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克事件回眸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untryg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伤口”,9月28日,中美史克公司总经理杨伟强在广州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不禁如此感慨,而此时因PPA风波曾一度禁售的康泰克却正重返江湖。
  康泰克-曾经稳坐感冒药市场头把交椅,市场份额占到40%,在去年11月的PPA风波后,黯然离开OTC(非处方药)市场。尽管感冒药市场风光依然无限好,但是这个被一纸禁令打入冷宫的王牌感冒药只能“隔着玻璃看别人跳舞”,任凭昔日的竞争对手把自己的市场份额一块块地吃掉。
  虽然风雨过后的彩虹总是格外美丽,而当时的暴风骤雨绝非局外人所能揣度。我们不妨把日历翻到2000年11月16日,那个康泰克遭到“灭顶之灾”的日子。
  
  祸从天降
  2000年11月16日,这是每一个史克员工都铭记于心的日子。噩梦肇端于国家药品监督和管理局发布的一则《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宣布暂停销售含有PPA(苯丙醇胺)的15种药品,而史克公司的两个主打产品康泰克(复方盐酸苯丙醇胺缓释胶囊)和康得(复方氨酚美沙芬片)正含有这种成分(又名PPA),它们的名字赫然在列。康泰克一下子被推到了浪尖,几乎所有的人把目光一起投向了康泰克的生产制造商史克公司。
  对史克的关注度如此之高不是没有原因,史克公司的康泰克和杨森的玛丁琳曾被认为是在中国销量最大的两种西药制品,在过去的11年间,康泰克的销量达到了51亿粒,占据感冒药OTC(非处方药市场)市场份额的40%,1999年的销售额更达到7亿元,业内人士对这样的一个比例和销量都习惯于用“不可思议、不可撼动”来表达。即使是视康泰克落马为“最后发展机会”的三九制药,其高层从心底里对单厂单产的药品中能做到这么大的份额都表示了不自觉的钦佩。而在康泰克落马之后,海王药业开始大规模生产感冒药。
  被用在康泰克和其他一些感冒药中的PPA,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可以缓解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同时因为它有抑制食欲的功效,也被广泛地用作减肥药的成分。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过量服用PPA会使患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因中风、心脏病而丧生。因此负责该项研究的霍尔维兹向FDA(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提出了禁止使用PPA的建议。在霍尔维兹提出建议的第二天,美国各大制药公司迅速采取行动并发表声明,宣称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寻找PPA的代用品,包括“迪米塔普”、“康特里克斯”在内的著名制药公司已于10月20日开始推销不含PPA的治疗感冒、咳嗽类药品。
  中国政府出于谨慎的考虑,于11月16日,发布了《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这一次,康泰克当上了背黑锅的老大,当时,一并暂停销售的总共有15种药品,而康泰克由于名声太响,被人口诛笔伐,几乎成了PPA的代名词。
  康泰克退出江湖后,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真空和每年价值7亿元的市场份额,这对于任何一个生产感冒药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黄金机会”(杨伟强语),当时曾有人断言OTC市场将会重新洗牌,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谁将会取代康泰克登上龙头老大的宝座。
  但是,到今年9月4日“新康泰克”重出江湖,整个治疗感冒的OTC市场在过去的292天时间里,并没有一家药业脱颖而出成为领跑者,市场呈现出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史克公司的看法是,当时康泰克能在众多感冒药中异军突起,一方面是它质量过硬,康泰克独有的缓释技术可以使药物的疗效在12小时的时间里精确稳定地释放,疗效持久。至今还没有一种感冒药在长久缓解感冒症状方面能与康泰克媲美;另一方面,康泰克的市场定位十分明确,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初期的症状,一般服用两天4粒就能有很明显的效果,尽管康泰克退出了市场,却始终没有一家药业能取代康泰克的地位。广州一家制药企业的高层也曾向记者透露,他以前感冒的时候,宁愿吃康泰克也不吃自己药厂生产的药,因为它治流鼻涕非常有效!
  
  危机管理
  在中国,倒下去之后又站起来的企业并不多,市场风云变化莫测,一场危机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一场疾病那样防不胜防。综观中国近10年来的市场演义,很多曾经耳熟能详的企业就像天边划过的流星,绽放出绚烂的光芒后迅速陨落,消失无声迹,留给我们的只是近乎对红颜薄命的啧啧感叹和MBA教案上的又一个失败案例。与此同时,每一个关心企业命运的人都在寻找从失败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典范。
  史克公司在PPA事件中的表现绝非毫无瑕疵,因为据说早在去年3月份,就已经有风声传出要封杀含有PPA的产品了,但业界人士包括史克公司本身都认为这么大的企业,这么大的市场占有率,政府不可能说停就停,史克因此事先也没有采取一点应对之策,以至于后来显得很被动。
  但当整个事件发生后,史克处理危机时的表现被作为了企业今后在处理类似危机的一个范本。在政府的通知下达后,史克“内外交困”——这么多的库存如何处理?是否接受退货,怎么退?流动资金能否支持企业的发展?如何处理负面影响,如何把负面影响变成正面影响?如何面对股东?如何处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经理杨伟强曾向记者抛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以说明企业当时的艰难处境,事实上当时史克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他列举的要多得多。但是,杨伟强自始至终强调一点:一切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
  如何处理好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企业与内部职工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企业的软肋。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成为许多企业头顶挥之不去的阴魂。
  现在来看,史克正是扣住了处理大股东、消费者、经销商、企业员工关系这四大命门,才顺利地度过了危机,为日后新康泰克的复出创造了条件。
  在安抚消费者方面,全国各地的50多名销售经理被迅速招回天津总部,他们带着中美史克《给医院的信》、《给消费者的信》回归本部,按部就班地展开行动,公司专门培训了数十名专职接线员,负责接听来自客户、消费者的问讯电话,做出准确专业的回答以打消其疑虑。11月21日,15条消费者热线全面开通。同时,公司还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同情和支持,利用媒体的力量引导消费者。20日,中美史克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做出“不停投资”和“无论怎样,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将在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得出关于PPA的研究论证结果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的立场态度和决心。正是因为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康泰克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保存下来。在今年9月份,史克公司推出的新型感冒药基本上沿用康泰克的名称和包装风格。这点,也足以看到史克面对危机时的自信。
  至于经销商,他们得到了史克公司明确的允诺,没有返款的不用再返款,已经返款的以100%的比例退款,史克在关键时刻以自身的损失换来了经销商的忠诚。
  另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是史克公司没有因为康泰克和康得的停产而裁掉一名员工,史克开诚布公地告诉员工公司出了什么问题,公司打算怎么解决,员工在公司面临困难的时候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史克领导层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会在PPA事件中陷得太久,并且坚信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日后创造的经济效益高于企业现在留用他们所承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史克公司的产品除康泰克和康得以外,还有芬必得、泰胃美、肠虫清,为了保证这些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史克公司必须竭尽全力稳定人心。这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中第一块倒了,为了不让后面的牌一块接一块地倒下,就必须竭力稳住后面的一块,把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做的经济效益无从考量,但却因此把员工和企业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史克的一名员工这样说:“我们和企业经历了风风雨雨,荣辱与共,在公司遭到挫折的时候离开没有道理。”
  然而史克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公司内部。为了说服公司的大股东恢复对公司的信心,继续向公司投资,史克高层把股东请到了生产地点,让他们看到企业的员工都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同时,还从英国和美国的研究总部调来专家论证新的抗感新药的可行性。另外做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让总部知道公司将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需要总部提供什么资源,而这一切都有科学数据做支持。总部在这一番科学论证中,看到了重新获得的商机,同意继续追加投资。
  股东的信心、充裕的流动资金和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得史克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不仅扛住了销毁康泰克所造成的7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有后续资金进行新药的研发,今年9月重新上市的新康泰克用PSE(伪麻黄碱)代替了PPA,并且用环保性能更好的水溶媒代替了有机溶媒,而史克为此买进的新缓释技术和配套的生产设备总共花费1.45亿人民币。
  
  盘点PPA事件
  对于中国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包括史克)来说,康泰克从消失到重新出现的292天都是值得怀念的日子。
  “过去我们总以为我们很强,很厉害,公司内部画地为牢,在各自的势力范围里你争我斗,现在大家都有了很强的危机感,整个公司空前的团结,我们这口气憋得太久了,准备大干一场。”史克职工的这一番话或许会令中国所有的制药企业打一个冷颤。
  中国其他的制药企业在这次事件中同样颇有收益。在当时的情况下,声明自己的产品中不含违禁成分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大肆渲染甚至诋毁同行,无疑是自暴其短。在这轮PPA风波中,个别企业未能从中得益,就是例证。且不论这种爆炒PPA的做法难免会扰乱药品的评判标准,误导消费者。
  从另一方面来说,药品消费是由消费者对药品的信心拉动的。因为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药品在上市前经过的三期临床测试,并没有包括老人、儿童、孕妇这些特殊人群,而且每个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使得每一个药品生产商都不敢保证自己生产的药品绝对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因此任何药品在上市后都会面临被禁售的风险,过于强调对方某一药物成分的毒副作用,实际上无形之中也在削弱消费者对药的信赖度,最终伤及的是整个制药行业
其他文献
有太多的人对上海感到不解,它的变化太快了。仅仅是10年前,人们还在评论苏州河的臭、上海人的精明而不高明、上海计划经济的过于强大使它不具备广东和江浙的活力。但是,10年之后,热门的话题变成了:上海能不能超越香港?什么时候超越香港?等等。加速找回昔日感觉“上海越来越像中国经济之都了。”台湾工商界人士这样评价上海近年来的崛起。在台湾经济持续恶化,香港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上海的表现实在抢眼。她不仅连年保持
期刊
美英对阿富汗发动的以“永久自由行动”为名的军事打击在10月8日凌晨终于打响,不过,同样以时下最先进武器上演的令人眩目的空袭和轰炸,却似乎失去了10年前海湾战争中令人震撼的光彩。从目前已有的打击效果和目标来看,虽然比1998年克林顿政府为报复拉登涉嫌美驻东非使馆被炸案时一口气发射70枚昂贵的战斧导弹只炸掉几座空草棚和炸死几只山羊显得成果显著一些外,其攻击的所谓军事战略目标,如训练营地、机场、电厂等,
期刊
恐怖主义已成为人类公害冷战结束后,人们的安全感反而降低。冷战时期人们至少能预料到危险将来自何方,敌人是谁,而现在却不知何时何地就会遭遇危险,而且敌人可能是任何一个陌生人,他甚至还对你微笑过。冷战的两极对抗格局瓦解后,被这一格局所掩盖和压抑的各种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利益集团间矛盾等迅速凸显出来。恐怖活动这种弱者的利刃,非均衡对抗中的“超限战”,和宗教极端主义声气相通,成为了越来越流行的政治工具和敛财
期刊
从米卢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他就处在了漩涡的中心。他被我们描写着,被我们评论着,被我们质疑着,也被我们批判着。然而镜头前、话筒前的米卢永远是三缄其口,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在记者们的穷追猛打下,他熟练地运用“太极推手”,巧妙、圆滑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即使与他成为朋友,米卢讲话也不是无所保留,特别是在谈到一些问题时,米卢不愿批评任何人。他最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这可是我们私下说的,你要保密!
期刊
中国工会的腰板似乎要硬起来了。给它注入钙质的是今年8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修正案(草案)》经过初审,现已进入征求意见的阶段。此修正案草案的中心是为了突出和强化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特别是在其中增加了“法律责任”的条款,使《工会法》不再是某些人眼中的“棉花法”,以后对于那些不把它当回事的人,它是可以变成让人害怕的鞭子的。例如条例规定——
期刊
新起跑线上的日本政治1945年,日本在遭受两颗原子弹的袭击后,宣布投降,与德国一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与德国不同的是,日本并不是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的名字命名的“欧洲复兴计划”的直接受惠国。朝鲜战争之后,日本走过了一条与欧洲复兴不尽一致的经济振兴道路。在日本之后,这条道路上相继走来了南韩、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来料加工、出口创汇始,到形成自己的经济体系,这条经济发展道路被冠以“亚洲模式
期刊
普通记者与天价薪酬10月7日,中国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中国足球队战胜阿曼,提前两轮出线,获得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入场券。这是中国队第七次冲击世界杯,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企盼,几代球迷终于梦想成真。五里河成了欢乐的海洋,这种欢乐通过电波传递到全中国,并且将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将在各种媒体上寻找快乐的感觉。而媒体最关注的是将快乐带给中国的国家队南斯拉夫籍主教练博拉·米卢蒂诺维奇,而能够在第一时间采访米卢,
期刊
最近听到黑龙江电台的一则新闻,说的是齐齐哈尔市“化解乡村不良债务3亿元”。消息说:“长期以来,一些乡村盲目办企业、上项目,或为完成各种竞赛达标任务等,向民间高息举债。截至去年底,全市村级负债总额近3.1亿元,平均每村负债145.5万元,有的村集体经济已经空壳。这个问题引起了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去年9月开始,16个县区都制定方案,并抽出专人具体开展卸债减负工作。通过降息停息、追收陈欠、
期刊
笔者曾在一篇名为《张狂》的小文中述及张狂者的种种表现形式和张狂者的最终下场,但对张狂者之所以由常态一变而为飞扬跋扈,并未交代清楚。近读《镜花缘》“吟雪诗暖阁赌酒,挥醉笔上苑催花”一回,忽有所悟,原来张狂是一种心理较量之下的产物。  则天皇后与上官婉儿推窗赏雪,饮酒唱和,醉眼朦胧,其乐融融,原本不过是万般政务缠身之余的一种寻常消遣而已。只因为忽闻腊梅清香,一时心血来潮,便要摆驾群芳圃、上林苑赏花。天
期刊
我是一个到广州不到一年的外来者。当我毅然放弃另外一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决定搬迁到广州时,我曾满怀信心:广州是个开放城市,融入进去应该很容易。的确,当我们夫妻俩带着两个行李包到广州找工作时,很快找到了各自适合的岗位。但当我们的儿子一起过来后,我就发现,融入广州真的好艰难。  上幼儿园不那么简单  我儿子现年6岁。我们年初到广州时,他已在原来的城市上幼儿园大班,只剩一个学期就要上小学了。经打听,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