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然而传统的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这种学习活动远远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真正落实数学课标新理念,课堂教学的设计就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探索兴趣,实现“再创造”上下功夫。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知识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
1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探索
新课标指出,老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由单纯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由管理者退居为合作者,就要求老师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去探索,去创新,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各种独特想法,甚至奇思怪想,这时老师要尊重他們的这些独特想法,引导他们讨论与交流,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例如,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问题供他们自主探索,从中发现规律,①你能利用手中的刻度尺说明0.1米,0.01米,0.001米之间的大小吗?②你能在老师给出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0和0,3的大小吗?还可怎样说明它们的大小关系呢?③由以上的结论你们可以想到小数的末尾的“0”变化与小数的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后学生纷纷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首先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形式在刻度尺上找出这三个长度,并共同认定这三个长度是相等的,由此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再在两个正方形纸上用彩笔涂出0.3与0,30的大小,大多数同学都是用重叠的方法说明了0.3=0.30。再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时,我首先演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蚂蚁拿着小旗围绕圆形操场跑步,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活泼的音乐中,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接着用电脑演示红线操场一周,我接着问:“刚才小蚂蚁跑过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很快就得出该数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效果特别好。
2 在实践活动中探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问,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即探索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的情境,让他们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2.1 在课内实践活动中探索。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学生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习,实践,在自主探索中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才能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4个同学分一张正方形纸,怎样分?有几种分法?每一份占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兴高采烈地分起来,这时候我不做任何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讨论。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就露出了笑容。想出了不同的分法,大部分同学都是平均分的,有个别同学不是平均分的,这时我没有急于评论他们的对和错,让这个学生不是平均分的正方形纸拿到前面让大家去评论,他很快认识到自己分法是有对的,同时同学们在活动中理解了平均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2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探索。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调查,经常利用课本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了解数学知识,并加以积累。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一课后,我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饮料的易拉罐、八宝粥盒、自来水管道等为什么大多是圆柱体的?学生听后,积极性较高,课下通过调查,查资料都找到了答案,而且有的学生还写成了数学日记。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在生活中探索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既然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数学思想去感悟数学,经过学生的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知识,技能,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内心深处。
总之,在教学中,把学习和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问,成为合作的伙伴及朋友,让数学课堂充满欢乐,充满挑战,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技能、方法,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
1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探索
新课标指出,老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由单纯的传授者,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由管理者退居为合作者,就要求老师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去探索,去创新,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各种独特想法,甚至奇思怪想,这时老师要尊重他們的这些独特想法,引导他们讨论与交流,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例如,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问题供他们自主探索,从中发现规律,①你能利用手中的刻度尺说明0.1米,0.01米,0.001米之间的大小吗?②你能在老师给出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0和0,3的大小吗?还可怎样说明它们的大小关系呢?③由以上的结论你们可以想到小数的末尾的“0”变化与小数的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后学生纷纷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首先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形式在刻度尺上找出这三个长度,并共同认定这三个长度是相等的,由此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再在两个正方形纸上用彩笔涂出0.3与0,30的大小,大多数同学都是用重叠的方法说明了0.3=0.30。再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时,我首先演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蚂蚁拿着小旗围绕圆形操场跑步,在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活泼的音乐中,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接着用电脑演示红线操场一周,我接着问:“刚才小蚂蚁跑过的路就是圆形的什么?”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完后,很快就得出该数学的基本内容,教学效果特别好。
2 在实践活动中探索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问,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即探索数学,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数学活动的情境,让他们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2.1 在课内实践活动中探索。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学生只有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习,实践,在自主探索中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才能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4个同学分一张正方形纸,怎样分?有几种分法?每一份占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兴高采烈地分起来,这时候我不做任何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讨论。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就露出了笑容。想出了不同的分法,大部分同学都是平均分的,有个别同学不是平均分的,这时我没有急于评论他们的对和错,让这个学生不是平均分的正方形纸拿到前面让大家去评论,他很快认识到自己分法是有对的,同时同学们在活动中理解了平均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2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探索。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还要增加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调查,经常利用课本作业的机会,鼓励学生超越课本,有计划,有目的地广泛了解数学知识,并加以积累。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一课后,我让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饮料的易拉罐、八宝粥盒、自来水管道等为什么大多是圆柱体的?学生听后,积极性较高,课下通过调查,查资料都找到了答案,而且有的学生还写成了数学日记。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在生活中探索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既然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眼界,增加信息量。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数学思想去感悟数学,经过学生的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知识,技能,才能最终沉淀到学生内心深处。
总之,在教学中,把学习和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问,成为合作的伙伴及朋友,让数学课堂充满欢乐,充满挑战,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技能、方法,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