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民调上看,巴克曼如今的支持者与佩林具有高度重合度,这就意味着,佩林要么选择甘愿给巴克曼做嫁衣;要么决意参选、与巴克曼争夺本来就不大的选民空间,上演“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内耗大戏。
2007年1月23日,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不得不面向一个民主党主导的两院发表自己的国情咨文,演说之后,小布什被议员们簇拥起来,忙不迭地握住每个人的手,从直播画面里,观众注意到从不远处伸出的一只手,轻轻扶在了小布什的肩上,大概持续了近一分钟,最终才等到了小布什的回头,获得了握手与交谈的机会。伸出这只手的正是当时新当选的国会众议员的米歇尔·巴克曼。
2011年1月25日,轮到了奥巴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此时巴克曼信心满满地坐在了台下。当晚,她代表新兴的“茶党”运动对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做出了回应,并在全美直播。仅仅四年,巴克曼就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而且她嫌这个舞台还不够大。
谁是巴克曼?
米歇尔·玛丽·巴克曼,1956年生于美国中部的艾奥瓦州,幼年时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巴克曼从艾奥瓦迁到了明尼苏达。直到巴克曼十几岁时,母亲的再婚才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庭。
1974年,巴克曼进入明尼苏达州的维诺纳州立大学。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巴克曼的命运悄然间被两个男人改变了。第一个改变她的人叫马库斯·巴克曼,一场邂逅之后,两人坠入爱河。197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们就急忙牵手步入了婚姻殿堂。第二个改变她的人叫吉米·卡特。1976年卡特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之时,出身民主党家庭的巴克曼曾积极充当义工,为其拉票助选。然而,卡特上台之后一系列迎合自由派的社会政策彻底伤透了巴克曼的心,1980年,巴克曼彻底倒向了共和党的怀抱,转而为里根阵营工作。
客观讲,与马库斯的婚姻为巴克曼实现梦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婚后,巴克曼曾先后攻读了法律、特别专修了税法,随后又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了五年。1993年,巴克曼在生育了第四个孩子之后,彻底回归家庭。物质条件的富足,使巴克曼得以弥合幼年的缺失:除了自己养育了五个子女之外,巴克曼和丈夫一起还曾先后监护过23个儿童,她不想让自己童年时代的辛酸重演在其他孩子身上。
对于赋闲在家的“爱心母亲”而言,能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和家庭事务。巴克曼日渐在地方政坛上累积了一定的民望。2000年,年近44岁的巴克曼毅然涉足政坛,在共和党初选中一举击败在任18年的谋求连任者,最终当选州参议员。2004年,两度连任州议员的巴克曼被拔擢为州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助理,不过次年就被排挤出领导层,原因是她的激进减税立场令同党难以接受。一气之下,巴克曼决定放弃2006年的州参议员连任,转而尝试参选国会众议员。在第三党参与、给民主党掣肘的复杂选情下,巴克曼最终以50.2%的微弱优势当选,成为明尼苏达州有史以来首位女性共和党国会议员。
2010年7月,巴克曼正式向国会众议院会务委员会提交申请,创建了所谓的“茶党连线”,以回应其时已在全美风起云涌的“茶党”草根运动。随后,作为“茶党连线”首领的巴克曼重拾早年的专业特长,将保守立场的枪口从家庭伦理议题转向财政议题,并跻身2010年中期选举中“茶党”标志性的领军人物。
风风火火地走过2010年后,巴克曼再度遭遇了同党排挤。凭借“茶党女王”的强势,巴克曼在第112届国会开幕之初高调竞争众议院共和党党团领袖一职。但是事与愿违,巴克曼只得到了在金融服务委员会和情报委员会的职位, 6月27日,巴克曼正式宣布参与2012年总统大选,一跃成为共和党内少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女性谋求总统提名者。
佩林第二?
当公众一直猜测2008年铩羽而归的佩林将在2012年重装再战之际,这位阿拉斯加州前州长却只是高调开启寻访美国历史故地的“追忆之旅”,对是否参选三缄其口。不过最近一个月来,巴克曼的试水几乎掩盖了佩林的声音。虽然很多人将巴克曼视为是佩林的翻版,但从巴克曼的政治轨迹上看,她与佩林的最大共同点或许只有性别与党派。如果非要说是谁的翻版,巴克曼自我修正政治倾向的敏锐更像是当年从戈德华特阵营逃离的希拉里;而身为母亲毅然投身公众事务的勇气则与前议长佩洛西如出一辙。
首先,巴克曼相对佩林而言是更靠谱的候选人。巴克曼的政治生涯是从基层的公众议题起家的,曾在四次州层次选举和三次联邦层次选举获胜,具有长期在州议会和国会中的立法与辩论经验,对财政议题、社会议题等都相对熟悉。正是因为常年的积累,巴克曼才可以在6月13日新罕布什尔州的辩论中力压其他州长或议员而一战成名。相比而言,佩林在七千多人的小市镇上两度当选市长,并只赢得过一次州长竞选;虽然在州长任上推进改革,但也落得个毁誉参半的政绩,其政治判断力与辩才难以与巴克曼相提并论。
其次,巴克曼更能够融入共和党主流内核圈子。由于个性或者地缘等原因,佩林更像是一只孤雁,难以合群,其团队中也很难看到一些共和党资深人士。而相比之下,巴克曼的圈子中不乏此前曾为麦凯恩、哈克比等人辅选的高级助手。最典型的表现为,巴克曼已聘请到了曾操盘1984年里根连任选举、并在其后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总统大选的骨灰级共和党竞选战略家埃德·罗林斯为其掌舵。
其三,巴克曼更具美国本土人气。佩林虽然生在本土的爱达荷州,但生活轨迹长期留在海外州阿拉斯加,所面对的众多议题具有局限性,与本土情形存在距离,其对美国本土各州政治风貌的体察也相对有限,在这方面进行“补课”也是佩林目前巡游的目的之一。而巴克曼的生活、求学与工作经历至少涵盖了中西部、南部、大西洋沿岸等地区以及华盛顿特区,相对而言更容易把握美国政治主流的脉搏,也更易给选民以“邻里之感”。
其四,巴克曼更像是张白纸,不致重蹈佩林极化形象的覆辙。巴克曼目前正在有意自我调整,她甚至曾如此表达:“不要只看保守派、自由派或者中间派,也不要看民主党或者共和党,我们只是希望国家走在正轨上的普通民众而已。” 这显然是弱化党派角色、吸引中间力量的彻底暗示。
也许佩林不曾想到,自己昔日卖力站台辅选的“姐妹花”,如今竟然成为白宫路上的对头。从民调上看,巴克曼如今的支持者与佩林仍旧具有高度重合度,这就意味着,佩林要么选择甘愿给巴克曼做嫁衣;要么决意参选、与巴克曼争夺本来就不大的选民空间,上演“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内耗大戏。
两个机会之窗
抛开潜在对手佩林,巴克曼在面对已下场角力的党内竞争者时,并未占据多少优势。从目前多个民调上看,巴克曼的支持度维持在4%到9%之间,属于“第二梯队”水平的人选。这一成绩基本也暴露出巴克曼本人的缺陷:知名度依然有限、保守“茶党”运动的刻板印象、女性社会角色与共和党核心价值的冲突以及缺乏行政经验,等等。然而,从动态的选情看,巴克曼仍坐拥两个重要的机会之窗,不可小觑。
一方面,巴克曼出生在艾奥瓦州的中部城市,她也是在家乡宣布参选的。艾奥瓦虽是夹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之间的一个不太起眼的传统农业州,却是每次总统初选的首站,因而也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换言之,能在艾奥瓦州获胜的候选人,将通过媒体的爆炸性报道迅速抬升知名度,甚至驶入初选的快车道,这便为巴克曼创造了绝佳的战机。在7月10日公布的艾奥瓦州民调中,巴克曼以25%的支持率位列第一,领先大热门人物罗姆尼4个百分点。当然,艾奥瓦一役并非具有绝对的决定性。对巴克曼而言,2012年2月6日的艾奥瓦初选要赢,而接踵而至的2月14日新罕布什尔初选、2月18日内华达初选更是必争之地。这三场选举的紧迫性,应该可以在巴克曼未来数月的行程安排中显露无遗。
另一方面,巴克曼可以继续驾驭“茶党”运动推动竞选。虽然目前众多候选人都匆匆忙忙地端起了“竞选”这杯滚烫的浓茶,但似乎惟有巴克曼懂得沏、赏、闻、饮之道。可以预见的是,在2012年共和党初选中采取所谓“关门”方式,即仅对长期共和党支持者开放的初选中,巴克曼极可能更具优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共和党人就不得不在可选性和意识形态上做出取舍。事实上,CNN和《华盛顿邮报》在6月中旬分别进行的民调同时显示,如今的共和党人更倾向于能够战胜奥巴马、重返白宫的候选人,而非意识形态当家。极具政治敏感的巴克曼应该已然嗅到了这一风向,这才有了前文中提及的弱化党派角色的暗示。
坦诚讲,巴克曼最终夺标甚至问鼎的可能性仍旧看低,毕竟女性、國会众议员、草根运动等要素,在美国政治传统中都跟“总统”不大沾边。不过,可以试想,如果是一个略显温和、甚至有些骑墙派的罗姆尼获得提名,为了平衡党内派系、强化保守主义色彩、驯服“茶党”力量,力邀巴克曼入伙参选的可能性并不太小。经过1984年(该年蒙代尔的竞选搭档、美国首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费拉罗)、2008年(该年麦凯恩的竞选搭档、女性副总统候选人佩林)两度惨败之后,又一张印着女性副总统候选人姓名的选票能否叫座呢?
2007年1月23日,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不得不面向一个民主党主导的两院发表自己的国情咨文,演说之后,小布什被议员们簇拥起来,忙不迭地握住每个人的手,从直播画面里,观众注意到从不远处伸出的一只手,轻轻扶在了小布什的肩上,大概持续了近一分钟,最终才等到了小布什的回头,获得了握手与交谈的机会。伸出这只手的正是当时新当选的国会众议员的米歇尔·巴克曼。
2011年1月25日,轮到了奥巴马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此时巴克曼信心满满地坐在了台下。当晚,她代表新兴的“茶党”运动对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做出了回应,并在全美直播。仅仅四年,巴克曼就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而且她嫌这个舞台还不够大。
谁是巴克曼?
米歇尔·玛丽·巴克曼,1956年生于美国中部的艾奥瓦州,幼年时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巴克曼从艾奥瓦迁到了明尼苏达。直到巴克曼十几岁时,母亲的再婚才给了她一个完整的家庭。
1974年,巴克曼进入明尼苏达州的维诺纳州立大学。在四年的大学时光中,巴克曼的命运悄然间被两个男人改变了。第一个改变她的人叫马库斯·巴克曼,一场邂逅之后,两人坠入爱河。197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们就急忙牵手步入了婚姻殿堂。第二个改变她的人叫吉米·卡特。1976年卡特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之时,出身民主党家庭的巴克曼曾积极充当义工,为其拉票助选。然而,卡特上台之后一系列迎合自由派的社会政策彻底伤透了巴克曼的心,1980年,巴克曼彻底倒向了共和党的怀抱,转而为里根阵营工作。
客观讲,与马库斯的婚姻为巴克曼实现梦想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婚后,巴克曼曾先后攻读了法律、特别专修了税法,随后又在美国国家税务局工作了五年。1993年,巴克曼在生育了第四个孩子之后,彻底回归家庭。物质条件的富足,使巴克曼得以弥合幼年的缺失:除了自己养育了五个子女之外,巴克曼和丈夫一起还曾先后监护过23个儿童,她不想让自己童年时代的辛酸重演在其他孩子身上。
对于赋闲在家的“爱心母亲”而言,能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教育和家庭事务。巴克曼日渐在地方政坛上累积了一定的民望。2000年,年近44岁的巴克曼毅然涉足政坛,在共和党初选中一举击败在任18年的谋求连任者,最终当选州参议员。2004年,两度连任州议员的巴克曼被拔擢为州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助理,不过次年就被排挤出领导层,原因是她的激进减税立场令同党难以接受。一气之下,巴克曼决定放弃2006年的州参议员连任,转而尝试参选国会众议员。在第三党参与、给民主党掣肘的复杂选情下,巴克曼最终以50.2%的微弱优势当选,成为明尼苏达州有史以来首位女性共和党国会议员。
2010年7月,巴克曼正式向国会众议院会务委员会提交申请,创建了所谓的“茶党连线”,以回应其时已在全美风起云涌的“茶党”草根运动。随后,作为“茶党连线”首领的巴克曼重拾早年的专业特长,将保守立场的枪口从家庭伦理议题转向财政议题,并跻身2010年中期选举中“茶党”标志性的领军人物。
风风火火地走过2010年后,巴克曼再度遭遇了同党排挤。凭借“茶党女王”的强势,巴克曼在第112届国会开幕之初高调竞争众议院共和党党团领袖一职。但是事与愿违,巴克曼只得到了在金融服务委员会和情报委员会的职位, 6月27日,巴克曼正式宣布参与2012年总统大选,一跃成为共和党内少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女性谋求总统提名者。
佩林第二?
当公众一直猜测2008年铩羽而归的佩林将在2012年重装再战之际,这位阿拉斯加州前州长却只是高调开启寻访美国历史故地的“追忆之旅”,对是否参选三缄其口。不过最近一个月来,巴克曼的试水几乎掩盖了佩林的声音。虽然很多人将巴克曼视为是佩林的翻版,但从巴克曼的政治轨迹上看,她与佩林的最大共同点或许只有性别与党派。如果非要说是谁的翻版,巴克曼自我修正政治倾向的敏锐更像是当年从戈德华特阵营逃离的希拉里;而身为母亲毅然投身公众事务的勇气则与前议长佩洛西如出一辙。
首先,巴克曼相对佩林而言是更靠谱的候选人。巴克曼的政治生涯是从基层的公众议题起家的,曾在四次州层次选举和三次联邦层次选举获胜,具有长期在州议会和国会中的立法与辩论经验,对财政议题、社会议题等都相对熟悉。正是因为常年的积累,巴克曼才可以在6月13日新罕布什尔州的辩论中力压其他州长或议员而一战成名。相比而言,佩林在七千多人的小市镇上两度当选市长,并只赢得过一次州长竞选;虽然在州长任上推进改革,但也落得个毁誉参半的政绩,其政治判断力与辩才难以与巴克曼相提并论。
其次,巴克曼更能够融入共和党主流内核圈子。由于个性或者地缘等原因,佩林更像是一只孤雁,难以合群,其团队中也很难看到一些共和党资深人士。而相比之下,巴克曼的圈子中不乏此前曾为麦凯恩、哈克比等人辅选的高级助手。最典型的表现为,巴克曼已聘请到了曾操盘1984年里根连任选举、并在其后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总统大选的骨灰级共和党竞选战略家埃德·罗林斯为其掌舵。
其三,巴克曼更具美国本土人气。佩林虽然生在本土的爱达荷州,但生活轨迹长期留在海外州阿拉斯加,所面对的众多议题具有局限性,与本土情形存在距离,其对美国本土各州政治风貌的体察也相对有限,在这方面进行“补课”也是佩林目前巡游的目的之一。而巴克曼的生活、求学与工作经历至少涵盖了中西部、南部、大西洋沿岸等地区以及华盛顿特区,相对而言更容易把握美国政治主流的脉搏,也更易给选民以“邻里之感”。
其四,巴克曼更像是张白纸,不致重蹈佩林极化形象的覆辙。巴克曼目前正在有意自我调整,她甚至曾如此表达:“不要只看保守派、自由派或者中间派,也不要看民主党或者共和党,我们只是希望国家走在正轨上的普通民众而已。” 这显然是弱化党派角色、吸引中间力量的彻底暗示。
也许佩林不曾想到,自己昔日卖力站台辅选的“姐妹花”,如今竟然成为白宫路上的对头。从民调上看,巴克曼如今的支持者与佩林仍旧具有高度重合度,这就意味着,佩林要么选择甘愿给巴克曼做嫁衣;要么决意参选、与巴克曼争夺本来就不大的选民空间,上演“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内耗大戏。
两个机会之窗
抛开潜在对手佩林,巴克曼在面对已下场角力的党内竞争者时,并未占据多少优势。从目前多个民调上看,巴克曼的支持度维持在4%到9%之间,属于“第二梯队”水平的人选。这一成绩基本也暴露出巴克曼本人的缺陷:知名度依然有限、保守“茶党”运动的刻板印象、女性社会角色与共和党核心价值的冲突以及缺乏行政经验,等等。然而,从动态的选情看,巴克曼仍坐拥两个重要的机会之窗,不可小觑。
一方面,巴克曼出生在艾奥瓦州的中部城市,她也是在家乡宣布参选的。艾奥瓦虽是夹在密西西比河与密苏里河之间的一个不太起眼的传统农业州,却是每次总统初选的首站,因而也吸引着众多媒体的关注。换言之,能在艾奥瓦州获胜的候选人,将通过媒体的爆炸性报道迅速抬升知名度,甚至驶入初选的快车道,这便为巴克曼创造了绝佳的战机。在7月10日公布的艾奥瓦州民调中,巴克曼以25%的支持率位列第一,领先大热门人物罗姆尼4个百分点。当然,艾奥瓦一役并非具有绝对的决定性。对巴克曼而言,2012年2月6日的艾奥瓦初选要赢,而接踵而至的2月14日新罕布什尔初选、2月18日内华达初选更是必争之地。这三场选举的紧迫性,应该可以在巴克曼未来数月的行程安排中显露无遗。
另一方面,巴克曼可以继续驾驭“茶党”运动推动竞选。虽然目前众多候选人都匆匆忙忙地端起了“竞选”这杯滚烫的浓茶,但似乎惟有巴克曼懂得沏、赏、闻、饮之道。可以预见的是,在2012年共和党初选中采取所谓“关门”方式,即仅对长期共和党支持者开放的初选中,巴克曼极可能更具优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共和党人就不得不在可选性和意识形态上做出取舍。事实上,CNN和《华盛顿邮报》在6月中旬分别进行的民调同时显示,如今的共和党人更倾向于能够战胜奥巴马、重返白宫的候选人,而非意识形态当家。极具政治敏感的巴克曼应该已然嗅到了这一风向,这才有了前文中提及的弱化党派角色的暗示。
坦诚讲,巴克曼最终夺标甚至问鼎的可能性仍旧看低,毕竟女性、國会众议员、草根运动等要素,在美国政治传统中都跟“总统”不大沾边。不过,可以试想,如果是一个略显温和、甚至有些骑墙派的罗姆尼获得提名,为了平衡党内派系、强化保守主义色彩、驯服“茶党”力量,力邀巴克曼入伙参选的可能性并不太小。经过1984年(该年蒙代尔的竞选搭档、美国首名女性副总统候选人费拉罗)、2008年(该年麦凯恩的竞选搭档、女性副总统候选人佩林)两度惨败之后,又一张印着女性副总统候选人姓名的选票能否叫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