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重热闹轻文本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剖析,提出了一个很有新意的观点,呼唤语文教学的文本回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文本回归
无庸置疑,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学语文课堂更丰富、更生动、更艺术化。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但是正如任何事物一样,如果处置失当,就容易走极端。时下语文教师由于过份地依赖多媒体,导致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根本——文本的轻视。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与审美的能力就无法得以提升,无法真正欣赏到优秀作品的魅力。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时下一些语文课,甚至是公开课,课上得丰富热闹,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拓展,热热闹闹,风风光光。但我总觉得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幼稚的热闹掩盖不了本质的虚空。
有一次我听同组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项链》,课堂不可谓不热闹,教师先是播放了《项链》的故事情节,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再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最后探讨小说主题。这节课虽然不能说与语文无关,但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天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容。否则我们的语文课便成为影视鉴赏课了。课后我请该老师来听我同样内容的一节课。我首先请学生阅读小说中关于路瓦栽的描写,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搜集到了这样的信息:
(1)面对妻子的不满,他没有抱怨,更没有责备。
(2)想方设法讨妻子的欢心,为妻子弄回请柬。
(3)为了妻子有漂亮的衣服,他把预备买猎枪的钱拿了出来。
(4)妻子在狂欢,他却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候着。
(5)妻子跳舞出来后,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披在她肩上。
(6)怕她着凉,特意为她叫了一辆马车。
(7)妻子丢失项链后,他没有丝毫责备,而是立即去寻找。
(8)当经过一夜努力没找到时,他毅然决定赔偿。
(9)为偿还债务,他把父亲遗留的一万八千法郎拿了出来,他开始借钱,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生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名,他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抄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整理,同学们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给予了路瓦栽最真切的评价。是啊,这是一个细心、体贴、宽容、坚韧、勤劳的男人,他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岁月,他用他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他无怨无悔,省吃俭用,勇敢地承担起偿还债务的责任。
由此我和学生搜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所表现的信息,对这个颇受争议的女人进行重新认识。项链丢失后,尽管玛蒂尔德心急如焚,如大祸临头,但当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面对可怕的灾难,她虽然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来没有过不良的念头。而是恪守道义,默默承受。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干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杂事。10年辛苦劳作,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逐渐变得平和舒展,她放弃了虚幻的梦想,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学生丢弃了最初对玛蒂尔德的鄙视而带着赞赏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个诚信坚韧顽强的新女性。
这样我的第三个问题:“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是幸还是不幸呢?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玛蒂尔德懂得了真爱,因为玛蒂尔德学会了真正的生活,感受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渐变的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的过程。
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而且对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没有自己的思想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注重对课件的东拼西凑,缺乏对文本的钻研,因而显得生硬、浅薄、不流畅。一节语文课,教者没有融入其中,没有明确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因而显得散乱。没有教学个性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命美感和张力的。我在执教《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有的学生答出了“感情”,我进一步启发,“是什么样的感情?请说明确”。有学生说出了“愤怒的感情”,我说只有愤怒吗?学生进一步补充,还有“悲痛”。于是我们找到了“悲愤”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突破口。我请学生找出文章情感脉络的语句,于是学生阅读文章,整理出了以下信息: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我要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说?又为什么无话可说?要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理由,通过解读学生说出了为了悼念爱国的青年,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为了揭露反动派的暴行;为了痛斥反动文人走狗;为了唤醒庸人。所以作者要说,无话可说是愤怒到了极点,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于是我们分别寻找相关段落,朗读解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
三、学生成为了观众
由于教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没有去解读丰富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而只是带领学生欣赏多媒体的图片,流览课文的大致内容,阅读多媒体展示的拓展内容。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切实提高,学生完全成了观众。
我曾听一个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节课是讲作者和家族兴衰史,放影片,第二节课讲宝黛爱情,教师讲兼放影片。第三节课讲王熙凤性格和一生主要事件,教师讲放影片。这样的课,教者完全是丢弃了文本,而上成了讲座课。其实,越是精典名著,越要深入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我在讲王熙凤这个人物时,要学生首先阅读有关王熙凤出场的这段文字,然后设计如下问题:
(1)王熙凤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她是以怎样的形式出场的?
(3)在规矩众多、等级森严的贾府,王熙凤为何如此“放诞无礼”呢?
(4)观察王熙凤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5)众多女眷为何只让王熙凤如此着装呢?能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6)作者是怎样描写王熙凤的容貌的?你能从中看出她的一些性格特征吗?
(7)品读王熙凤赞美黛玉的话,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看出了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8)品读王熙凤回王夫人的话,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9)请你总结一下王熙凤形象,为她打上评语。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熙凤的性格和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于是学生理解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到现在都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真正的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对课文情节语言人物的解读,去触摸文学大师的思想,去同大师进行心灵对话,去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绝没有否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自己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我只想提醒广大的语文同行,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在重视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丢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
★作者简介:夏新国,湖南省安化二中教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文本回归
无庸置疑,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中学语文课堂更丰富、更生动、更艺术化。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但是正如任何事物一样,如果处置失当,就容易走极端。时下语文教师由于过份地依赖多媒体,导致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根本——文本的轻视。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与审美的能力就无法得以提升,无法真正欣赏到优秀作品的魅力。
一、重形式而轻内容
时下一些语文课,甚至是公开课,课上得丰富热闹,有图像有声音有文字有拓展,热热闹闹,风风光光。但我总觉得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根本没有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幼稚的热闹掩盖不了本质的虚空。
有一次我听同组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项链》,课堂不可谓不热闹,教师先是播放了《项链》的故事情节,学生观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再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最后探讨小说主题。这节课虽然不能说与语文无关,但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天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容。否则我们的语文课便成为影视鉴赏课了。课后我请该老师来听我同样内容的一节课。我首先请学生阅读小说中关于路瓦栽的描写,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搜集到了这样的信息:
(1)面对妻子的不满,他没有抱怨,更没有责备。
(2)想方设法讨妻子的欢心,为妻子弄回请柬。
(3)为了妻子有漂亮的衣服,他把预备买猎枪的钱拿了出来。
(4)妻子在狂欢,他却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候着。
(5)妻子跳舞出来后,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披在她肩上。
(6)怕她着凉,特意为她叫了一辆马车。
(7)妻子丢失项链后,他没有丝毫责备,而是立即去寻找。
(8)当经过一夜努力没找到时,他毅然决定赔偿。
(9)为偿还债务,他把父亲遗留的一万八千法郎拿了出来,他开始借钱,他签了好些债券,订了好些破产的契约,他顾不得后半生的生活了,冒险到处签名,他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抄写帐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整理,同学们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给予了路瓦栽最真切的评价。是啊,这是一个细心、体贴、宽容、坚韧、勤劳的男人,他用他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岁月,他用他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他无怨无悔,省吃俭用,勇敢地承担起偿还债务的责任。
由此我和学生搜集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后所表现的信息,对这个颇受争议的女人进行重新认识。项链丢失后,尽管玛蒂尔德心急如焚,如大祸临头,但当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面对可怕的灾难,她虽然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来没有过不良的念头。而是恪守道义,默默承受。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干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杂事。10年辛苦劳作,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逐渐变得平和舒展,她放弃了虚幻的梦想,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学生丢弃了最初对玛蒂尔德的鄙视而带着赞赏的眼光重新审视一个诚信坚韧顽强的新女性。
这样我的第三个问题:“丢失项链”这件小事,对玛蒂尔德是幸还是不幸呢?就迎刃而解了。因为玛蒂尔德懂得了真爱,因为玛蒂尔德学会了真正的生活,感受到了一种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丢失项链作为她命运的转折点,完成了她性格渐变的过程,也是她返璞归真的过程。
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而且对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没有自己的思想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注重对课件的东拼西凑,缺乏对文本的钻研,因而显得生硬、浅薄、不流畅。一节语文课,教者没有融入其中,没有明确的思想主宰整个课堂,因而显得散乱。没有教学个性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命美感和张力的。我在执教《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有的学生答出了“感情”,我进一步启发,“是什么样的感情?请说明确”。有学生说出了“愤怒的感情”,我说只有愤怒吗?学生进一步补充,还有“悲痛”。于是我们找到了“悲愤”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突破口。我请学生找出文章情感脉络的语句,于是学生阅读文章,整理出了以下信息: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我要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说?又为什么无话可说?要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理由,通过解读学生说出了为了悼念爱国的青年,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为了揭露反动派的暴行;为了痛斥反动文人走狗;为了唤醒庸人。所以作者要说,无话可说是愤怒到了极点,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于是我们分别寻找相关段落,朗读解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
三、学生成为了观众
由于教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没有去解读丰富生动个性化的语言,而只是带领学生欣赏多媒体的图片,流览课文的大致内容,阅读多媒体展示的拓展内容。学生的思维没有激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切实提高,学生完全成了观众。
我曾听一个老师上《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节课是讲作者和家族兴衰史,放影片,第二节课讲宝黛爱情,教师讲兼放影片。第三节课讲王熙凤性格和一生主要事件,教师讲放影片。这样的课,教者完全是丢弃了文本,而上成了讲座课。其实,越是精典名著,越要深入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我在讲王熙凤这个人物时,要学生首先阅读有关王熙凤出场的这段文字,然后设计如下问题:
(1)王熙凤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她是以怎样的形式出场的?
(3)在规矩众多、等级森严的贾府,王熙凤为何如此“放诞无礼”呢?
(4)观察王熙凤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5)众多女眷为何只让王熙凤如此着装呢?能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6)作者是怎样描写王熙凤的容貌的?你能从中看出她的一些性格特征吗?
(7)品读王熙凤赞美黛玉的话,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看出了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8)品读王熙凤回王夫人的话,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9)请你总结一下王熙凤形象,为她打上评语。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熙凤的性格和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于是学生理解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到现在都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真正的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对课文情节语言人物的解读,去触摸文学大师的思想,去同大师进行心灵对话,去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绝没有否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自己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我只想提醒广大的语文同行,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在重视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丢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
★作者简介:夏新国,湖南省安化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