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不仅是一次重生,更意味着它从此可以自由地飞向远方,徜徉花海。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班的孩子们也开始发生“蜕变”了。
两年前,我接手新班级,成为33个孩子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我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课上滔滔不绝地宣讲,课下不厌其烦地唠叨。可是,孩子们除了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自觉性,语文学习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一部分孩子甚至连句子都说不通顺,写话不是用词不当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该讲的我讲了,该说的我也说了,怎么还会这样呢?
2013年10月,我有幸乘上了松山区教研室组织的赴山东观摩“语文主题学习”的“班车”。在齐鲁大地上,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课外阅读课内化,简简单单教语文。热情的山东教研员和教师们用讲座和说课、评课的方式深入阐述了这一理念。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教学出现瓶颈的原因所在:我虽然也注重学生阅读,但是课堂时间几乎被讲授占满,学生读书的时间只能放在课外。这样,就使得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只“啃”语文教材这一本书,终究会“营养不良”。学习回来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大胆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
一、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变轻松
1.课堂上的改变
在课堂上,我不再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少分析,少定性,避免“把学生的思维赶到死路上去”,不再让学生感到语文不好掌握。我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阅读,引导他们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学生不再依靠我这个“中介”,慢慢地爱上了阅读,语文成绩也稳步提升。
2.大量识字,扫除阅读障碍
识字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读书速度和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识字方法,如熟字换偏旁法、猜谜语识字法、形声字识字法、顺口溜识字法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我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小学阶段常用汉字表,让学生分小组比赛识字,每认识100个字得一枚奖章。同时,我们利用每节课前一分钟的时间,按顺序齐读汉字表中的生字,这样由生到熟,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二、改变阅读环境,浸染学生心灵
1.改变班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们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精心布置教室,利用空白墙面开辟了“书海拾贝”专栏,张贴学生抄写的读书名言、诗歌、小故事、好书推荐等,还专设一处“我的作品我喜欢”展示区,张贴学生自己的作品,处处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建立图书角,唤醒“沉睡”的书籍
学生读完的书大部分被搁置在家中,失去了价值。为了让这些书“活”起来,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动员学生把家里的书拿出来,资源共享。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班图书角就有了近100本各类图书。学生们推荐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孩子当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及整理工作,同时在图书角旁张贴图书借阅制度,提醒大家要按时借还、爱护图书。
3.精心制作“漂流卡”
为了能让图书在学生中间“流动”起来,我指导学生做阅读“漂流卡”。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剪出卡片的形状,并填上自己的姓名、书名、读书寄语、“漂流”记录,粘贴在图书扉页上。在图书“漂流卡”的制作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与书籍也更亲近了。
三、开展读书活动,养成读书习惯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有了图书,有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慢慢激发了出来。我努力去固化学生的读书行为,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
每天早上,我和孩子们用20分钟时间共同朗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书声琅琅,悦耳动听。读后我们一起交流感受和收获。有的学生对喜爱的文章可以熟读成诵,我就让他们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或读书汇报会上展示。有的学生为了在台上能有出色的表现,就在课下抓紧时间多背,无形中又增加了阅读量。
我们每周还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行一次“阅读知识竞赛”,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评选出“读书小明星” “读书小能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很喜欢、也很重视这些活动。每天下午的阅读课,孩子们都会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甚至在晚饭后,也能看到孩子们阅读的身影。
我还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并进行仿写。我发现有些孩子在日记里就用上了,如“春风轻轻的、柔柔的,像婴儿的小手抚摸着我的脸。” “滴滴答答,下雨了,牛毛般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落在脸上,落在地上,滋润着万物,唤醒了无限生机。”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写作水平自然有了很大进步。在各类作文竞赛中,我们班学生均榜上有名。
“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上,我班的孩子们已发生了“蜕变”。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破茧成蝶”,尽情徜徉于书籍的花丛中,吮吸芳香,滋润生命。
两年前,我接手新班级,成为33个孩子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我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课上滔滔不绝地宣讲,课下不厌其烦地唠叨。可是,孩子们除了行为习惯有了一定的自觉性,语文学习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一部分孩子甚至连句子都说不通顺,写话不是用词不当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该讲的我讲了,该说的我也说了,怎么还会这样呢?
2013年10月,我有幸乘上了松山区教研室组织的赴山东观摩“语文主题学习”的“班车”。在齐鲁大地上,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课外阅读课内化,简简单单教语文。热情的山东教研员和教师们用讲座和说课、评课的方式深入阐述了这一理念。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教学出现瓶颈的原因所在:我虽然也注重学生阅读,但是课堂时间几乎被讲授占满,学生读书的时间只能放在课外。这样,就使得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只“啃”语文教材这一本书,终究会“营养不良”。学习回来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大胆改革了课堂教学方式。
一、改变教学方式,让语文变轻松
1.课堂上的改变
在课堂上,我不再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少分析,少定性,避免“把学生的思维赶到死路上去”,不再让学生感到语文不好掌握。我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阅读,引导他们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学生不再依靠我这个“中介”,慢慢地爱上了阅读,语文成绩也稳步提升。
2.大量识字,扫除阅读障碍
识字少,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读书速度和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识字方法,如熟字换偏旁法、猜谜语识字法、形声字识字法、顺口溜识字法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识字能力。我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小学阶段常用汉字表,让学生分小组比赛识字,每认识100个字得一枚奖章。同时,我们利用每节课前一分钟的时间,按顺序齐读汉字表中的生字,这样由生到熟,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加。
二、改变阅读环境,浸染学生心灵
1.改变班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们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精心布置教室,利用空白墙面开辟了“书海拾贝”专栏,张贴学生抄写的读书名言、诗歌、小故事、好书推荐等,还专设一处“我的作品我喜欢”展示区,张贴学生自己的作品,处处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2.建立图书角,唤醒“沉睡”的书籍
学生读完的书大部分被搁置在家中,失去了价值。为了让这些书“活”起来,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动员学生把家里的书拿出来,资源共享。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班图书角就有了近100本各类图书。学生们推荐出两名责任心强的孩子当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及整理工作,同时在图书角旁张贴图书借阅制度,提醒大家要按时借还、爱护图书。
3.精心制作“漂流卡”
为了能让图书在学生中间“流动”起来,我指导学生做阅读“漂流卡”。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剪出卡片的形状,并填上自己的姓名、书名、读书寄语、“漂流”记录,粘贴在图书扉页上。在图书“漂流卡”的制作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与书籍也更亲近了。
三、开展读书活动,养成读书习惯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有了图书,有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慢慢激发了出来。我努力去固化学生的读书行为,让读书成为他们的习惯。
每天早上,我和孩子们用20分钟时间共同朗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书声琅琅,悦耳动听。读后我们一起交流感受和收获。有的学生对喜爱的文章可以熟读成诵,我就让他们轮流在课前三分钟或读书汇报会上展示。有的学生为了在台上能有出色的表现,就在课下抓紧时间多背,无形中又增加了阅读量。
我们每周还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行一次“阅读知识竞赛”,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评选出“读书小明星” “读书小能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很喜欢、也很重视这些活动。每天下午的阅读课,孩子们都会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甚至在晚饭后,也能看到孩子们阅读的身影。
我还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并进行仿写。我发现有些孩子在日记里就用上了,如“春风轻轻的、柔柔的,像婴儿的小手抚摸着我的脸。” “滴滴答答,下雨了,牛毛般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落在脸上,落在地上,滋润着万物,唤醒了无限生机。”学生积累了好词佳句,写作水平自然有了很大进步。在各类作文竞赛中,我们班学生均榜上有名。
“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上,我班的孩子们已发生了“蜕变”。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破茧成蝶”,尽情徜徉于书籍的花丛中,吮吸芳香,滋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