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跨文化教育是英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援医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在其英语教育中介入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育;救援医学;必要性
频发的灾害事故和现代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灾害救援医学这门新专业。灾害救援医学是研究灾害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其内涵是以救援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监护为基础,融灾害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学、法学、信息科学、工程学、建筑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救援区域的不固定性、救援对象的国际化决定了这门学科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兼备其他各门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救援人才需要具备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各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需要对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方位的准确的了解,因此,在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系统、全面地介入英语跨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救援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发展。
医学专业救援人才肩负任务艰巨、紧迫,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精湛,对其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更加严苛。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帮助救援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其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去理解灾害救援医学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保障其职业发展的积极适应能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潜在的、深刻的甚至是本质的意义。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从本质而言是一门“人学”。而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灾害救援医学更是以拯救人的生命作为其首要的目标任务,专业救援人员具有人文精神是其职业素质的首要目标。从目前几所设立救援医学专业的院校对于人文教育的实践上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人文教育与职业现实严重脱节,效果差强人意,偏重于概念、理论原理、知识体系的讲授,对于生动、鲜活的病例和事件重视不够、挖掘不深,尤其缺乏对典型案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剖析,导致救援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感到空洞,对人文精神的实践感到可有可无。中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蕴含于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的吸收,缺乏对西方医学生人文培养体系的借鉴。英语语言除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还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的灾害救援医学生来说,英语语言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西方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并最终能将其内化为“德”。例如,在对其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这本教材,通过对书中与医学相关的希波克拉底誓词(the Hippocrates Oath)和南丁格尔(the Florence Nightingale Pledge)、医患伦理、医患沟通、医学名家、医学院校、医院故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医学生及护士献身医学事业的勇气,尊重生命、尊重患者的决心。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尊重当地民俗、树立大国良好形象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当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在救援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中介入跨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灾害救援医学专业是一门特殊的专业,救援区域发生不固定,范围广,甚至具有世界性是其特殊性的体现之一。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是进入救援现场的第一“人”,救援现场一般地形复杂,灾害破坏损毁严重,如何与当地人沟通,迅速进入救援现场,是成功实施营救的第一步。“沟通”需要通晓语言,最基本的是了解当地民俗,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信任”“协作”需要彼此尊重,而民族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尊重基础,因此,通过对救援人员实施跨文化教育,使其在行动前甚至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职业价值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
任何地区灾害的发生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救援现场也是政治外交活动的中心。救援任务,如海地救援,从决策到行动都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与全程监督,整个救援行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宗教等诸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在外交场合中进行得体的交流,如何与他国救援队协同配合,而不产生文化冲突,树立并维护我国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及时、迅速、有效地开展灾前、灾害现场和灾后救援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前决策、行动部署和人员配备。
了解了当地民俗,就可以在行动部署中合理进行人员配备。例如,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里,人员配备方面要考虑男性和女性的相应比例。为尊重当地风俗,男性患者的治疗操作如导尿、灌肠、备皮等须由男性医护人员完成,实践中,新加坡救援队男性护士占有一定比例,给救援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便利。还比如,在那些灾害情况不明、气候不适、疫情严重的地区实施救援,救援人员年龄的配备上要考虑中青年为主,体能素质较高的救援人员。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了解救援地区地形地貌、文化信息。
灾害发生后,各种通讯设施损毁严重,上网查阅灾害地区信息条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分析,是需要救援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进行救援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方向。在救援人才的培养中开展跨文化教育,使其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具有充分的信息储备,可以为其成功救援提供有效保障。
(三)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同被救援人员和其他救援队、专家灾害现场沟通、协调,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
灾害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往往组成复杂,具有多国性和多专业性的特点。各国各方面专家云集,需要协同作战,有效沟通。例如,埃博拉疫情发生后,中国先后派出几批医护人员以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实现了国际间的广泛协作。在疫区,中国护士担任为当地医院培训护士的任务,对他们进行疫区消毒隔离制度的培训和无菌技术的指导,很受当地医护人员的欢迎。
(四)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灾后医院重建、防疫工作、医疗卫生培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学救援人才如果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能够使其开展救援工作执行救援任务时得心应手,成效显著。
综上,在灾害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也必将成为其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在我国为数不多的灾害救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介入跨文化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教育手段,系统的实施,相信假以时日,其必将会成为我国救援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英语跨文化教育;救援医学;必要性
频发的灾害事故和现代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灾害救援医学这门新专业。灾害救援医学是研究灾害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其内涵是以救援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监护为基础,融灾害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学、法学、信息科学、工程学、建筑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救援区域的不固定性、救援对象的国际化决定了这门学科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兼备其他各门相关理论知识。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救援人才需要具备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各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需要对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和风俗习惯有一个全方位的准确的了解,因此,在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系统、全面地介入英语跨文化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救援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专业人才文化素养的发展。
医学专业救援人才肩负任务艰巨、紧迫,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精湛,对其文化素养的要求也更加严苛。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帮助救援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其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去理解灾害救援医学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保障其职业发展的积极适应能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潜在的、深刻的甚至是本质的意义。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专业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从本质而言是一门“人学”。而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灾害救援医学更是以拯救人的生命作为其首要的目标任务,专业救援人员具有人文精神是其职业素质的首要目标。从目前几所设立救援医学专业的院校对于人文教育的实践上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人文教育与职业现实严重脱节,效果差强人意,偏重于概念、理论原理、知识体系的讲授,对于生动、鲜活的病例和事件重视不够、挖掘不深,尤其缺乏对典型案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剖析,导致救援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感到空洞,对人文精神的实践感到可有可无。中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蕴含于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的吸收,缺乏对西方医学生人文培养体系的借鉴。英语语言除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还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的灾害救援医学生来说,英语语言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西方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并最终能将其内化为“德”。例如,在对其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医学生人文英语选读》这本教材,通过对书中与医学相关的希波克拉底誓词(the Hippocrates Oath)和南丁格尔(the Florence Nightingale Pledge)、医患伦理、医患沟通、医学名家、医学院校、医院故事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医学生及护士献身医学事业的勇气,尊重生命、尊重患者的决心。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尊重当地民俗、树立大国良好形象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避免文化冲突。
当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在救援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中介入跨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灾害救援医学专业是一门特殊的专业,救援区域发生不固定,范围广,甚至具有世界性是其特殊性的体现之一。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是进入救援现场的第一“人”,救援现场一般地形复杂,灾害破坏损毁严重,如何与当地人沟通,迅速进入救援现场,是成功实施营救的第一步。“沟通”需要通晓语言,最基本的是了解当地民俗,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并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信任”“协作”需要彼此尊重,而民族风俗习惯是最基本的尊重基础,因此,通过对救援人员实施跨文化教育,使其在行动前甚至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风俗习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职业价值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
任何地区灾害的发生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救援现场也是政治外交活动的中心。救援任务,如海地救援,从决策到行动都受到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与全程监督,整个救援行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宗教等诸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在外交场合中进行得体的交流,如何与他国救援队协同配合,而不产生文化冲突,树立并维护我国的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是及时、迅速、有效地开展灾前、灾害现场和灾后救援的需要。
(一)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救援前决策、行动部署和人员配备。
了解了当地民俗,就可以在行动部署中合理进行人员配备。例如,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度里,人员配备方面要考虑男性和女性的相应比例。为尊重当地风俗,男性患者的治疗操作如导尿、灌肠、备皮等须由男性医护人员完成,实践中,新加坡救援队男性护士占有一定比例,给救援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便利。还比如,在那些灾害情况不明、气候不适、疫情严重的地区实施救援,救援人员年龄的配备上要考虑中青年为主,体能素质较高的救援人员。
(二)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了解救援地区地形地貌、文化信息。
灾害发生后,各种通讯设施损毁严重,上网查阅灾害地区信息条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分析,是需要救援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进行救援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方向。在救援人才的培养中开展跨文化教育,使其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具有充分的信息储备,可以为其成功救援提供有效保障。
(三)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同被救援人员和其他救援队、专家灾害现场沟通、协调,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
灾害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往往组成复杂,具有多国性和多专业性的特点。各国各方面专家云集,需要协同作战,有效沟通。例如,埃博拉疫情发生后,中国先后派出几批医护人员以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实现了国际间的广泛协作。在疫区,中国护士担任为当地医院培训护士的任务,对他们进行疫区消毒隔离制度的培训和无菌技术的指导,很受当地医护人员的欢迎。
(四)在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有利于灾后医院重建、防疫工作、医疗卫生培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医学救援人才如果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能够使其开展救援工作执行救援任务时得心应手,成效显著。
综上,在灾害救援医学专业开展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也必将成为其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在我国为数不多的灾害救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介入跨文化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教育手段,系统的实施,相信假以时日,其必将会成为我国救援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