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雨洪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探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在解决城市雨排问题中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但由于其建设理念与传统形式的城市雨洪管理存在明显差别,我国十六个试点城市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延缓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及效率,本文通过对比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发展成熟的方面,分析总结其理念和实例,寻求我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实现减少排涝和节水效益的目标,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雨洪管理;海绵城市:启示探究
  近年来,生態环境污染对我国各城市的雨水管理造成严重的冲击,导致日益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质污染等现象发生。据统计,城市内涝覆盖我国大部分省份,且受灾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正常生活也制约了城市发展。然而在城市内涝问题愈加严重的同时,我国仍有大部分城市面临水资源重度短缺的情况,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缺水国家之一。雨水在城市水量和水循环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内涝和雨水污染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既使城市土地空间得到最大利用,又将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必定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1、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频频出现的内涝和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中国,目前我们急需建一个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首次提出“海绵城市”,2014年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2015年确定首批16个试点城市,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至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处理城市雨水问题的新出路,它的实现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水资源环境,它的提出是立足于我国水问题的自有背景的。
  2、国外雨洪管理现状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以美国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UD)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其内涵是在资源最大利用程度下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等途径来减少或消除城市降雨径流过程中潜在的洪水泛滥、城市内溃、河道侵蚀、非点源污染等问题。90年代末期,美国又提出“低影响开发”,其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破坏性冲击,是一种发展中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ity urban design WSUD)。其重点提出了改善传统排水体制的雨水管理模式与技术,其核心观点是从城市规划与设施设计的角度来呈现雨水管理的重要性,并把城市水循环视为一个整体,将自来水、污水、雨水排放为城市水循环的构成要素来综合考虑和管理。
  英国提出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 SUDS)的概念,其理念是先对雨水进行存储然后缓慢释放,加快雨水下渗,并通过技术过滤污染物,创造宜人的环境。
  荷兰则是雨洪管理创新设计的积极实践者,它在城市蓄水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荷兰某市政府的楼底,地下停车场与周围的管道相连,当城市降水大于排水能力时,雨水通过管道流入并储藏在地下停车场,使该地下区域成为停车场和紧急蓄水池的转换可变空间。
  上述雨洪管理的理念和实例都为构建我国特色“海绵城市”提供了先行性指导和可靠的借鉴经验。
  3、国内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3.1海绵城市建设宣传不到位
  海绵城市并不是指将土地建成像海绵一样柔软,它是一種渗透到城市的各类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核心是“生态雨洪管理”和“低影响开发”技术。这一理念要求尊重自然、把水资源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到项目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专业,而目前海绵城市相关的统一性法规、规范、技术及考核标准都亟待出台或完善。
  3.2缺乏基础设施
  雨水利用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古代人民非常重视雨水收集利用。然而近代,我国忽视了对雨水的利用研究,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内涝就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海潮退去后城市外壳埋下巨大地下水漏斗或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排放能力而形成灾害的现象,是基础设施跟不上排水要求的结果。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大量新增建筑修建在被填的湖泊和湿地,即城市的天然气孔之上,影响城市正常排气排水系统。因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我们亟待加强。
  4、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意见
  4.1加强理论宣传
  海绵工程是零散而非集中式的工程,它需要全民全部门配合实施,各部门应积极向广大民众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优势等。宣传时应结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优势等讲解海绵城市相关常识,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民参与度。
  4.2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
  将国外成熟的概念和技术引入国内,但因地理条件、水文情况改变,应根据降雨量、城市人口密度、土地空间利用等情况,找出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4.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市政、水利、建设、园林等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政府在鼓励海绵城市建设相关企业发展的同时应及时总结现有法律政策,不断修正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相关建设管理系统,统—约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
  4.4加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试点实行带动全国发展,总结示范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应中国特有地理状态和城市发展现状的合理的技术方针,建立保障机制,包括融资模式和管理机制。最终形成因地制宜的合理的建设模式和技术体系,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3)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
  从上述两条来看,绿色建筑在我国似乎发展程度并不理想,但是就全球绿色建筑技术开发而言,其研究成果已颇为可观,据相关统计,欧美相关科技人员对近八十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做了深入研究,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其中照明设备实现高效率低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而我國地区温差区别较大,以东北地区为例,改变供暖系统,采用高能效比的熱水装置、取暖家用电器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而达到绿色建筑有效节能措施。
  4)绿色建设推行可行性高
  从上述东北取暖节能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建筑随地区改变显著,如湖南的民居、陕北的窑洞,都是利用地理环境,结合人们生存需要,巧妙设计通风建筑,达到了节能高效的绿色建筑理念。
  同样的长江流域的园林建筑,更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态建筑代表。另外绿色建筑可减轻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我国人民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如果一个建筑需要大兴土木,改变过多的周边建筑与环境,那么它就不符合我国居住的传统文化理念。因而,绿色建筑设计、选取过程中,一是要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尽可能地利用原形地貌:二是建筑物结合当地生态文化,做好应对措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绿色建筑新模式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很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其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其工作不再仅仅是做好本职的工作,面对受众群体,做到大众化和普及化也成为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一环,让购买者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相比较传统建筑的优点所在。
  我国绿色建筑新模式要紧跟时代脉搏。重视大众文化的力量,利用其创新能力,不断全面完善自己的建筑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实现“绿色建筑”这一要求,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目标,并全面地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
  总之,绿色建筑是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迎合人民的消费意愿的,它将人、建筑、自然协调的结合在一起,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这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3)绿色建筑技术相对成熟
  从上述两条来看,绿色建筑在我国似乎发展程度并不理想,但是就全球绿色建筑技术开发而言,其研究成果已颇为可观,据相关统计,欧美相关科技人员对近八十项减少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做了深入研究,就投入和节能效益而言,其中照明设备实现高效率低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而我国地区温差区别较大,以东北地区为例,改变供暖系统,采用高能效比的热水装置、取暖家用电器等,均是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从而达到绿色建筑有效节能措施。
  4)绿色建设推行可行性高
  从上述东北取暖节能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建筑随地区改变显著,如湖南的民居、陕北的窑洞,都是利用地理环境,结合人们生存需要,巧妙设计通风建筑,达到了节能高效的绿色建筑理念。
  同样的长江流域的园林建筑,更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生态建筑代表。另外绿色建筑可减轻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我国人民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如果一个建筑需要大兴土木,改变过多的周边建筑与环境,那么它就不符合我国居住的传统文化理念。因而,绿色建筑设计、选取过程中,一是要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尽可能地利用原形地貌:二是建筑物结合当地生态文化,做好应对措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绿色建筑新模式的发展在我国有着很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其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其工作不再仅仅是做好本职的工作,面对受众群体,做到大众化和普及化也成为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一环,让购买者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相比较传统建筑的优点所在。
  我国绿色建筑新模式要紧跟时代脉搏。重视大众文化的力量,利用其创新能力,不断全面完善自己的建筑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实现“绿色建筑”这一要求,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目标,并全面地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
  总之,绿色建筑是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迎合人民的消费意愿的,它将人、建筑、自然协调的结合在一起,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这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深,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对于城市住房的需求急剧上升,这就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稳定的发展,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房地产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方法  房地产成本管理是增强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住宅产业化作为未来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住宅产业化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能够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传统建设方式;成本;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住宅产业化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因此,本文围绕产业化住
期刊
【摘要】工程造价咨询是维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合法经济利益的一项技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控制好工程造价质量关,更是关系到一项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基于此,本文就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有效措施  近年来,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实践中,如何切实提高造价咨询企业的咨询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传播形式发生改变,原有的媒介已经不再适应这一变化,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交互影像媒介的作用为出发点,接着分析了新媒体对媒介研究提出新挑战,最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讨论了新媒体时代交互影像媒介。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交互影像;媒介  1、前言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在对现有媒介的体系和内容进行着消解与挑战,对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系统,它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媒介体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
期刊
【摘要】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本文聚焦于封闭小区街区制化物业管理的障碍性因素,经访谈、调研和指标筛选,最终选取26项障碍性指标来构建评价模型。后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矩阵运算,提出障碍性因素各层次评价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最终提出各因素的权重值。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街区制;公共秩序管理;设备实施管理  1、概述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期刊
【摘要】本文以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为中心,结合建筑空间建筑学与旅游学生等方面的理论对山地与滨水旅游度假村的建筑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将建筑空间与周围患者有机结合的方法,从周围环境的有关特征出发,对相应的开发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空间组织;旅游度假村;滨水山地  度假村建筑属于风景旅游建筑,其本质是建筑与风景环境的有机关系,仅就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说,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筑空间与
期刊
【摘要】地库随着经济发展,车辆增多,出现无停车位、乱停车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出台车位配比标准不能满足车辆增长需求。城市发展与土地成本高、资源少产生矛盾,地库优化形式严峻。本文从规划、功能定位、送排风设计方面,优化地库设计。赋予地库人性化、绿色化、系统化、便捷化特点。  【关键词】功能定位:规划;人性化:送排风  1、地库设计优化意义及内容  1.1背景及意义  经济发展,车流增多,早期小区没有地下停
期刊
【摘要】由于全球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增长,城市居民对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一方面应当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温暖舒适、安全宜人的居住空间;另一方面,应当满足城市使用者对建筑工程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的使用需求。下文中,笔者将从经济合理、降低成本等角度出发,总结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中的缺陷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京都保护制度的分析,从发展过程、包含内容等的方面对日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并从法律体系、行政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不足,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日本;中国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研究背景  1.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广泛性与时代性  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径使美国震怒,美方开始进攻日本沿海城市,中国学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要求各行各业的发展回归理性。本文从新常态的视角研究乡村发展的新思路,认为乡村的优化发展应从产业经济、民居形态和村民素质等方面考虑。并分析了河南信阳郝堂村的发展经验以补充完善新常态视角下乡村发展的有利方式。  【關键词】新常态;乡村发展;郝堂村  1、引言  乡村作为人类重要的聚居场所和生产源地,是城市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保障,所以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