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就是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是否乐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因此,对学生是否愿意和能够"乐学"的关注、探讨及研究,是每一个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巧用媒体,情境导入,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学习之乐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了一个动画片课件,内容是给小猴子过生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钢丝杂技表演……”,通过课件来引入周长的概念。教学中,课件播放走钢丝的情境:猫从三角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三角形的钢丝走一圈;小熊从长方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长方形的钢丝走一圈;小鹿从正方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正方形的钢丝走一圈。再通过光标闪烁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动物们各自所走的路线。最后让孩子求出动物各自所走一圈的长度。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揭示周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新颖、有趣,把孩子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从而唤醒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学习之乐。
二、走出课堂,亲身感知,让孩子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之乐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走出课堂,把课堂向社会延伸。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体验、了解有关数学课上的一些知识。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预先布置实践作业,让家长陪同孩子到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把观察到的以千克和克为单位的商品的名称、数量、重量、单位记下来,并买重量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多少个?掂一掂一袋洗衣粉、一块香皂的重量,再看看标重是多少克?称一称一个鸡蛋、一个乒乓球分别重多少克?称自己体重是多少千克?……并一一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活动的情况,讨论数据是否合理,最后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孩子课堂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懂得了学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享受学习之乐。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播撒爱意,热情鼓励,让孩子在倾听中得到学习之乐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课堂纪律的秩序性,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魅力课堂。
四、动手操作,大胆实践,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学习之乐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为孩子们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来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得到锻炼,变得更灵巧”的效果。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课前分别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孩子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这样安排,课堂气氛活跃,孩子积极地动起手来,边摆边认真思考。当孩子摆好后,问孩子拼成了什么图形?是不是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得出了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由于是孩子親自动手操作,他们轻而易举理解、掌握了新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还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到学习之乐。
五、组织活动,模拟表演,让孩子在模拟中感受学习之乐
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孩子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孩子的主体策略。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中,结合教材内容把数学知识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小百货商店”,模拟买、卖商品的表演活动,把讲台当作“小百货商店”。在小百货商店里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表演时,让一部分孩子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孩子扮演顾客,一部分孩子做评议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让评议员评定“售货员”及“顾客”付款及找钱的正误。然后互换角色表演,最后评出“优秀售货员”及“文明顾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元、角、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模拟中感受学习之乐。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励。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让孩子乐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去享受体验和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寓教于乐。
一、巧用媒体,情境导入,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学习之乐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制作了一个动画片课件,内容是给小猴子过生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们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钢丝杂技表演……”,通过课件来引入周长的概念。教学中,课件播放走钢丝的情境:猫从三角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三角形的钢丝走一圈;小熊从长方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长方形的钢丝走一圈;小鹿从正方形钢丝的一个顶点开始沿着正方形的钢丝走一圈。再通过光标闪烁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动物们各自所走的路线。最后让孩子求出动物各自所走一圈的长度。通过课件的演示来揭示周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新颖、有趣,把孩子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从而唤醒了他们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让孩子在情境中产生学习之乐。
二、走出课堂,亲身感知,让孩子在体验中享受学习之乐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让孩子走出课堂,把课堂向社会延伸。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亲身体验、了解有关数学课上的一些知识。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预先布置实践作业,让家长陪同孩子到商店里走一走、看一看,把观察到的以千克和克为单位的商品的名称、数量、重量、单位记下来,并买重量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多少个?掂一掂一袋洗衣粉、一块香皂的重量,再看看标重是多少克?称一称一个鸡蛋、一个乒乓球分别重多少克?称自己体重是多少千克?……并一一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活动的情况,讨论数据是否合理,最后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孩子课堂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懂得了学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享受学习之乐。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播撒爱意,热情鼓励,让孩子在倾听中得到学习之乐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课堂纪律的秩序性,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这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魅力课堂。
四、动手操作,大胆实践,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学习之乐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为孩子们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来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得到锻炼,变得更灵巧”的效果。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课前分别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孩子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这样安排,课堂气氛活跃,孩子积极地动起手来,边摆边认真思考。当孩子摆好后,问孩子拼成了什么图形?是不是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得出了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由于是孩子親自动手操作,他们轻而易举理解、掌握了新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还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到学习之乐。
五、组织活动,模拟表演,让孩子在模拟中感受学习之乐
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孩子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孩子的主体策略。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的练习中,结合教材内容把数学知识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小百货商店”,模拟买、卖商品的表演活动,把讲台当作“小百货商店”。在小百货商店里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表演时,让一部分孩子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孩子扮演顾客,一部分孩子做评议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让评议员评定“售货员”及“顾客”付款及找钱的正误。然后互换角色表演,最后评出“优秀售货员”及“文明顾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孩子对元、角、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模拟中感受学习之乐。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励。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让孩子乐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去享受体验和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