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农村高中新课改示范校的一名数学教师,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在农村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努力避开经常会出现的“先引导后思考、先点拔后探究、不猜想就论证、先解疑后练习、不感悟就总结”的五误区,并在研究与探索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先引导后思考 先点拔后探究 不猜想就论证 先解疑后练习 不感悟就总结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1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与探索,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注意思考如何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但在农村高中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容易出现以下五方面不合理的教学误区,应进一步予以研究解决。
1 应注意走出先引导后思考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就是先引导后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总习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点出问题的疑点或引导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引导的思路解题,这样做表面看来也是在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其实思考与探索只能算是一种摆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学生的疑问归因于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同化和顺应所学习的新知识,而出现了思维和知识的偏差,此时学生身上会表现出一种主动参与寻求正确结论的心理需求。教师首要任务是应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设计时,不应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先思考,给学生一个自我认识的时间,自我思考的空间,再根据学生思考中出现的思维与知识上的偏差进行引导,应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其认知体验,从而调动一种潜在的能力去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探求中提高学习的监控能力。
2 应注意走出先点拔后探究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二就是先点拔后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节省教学时间,追求课堂大容量,总习惯在出示问题后即告之学生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引起注意。这种不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交流,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条件有效地促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出示或提出问题后应留有较多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探之不深、试之有误、思之受阻时,再进行启发点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应注意走出不猜想就论证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三就是不猜想就论证。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猜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教师在解题教学中,总习惯出现匆忙地讲完新授内容,然后就反反复复地围绕新知识进行习题训练。不猜不证、不猜就证或证后验证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做法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完全丧失了。我们应鼓励学生在碰到因难时,先大胆地进行猜想,然后再进行求证。先猜后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问题的叉路口找到前进的方向。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把问题的结论暂时隐去,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开放式设计,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想。
先猜后证,从教学观念上来说,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体现教师进行教学的技巧和智慧,教师不是把知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跳一跳”,猜一猜,然后才教。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应注意走出先解疑后练习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四就是先解疑后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讲完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后,总习惯立刻就给出一个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例题,然后对例题进行分析讲解,指出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再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常常掩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仿考虑先将习题给学生,让学生先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根据学生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选择例题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疑问时,再由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排除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阻碍。实践证明,这种先练习后解疑的模式,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思考理解。
5 应注意走出不感悟就总结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五就是不感悟就总结。教学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虽然早已被科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只有使新的知识出现在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才能使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找到牢固的附着点和生长点。但教师总习惯在学生还没有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情况下,就直接对解题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进行总结,而忽视了学生的反思与感悟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思、悟”,才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先感悟后总结,应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缺乏学生对方法与规律“体悟”过程的教学,学生印象不会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只能记得其主体和轮廊,常造成知识上的“漏洞”和盲区,时间久了,难免形成知识的断层。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分体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舞台。
【关键词】先引导后思考 先点拔后探究 不猜想就论证 先解疑后练习 不感悟就总结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4-0-01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与探索,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注意思考如何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但在农村高中新课改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容易出现以下五方面不合理的教学误区,应进一步予以研究解决。
1 应注意走出先引导后思考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就是先引导后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总习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点出问题的疑点或引导学生怎样做,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引导的思路解题,这样做表面看来也是在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其实思考与探索只能算是一种摆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学生的疑问归因于现有的认知水平不能同化和顺应所学习的新知识,而出现了思维和知识的偏差,此时学生身上会表现出一种主动参与寻求正确结论的心理需求。教师首要任务是应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学设计时,不应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先思考,给学生一个自我认识的时间,自我思考的空间,再根据学生思考中出现的思维与知识上的偏差进行引导,应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其认知体验,从而调动一种潜在的能力去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探求中提高学习的监控能力。
2 应注意走出先点拔后探究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二就是先点拔后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节省教学时间,追求课堂大容量,总习惯在出示问题后即告之学生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引起注意。这种不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交流,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创设条件有效地促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出示或提出问题后应留有较多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探之不深、试之有误、思之受阻时,再进行启发点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应注意走出不猜想就论证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三就是不猜想就论证。在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猜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教师在解题教学中,总习惯出现匆忙地讲完新授内容,然后就反反复复地围绕新知识进行习题训练。不猜不证、不猜就证或证后验证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做法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完全丧失了。我们应鼓励学生在碰到因难时,先大胆地进行猜想,然后再进行求证。先猜后证,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问题的叉路口找到前进的方向。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把问题的结论暂时隐去,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开放式设计,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想。
先猜后证,从教学观念上来说,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体现教师进行教学的技巧和智慧,教师不是把知识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跳一跳”,猜一猜,然后才教。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非常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异常活跃,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4 应注意走出先解疑后练习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四就是先解疑后练习。课堂练习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讲完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后,总习惯立刻就给出一个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例题,然后对例题进行分析讲解,指出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再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常常掩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仿考虑先将习题给学生,让学生先尝试运用新知识解决,根据学生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选择例题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当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疑问时,再由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排除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阻碍。实践证明,这种先练习后解疑的模式,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且能促使学生有效地思考理解。
5 应注意走出不感悟就总结的教学误区
在农村高中数学课改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五就是不感悟就总结。教学中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虽然早已被科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只有使新的知识出现在适合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才能使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找到牢固的附着点和生长点。但教师总习惯在学生还没有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情况下,就直接对解题中用到的思想方法进行总结,而忽视了学生的反思与感悟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抽象与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思、悟”,才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先感悟后总结,应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缺乏学生对方法与规律“体悟”过程的教学,学生印象不会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只能记得其主体和轮廊,常造成知识上的“漏洞”和盲区,时间久了,难免形成知识的断层。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分体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