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以新教材的信息资源为凭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和生活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网络信息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深入了解学生。科学设计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之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
主动乐学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不但提倡“用教材教”,而且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将枯燥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接受,从而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粗浅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充分运用新教材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进行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形成可操作的思路。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而且插图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这不仅给枯燥的教学赋予了生命,融入生活气息,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在兴趣中感知数学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以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自觉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则教师要善于把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提炼、转化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也就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铺地面”是让学生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会简单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并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呢?在课前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而平方米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模糊的,如何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呢?教材出示的情境很生活化“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需要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方砖多少块?”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学生接触的少,印象不深刻,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容易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想象成面积是10平方分米(和长度单位的进率搞混),为此我把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我们学校的东操场有一块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学校现有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地砖10块,请问够吗?”在教学过程中,真如我所料,许多学生说够,并且说的理由是:1米=10分米,所以需要10块。于是我进行了下面的教学:我让四人小组围一围边长大约是1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来估测,得出结论。学生在围的过程中感知到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是二维的,一行就需要10块,而要铺满整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需要10行,也就是100块。学生在经历这个通过实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他们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数学,得到最深的体验,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才能更合理、灵活有效、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3.有效地改变教材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资源所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要改进静态的呈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利用图片、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效果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感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fulaish动画,让学生看到了大量的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生活实例,为了突破平移距离这个难点, 老师可以让小房子在方格里动了起来,“平移”就鲜活了,这样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看动画,只给你铅笔和直尺,你能将小房子移到指定位置吗?”让学生探究平移距离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后再用动画展示先移点后连线的操作方法。动画既直观形象,又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的扎实。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力求把静止的数学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事例枚不胜举。
总之,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地研究、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数学信息资源。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整合于学生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主动乐学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不但提倡“用教材教”,而且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讲究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将枯燥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接受,从而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粗浅的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充分运用新教材的信息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教材进行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形成可操作的思路。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而且插图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这不仅给枯燥的教学赋予了生命,融入生活气息,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在兴趣中感知数学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以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自觉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则教师要善于把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提炼、转化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习材料生动活泼、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也就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可接受的、有趣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铺地面”是让学生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会简单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单位的换算。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并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呢?在课前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而平方米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模糊的,如何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平方米与平方分米的进率呢?教材出示的情境很生活化“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需要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方砖多少块?”但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学生接触的少,印象不深刻,而且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容易把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想象成面积是10平方分米(和长度单位的进率搞混),为此我把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我们学校的东操场有一块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地面损坏了,学校现有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地砖10块,请问够吗?”在教学过程中,真如我所料,许多学生说够,并且说的理由是:1米=10分米,所以需要10块。于是我进行了下面的教学:我让四人小组围一围边长大约是1米的正方形,并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来估测,得出结论。学生在围的过程中感知到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是二维的,一行就需要10块,而要铺满整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需要10行,也就是100块。学生在经历这个通过实验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对他们理解数学会有很大帮助,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数学,得到最深的体验,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灵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才能更合理、灵活有效、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3.有效地改变教材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教材提供的数学信息资源所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要改进静态的呈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利用图片、影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效果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感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fulaish动画,让学生看到了大量的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生活实例,为了突破平移距离这个难点, 老师可以让小房子在方格里动了起来,“平移”就鲜活了,这样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看动画,只给你铅笔和直尺,你能将小房子移到指定位置吗?”让学生探究平移距离的方法,在自主探究后再用动画展示先移点后连线的操作方法。动画既直观形象,又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开阔了眼界,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的扎实。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力求把静止的数学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事例枚不胜举。
总之,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地研究、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数学信息资源。力求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能够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整合于学生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