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导人这个环节,是整堂课的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开头的四、五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一、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知识时,用估算学生家与学校直线上距离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能踊跃的估算出大致距离,这时再问学生:“这个距离跟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有关吗?”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只考虑距离,不考虑方向的实例吗?”(出租车打车费用、耗油问题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数轴上的距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觉新颖,兴趣浓厚,为后面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这样设计导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到对新知识的认同,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因此,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精心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知识来解决时,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揭开“谜底”的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问学生: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假设纸足够大且不能撕开的情况下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吗?再问: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好!下面我们就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要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设计新颖活泼的课堂游戏,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就需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概念融入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参与,经历和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与不确定”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
准备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通过几组学生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
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APAB、APAC、A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图片进行导入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等特点正在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数学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设计出模拟现实的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以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一、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知识时,用估算学生家与学校直线上距离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能踊跃的估算出大致距离,这时再问学生:“这个距离跟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有关吗?”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只考虑距离,不考虑方向的实例吗?”(出租车打车费用、耗油问题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数轴上的距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觉新颖,兴趣浓厚,为后面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这样设计导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到对新知识的认同,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因此,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精心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知识来解决时,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揭开“谜底”的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问学生: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假设纸足够大且不能撕开的情况下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吗?再问: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好!下面我们就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要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设计新颖活泼的课堂游戏,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就需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概念融入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参与,经历和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与不确定”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
准备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通过几组学生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
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APAB、APAC、A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图片进行导入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信息量大等特点正在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数学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设计出模拟现实的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以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