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极为重要,如何在这个阶段对中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
一、遵循“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学生的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特征。满足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需要,贴近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是贴近生活的原则。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教师在教育内容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在教育方法上,要创设浓厚的生活气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在教育手段上,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在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贴近生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j]
三是贴近社会的原则。社会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课堂,社会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设计美好蓝图。
二、利用“三个载体”
一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开足开齐德育类课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中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汲取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养分;要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生成的土壤,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三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学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活动等,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三、强化“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 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四、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能只求形式,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掌握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子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葛寒.倡文化育人,加强思政教育[j].当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
一、遵循“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学生的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特征。满足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需要,贴近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是贴近生活的原则。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教师在教育内容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在教育方法上,要创设浓厚的生活气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在教育手段上,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在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贴近生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j]
三是贴近社会的原则。社会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课堂,社会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设计美好蓝图。
二、利用“三个载体”
一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开足开齐德育类课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中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汲取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养分;要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生成的土壤,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三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学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活动等,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三、强化“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 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四、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能只求形式,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掌握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子行.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葛寒.倡文化育人,加强思政教育[j].当代教育(教育教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