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3年9月,一场关于鲁迅是否应该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争论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展开,赞成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且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就争论本身,已经可以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新课本调整的课文不少,为什么偏偏鲁迅的文章被删会引发争议?那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固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阅读;兴趣;经典
下面就这些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见。
一、经典课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境地
从课文自身而言,经典课文往往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但这正是使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时需建立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甚至一个历史朝代的了解基础之上,如,《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有时需要对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了解,如,《兰亭集序》《赤壁赋》。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又没有作者那样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的中学生,要想全面理解这些经典课文,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从教师角度而言,因经典课文常年存在于新老版本的教材中,教师往往教法陈旧,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背景知识复杂,教师在课前就要大费唇舌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时代隔阂,还要疏通文字,掌握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是分层理解文章内容,揭示主题,将作者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讲解可谓面面俱到,学生接受了多少可就不一定了。
从学生角度而言,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正是因为不同的书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影响。青少年对与之气味相投的文章尤其热爱,因而《天龙八部》节选入语文读本深受欢迎,相比之下,那些经典课文在学生眼中就显得老气横秋了。对于这些“有代沟”的课文,学生不爱听、不重视的现象就可想而知了。
二、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确信,经典课文之所以能在语文教材中多年屹立不倒,必然有其现实意义。文史哲不分家,阅读经典课文,也就是从前人的文章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道理,是与前輩文人的思想沟通。阅读这些在历史上曾熠熠发光的文字,再立足于现实,以史为鉴,以前人之作为鉴,我们会发现经典课文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工具性。经典课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文学大家,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语法上也相对较规范。文中的名言警句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
思想性。历史与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经典课文中的历史事件也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并给予我们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如何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要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可以秉承“一个中心,两条途径”的宗旨。
“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不脱离高考,又不架空学科,而是把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点滴之中。
激发学生兴趣后,可以进一步结合高考考点设置题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考”“考点”等词非常敏感,对学生而言,这是最现实的东西。还是就《祝福》而言,字音、字形可以设置为客观题,让学生能够清楚辨析容易混淆的字音、字形;人物外貌描写可以把关键词抽出来设置为近义词辨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词语的使用对人物塑造的不同意义;还可以设置语言表达运用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扩写或缩写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仿写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将同类素材集中起来,活用到写作中去。这些题目的设置,表面看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际上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同时,极大提升了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范畴。
“两条途径”,即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对于难懂的经典课文的学习,教师讲解固然重要,但适当的引导或许更能让学生主动亲近课文,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所谓引导,可以是指导学习方向,也可以是指导学习方法,还可以是引导深入思考。对经典课文的阅读指导不求全面,而是强调针对性、目的性,仅把课文当成方法学习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事实上,越是经典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是重要,因为课堂容量毕竟有限,要深刻领会经典课文的魅力,还需有丰富的阅历作基础。
总之,经典课文阅读既具有一定难度,又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秉承“一个中心,两条途径”进行经典课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增长、基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重视经典课文,读懂经典课文,钦佩经典课文,爱上经典课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朱丹丹.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0(06).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阅读;兴趣;经典
下面就这些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见。
一、经典课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境地
从课文自身而言,经典课文往往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但这正是使经典课文的阅读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有时需建立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甚至一个历史朝代的了解基础之上,如,《纪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有时需要对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了解,如,《兰亭集序》《赤壁赋》。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又没有作者那样的人生阅历与感悟的中学生,要想全面理解这些经典课文,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从教师角度而言,因经典课文常年存在于新老版本的教材中,教师往往教法陈旧,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背景知识复杂,教师在课前就要大费唇舌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时代隔阂,还要疏通文字,掌握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表达方式;然后是分层理解文章内容,揭示主题,将作者的观念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讲解可谓面面俱到,学生接受了多少可就不一定了。
从学生角度而言,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正是因为不同的书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影响。青少年对与之气味相投的文章尤其热爱,因而《天龙八部》节选入语文读本深受欢迎,相比之下,那些经典课文在学生眼中就显得老气横秋了。对于这些“有代沟”的课文,学生不爱听、不重视的现象就可想而知了。
二、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确信,经典课文之所以能在语文教材中多年屹立不倒,必然有其现实意义。文史哲不分家,阅读经典课文,也就是从前人的文章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相关道理,是与前輩文人的思想沟通。阅读这些在历史上曾熠熠发光的文字,再立足于现实,以史为鉴,以前人之作为鉴,我们会发现经典课文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工具性。经典课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文学大家,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语法上也相对较规范。文中的名言警句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
思想性。历史与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经典课文中的历史事件也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并给予我们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如何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要挖掘经典课文的现实意义,可以秉承“一个中心,两条途径”的宗旨。
“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不脱离高考,又不架空学科,而是把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点滴之中。
激发学生兴趣后,可以进一步结合高考考点设置题目,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对“高考”“考点”等词非常敏感,对学生而言,这是最现实的东西。还是就《祝福》而言,字音、字形可以设置为客观题,让学生能够清楚辨析容易混淆的字音、字形;人物外貌描写可以把关键词抽出来设置为近义词辨析,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词语的使用对人物塑造的不同意义;还可以设置语言表达运用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扩写或缩写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仿写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将同类素材集中起来,活用到写作中去。这些题目的设置,表面看来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际上是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同时,极大提升了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范畴。
“两条途径”,即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相结合。对于难懂的经典课文的学习,教师讲解固然重要,但适当的引导或许更能让学生主动亲近课文,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所谓引导,可以是指导学习方向,也可以是指导学习方法,还可以是引导深入思考。对经典课文的阅读指导不求全面,而是强调针对性、目的性,仅把课文当成方法学习的一个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事实上,越是经典课文,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是重要,因为课堂容量毕竟有限,要深刻领会经典课文的魅力,还需有丰富的阅历作基础。
总之,经典课文阅读既具有一定难度,又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秉承“一个中心,两条途径”进行经典课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增长、基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重视经典课文,读懂经典课文,钦佩经典课文,爱上经典课文,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朱丹丹.读懂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0(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