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注意力 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曾说:“学校是个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但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莫过于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情绪伴随我们的一生,没有情绪的人是不存在的。情绪像染色剂,把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恰似催化剂,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孩子的情绪不容易摸透,而且很容易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带到学习中去,影响学习和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能够将消极的情绪表达出来,才能随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情绪是状态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那么就需要有个愉悦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一、平静情绪——集中注意——导入理性(让学生开始动脑筋)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那么作为教师的你是否考虑过或是注意过自己的表情呢?每当你笑容满面的走进教师,你看到的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而相反你愁容满面的时候,学生们又会是什么状态。表情作为表达情绪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群体情绪——形成氛围——群体定义(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当每个孩子的情绪都达到一个共同点的时候,这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三、好奇情绪——引导体察——情绪牵引(让学生进入教师的情感)
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托尔斯泰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员知道的越少,越不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就越严厉,就得用更加强迫的方法。而相反的,教员越是拿手越是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也就更自由且更自然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影响少年心灵最细腻的方法是语言与美。……不掌握语言教育的高度素养,就无法培养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确立高尚道德情感关系。”
四、成就情感——个体展示——分组对话(让学生说真话)
成就感与自我认识: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五、自我认识——提升认识——成长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
总之,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情感方面和美感方面的活动往往过于贫乏。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和美感生活的庸俗不堪,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贫乏。少年们的心越能体会人们内心的痛苦、悲哀和沉重的心情,他们的心灵就变得越细腻、越敏感、越高尚。如果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形成情感文明的话,就等于让他们有了多样生活的体验,从而具有了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哪怕在单独的环境里,也能作出关于道德方面的正确抉择。再漂亮的房子和校舍,如果没有孩子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意义的笑声,学校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
【参考文献】
1.《换一种眼光看教育》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
2.苏霍姆林斯基流派的情感教育——《公民的诞生》
3.《学校与社会》 杜威
【关键词】课堂教学 注意力 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曾说:“学校是个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但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条件,莫过于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点。情绪伴随我们的一生,没有情绪的人是不存在的。情绪像染色剂,把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恰似催化剂,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孩子的情绪不容易摸透,而且很容易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带到学习中去,影响学习和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要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能够将消极的情绪表达出来,才能随时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情绪是状态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那么就需要有个愉悦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师生,感情融洽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绪(即愉快)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进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因此,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愉快中学习。
一、平静情绪——集中注意——导入理性(让学生开始动脑筋)
前苏联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那么作为教师的你是否考虑过或是注意过自己的表情呢?每当你笑容满面的走进教师,你看到的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而相反你愁容满面的时候,学生们又会是什么状态。表情作为表达情绪的最直接的方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群体情绪——形成氛围——群体定义(让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当每个孩子的情绪都达到一个共同点的时候,这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三、好奇情绪——引导体察——情绪牵引(让学生进入教师的情感)
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发。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能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园丁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了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笔者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笔者通过“听”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折服。二是通过“听”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学生“讲”教师“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托尔斯泰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员知道的越少,越不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就越严厉,就得用更加强迫的方法。而相反的,教员越是拿手越是喜爱的科目,他教起来也就更自由且更自然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影响少年心灵最细腻的方法是语言与美。……不掌握语言教育的高度素养,就无法培养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确立高尚道德情感关系。”
四、成就情感——个体展示——分组对话(让学生说真话)
成就感与自我认识: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五、自我认识——提升认识——成长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一举三得。
总之,学生在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情感方面和美感方面的活动往往过于贫乏。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和美感生活的庸俗不堪,是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贫乏。少年们的心越能体会人们内心的痛苦、悲哀和沉重的心情,他们的心灵就变得越细腻、越敏感、越高尚。如果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形成情感文明的话,就等于让他们有了多样生活的体验,从而具有了自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哪怕在单独的环境里,也能作出关于道德方面的正确抉择。再漂亮的房子和校舍,如果没有孩子发自内心的、有情感意义的笑声,学校就没有生命力。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智慧培养出智慧,良心培养出良心!
【参考文献】
1.《换一种眼光看教育》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
2.苏霍姆林斯基流派的情感教育——《公民的诞生》
3.《学校与社会》 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