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色性也,食排在最前面,可见口腹之欲是人类的第一大本性。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快餐店越来越多,KFC开遍了大城小城,吃饭对那些匆忙的人来说只是管饱,和美食无关。
去苏州旅游,却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挂着中华老字号的卤菜店门口,等候购买的人群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开在菜场门口的大饼店,有人专门开着车前来尝鲜;上百年的宅子里,复原着纯正的苏帮味道。城市的节奏再快,似乎也挡不住苏州人追求美食的脚步。
清晨天刚蒙蒙亮,不少“老法头”就乘坐公交车赶到观前街的朱鸿兴,为的是吃上这里的头汤面。“老法头”是句苏州话,意思是指固守着传统习惯的人。朱鸿兴面馆一派中式装修,“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兀自挂在那里。虽然面馆全天候营业,但对于“老苏州”来说,要吃面,其他时间来都不得法,要吃就得不怕早起不怕奔波,一定要吃清晨用第一锅清水煮出的面条,没有碱味儿,吃口清淳。
一碗面尚且如此,对其他美味,苏州人更是含糊不得。他们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美味值得花时间,得慢慢等,慢慢品尝。为了吃上一口心仪的美食,有时候要等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等上几个月。比如,元旦你要大闸蟹,春节你要刀鱼,清明你寻白鱼,“五一”你点鲃鱼,“十一”你问鳜鱼——无论是在苏州的饭店还是菜场,这些要求都将无一例外地遭到白眼。念你是游客,也就罢了,如果是苏州本地人,说不定会在电光火石之间即被鉴定为脑残,或直接押送广济医院——那是苏州的一家精神病院。
又看在现如今比食客的贪婪更发达的养殖业的份儿上,鱼也就算了,但是,如果你认为猪肉比较保险——没听说杀猪也有季节性的——而在冬天想吃樱桃肉,夏天要吃蜜汁火方,春天点一份荷叶粉蒸肉,在任何一家对自家老品牌尚存有几分荣誉感的饭馆里,遭到当面或者背地的鄙视,都是一样没商量的。
“不时,不食”,孔夫子曾这样教育他的弟子。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还在领会贯彻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苏州人。羊肉汤全国各地都有,但如果在苏州,过了冬至就难觅羊汤的踪迹,因为苏州人固执地认为,羊肉性阳,每年适合食用的季节就那么几个月。
中国有八大菜系,苏菜自成一家,苏帮菜又在苏菜中占据一席之地。苏帮菜的最大特点是“时令”二字。苏州闻名于世的“水八仙”,指水生作物中茭白、莲藕、南芡、茨菰、荸荠、水芹、红菱、莼菜等八个品种。这些蔬菜和河鲜,讲究的就是个“尝鲜”,吃对时令。于是不同时令菜一年中轮流上桌,“让人相思了整整一年才见面,吃到了嘴里,哪有不激动的道理?”
所以去苏州旅游,还真值得研究一下时令,去饭馆坐定,即使你操着一口明显的外地口音,倘若点上一桌很合时令的菜,一定会得到饭馆老板和食客的尊敬。
讲究时令所以要等,精到细致就得放慢,“精到”是苏帮菜的另一大特点。一席菜当天是做不出来的,必须好几天的准备。火势大小、油温高低、蒸气缓急与投料次序,常常间不容发,这是“精”。所谓“到”,即火候到家,恰到好处。如“碧螺虾仁”断生即上席方为妙品:“酱方”须四边垂倒,入口可化始称合格。苏帮菜尤其擅长炖、焖、煨、焐等火工菜。文火、密封,一气呵成,“酒焖踵”、“黄焖鳗”、“叫化鸡”、“母油鸭”均为苏州传统火工菜的代表。
当然在如今的苏州,年轻人已经慢慢淡化“浓油赤酱”的口味了,川菜粤菜的饭馆也一样生意红火。经营苏帮菜的老字号显然今非昔比,但是对老苏州人和探究特色的游客来说,有几家百年老店不得不尝。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松鹤楼菜馆,被誉为“苏帮第一家”,经典名菜“松鼠鳜鱼”、“姑苏卤鸭”。坐落在常熟虞山脚下的王四酒家,始建于1887年,“叫化鸡”、“鸭血糯”是风味独特的著名菜肴。陆文夫虽然早已过世,但他开设的“一本可以吃的苏州杂志”——“老苏州茶酒楼”依然在延续着最郑重的苏帮菜做派。
苏州人的精致,体现在每一个市井百姓是上就是食不厌精。苏州人善于将平常之物做得精巧。沈复《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便“善不费之疱,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陆文夫也曾提到,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得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是苏州人的特点”。
作家车前子写过苏州各样小吃,什么梅花脯、海棠糕、蟹壳黄,还有扁豆糕——小贩们提着竹篮在书肆戏院等人流集中的地段站着,也不叫卖,但那种独特的香气老苏州一闻见就馋得要流口水,他们知道扁豆糕上市了,闻香而至。扁豆糕是将扁豆籽蒸熟了,碾成粉加糖炒过,再制成糕,糕分两层,下层扁豆为淡绿色,上层掺了薄荷的米粉为乳白色,吃时抹一点玫瑰酱,为粉红色,拿在手里,淡绿乳白粉红,好看极了,吃到嘴里清凉香甜。初夏时节坐到开花的槐树下吃,小蝴蝶一样的槐花啪嗒落下一朵,啪嗒又落下一朵,看一个苏州女孩子从对面石桥上姗姗走过,真是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好。
可见,吃在苏州,还真是快不起来。
繁体的“苏”,下面是鱼和禾,正好说明苏州江南水乡的特性。苏州濒临太湖,三万六千顷的太湖水域有三分之二在苏州,来苏州旅游,不去太湖看看实在说不过去。当然,除了满足眼福,太湖之旅还是一次美食之旅。
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备有精美的湖肴供应,由于它与饭馆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渐渐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船菜讲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还特别新鲜。太湖船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菜之后,几道素菜特别时鲜嫩爽,如惠山青蚕豆、冬笋菜心、香菇豆腐等。清未民初有四只大型画舫的船菜最为著名,分别由姓王、杨、谢、蒋的四个老板经营,并各有自已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宝鸭、杨家的西瓜鸡、蒋家的蟹粉鱼翅、谢家的荷叶粉蒸肉,都是为食客所津津乐道的佳肴。其中杨阿梅的苹香号画舫所供船菜特别出名。
太湖船菜之所以兴旺,一靠原料新鲜,二靠烹饪手艺。太湖船菜的最早经营者并不是名厨,而是地地道道的光福镇渔民,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渔民传统的烹饪手艺,多用活杀、活炝、清蒸、白煮等方法,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嫩可口。有的菜肴还带有特定的太湖船家习俗。例如“水仙宫”船楼一款名为“两鲜”的老烧银鱼白虾,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渔民打鱼忙,经常将银鱼和白虾放在一起做一道菜以节省时间;二是因银鱼无骨无刺,小孩饭没吃完菜就吃光了,放一点白虾,可让孩子吃得慢一点。
冷菜中有一种晒干的针口鱼,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以后当地官府便年年进贡,因此又叫“贡鱼”。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活鱼送到京城早已腐烂,渔民们便将其制成鱼干。大概是因为乾隆皇帝也只能年年吃鱼干,所以现在的船楼还是用干鱼待客,只是稍加油爆而已。
如今的光福镇太湖船菜已具有相当规模。渔港码头上,13艘富丽堂皇的水上船楼一字排开,总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可供6000多人同时就餐,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美食家50多万人次。坐在船楼品味佳肴,还有太湖美景相伴。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芦苇连片,远处山色迷朦,一派江南好风光。
tips
太监弄位于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中段,也是苏州著名的美食一条街,汇聚了众多中华老字号的饭馆。
得月楼 电影《小小得月楼》拍摄地。
松鹤楼 松树鳜鱼最出名。
朱鸿兴 苏州一碗面的代表。
王四酒家 清朝两朝帝师翁同禾最爱的酒家,叫花鸡不能错过。
去苏州旅游,却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挂着中华老字号的卤菜店门口,等候购买的人群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开在菜场门口的大饼店,有人专门开着车前来尝鲜;上百年的宅子里,复原着纯正的苏帮味道。城市的节奏再快,似乎也挡不住苏州人追求美食的脚步。
清晨天刚蒙蒙亮,不少“老法头”就乘坐公交车赶到观前街的朱鸿兴,为的是吃上这里的头汤面。“老法头”是句苏州话,意思是指固守着传统习惯的人。朱鸿兴面馆一派中式装修,“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兀自挂在那里。虽然面馆全天候营业,但对于“老苏州”来说,要吃面,其他时间来都不得法,要吃就得不怕早起不怕奔波,一定要吃清晨用第一锅清水煮出的面条,没有碱味儿,吃口清淳。
一碗面尚且如此,对其他美味,苏州人更是含糊不得。他们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美味值得花时间,得慢慢等,慢慢品尝。为了吃上一口心仪的美食,有时候要等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等上几个月。比如,元旦你要大闸蟹,春节你要刀鱼,清明你寻白鱼,“五一”你点鲃鱼,“十一”你问鳜鱼——无论是在苏州的饭店还是菜场,这些要求都将无一例外地遭到白眼。念你是游客,也就罢了,如果是苏州本地人,说不定会在电光火石之间即被鉴定为脑残,或直接押送广济医院——那是苏州的一家精神病院。
又看在现如今比食客的贪婪更发达的养殖业的份儿上,鱼也就算了,但是,如果你认为猪肉比较保险——没听说杀猪也有季节性的——而在冬天想吃樱桃肉,夏天要吃蜜汁火方,春天点一份荷叶粉蒸肉,在任何一家对自家老品牌尚存有几分荣誉感的饭馆里,遭到当面或者背地的鄙视,都是一样没商量的。
“不时,不食”,孔夫子曾这样教育他的弟子。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还在领会贯彻并且落实到行动上的却只有苏州人。羊肉汤全国各地都有,但如果在苏州,过了冬至就难觅羊汤的踪迹,因为苏州人固执地认为,羊肉性阳,每年适合食用的季节就那么几个月。
中国有八大菜系,苏菜自成一家,苏帮菜又在苏菜中占据一席之地。苏帮菜的最大特点是“时令”二字。苏州闻名于世的“水八仙”,指水生作物中茭白、莲藕、南芡、茨菰、荸荠、水芹、红菱、莼菜等八个品种。这些蔬菜和河鲜,讲究的就是个“尝鲜”,吃对时令。于是不同时令菜一年中轮流上桌,“让人相思了整整一年才见面,吃到了嘴里,哪有不激动的道理?”
所以去苏州旅游,还真值得研究一下时令,去饭馆坐定,即使你操着一口明显的外地口音,倘若点上一桌很合时令的菜,一定会得到饭馆老板和食客的尊敬。
讲究时令所以要等,精到细致就得放慢,“精到”是苏帮菜的另一大特点。一席菜当天是做不出来的,必须好几天的准备。火势大小、油温高低、蒸气缓急与投料次序,常常间不容发,这是“精”。所谓“到”,即火候到家,恰到好处。如“碧螺虾仁”断生即上席方为妙品:“酱方”须四边垂倒,入口可化始称合格。苏帮菜尤其擅长炖、焖、煨、焐等火工菜。文火、密封,一气呵成,“酒焖踵”、“黄焖鳗”、“叫化鸡”、“母油鸭”均为苏州传统火工菜的代表。
当然在如今的苏州,年轻人已经慢慢淡化“浓油赤酱”的口味了,川菜粤菜的饭馆也一样生意红火。经营苏帮菜的老字号显然今非昔比,但是对老苏州人和探究特色的游客来说,有几家百年老店不得不尝。创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松鹤楼菜馆,被誉为“苏帮第一家”,经典名菜“松鼠鳜鱼”、“姑苏卤鸭”。坐落在常熟虞山脚下的王四酒家,始建于1887年,“叫化鸡”、“鸭血糯”是风味独特的著名菜肴。陆文夫虽然早已过世,但他开设的“一本可以吃的苏州杂志”——“老苏州茶酒楼”依然在延续着最郑重的苏帮菜做派。
苏州人的精致,体现在每一个市井百姓是上就是食不厌精。苏州人善于将平常之物做得精巧。沈复《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便“善不费之疱,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陆文夫也曾提到,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得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是苏州人的特点”。
作家车前子写过苏州各样小吃,什么梅花脯、海棠糕、蟹壳黄,还有扁豆糕——小贩们提着竹篮在书肆戏院等人流集中的地段站着,也不叫卖,但那种独特的香气老苏州一闻见就馋得要流口水,他们知道扁豆糕上市了,闻香而至。扁豆糕是将扁豆籽蒸熟了,碾成粉加糖炒过,再制成糕,糕分两层,下层扁豆为淡绿色,上层掺了薄荷的米粉为乳白色,吃时抹一点玫瑰酱,为粉红色,拿在手里,淡绿乳白粉红,好看极了,吃到嘴里清凉香甜。初夏时节坐到开花的槐树下吃,小蝴蝶一样的槐花啪嗒落下一朵,啪嗒又落下一朵,看一个苏州女孩子从对面石桥上姗姗走过,真是饱了口福又饱了眼福,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好。
可见,吃在苏州,还真是快不起来。
繁体的“苏”,下面是鱼和禾,正好说明苏州江南水乡的特性。苏州濒临太湖,三万六千顷的太湖水域有三分之二在苏州,来苏州旅游,不去太湖看看实在说不过去。当然,除了满足眼福,太湖之旅还是一次美食之旅。
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备有精美的湖肴供应,由于它与饭馆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渐渐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船菜讲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还特别新鲜。太湖船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菜之后,几道素菜特别时鲜嫩爽,如惠山青蚕豆、冬笋菜心、香菇豆腐等。清未民初有四只大型画舫的船菜最为著名,分别由姓王、杨、谢、蒋的四个老板经营,并各有自已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宝鸭、杨家的西瓜鸡、蒋家的蟹粉鱼翅、谢家的荷叶粉蒸肉,都是为食客所津津乐道的佳肴。其中杨阿梅的苹香号画舫所供船菜特别出名。
太湖船菜之所以兴旺,一靠原料新鲜,二靠烹饪手艺。太湖船菜的最早经营者并不是名厨,而是地地道道的光福镇渔民,沿袭了数百年来当地渔民传统的烹饪手艺,多用活杀、活炝、清蒸、白煮等方法,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鲜嫩可口。有的菜肴还带有特定的太湖船家习俗。例如“水仙宫”船楼一款名为“两鲜”的老烧银鱼白虾,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渔民打鱼忙,经常将银鱼和白虾放在一起做一道菜以节省时间;二是因银鱼无骨无刺,小孩饭没吃完菜就吃光了,放一点白虾,可让孩子吃得慢一点。
冷菜中有一种晒干的针口鱼,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以后当地官府便年年进贡,因此又叫“贡鱼”。用当时的交通工具,活鱼送到京城早已腐烂,渔民们便将其制成鱼干。大概是因为乾隆皇帝也只能年年吃鱼干,所以现在的船楼还是用干鱼待客,只是稍加油爆而已。
如今的光福镇太湖船菜已具有相当规模。渔港码头上,13艘富丽堂皇的水上船楼一字排开,总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可供6000多人同时就餐,每年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和美食家50多万人次。坐在船楼品味佳肴,还有太湖美景相伴。湖面碧波荡漾,岸边芦苇连片,远处山色迷朦,一派江南好风光。
tips
太监弄位于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中段,也是苏州著名的美食一条街,汇聚了众多中华老字号的饭馆。
得月楼 电影《小小得月楼》拍摄地。
松鹤楼 松树鳜鱼最出名。
朱鸿兴 苏州一碗面的代表。
王四酒家 清朝两朝帝师翁同禾最爱的酒家,叫花鸡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