酒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堪称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窝托罗酒,在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它没有牌子,产量很小,上不了市场,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
造窝托罗酒的原料是玉米、苦荞、大麦、高粱等五谷杂粮。苗族同胞认为,造酒的原料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造窝托罗酒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土瓶,密封,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然后放进一人多深的坑里埋藏起来。三年之后,把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就可以用麻秆吸食瓶中美酒了。如果没有客人,一家老少便团团围坐,先请老人开始吸食。边吸边有人往瓶里面添加凉开水,直到酒变得淡而无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