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支柱,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都离不开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依托和介质作用。本文通过对沧源县勐角乡傣语言文字传承的调查,对传承的三种环境中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高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更好的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傣族;傣语言文字;传承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语言文字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勐角乡全称为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隶属沧源县,地处沧源县北边。有傣、彝、拉祜、佤等12个少数民族。勐角乡所辖管的自然村里,傣族主要分布在勐角、莲花塘和勐卡村中,其中勐卡村和莲花塘村以傣族为主要居住民族,勐角村则以佤族为主,傣族、彝族、汉族杂居。
一、勐角乡傣语言文字传承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们的传承都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环境,传统上傣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传承、家庭传承和佛寺传承三类。
(一)學校传承
勐角乡共有8所小学,其中勐角乡中心完小始建于1910年,位于沧源县中部,乡政府旁。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534人,教师55人,以佤族居多,大多都是专科毕业,少有本科学历。勐角乡的傣族本身较少,学校也未开设相关的民族语言课程,傣族学生通常只在家中使用傣语,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基本上没有起到有助于傣语言传承的作用。由于学校执行的是各族学生混班的编班制度,因此学生们的交流并非仅局限于本民族,其他民族的语言多多少少也能听懂一些。二十年前这所学校在一到三年级间曾开设过佤语教学课程,但现今却已取消了许久。校长表示开设的课程主要由教育局和文化局管理,没有相关政策的要求就不会轻易开设,再加上本身师资力量缺乏,自己也要带语文和数学课,所以民族语言课程教学只能先放置一边。
(二)家庭传承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教育从孩童一出世就已悄然开始,儿童的傣语最初都是在家里老人所营造的傣语环境下学会的,按照传统傣族男性在七八岁时会进入到当地缅寺中去做小和尚接受寺庙教育,并在寺庙中学习傣族文化,学习傣文。现如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去寺庙里做和尚的孩子越来越少,家庭几乎成为了沿袭傣语的唯一途径。莲花塘村一位七十多岁的傣族老人在女儿的翻译下,我从中了解到老人曾做过十几年的和尚,在文革期间被迫还俗,现在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还能书写傣文的老人之一,虽然儿女汉话相当流利了,但他自己是完全不会讲的,更别提认识汉字了。老人的女儿在沧源县里做傣族传统服饰生意,也是村子里负责计划生育的干部,因为传统上女性不可以进寺院出家,而傣文又只有寺院才教,所以她只会说傣语却不认识傣文。提到自己的女儿,她表示要求孩子双语都要会说,毕竟家里傣语汉语都在用,双语也方便家里交流。
(三)佛寺传承
傣族多信上座部佛教,在傣族社会历史上,佛寺即学校,佛爷即老师,现在虽然义务教育普及,汉语教育盛行,但佛寺在傣文教学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仍未下降。勐角金龙寺主持睿智而博学,整个勐角乡的宗教活动或仪式几乎都需要他来主持,除了负责与县、省等上级进行沟通,平时也在寺庙里诵经,教授傣文。主持对于现如今傣语言文字逐渐遗失的情况表示自己也在很努力的培养能够传承的人才,但是因为多种因素堆积在一起,寺院又要搞建设,无论是精力还是资金方面都欠缺太多,只能从长计议。
勐卡村距离乡政府较远,又以傣族居住为主,在老寨这边的寺庙中,簇聚着十三、四个十来岁的小和尚,在佛爷的教授下学习傣文。他们挤坐在一起咿咿呀呀的诵读经书,小和尚们从小就会说傣语,被家里人送来寺院学傣文自己也十分乐意。问到经书所讲的内容孩子们懂不懂时,佛爷说只教他们读写,并不教傣文所表示的含义,这是因为自己的师父从前也是这样教自己的。在勐角乡这样的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下,家庭和佛寺传承已成为了当地傣话传承的主要途径,但傣文的教学和传承依旧主要依靠寺院。
二、勐角乡傣语言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勐角乡多民族杂居和多种文化冲击的现实环境,傣语言文字在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编译和教学的师资力量
民族语言教育属于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勐角乡中心完小在多年前曾开设过佤语课程,因为学生的民族多而混杂,编班自然有各族学生混班现象,由于不好组织课程,就顺其自然的取消了民族语言课程。尽管德宏和版纳有傣语言教育课程,也有专人编译好的教材,但由于和临沧地区的傣语言有差别,因此无法直接借用。所以勐角不仅缺乏专门的傣语言编译教材,更缺乏可以系统教授语言课程的师资力量,由于翻译、编辑和教学人才的缺乏,无法编写傣文版教科书,纯粹的傣语教育根系无法建立,傣文书籍、报刊的种类和出版量也相当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汉文读物翻译成傣文。
(二)傣语交际范围变窄
傣语作为傣族民众内部的交流工具,无论是辐射半径还是应用范围都太具限制性,甚至傣族很多年轻人认为学习傣语文不如学习汉语文,因为学习教育要求说普通话,工作上应用的也都是汉语文,学习傣语言文字就是浪费时间,没什么实质的作用。
以前傣族人员流动不大,来自外界的影响、观念、信息、文化冲击小,傣语言文字是傣族的第一交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言文字迅速普及,使得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因为勐角乡常住居民主要是佤族,在汉语佤语主导下,傣语的适用范围便局限在了家庭内部,特别是老人和孩童间的沟通之间。很多年轻一代的父母认为,无论是工作和学习都要求讲普通话,所以营造汉语语境、和孩子用汉语交流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傣语反正家里有老人教,自己也没必要再去特别关注。
(三)佛寺教育衰落
傣族传统上实行寺庙教育,适龄男孩都要出家进寺庙学习傣文,并通过傣文掌握佛教教义和各种生产生活知识。现在传统的寺庙教育被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所取代,佛寺教育仅作为民族风俗的一部分被保留。适龄男孩必须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又要依民俗到佛寺出家,于是出现了白天上学、晚上念经的和尚生活现象。十来岁的孩子既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又要学习傣文和佛学知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要舍弃一方,或两头都想兼顾却又都学不好。佛寺教育的衰落直接导致了掌握和运用傣文的人越来越少,识汉字的人逐渐增加,这些新的情况都影响着傣语传承,如果有一天佛寺教育被取消了,可能会把傣族的语言文化推向危机的边缘。
三、结语
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而发展民族教育对提高各民族素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民族语言的缺失情况日益严重,类似傣语言文字的逐渐遗失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也屡见不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紧迫性,提高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关键词:傣族;傣语言文字;传承
民族语言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同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傣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语言文字是傣族人民思想表达、信息传播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勐角乡全称为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隶属沧源县,地处沧源县北边。有傣、彝、拉祜、佤等12个少数民族。勐角乡所辖管的自然村里,傣族主要分布在勐角、莲花塘和勐卡村中,其中勐卡村和莲花塘村以傣族为主要居住民族,勐角村则以佤族为主,傣族、彝族、汉族杂居。
一、勐角乡傣语言文字传承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们的传承都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环境,传统上傣族的语言文字传承方式主要有学校传承、家庭传承和佛寺传承三类。
(一)學校传承
勐角乡共有8所小学,其中勐角乡中心完小始建于1910年,位于沧源县中部,乡政府旁。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534人,教师55人,以佤族居多,大多都是专科毕业,少有本科学历。勐角乡的傣族本身较少,学校也未开设相关的民族语言课程,傣族学生通常只在家中使用傣语,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基本上没有起到有助于傣语言传承的作用。由于学校执行的是各族学生混班的编班制度,因此学生们的交流并非仅局限于本民族,其他民族的语言多多少少也能听懂一些。二十年前这所学校在一到三年级间曾开设过佤语教学课程,但现今却已取消了许久。校长表示开设的课程主要由教育局和文化局管理,没有相关政策的要求就不会轻易开设,再加上本身师资力量缺乏,自己也要带语文和数学课,所以民族语言课程教学只能先放置一边。
(二)家庭传承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主要的环境之一,家庭教育从孩童一出世就已悄然开始,儿童的傣语最初都是在家里老人所营造的傣语环境下学会的,按照传统傣族男性在七八岁时会进入到当地缅寺中去做小和尚接受寺庙教育,并在寺庙中学习傣族文化,学习傣文。现如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去寺庙里做和尚的孩子越来越少,家庭几乎成为了沿袭傣语的唯一途径。莲花塘村一位七十多岁的傣族老人在女儿的翻译下,我从中了解到老人曾做过十几年的和尚,在文革期间被迫还俗,现在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还能书写傣文的老人之一,虽然儿女汉话相当流利了,但他自己是完全不会讲的,更别提认识汉字了。老人的女儿在沧源县里做傣族传统服饰生意,也是村子里负责计划生育的干部,因为传统上女性不可以进寺院出家,而傣文又只有寺院才教,所以她只会说傣语却不认识傣文。提到自己的女儿,她表示要求孩子双语都要会说,毕竟家里傣语汉语都在用,双语也方便家里交流。
(三)佛寺传承
傣族多信上座部佛教,在傣族社会历史上,佛寺即学校,佛爷即老师,现在虽然义务教育普及,汉语教育盛行,但佛寺在傣文教学上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仍未下降。勐角金龙寺主持睿智而博学,整个勐角乡的宗教活动或仪式几乎都需要他来主持,除了负责与县、省等上级进行沟通,平时也在寺庙里诵经,教授傣文。主持对于现如今傣语言文字逐渐遗失的情况表示自己也在很努力的培养能够传承的人才,但是因为多种因素堆积在一起,寺院又要搞建设,无论是精力还是资金方面都欠缺太多,只能从长计议。
勐卡村距离乡政府较远,又以傣族居住为主,在老寨这边的寺庙中,簇聚着十三、四个十来岁的小和尚,在佛爷的教授下学习傣文。他们挤坐在一起咿咿呀呀的诵读经书,小和尚们从小就会说傣语,被家里人送来寺院学傣文自己也十分乐意。问到经书所讲的内容孩子们懂不懂时,佛爷说只教他们读写,并不教傣文所表示的含义,这是因为自己的师父从前也是这样教自己的。在勐角乡这样的多民族杂居的环境下,家庭和佛寺传承已成为了当地傣话传承的主要途径,但傣文的教学和传承依旧主要依靠寺院。
二、勐角乡傣语言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勐角乡多民族杂居和多种文化冲击的现实环境,傣语言文字在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编译和教学的师资力量
民族语言教育属于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勐角乡中心完小在多年前曾开设过佤语课程,因为学生的民族多而混杂,编班自然有各族学生混班现象,由于不好组织课程,就顺其自然的取消了民族语言课程。尽管德宏和版纳有傣语言教育课程,也有专人编译好的教材,但由于和临沧地区的傣语言有差别,因此无法直接借用。所以勐角不仅缺乏专门的傣语言编译教材,更缺乏可以系统教授语言课程的师资力量,由于翻译、编辑和教学人才的缺乏,无法编写傣文版教科书,纯粹的傣语教育根系无法建立,傣文书籍、报刊的种类和出版量也相当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汉文读物翻译成傣文。
(二)傣语交际范围变窄
傣语作为傣族民众内部的交流工具,无论是辐射半径还是应用范围都太具限制性,甚至傣族很多年轻人认为学习傣语文不如学习汉语文,因为学习教育要求说普通话,工作上应用的也都是汉语文,学习傣语言文字就是浪费时间,没什么实质的作用。
以前傣族人员流动不大,来自外界的影响、观念、信息、文化冲击小,傣语言文字是傣族的第一交际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言文字迅速普及,使得傣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因为勐角乡常住居民主要是佤族,在汉语佤语主导下,傣语的适用范围便局限在了家庭内部,特别是老人和孩童间的沟通之间。很多年轻一代的父母认为,无论是工作和学习都要求讲普通话,所以营造汉语语境、和孩子用汉语交流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傣语反正家里有老人教,自己也没必要再去特别关注。
(三)佛寺教育衰落
傣族传统上实行寺庙教育,适龄男孩都要出家进寺庙学习傣文,并通过傣文掌握佛教教义和各种生产生活知识。现在传统的寺庙教育被国家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所取代,佛寺教育仅作为民族风俗的一部分被保留。适龄男孩必须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又要依民俗到佛寺出家,于是出现了白天上学、晚上念经的和尚生活现象。十来岁的孩子既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又要学习傣文和佛学知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要舍弃一方,或两头都想兼顾却又都学不好。佛寺教育的衰落直接导致了掌握和运用傣文的人越来越少,识汉字的人逐渐增加,这些新的情况都影响着傣语传承,如果有一天佛寺教育被取消了,可能会把傣族的语言文化推向危机的边缘。
三、结语
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同时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又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而发展民族教育对提高各民族素质,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民族语言的缺失情况日益严重,类似傣语言文字的逐渐遗失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也屡见不鲜。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紧迫性,提高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