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古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研究价值历来受到史学前辈们的推崇,但在世界古代史研究中却少有明确的提倡。瑙克拉提斯城是兴起于古埃及第26王朝时期的一座港口城市,因为希腊人在此建城经商而在古埃及晚期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的历史对于研究古埃及与希腊之间,乃至地中海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此种研究方法为指导,对于古希腊在埃及三角洲地区建立的殖民地瑙克拉提斯城进行研究,着重解决其早期历史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地理位置和建城年代。
[关键词]二重证据法;瑙克拉提斯城;研究
一、瑙克拉提斯城
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历史上的第26王朝统治时期,此时这个国家正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地中海世界,把一个古老文明的复兴与年轻的希腊文明的崛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的埃及法老开始雇用希腊军人作战;希腊的货物出现在埃及,同时埃及的商品也销往希腊;零距离的互动使希腊文化成为融入埃及文明的分子。
在此种背景下,瑙克拉提斯就成为两个文明地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中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支流Canopic河口;处在孟斐斯城与地中海之间;紧邻首都Sais。此外,成就它的历史地位的还有政治上的缘由。经当时的埃及政府批准,它拥有经营埃及与地中海地区之间商业活动的排他性特权。凭此地理和政治上的优势,它逐渐成为埃及与地中海世界人员往来、货物交换和文化交流的门户。
作为希腊人在埃及最早的殖民地,无疑在主权和地理上它是属于埃及的,但是由于两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繁荣的商业活动和密切的文化交往它也被深深地打上希腊人的烙印。Naukratis是希腊人对它的称呼,源于斯埃及名字——Nokradj。同时它还拥有另一个埃及名字,Per-Meryt。其遗址的现代名字是Kom Ge’if。
二、二重证据法
世界古代史中的历史事件,大多依赖于古人的文字记载,如史学作品、文学作品、游记等,有的是专门讲述,有的则只是顺便提到。通过它们后人才能了解一些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过程,进而研究历史。这些以文字记载的古籍,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献”或“文献资料”。例如,古典作家的作品被称为古典文献,它是过去人们研究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
到了近代,情况有所改变。一些学者们开始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于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考古学诞生了。在考古过程中所发现的实物,则被称作“考古材料”。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实物资料的涌现,推动古老的历史科学的进步。实物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专家们的重视。夏鼐先生曾说:“二者(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
而对于文献典籍与考古材料之间关系的最经典的论述当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他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以补证纸上之材料,亦得以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也。”从中我们可能看出他对考古材料的重视,认为在具备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考古材料具有决断性的证据价值。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对于世界古代史研究也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在瑙克拉提斯城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中,“二重证据法”在外国学者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瑙克拉提斯城的文献资料及争议的出现
其实,关于瑙克拉提斯城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其中可以用作史学研究的就更少了。一直以来,被学者们采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希罗多德和斯特拉波的记载。
据希罗多德记载:“在尼罗河的泛滥季节里,如果一个人想从瑙克拉提斯城坐船到孟斐斯去,那么他要从金字塔旁边经过;然而人们通常走的路线却不经过这里,而是要经过三角洲和一座名叫克尔卡索罗斯(Kerkaso.ros)的城市,如果从海上坐船穿过平原经由卡诺博(Kanobos)到瑙克拉提斯城的话,你将要路过安图拉(Anthulla)城和另一个名叫阿坎德罗斯(Archandros)的地方。”
相关的记载还有:“如果一个人到达了尼罗河的任何一个人海口,他必须发誓说他不是有意来这里的,而且发誓之后,他必须乘原船驶向瑙克拉提斯城所在的卡诺比克(Kanobic)河口。”据希罗多德记载:“阿玛西斯对来到埃及的希腊人非常地友好,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瑙克拉提斯城作为居住地送给了在埃及长期居住的希腊人,并专门划出土地供他们设神庙祭坛,供奉各自城邦的主神。其中规模最大,也最有名,而且香火也最旺的是被称作赫拉尼奥的(HeHenion)宗教社区。它是由希腊九个城邦全力修建的。这九个城邦分别是爱奥尼亚(Ionian)地区的齐奥斯(Chios)、台奥斯(Teos)、夫奥卡亚(Phocaea)和克莱佐蒙亚(Clazomenae);多里安(Dorian)地区的罗德斯(Rhodes)、尼德乌斯(Cnidus)、哈里卡尔那苏斯(Hali-camassus)和法塞里斯(Phaselis);还有爱奥里亚(Ae.olian)地区的美提伦(Mytilene)。所以这个区域就归以上九个城邦共有,他们在此设立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员,其他城邦的人无权享受这里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爱琴坦斯人(Aeginetans)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神庙,供奉宙斯(zeus)神;另外,萨米安人和米利都人(milesians)也分別建立了神庙来供奉希拉(Here)神和阿波罗(Apollo)神。”
据斯特拉波记载:“在孟斐斯南面是尼特里奥特(Nitriote)诺姆,而且附近有两个盐矿;在这个诺姆里,离孟斐斯很近的地方叫蒙劳斯(Menelaos);瑙克拉提斯城在它的左边,并且坐落在三角洲的一个河流上;塞伊斯距离这条河流有两斯考尼(Schoeni)远。” 同时他还记载另一件事,也是寻找瑙克拉提斯城遗址的重要线索:在Psammetichos统治时代,米利都人(Milesians)先建立了一个军事据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乘船来到塞伊特(Saitie)诺姆,在一次海战中占领伊那罗斯(Inaros),然后又在塞迪亚(Schedia)上面不远的地方建立了瑙克拉提斯城。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知道在古埃及的历史上有一座城市叫瑙克拉提斯;它是希腊人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建立的时间可能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公元前570-526年),也可能是在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公元前664-610年)。而当我们试图确定它的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建立年代时,争议就出现了。
争议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文献本身的争议,比如,希罗多德和斯特拉波的记载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冲突,那么哪一个更可靠。另一类是关于城市本身的争议,比如,建城年代等。其实第一类争议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学者们试图解决城市本身的历史问题时产生的,是第二类争议的附属问题。但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两位古典作家对于该城的记载过于简略,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过多地发挥主观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文献资料,那么这种争议将永远持续下去,这是毫无疑问的。好在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挖掘,大量实物资料出现,二重证据法才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于是关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渐渐地在争议中得到解决。
四、对瑙克拉提斯遗址的几次重要考古挖掘
由于古代瑙克拉提斯城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进而在当时埃及与希腊两地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它早期历史的研究不仅受到埃及学专家的重视,还吸引古典学者的目光,而且其极高的关注度经久不衰。在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了获得实物资料,解决在瑙克拉提斯研究中的一些争议,各国考古学家们对其遗址进行七次大规模的挖掘。
1884-1885年,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对瑙克拉提斯遗址进行首次挖掘。这次挖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揭开了对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研究的新篇章,此后的研究工作进入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新阶段。
皮特里的挖掘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在遗址的北部发现四座希腊神庙遗址:Temenos of ApoHo、Temenos ofDioskoufi、Temenos of Hera和Temenos of Aphrodite。前两座神庙的建筑遗迹在挖掘清理后得以再现;而后两座神庙遗址的辨认凭借的只是与其相关的陶器遗物。在Tem-enos of Dioskouri和Temenos of Hera之间有一片空地,皮特里认为这是一座体育场。在遗址的南部,皮特里发现一座被称为“The Great Temenos”的建筑群遗迹,并且他认为这就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在“The GretaTemenos”的北面,皮特里挖掘出一座圣甲虫工场。皮特里的工作揭示了瑙克拉提斯的基本城市布局,为后来学者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85-1886年,英国考古学家Gardner又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可以说,这一次挖掘,是对皮特里工作的继续。因为在此之前和之后,Gardner没有对皮特里的基本观点做出重大改动。对皮特里的结论所做的唯一一处明显的修正是关于体育场的认定,他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希拉神庙,而不是体育场。此外,他进一步确认了皮特里所发现的Temenos of Hera和Temenos of Aphrodite的正確性。最后在瑙克拉提斯建城年代上他和皮特里给出相同的结论,即约公元前620年。
1899年和1903年,Hogarth又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挖掘。他的工作对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通过1899年的挖掘,他对于皮特里的结论产生怀疑,认为皮特里发现的“The Gram Temenos”可能不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而真正的赫拉尼奥应该在城市的北部。带着这样的疑问,1903年他再一次回到瑙克拉提斯遗址。这一次他带着两个明确的目的:一是对“The Greta Temenos”进行彻底清理,探究它的本质;二是对遗址的北部进行重点挖掘。最后他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皮特里先生对于一处他称之为‘The Great Teme-nos’的大型建筑体的认定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坚固的砖墙,只是一些聚集在一起的民居的遗存,环绕在一片低地周围,这里有埃及人的神庙和建筑,并在其中的一座建筑中发现了Nectanebo Stela……”接着他说,“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并不是皮特里所发现的‘TheGreat Temenos’……而应该是在遗址北部发现的神庙群遗存,它在希腊人的居住区”。他对皮特里的结论做出重大修改。同时他还提出一个新观点,即瑙克拉提斯城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是希腊人居住区;南部是埃及居住区。皮特里所发现的“The Greta Temenos”就在埃及人的居住区内,实际上它是埃及人的军事据点,目的可能是控制和监视北部的希腊商人。在建城年代这一问题上,Hogarth也提出与皮特里不同的结论,即不早于阿玛西斯统治时期。
之后在瑙克拉提斯遗址上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古挖掘:一次是由美国考古队在1977-1983年间进行的;另一次是由British Museum在2012年10月主持进行的。当美国考古队来到遗址的时候,之前的挖掘区域就已经成为一片湖区,失去重新工作的条件,所以这两次考古挖掘只在其周边进行,因而其成果对之前的结论影响不大,故不在此赘述。
五、瑙克拉提斯城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的考古印证
在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研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长时间存在争议: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建城年代。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二重证据法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关于瑙克拉提斯历史记载的古典文献一是数量少,二是内容含糊,如果单纯依靠它们来解决问题,难免要加入研究者的主观因素,这反倒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当有了实物材料之后,就可把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进行相互印证,这为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二重证据法在解决以上几个问题过程中的运用。 首先是地理位置。在1884年考古挖掘,即在皮特里确定瑙克拉提斯遗址之前,有很多人试图找到它,但都失败了。在18-19世纪,人们只能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线索来确定它的地理位置。在这些资料中,比较有名的有Ptolemy、Stra-bo、Herodotus,此外还有叫作“Peufinger map”的资料,但它们所能给予的准确信息只有“瑙克拉提斯位于三角洲西部”,仅此而已。剩下只有靠猜测。人们先后在Rahmaya、Kurat、Dessuk和SA el-Hagar等地的周边地区寻找,都一无所获。最后有人无奈地说,瑙克拉提斯一定是被尼罗河冲走了。其间只有一位名叫Jean-AntoineLetronne的学者正确地指出它的地理位置,但是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且本人也没有继续坚持。所以,寻找瑙克拉提斯遗址的任务最后只能落在皮特里的身上。通过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古代史研究中,如果文献资料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那么单凭文献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即使解决了,也只能说凭一时的运气而已,因而不能作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来运用。
而皮特里的成功就在于实物与文献的有效印证。1883年在埃及的Giza,他从一位阿拉伯商人手中买到一个石膏雕像,它引起皮特里的注意。之后通过文献资料进行比对研究,他断定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CarianMercenary,这样让他马上联想到瑙克拉提斯。据希罗多德等古典作家的记载,瑙克拉提斯是这一时期希腊人在埃及的居住地。于是他顺着阿拉伯商人的指引,来到这个雕像的发现地,挖掘出一系列的希腊神庙,与希罗多德的记载契合。最后瑙克拉提斯地理位置问题解决了。总结皮特里的成功,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阿拉伯商人的出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获得实物资料的重大意义;必然的是,一旦有了实物资料的帮助,那么解决古代史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因为一旦有了这两种资料的相互印证,就会更容易地确定研究方向,并在结论真伪的判断上会有更大的把握。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其(文献)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也就是说,一旦文献与实物契合,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其次是建城年代。在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建城年代。也可以说是希腊人最早来此居住的时间。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只有文献资料的阶段;二是既有文献资料也有考古材料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研究者们遇到和确定地理位置时一样的困难,材料少且记述简略、含糊。更棘手的是唯一两个可靠的文献资料之间还存在明显的矛盾。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应该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而按照斯特拉波的记载则应该是在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那么哪一个更可信?学者问产生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记载可信。Hir-schfeld认为,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这座希腊城市或者说这些希腊神庙应该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后建立的。显然他是希罗多德的支持者。在这方面与他持同样观点的是皮特里。他认为斯特拉波的说法站不住脚。据斯特拉波记载,米利都人是在一次海战中占领Inarus之后,建立瑙克拉提斯。而皮特里认为Inarus是公元前5世纪后的地名。因而他不采用斯特拉波的说法,但是Gardner却并不同意皮特里的观点。他认为,第一,斯特拉波所说的Inarus和皮特里所说的公元5世纪的Inarus可能是名字相同的两个不同的地方;第二,斯特拉波的著作得到传统习俗的证实和其他权威的肯定,所以也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有趣的是,同是希罗多德的支持者,Hirschfeld和皮特里在建城年代上的结论却不相同,前者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后者认为是在约公元前620年。而在对待斯特拉波记载上意见相左的皮特里和Gamder在建城时间上的观点却完全一致。这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面对相同的文献,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文献资料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王国维所说的“地下之新材料”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选项。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一定是建立在对遗址进行充分挖掘并获得足够的实物材料的基础上。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关于瑙克拉提斯建城年代,学术界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具体说是公元前7世纪,代表人物有Petrie(1886)、H.Prinz(1908)、R.M.Cook(1937)、M.M.Austin(1970)、Boardman(1980);另一派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期间,代表人物有Hir-schfeld(1887)、Hogarth(1905)、E.R.Price(1924)、E.Gjerstad(1934)。兩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前期,之后,学术界倾向于认同阿玛西斯统治之前说。例如,the British Museum的网站上介绍瑙克拉提斯的文章采用的就是阿玛西斯统治之前说。
最早提出这一结论的是皮特里。1886年,发现遗址并进行成功挖掘之后,他在考古报告(Naukratis I)中提出,希腊人在瑙克拉提斯最早定居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620年。这个结论是在充分研究古典文献,并用考古实物进行印证之后得出的。尽管皮特里并不知道什么是“二重证据法”,但他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史学方法的演绎。首先,他采用希罗多德的说法,认为在阿玛西斯统没有希腊人在此居住。这时他使用一个关键的证据——圣甲虫。在他的挖掘过程中,曾发现一处希腊人经营的圣甲虫工场。这里生产的圣甲虫上面刻有阿玛西斯之前法老的名字,却没有阿玛西斯本人的。如果说这个工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期间建立的,那么这个考古材料就无法印证希罗多德的说法。因为既然是阿玛西斯允许希腊人在此居住又给予贸易特权,所以希腊人一定会在圣甲虫上刻上他的名字,而不是他之前法老的名字,以示敬意。因此,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座工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建立的。所以希腊人来此居住的时间一定是早于阿玛西斯的。这样的话,把两种证据进行比对,结果就吻合了。在最后确定希腊人是在约公元前620年到来的时候,皮特里又运用了一个考古证据。他在圣甲虫工场下面发现了一个约2英尺厚的灰烬层,在其中发现的所有遗留物都是希腊的,没有一件是埃及的。说明这个地方住的是希腊人。而在考古学上,平均2英尺的沉积大约代表半个世纪的时间。所以皮特里认为,至少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约50年,希腊人就来此居住了。于是瑙克拉提斯建城于公元前620年的结论就产生了。然后,当我们再用这个考古结论印证斯特提波的文献记载(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时,双方又一次契合了。
六、结语
在古代史研究中,二重证据法要求同时有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进行印证,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同时有相关的文献和考古证据。在瑙克拉提斯研究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例如,赫拉尼奥的方位问题。据希罗多德记载,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希腊的九个城邦协力在瑙克拉提斯建立一个宗教社区——赫拉尼奥,但是却没有说清它在城中的方位。1884-1885年皮特里在瑙克拉提斯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期间,在其南部发现一个规模巨大的开放式的建筑遗存,并称它为“Great Temenos”。在它周围有巨大的砖墙,当时仍有一小部分建筑实体存留。经过研究,皮特里认为它起初是一个军事据点,后来成为希腊人的宗教和行政中心,并断言就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但是皮特里的结论遭到Hogarth的否定。他认为:“皮特里发现的‘Great Temenos’根本就不是赫拉尼奥……赫拉尼奥应该是他在遗址的北面发现的建筑遗存。”对于这两个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当时并不好断定,因为他们的证据都是考古材料。考古证据的缺限就是不能像文献材料那样准确地表达,所以只能是研究者对它进行的主观判断。但有一些学者支持Hogarth的观点,说明他的观点要比皮特里的更有说服力。因为他的证据或多或少地能从文献上找到一点支持。在他所说的赫拉尼奥的区域内,一个当地人发现了一个带有铭文的瓷瓶的底座,在上面有希罗多德的名字。他认为这就是希罗多德留下的。而希罗多德又来自Halicarnassos,是共建赫拉尼奥的九个城邦之一。
[关键词]二重证据法;瑙克拉提斯城;研究
一、瑙克拉提斯城
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历史上的第26王朝统治时期,此时这个国家正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地中海世界,把一个古老文明的复兴与年轻的希腊文明的崛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时的埃及法老开始雇用希腊军人作战;希腊的货物出现在埃及,同时埃及的商品也销往希腊;零距离的互动使希腊文化成为融入埃及文明的分子。
在此种背景下,瑙克拉提斯就成为两个文明地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中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支流Canopic河口;处在孟斐斯城与地中海之间;紧邻首都Sais。此外,成就它的历史地位的还有政治上的缘由。经当时的埃及政府批准,它拥有经营埃及与地中海地区之间商业活动的排他性特权。凭此地理和政治上的优势,它逐渐成为埃及与地中海世界人员往来、货物交换和文化交流的门户。
作为希腊人在埃及最早的殖民地,无疑在主权和地理上它是属于埃及的,但是由于两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繁荣的商业活动和密切的文化交往它也被深深地打上希腊人的烙印。Naukratis是希腊人对它的称呼,源于斯埃及名字——Nokradj。同时它还拥有另一个埃及名字,Per-Meryt。其遗址的现代名字是Kom Ge’if。
二、二重证据法
世界古代史中的历史事件,大多依赖于古人的文字记载,如史学作品、文学作品、游记等,有的是专门讲述,有的则只是顺便提到。通过它们后人才能了解一些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的过程,进而研究历史。这些以文字记载的古籍,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献”或“文献资料”。例如,古典作家的作品被称为古典文献,它是过去人们研究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
到了近代,情况有所改变。一些学者们开始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于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考古学诞生了。在考古过程中所发现的实物,则被称作“考古材料”。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实物资料的涌现,推动古老的历史科学的进步。实物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专家们的重视。夏鼐先生曾说:“二者(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的,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
而对于文献典籍与考古材料之间关系的最经典的论述当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他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以补证纸上之材料,亦得以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也。”从中我们可能看出他对考古材料的重视,认为在具备文献资料的前提下,考古材料具有决断性的证据价值。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对于世界古代史研究也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在瑙克拉提斯城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中,“二重证据法”在外国学者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瑙克拉提斯城的文献资料及争议的出现
其实,关于瑙克拉提斯城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其中可以用作史学研究的就更少了。一直以来,被学者们采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来自希罗多德和斯特拉波的记载。
据希罗多德记载:“在尼罗河的泛滥季节里,如果一个人想从瑙克拉提斯城坐船到孟斐斯去,那么他要从金字塔旁边经过;然而人们通常走的路线却不经过这里,而是要经过三角洲和一座名叫克尔卡索罗斯(Kerkaso.ros)的城市,如果从海上坐船穿过平原经由卡诺博(Kanobos)到瑙克拉提斯城的话,你将要路过安图拉(Anthulla)城和另一个名叫阿坎德罗斯(Archandros)的地方。”
相关的记载还有:“如果一个人到达了尼罗河的任何一个人海口,他必须发誓说他不是有意来这里的,而且发誓之后,他必须乘原船驶向瑙克拉提斯城所在的卡诺比克(Kanobic)河口。”据希罗多德记载:“阿玛西斯对来到埃及的希腊人非常地友好,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瑙克拉提斯城作为居住地送给了在埃及长期居住的希腊人,并专门划出土地供他们设神庙祭坛,供奉各自城邦的主神。其中规模最大,也最有名,而且香火也最旺的是被称作赫拉尼奥的(HeHenion)宗教社区。它是由希腊九个城邦全力修建的。这九个城邦分别是爱奥尼亚(Ionian)地区的齐奥斯(Chios)、台奥斯(Teos)、夫奥卡亚(Phocaea)和克莱佐蒙亚(Clazomenae);多里安(Dorian)地区的罗德斯(Rhodes)、尼德乌斯(Cnidus)、哈里卡尔那苏斯(Hali-camassus)和法塞里斯(Phaselis);还有爱奥里亚(Ae.olian)地区的美提伦(Mytilene)。所以这个区域就归以上九个城邦共有,他们在此设立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员,其他城邦的人无权享受这里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爱琴坦斯人(Aeginetans)也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神庙,供奉宙斯(zeus)神;另外,萨米安人和米利都人(milesians)也分別建立了神庙来供奉希拉(Here)神和阿波罗(Apollo)神。”
据斯特拉波记载:“在孟斐斯南面是尼特里奥特(Nitriote)诺姆,而且附近有两个盐矿;在这个诺姆里,离孟斐斯很近的地方叫蒙劳斯(Menelaos);瑙克拉提斯城在它的左边,并且坐落在三角洲的一个河流上;塞伊斯距离这条河流有两斯考尼(Schoeni)远。” 同时他还记载另一件事,也是寻找瑙克拉提斯城遗址的重要线索:在Psammetichos统治时代,米利都人(Milesians)先建立了一个军事据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乘船来到塞伊特(Saitie)诺姆,在一次海战中占领伊那罗斯(Inaros),然后又在塞迪亚(Schedia)上面不远的地方建立了瑙克拉提斯城。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知道在古埃及的历史上有一座城市叫瑙克拉提斯;它是希腊人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建立的时间可能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公元前570-526年),也可能是在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公元前664-610年)。而当我们试图确定它的准确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建立年代时,争议就出现了。
争议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文献本身的争议,比如,希罗多德和斯特拉波的记载是否有冲突;如果有冲突,那么哪一个更可靠。另一类是关于城市本身的争议,比如,建城年代等。其实第一类争议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它是学者们试图解决城市本身的历史问题时产生的,是第二类争议的附属问题。但所有问题产生的原因只有一点,就是两位古典作家对于该城的记载过于简略,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过多地发挥主观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新的文献资料,那么这种争议将永远持续下去,这是毫无疑问的。好在随着考古学家的不断挖掘,大量实物资料出现,二重证据法才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于是关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渐渐地在争议中得到解决。
四、对瑙克拉提斯遗址的几次重要考古挖掘
由于古代瑙克拉提斯城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地位,进而在当时埃及与希腊两地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它早期历史的研究不仅受到埃及学专家的重视,还吸引古典学者的目光,而且其极高的关注度经久不衰。在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了获得实物资料,解决在瑙克拉提斯研究中的一些争议,各国考古学家们对其遗址进行七次大规模的挖掘。
1884-1885年,英国考古学家皮特里对瑙克拉提斯遗址进行首次挖掘。这次挖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揭开了对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研究的新篇章,此后的研究工作进入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新阶段。
皮特里的挖掘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在遗址的北部发现四座希腊神庙遗址:Temenos of ApoHo、Temenos ofDioskoufi、Temenos of Hera和Temenos of Aphrodite。前两座神庙的建筑遗迹在挖掘清理后得以再现;而后两座神庙遗址的辨认凭借的只是与其相关的陶器遗物。在Tem-enos of Dioskouri和Temenos of Hera之间有一片空地,皮特里认为这是一座体育场。在遗址的南部,皮特里发现一座被称为“The Great Temenos”的建筑群遗迹,并且他认为这就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在“The GretaTemenos”的北面,皮特里挖掘出一座圣甲虫工场。皮特里的工作揭示了瑙克拉提斯的基本城市布局,为后来学者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85-1886年,英国考古学家Gardner又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可以说,这一次挖掘,是对皮特里工作的继续。因为在此之前和之后,Gardner没有对皮特里的基本观点做出重大改动。对皮特里的结论所做的唯一一处明显的修正是关于体育场的认定,他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希拉神庙,而不是体育场。此外,他进一步确认了皮特里所发现的Temenos of Hera和Temenos of Aphrodite的正確性。最后在瑙克拉提斯建城年代上他和皮特里给出相同的结论,即约公元前620年。
1899年和1903年,Hogarth又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挖掘。他的工作对于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通过1899年的挖掘,他对于皮特里的结论产生怀疑,认为皮特里发现的“The Gram Temenos”可能不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而真正的赫拉尼奥应该在城市的北部。带着这样的疑问,1903年他再一次回到瑙克拉提斯遗址。这一次他带着两个明确的目的:一是对“The Greta Temenos”进行彻底清理,探究它的本质;二是对遗址的北部进行重点挖掘。最后他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皮特里先生对于一处他称之为‘The Great Teme-nos’的大型建筑体的认定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坚固的砖墙,只是一些聚集在一起的民居的遗存,环绕在一片低地周围,这里有埃及人的神庙和建筑,并在其中的一座建筑中发现了Nectanebo Stela……”接着他说,“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并不是皮特里所发现的‘TheGreat Temenos’……而应该是在遗址北部发现的神庙群遗存,它在希腊人的居住区”。他对皮特里的结论做出重大修改。同时他还提出一个新观点,即瑙克拉提斯城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是希腊人居住区;南部是埃及居住区。皮特里所发现的“The Greta Temenos”就在埃及人的居住区内,实际上它是埃及人的军事据点,目的可能是控制和监视北部的希腊商人。在建城年代这一问题上,Hogarth也提出与皮特里不同的结论,即不早于阿玛西斯统治时期。
之后在瑙克拉提斯遗址上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古挖掘:一次是由美国考古队在1977-1983年间进行的;另一次是由British Museum在2012年10月主持进行的。当美国考古队来到遗址的时候,之前的挖掘区域就已经成为一片湖区,失去重新工作的条件,所以这两次考古挖掘只在其周边进行,因而其成果对之前的结论影响不大,故不在此赘述。
五、瑙克拉提斯城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的考古印证
在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研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长时间存在争议:一是地理位置;二是建城年代。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二重证据法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关于瑙克拉提斯历史记载的古典文献一是数量少,二是内容含糊,如果单纯依靠它们来解决问题,难免要加入研究者的主观因素,这反倒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当有了实物材料之后,就可把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进行相互印证,这为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二重证据法在解决以上几个问题过程中的运用。 首先是地理位置。在1884年考古挖掘,即在皮特里确定瑙克拉提斯遗址之前,有很多人试图找到它,但都失败了。在18-19世纪,人们只能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线索来确定它的地理位置。在这些资料中,比较有名的有Ptolemy、Stra-bo、Herodotus,此外还有叫作“Peufinger map”的资料,但它们所能给予的准确信息只有“瑙克拉提斯位于三角洲西部”,仅此而已。剩下只有靠猜测。人们先后在Rahmaya、Kurat、Dessuk和SA el-Hagar等地的周边地区寻找,都一无所获。最后有人无奈地说,瑙克拉提斯一定是被尼罗河冲走了。其间只有一位名叫Jean-AntoineLetronne的学者正确地指出它的地理位置,但是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且本人也没有继续坚持。所以,寻找瑙克拉提斯遗址的任务最后只能落在皮特里的身上。通过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古代史研究中,如果文献资料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那么单凭文献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即使解决了,也只能说凭一时的运气而已,因而不能作为一种常规的研究方法来运用。
而皮特里的成功就在于实物与文献的有效印证。1883年在埃及的Giza,他从一位阿拉伯商人手中买到一个石膏雕像,它引起皮特里的注意。之后通过文献资料进行比对研究,他断定它代表的是一个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CarianMercenary,这样让他马上联想到瑙克拉提斯。据希罗多德等古典作家的记载,瑙克拉提斯是这一时期希腊人在埃及的居住地。于是他顺着阿拉伯商人的指引,来到这个雕像的发现地,挖掘出一系列的希腊神庙,与希罗多德的记载契合。最后瑙克拉提斯地理位置问题解决了。总结皮特里的成功,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阿拉伯商人的出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获得实物资料的重大意义;必然的是,一旦有了实物资料的帮助,那么解决古代史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因为一旦有了这两种资料的相互印证,就会更容易地确定研究方向,并在结论真伪的判断上会有更大的把握。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其(文献)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也就是说,一旦文献与实物契合,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其次是建城年代。在瑙克拉提斯早期历史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建城年代。也可以说是希腊人最早来此居住的时间。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只有文献资料的阶段;二是既有文献资料也有考古材料的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研究者们遇到和确定地理位置时一样的困难,材料少且记述简略、含糊。更棘手的是唯一两个可靠的文献资料之间还存在明显的矛盾。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应该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而按照斯特拉波的记载则应该是在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那么哪一个更可信?学者问产生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记载可信。Hir-schfeld认为,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这座希腊城市或者说这些希腊神庙应该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后建立的。显然他是希罗多德的支持者。在这方面与他持同样观点的是皮特里。他认为斯特拉波的说法站不住脚。据斯特拉波记载,米利都人是在一次海战中占领Inarus之后,建立瑙克拉提斯。而皮特里认为Inarus是公元前5世纪后的地名。因而他不采用斯特拉波的说法,但是Gardner却并不同意皮特里的观点。他认为,第一,斯特拉波所说的Inarus和皮特里所说的公元5世纪的Inarus可能是名字相同的两个不同的地方;第二,斯特拉波的著作得到传统习俗的证实和其他权威的肯定,所以也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有趣的是,同是希罗多德的支持者,Hirschfeld和皮特里在建城年代上的结论却不相同,前者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后者认为是在约公元前620年。而在对待斯特拉波记载上意见相左的皮特里和Gamder在建城时间上的观点却完全一致。这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面对相同的文献,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文献资料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王国维所说的“地下之新材料”便成为必不可少的选项。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一定是建立在对遗址进行充分挖掘并获得足够的实物材料的基础上。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关于瑙克拉提斯建城年代,学术界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具体说是公元前7世纪,代表人物有Petrie(1886)、H.Prinz(1908)、R.M.Cook(1937)、M.M.Austin(1970)、Boardman(1980);另一派认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期间,代表人物有Hir-schfeld(1887)、Hogarth(1905)、E.R.Price(1924)、E.Gjerstad(1934)。兩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前期,之后,学术界倾向于认同阿玛西斯统治之前说。例如,the British Museum的网站上介绍瑙克拉提斯的文章采用的就是阿玛西斯统治之前说。
最早提出这一结论的是皮特里。1886年,发现遗址并进行成功挖掘之后,他在考古报告(Naukratis I)中提出,希腊人在瑙克拉提斯最早定居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620年。这个结论是在充分研究古典文献,并用考古实物进行印证之后得出的。尽管皮特里并不知道什么是“二重证据法”,但他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这种史学方法的演绎。首先,他采用希罗多德的说法,认为在阿玛西斯统没有希腊人在此居住。这时他使用一个关键的证据——圣甲虫。在他的挖掘过程中,曾发现一处希腊人经营的圣甲虫工场。这里生产的圣甲虫上面刻有阿玛西斯之前法老的名字,却没有阿玛西斯本人的。如果说这个工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期间建立的,那么这个考古材料就无法印证希罗多德的说法。因为既然是阿玛西斯允许希腊人在此居住又给予贸易特权,所以希腊人一定会在圣甲虫上刻上他的名字,而不是他之前法老的名字,以示敬意。因此,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座工场是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建立的。所以希腊人来此居住的时间一定是早于阿玛西斯的。这样的话,把两种证据进行比对,结果就吻合了。在最后确定希腊人是在约公元前620年到来的时候,皮特里又运用了一个考古证据。他在圣甲虫工场下面发现了一个约2英尺厚的灰烬层,在其中发现的所有遗留物都是希腊的,没有一件是埃及的。说明这个地方住的是希腊人。而在考古学上,平均2英尺的沉积大约代表半个世纪的时间。所以皮特里认为,至少在阿玛西斯统治之前约50年,希腊人就来此居住了。于是瑙克拉提斯建城于公元前620年的结论就产生了。然后,当我们再用这个考古结论印证斯特提波的文献记载(普萨姆提克统治时期)时,双方又一次契合了。
六、结语
在古代史研究中,二重证据法要求同时有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进行印证,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同时有相关的文献和考古证据。在瑙克拉提斯研究中就有这样的情况。
例如,赫拉尼奥的方位问题。据希罗多德记载,在阿玛西斯统治时期,希腊的九个城邦协力在瑙克拉提斯建立一个宗教社区——赫拉尼奥,但是却没有说清它在城中的方位。1884-1885年皮特里在瑙克拉提斯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期间,在其南部发现一个规模巨大的开放式的建筑遗存,并称它为“Great Temenos”。在它周围有巨大的砖墙,当时仍有一小部分建筑实体存留。经过研究,皮特里认为它起初是一个军事据点,后来成为希腊人的宗教和行政中心,并断言就是希罗多德所说的赫拉尼奥。但是皮特里的结论遭到Hogarth的否定。他认为:“皮特里发现的‘Great Temenos’根本就不是赫拉尼奥……赫拉尼奥应该是他在遗址的北面发现的建筑遗存。”对于这两个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当时并不好断定,因为他们的证据都是考古材料。考古证据的缺限就是不能像文献材料那样准确地表达,所以只能是研究者对它进行的主观判断。但有一些学者支持Hogarth的观点,说明他的观点要比皮特里的更有说服力。因为他的证据或多或少地能从文献上找到一点支持。在他所说的赫拉尼奥的区域内,一个当地人发现了一个带有铭文的瓷瓶的底座,在上面有希罗多德的名字。他认为这就是希罗多德留下的。而希罗多德又来自Halicarnassos,是共建赫拉尼奥的九个城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