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 埃及卢克索神庙留言,“丁锦昊到此一游”引发媒体关注。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甘肃敦煌壁画上竟然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丁锦昊未成年,宋寅如何解释?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票熊家长熊大人,和他们错误的示范动作和失败的惩罚方式。
“熊孩子”愁人,最近简直成为众矢之的,早先有好事者将“熊孩子”按杀伤力等级分类。于丁锦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文物上大书“到此一游”这件事上,算不算“熊孩子”作为呢?算,而且对基本属“熊孩子”杀伤力第一年龄梯队的他来说,这一行为的“定性”也就到此为止。所谓国民素质甚至劣根性,通通扯不上干系,因为他还是个未成年人。
到底是孩子学大人,还是大人像孩子呢?在甘肃敦煌壁画上,竟然也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二零零零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我始终认为,孩子是如实折射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他们会效仿他人的行为包括错误,亦会因为他人惩治方式的不合理而酿成更多的错误。
在丁锦昊被曝后人们产生的热议不在旅游点留念的方式、旅行社的引导作用,而是大肆展开人肉搜索,即便在得知这只是一个孩子所为后,仍跑去黑掉其母校网站,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惩治“熊孩子”,基本等同于将自己的智商情商拉低到孩子的标准,孩子遭到这种惩罚,不会意识到刻字行为本身的错误,只会暗自怨恨“学艺不精”。
可以想象,当童年曾经受到这样“搜索”的 “熊孩子”长大之后,他处理周围的或者公众的“无良”事物时,一定不会把解决问题、杜绝后患作为第一目的,而是想尽办法抢占道德制高点,为自己争夺发言权,泄私愤而后快,没准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更加不堪—— 仅仅是为了博大家一看,让自己出名。
更可怕的是,这一票“熊孩子”由来已久。
“以牙还牙”是这类惩治方式本身最大的问题,它和粗鲁的暴打并无实质上的区别,甚至因为它表面上的“无害”而更加危险。
胜之不武的“文明”教育
当“熊孩子”丁锦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石壁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时,他恐怕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在万里之外的祖国曝光,更不会意识到这对他将意味着什么。有人拍下了丁锦昊的“墨迹”挂在了微博上,迅速导致事件的发酵,先是有人姓名人肉出了他所居住的城市、就读的学校等个人信息,随后该校的网站也被侵入,黑客留下了“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字样,而据孩子的父母表示,他得知此事后,“哭了整整一夜”。
一个孩子破坏文物的行为是可气的,但这种“人肉”之后群起而攻之的方法却是可怕的。
在我看来,“以牙还牙”这类惩治方式本身最大的问题是,它和粗鲁的暴打并无实质上的区别,甚至因为它表面上的“无害”而更加危险。表面上是将孩子的错误放大,以起到对他的警示作用,然而这种警示却往往导向另一种负面引导。孩子在文物上刻字不对,大人便在他学校的网站上“签名”,是为了显示自己更高超的电脑技术?孩子所接收到的信号,不是“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会遭到惩罚”,而是“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因为我做的实在太小儿科了,不够有技术含量”,结果呢,幼小心灵里的阴暗种子没准就播种发芽,这样的例子恐怕在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中都不少见吧。
无独有偶,孩子的生活就此被打乱,成人的世界也一向不太平。成堆成批的艺人明星、商业巨鳄、政务人员的绯闻、八卦每天都在各种媒介中处于显要位置。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有隐私,只要他们想知道,估计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癖好都无处可藏。
这样说的结果,很有可能引起一票网络激进分子的强烈质疑。且不说每天茶余饭后必须得议论下的明星八卦,不让传播了生活岂不是少了很多调料;单单就是那些被称为“反贪小三”的姑娘们,也在网络上都被戏谑地奉为“神明”。众多被不靠谱的生活压抑而又不得发泄的网民就靠着这些维持好心理平衡,每天骂骂笑笑,嘲讽一通,大有防止暴力事件发生的作用。
可是尽管生活一地鸡毛,也不能卯足了劲把鸡毛都吹到别人家去看热闹。那些在网络上被“人肉”的各种“姐”与“妹”,众多“干亲”与“至亲”,甚至未成年人,他们的生活可能由此就真的被“鸡毛”盖住而一塌糊涂了。社会的清明与文明,不能靠牺牲个体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动辄就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 “晒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了满足谁的好奇心?
有时候,正义如幌子,装裱起来,高高挑起,很容易就将众人集合起来。一时间口诛笔伐,群起攻之。可是天大的错误总有一个惩戒的说法,更何况很多时候,被“人肉”的人,其实是并“无公害”的个体。这种比谁更正义更有道德的较量,不能是伤害别人的借口,尤其是未成年人。
纵然真相价更高,无奈不可“冤冤相报”。“以牙还牙”固然解气,但恶性循环的后果更加可怕。孩子的教育如此,成人世界的准则更需如此,因为成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未来的成人。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票熊家长熊大人,和他们错误的示范动作和失败的惩罚方式。
“熊孩子”愁人,最近简直成为众矢之的,早先有好事者将“熊孩子”按杀伤力等级分类。于丁锦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文物上大书“到此一游”这件事上,算不算“熊孩子”作为呢?算,而且对基本属“熊孩子”杀伤力第一年龄梯队的他来说,这一行为的“定性”也就到此为止。所谓国民素质甚至劣根性,通通扯不上干系,因为他还是个未成年人。
到底是孩子学大人,还是大人像孩子呢?在甘肃敦煌壁画上,竟然也有《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的留言:二零零零年立夏香港文汇报高级记者宋寅到此参观考察。我始终认为,孩子是如实折射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他们会效仿他人的行为包括错误,亦会因为他人惩治方式的不合理而酿成更多的错误。
在丁锦昊被曝后人们产生的热议不在旅游点留念的方式、旅行社的引导作用,而是大肆展开人肉搜索,即便在得知这只是一个孩子所为后,仍跑去黑掉其母校网站,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惩治“熊孩子”,基本等同于将自己的智商情商拉低到孩子的标准,孩子遭到这种惩罚,不会意识到刻字行为本身的错误,只会暗自怨恨“学艺不精”。
可以想象,当童年曾经受到这样“搜索”的 “熊孩子”长大之后,他处理周围的或者公众的“无良”事物时,一定不会把解决问题、杜绝后患作为第一目的,而是想尽办法抢占道德制高点,为自己争夺发言权,泄私愤而后快,没准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更加不堪—— 仅仅是为了博大家一看,让自己出名。
更可怕的是,这一票“熊孩子”由来已久。
“以牙还牙”是这类惩治方式本身最大的问题,它和粗鲁的暴打并无实质上的区别,甚至因为它表面上的“无害”而更加危险。
胜之不武的“文明”教育
当“熊孩子”丁锦昊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石壁上歪歪斜斜地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时,他恐怕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在万里之外的祖国曝光,更不会意识到这对他将意味着什么。有人拍下了丁锦昊的“墨迹”挂在了微博上,迅速导致事件的发酵,先是有人姓名人肉出了他所居住的城市、就读的学校等个人信息,随后该校的网站也被侵入,黑客留下了“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字样,而据孩子的父母表示,他得知此事后,“哭了整整一夜”。
一个孩子破坏文物的行为是可气的,但这种“人肉”之后群起而攻之的方法却是可怕的。
在我看来,“以牙还牙”这类惩治方式本身最大的问题是,它和粗鲁的暴打并无实质上的区别,甚至因为它表面上的“无害”而更加危险。表面上是将孩子的错误放大,以起到对他的警示作用,然而这种警示却往往导向另一种负面引导。孩子在文物上刻字不对,大人便在他学校的网站上“签名”,是为了显示自己更高超的电脑技术?孩子所接收到的信号,不是“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会遭到惩罚”,而是“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因为我做的实在太小儿科了,不够有技术含量”,结果呢,幼小心灵里的阴暗种子没准就播种发芽,这样的例子恐怕在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中都不少见吧。
无独有偶,孩子的生活就此被打乱,成人的世界也一向不太平。成堆成批的艺人明星、商业巨鳄、政务人员的绯闻、八卦每天都在各种媒介中处于显要位置。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有隐私,只要他们想知道,估计你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癖好都无处可藏。
这样说的结果,很有可能引起一票网络激进分子的强烈质疑。且不说每天茶余饭后必须得议论下的明星八卦,不让传播了生活岂不是少了很多调料;单单就是那些被称为“反贪小三”的姑娘们,也在网络上都被戏谑地奉为“神明”。众多被不靠谱的生活压抑而又不得发泄的网民就靠着这些维持好心理平衡,每天骂骂笑笑,嘲讽一通,大有防止暴力事件发生的作用。
可是尽管生活一地鸡毛,也不能卯足了劲把鸡毛都吹到别人家去看热闹。那些在网络上被“人肉”的各种“姐”与“妹”,众多“干亲”与“至亲”,甚至未成年人,他们的生活可能由此就真的被“鸡毛”盖住而一塌糊涂了。社会的清明与文明,不能靠牺牲个体最基本的生活权利。这种动辄就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 “晒着”的做法,究竟是为了满足谁的好奇心?
有时候,正义如幌子,装裱起来,高高挑起,很容易就将众人集合起来。一时间口诛笔伐,群起攻之。可是天大的错误总有一个惩戒的说法,更何况很多时候,被“人肉”的人,其实是并“无公害”的个体。这种比谁更正义更有道德的较量,不能是伤害别人的借口,尤其是未成年人。
纵然真相价更高,无奈不可“冤冤相报”。“以牙还牙”固然解气,但恶性循环的后果更加可怕。孩子的教育如此,成人世界的准则更需如此,因为成人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未来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