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自立,就是一个人能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积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一个人只有能够“学习自立”,他才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自立,使我们的新一代成为好学、会学、能学、活学,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培养学生学习自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好学”
1、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思想上的“自立”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目前,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毅力和自觉性,不能保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人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已作为行动的目的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并且以预定的目的来引导个人的行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自觉鞭策自己,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远离生活,就会让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丧失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让学生学习自立了。因此,数学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如,我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时,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指导学生为了知道旗杆或建筑物等的高度而测量一些数据,再根据所学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等来计算出相应物件的高度。这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眼中的三角函数等不再是一堆抽象的符号,又让学生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融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就是尊重学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在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付出的关爱与尊重,就会让学生逐步形成敢于思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失败中寻求成功等等的良好学习心理,激发学生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热情与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会学”
一个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是谈不上学习自立的!教育家奥尼克舒说:“教育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获取、补充和扩大自己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自学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会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基本能力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划批,并作重点理解、记忆,以及提示自己在这个知识中要注意的地方。教导学生要注意克服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的毛病。如“三角形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就要划批出“与它不相邻”这一关键词。这样,就让学生在自学阅读中逐步养成“咬文嚼字”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初始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在自学中当“拐杖”用,引导阅读和思考方向。比如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置问题组,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学,这样就可以使自学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在自学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无从下手、简单了事的状况。但要注意,这一阶段设置的问题要简单、针对性强。如:本节有哪些概念、定理、公式,其内容是什么,理解中要注意什么,例题中用到哪些新知识,再慢慢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直至学生在自学中能自己抓住重难点、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与重点,理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知识小结”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学了什么、关键是什么、收获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注意事项等;在学生学习一章节或一类知识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把各知识块融会贯通起来。当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时,他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自立能力了。
3、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质疑、释疑的意识
我们知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释疑。哪怕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和不着边际,都要及时予以适当肯定、合理评价、及时引导,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以及主动质疑的勇气和意识。表扬敢于主质疑的学生,展示学生因质疑而取得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体验这些学习行为带来的胜利,从而构建起主动质疑、释疑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让学生“能学”
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自立的基本表现。根据数学科的特点,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上课会听、懂看、能想、敢说的习惯与品质
只有敢于、善于展现自己的人,才会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适应这个社会。一个学生“要说”就得去想,要“能想”,就要“会听、懂看”,这样良好的动机就会造就良好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并且在学生说的时候,不但要说出“其然”,还要说出“其所以然”。另外,针对数学科的特点,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一个问题用多种表述方法等,逐步培养起学生在课堂上会听、懂看、能想、敢说的品质。
2、 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与品质
课前做好预习,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避免被动学习,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课前主动出击,按教师指导的方法阅读教材,在自学中发现、探索问题。这样通过课前预习、亲历知识的呈现与生成,久而久之,学生自学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人的大脑的记忆与遗忘规律,及时复习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采用比如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上课前先让学生复述上节课内容等等的方法,并把这些方式方法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3、 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品质
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学会思考,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采用作业独立完成与讨论、互相帮教相结合的形式等。如此历练,我们的同学就能善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自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活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应该是我们数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时,可以说他已经有很好的学习自立能力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面作好我们有限的工作。
1、变传统的“传授”为科学的“探究”
要激发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以及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白:现实中的事是无常规的,只有自己悉心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才能较好掌控这个世界。当我们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时,学生就能打开创新思维的门扉,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中各种可能的方法和窍门。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提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甚至是权威的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用我们的表扬、同学的赞许、成绩的提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比如多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题目,用“前提开放”刺激他们展开想象与思维,根据自己的欲想设置条件;用“结论开放”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方法,以及辨证、全面的思维;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等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等各方面就能得到历练与提升。
3、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动手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亲历“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归纳探究,寻找规律”的过程,在“动”中感悟数学的美与价值,在“动”中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动”中激发起创新思维!
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学生需要的知识、技术也日新月异,而这些知识与技术不可能仅靠老师的传授就能实现,只有让学生学习自立,才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自我丰富知识与能力,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当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习自立时,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好学”
1、明确学习目的,促进学生思想上的“自立”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目前,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毅力和自觉性,不能保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人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已作为行动的目的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并且以预定的目的来引导个人的行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自觉鞭策自己,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远离生活,就会让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丧失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让学生学习自立了。因此,数学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如,我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时,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指导学生为了知道旗杆或建筑物等的高度而测量一些数据,再根据所学的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等来计算出相应物件的高度。这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眼中的三角函数等不再是一堆抽象的符号,又让学生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融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就是尊重学生。“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在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付出的关爱与尊重,就会让学生逐步形成敢于思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失败中寻求成功等等的良好学习心理,激发学生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热情与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会学”
一个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是谈不上学习自立的!教育家奥尼克舒说:“教育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获取、补充和扩大自己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自学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现“会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基本能力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划批,并作重点理解、记忆,以及提示自己在这个知识中要注意的地方。教导学生要注意克服阅读过程中走马观花的毛病。如“三角形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就要划批出“与它不相邻”这一关键词。这样,就让学生在自学阅读中逐步养成“咬文嚼字”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初始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给学生在自学中当“拐杖”用,引导阅读和思考方向。比如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设置问题组,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学,这样就可以使自学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在自学能力培养的初始阶段无从下手、简单了事的状况。但要注意,这一阶段设置的问题要简单、针对性强。如:本节有哪些概念、定理、公式,其内容是什么,理解中要注意什么,例题中用到哪些新知识,再慢慢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直至学生在自学中能自己抓住重难点、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与重点,理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知识小结”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学了什么、关键是什么、收获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注意事项等;在学生学习一章节或一类知识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把各知识块融会贯通起来。当学生能对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时,他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自立能力了。
3、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质疑、释疑的意识
我们知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学习的发展及自学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条件,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释疑。哪怕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和不着边际,都要及时予以适当肯定、合理评价、及时引导,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以及主动质疑的勇气和意识。表扬敢于主质疑的学生,展示学生因质疑而取得进步与成功,让学生体验这些学习行为带来的胜利,从而构建起主动质疑、释疑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让学生“能学”
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自立的基本表现。根据数学科的特点,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上课会听、懂看、能想、敢说的习惯与品质
只有敢于、善于展现自己的人,才会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适应这个社会。一个学生“要说”就得去想,要“能想”,就要“会听、懂看”,这样良好的动机就会造就良好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与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并且在学生说的时候,不但要说出“其然”,还要说出“其所以然”。另外,针对数学科的特点,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一个问题用多种表述方法等,逐步培养起学生在课堂上会听、懂看、能想、敢说的品质。
2、 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与品质
课前做好预习,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避免被动学习,提高听课效率。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课前主动出击,按教师指导的方法阅读教材,在自学中发现、探索问题。这样通过课前预习、亲历知识的呈现与生成,久而久之,学生自学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人的大脑的记忆与遗忘规律,及时复习是巩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采用比如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上课前先让学生复述上节课内容等等的方法,并把这些方式方法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3、 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与品质
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学会思考,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采用作业独立完成与讨论、互相帮教相结合的形式等。如此历练,我们的同学就能善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自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活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应该是我们数学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时,可以说他已经有很好的学习自立能力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基本面作好我们有限的工作。
1、变传统的“传授”为科学的“探究”
要激发起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以及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教师与学生都要明白:现实中的事是无常规的,只有自己悉心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才能较好掌控这个世界。当我们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时,学生就能打开创新思维的门扉,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中各种可能的方法和窍门。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提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甚至是权威的不同的看法与见解,用我们的表扬、同学的赞许、成绩的提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比如多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题目,用“前提开放”刺激他们展开想象与思维,根据自己的欲想设置条件;用“结论开放”培养学生分类的思想方法,以及辨证、全面的思维;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多层次、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等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等各方面就能得到历练与提升。
3、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动手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亲历“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归纳探究,寻找规律”的过程,在“动”中感悟数学的美与价值,在“动”中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动”中激发起创新思维!
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学生需要的知识、技术也日新月异,而这些知识与技术不可能仅靠老师的传授就能实现,只有让学生学习自立,才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自我丰富知识与能力,与时俱进的提升自己。当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习自立时,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就能真正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