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但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兴趣之后,往往能更好的做好某件事。所以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阅读的愉悦,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去阅读。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老师或父母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他还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同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的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逐步具备广泛的阅读基础,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得越早越好,朗读的内容应生动有趣,以能吸引孩子为标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内容可以逐步加深。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
二、培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乐于读书是不够的,还要善于阅读,这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所以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指导阅读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给以指导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读书指导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题材上,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小新闻。
3、先精读,后略读,提高阅读效率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就会养成某些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习上认真阅读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
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的习惯是得花大气力的。开始时,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一定要把习惯培养起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
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用心去理解
用心去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默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例如,初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文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课文讲的什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用心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而用心去理解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跟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或阅读课外读物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全懂了?还有什么疑问?有疑问必须努力弄懂,不能含糊。
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不认真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必须自己要先想办法解决。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的。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通过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学生便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基本能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读书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现在学好各门功课,而且对孩子们一生的治学态度都会有深刻的影响。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我们对某件事有了兴趣之后,往往能更好的做好某件事。所以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加阅读的愉悦,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件事物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的去追求,乃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去阅读。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老师或父母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他还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同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结构的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逐步具备广泛的阅读基础,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孩子听读得越早越好,朗读的内容应生动有趣,以能吸引孩子为标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内容可以逐步加深。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生活空间内尽可能地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把这些阅读材料放到学生容易看到的地方,便于学生随时阅读。
二、培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乐于读书是不够的,还要善于阅读,这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所以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指导阅读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给以指导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读书指导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在题材上,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欢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小新闻。
3、先精读,后略读,提高阅读效率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在先。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就会养成某些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习上认真阅读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
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的习惯是得花大气力的。开始时,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一定要把习惯培养起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
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二)、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用心去理解
用心去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默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例如,初读课文时就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文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课文讲的什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用心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而用心去理解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跟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或阅读课外读物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全懂了?还有什么疑问?有疑问必须努力弄懂,不能含糊。
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不认真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必须自己要先想办法解决。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的。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通过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学生便有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基本能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读书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现在学好各门功课,而且对孩子们一生的治学态度都会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