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经济是通过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短短数年时间, 数字经济迅速崛起、爆发式增长, 成为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成为增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中国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 倒逼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体量位居全球第二, 规模超过数万亿美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是通过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短短数年时间, 数字经济迅速崛起、爆发式增长, 成为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成为增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中国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 倒逼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 数字经济体量位居全球第二, 规模超过数万亿美元.
其他文献
反常问题导向是Christensen开创并发展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基本路径,但是此研究方法及依此发展的新内容并未受到关注.本文提出广义反常问题概念后将其划分为三类:被理论忽略的实践类、理论解释不符合实践类、解释力不如竞争理论类;以2003年的《困境与出路》为经典理论和新进展的分界点,发现Christensen研究的新进展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待办任务、可延展核心、创立市场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三类划分,它们源自对三类反常问题的解决,并统一到基于资源、程序、价值观理论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框架下;最后按照识别三类反
国家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都市圈创新协同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本文针对此命题展开研究,以双重差分法对31个都市圈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成立能推动都市圈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强化这一过程,在高新区推动都市圈创新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但城市管理体制活力的调节作用相对不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明显的“中心-非中心”城市异质性,高新区对中心城市的创新具有一定负向作用,但对非中心城市的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高新区设立对中部都市圈创新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对东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19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和凝聚子群角度,量化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研究发现:重庆主城和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个核心,对整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渝东片区、成渝的中间地带与成都或重庆主城的联系都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经济圈内其他节点城市对重庆主城和成都等核心城市的支持,从而有效推动实现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教育是一个多领域互动过程,传统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更多基于经济利益,而四螺旋在三螺旋基础上加入“社会公众”,形成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新平衡以及更加广泛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为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角度出发,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以产业为载体、以政府为支撑和以社会公众为监督的创新教育四螺旋模式,并阐述模式的动力机理和协同机制,提出构建全方位创新教育体系、优化创新教育顶层设计、联动资源优化创新实践和促进创新可持续发展4条协同路径.
为了推进中国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网络协同制造效率与效益,融合网络协同制造与服务型制造先进模式,本文提出以价值共创与共享为目标的农机装备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刻画其模式特点,设计模式运行机制,提出保障措施.研究发现:农机装备固有的特点决定了构筑服务型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的必要性.通过设计、制造和服务的三类协同,确保农机装备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新模式能够实现网络内技术与知识的快速流动,提高网络的整体效率;面向农机装备全生命周期的高度协同,能够延长与丰富网络价值创造的时空,支持网络价值共创与共享的实现.
文章通过构建基本理论框架,对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分析,利用2001—2017年中国18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无论是否考察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智慧城市政策能够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②在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大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效
在“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下,如何为小农户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实现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一直是中国农业技术供给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山东丰信农业公司类似“平台经济”的技术供给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丰信农业以小农户为服务对象,以技术托管为主要方式,是在土地碎片化的现实制约下实现农业技术服务规模化的典型探索.但是,以其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目前存在交易成本高、资源共享困难、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技术来源受限等共同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予以关注和解决.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构建“教育投入—实践投入—人才产出”的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微观调查数据,检验各潜变量和结构变量的结构关系,获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路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影响程度大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实践投入具有显著影响,对实践创新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理论创新的影响程度.实践创新对人才产出具有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其他要素以实践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人才产出效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为“学校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引发全国人才大战,如何留才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使用logistic模型首次通过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检验中国流动人才的居留意愿,稳健性结果表明:随着学历提升,流动人才居留意愿逐步突破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及城市特征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婚姻、户籍地等个人特征,流动范围、家庭月收入与房价比等流动特征、城市特征对专科、本科人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生人才居留仅受工资、流入地同住家庭成员数的影响.为此,应重点吸引高居留意愿流动人才、提高流动人才工资水平、协助流动人才
颠覆性技术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格局的革命性力量,世界各国均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部署相关研究项目.目前,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遴选大多基于历史悠久但不乏争议的同行评议机制开展,如何能够在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充分发挥同行评议机制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对颠覆性技术项目的有效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梳理了同行评议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场景,并基于颠覆性技术项目特点提出同行评议机制改进思路,介绍了部分科研资助机构在项目遴选过程中应用同行评议机制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颠覆性技术项目遴选中同行评议的开展过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