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方法,分析了"后奥运低谷效应" 及其形成原因,在吸取历史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有效规避或缓解2008年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奥运会 低谷效应 北京
“后奥运低谷效应”是和奥运会密切相关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会严重影响到奥运会举办城市或举办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历史上曾有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都深受“后奥运低谷效应”之苦。目前,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对于研究如何规避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以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后奥运低谷效应”对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其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奥运低谷效应”
“奥运经济” 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阶段性影响的经济现象。由于奥运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奥运会申办成功、筹办、举办到举办后的后续活动要持续10到12年,在奥运经济的不同阶段(申办期、筹备期、、举办期、后奥运期,投资和消费的密度、强度、规模也不同,这种周期性和阶段性既会使奥运会直接投资在奥运会开幕前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也会因为奥运会结束后投资增长的突然减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目前人们更多的从积极的方面关注了“奥运经济效应”,如奥运经济带来的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而对奥运经济的负面影响----“后奥运低谷效应”的研究较少。所谓“后奥运低谷效应”就是指奥运会闭幕之后,由于投资活动会明显萎缩,总需求急剧下降,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被称为“后奥运低谷效应”。
二、历史上的典型“后奥运低谷效应”案例
在历史上有不少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 在后奥运时期由于投资活动大为减弱,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出现衰退,经济发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见下表),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东京奥运会成功地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成了1962年~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1964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13.1%。然而,奥运会结束后,日本投资却大幅滑坡,陷入了经济长期萧条时期。1965年经济增长率则急剧降到5.2%,1964年的工矿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6%,而1965年仅比1964年增长了4%,企业倒闭数由1964年的4212家,骤增到6141家,失业人口由1964年的54万人增至75万人。
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主办了“最好一届奥运会”的悉尼,目前仍处在“低谷效应”的压力之中。澳大利亚2000~2001财年、2001~2002财年、2002~2003财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15%、3.9%、3.1%,明显低于奥运会前一年的4.36%及当年的GDP增长率的3.41%。许多奥运场馆从2001年便无力缴纳营业税,具有21000个座位的超级穹顶体育场在2003年因亏损1050万澳元而宣告破产,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每年要拿出5000万澳元(合2.2亿多元人民币)进行维护。虽然澳大利亚政府的思路在奥运会后的两年有所调整,但是,“后奥运低谷效应”带给澳大利亚的痛苦还在继续。据预计,一些比赛场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罗格认为雅典奥运会给他的整体印象是“梦幻般的、历届奥运会中最优秀的,但是据欧盟最新修订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工程的前紧后松而增加的“赶工费”以及安全保卫费用的增加,雅典奥运会的预算出现大约 18亿欧元的缺口,达到希腊 GDP的 3.2%,总支出达到 80亿欧元以上,是继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后最为“烧钱”的一届。奥运会后,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说:“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问题,这已是无法继续隐藏的事实。
1998年日本举办长野冬季奥运会,政府花费了 190 亿美元建造高速火车和滑雪跑道等设施。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 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在奥运经济史上被称为“长野后奥林匹克衰退”,这与 1964 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后的“日本奥运景气”一起成为了后奥运效应最有名的正负标志。
三、“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
我们要分析“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首先来探讨以下奥运经济周期。“奥运经济周期”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举办城市国民经济从加速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低谷、从低谷到恢复正常发展的一段特殊时期。“奥运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宏观经济内部运行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常听经济学家们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其实,国民经济发展受四个宏观因素影响: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所以在不同因素的主导作用下,在一个大周期内,就整个经济发展过程而言,波浪式上下浮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奥运经济也不例外,其周期性非常明显。
在奥运筹备期,举办城市大都会新建、改建或扩建大量的奥运体育场馆,带动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投资金为22.8亿美元,其配套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则几倍于直接投资。而北京奥运将有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污染,173亿元用于场馆建设,巨大的奥运投资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在奥运筹备期也有消费和其它的因素拉动经济发展,但在这一时期投资拉动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在奥运举办期,举办城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旅游、观看比赛、吃、喝、住、行等消费因素会刺激举办城市市场更加繁荣,将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推向更高。奥运会后,因为奥运筹备期大量体育场馆的兴建在奥运会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投资活动又大为减弱,而国内、国际的消费需求在奥运举办年和后奥运期释放的差不多了,没有了消费能力(也可以叫有效消费需求)的支持,经济增速将明显的放缓,这与奥运前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奥运会余热过后,“后奥运低谷效应”也随之发生。
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由此导致主办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衰退。一定程度上前期的投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对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如果在筹办奥运会期间,精心筹划,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四、规避2008年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要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将达350亿美元。所以要打破以往重大体育赛事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的投融资模式,对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保证必要的政府投资基础上,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对整个筹资和项目法人招标工作进行组织、引导、协调和监督,利用奥运会的品牌资源,运用国际通行的市场机制,广泛吸引民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奥运会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实现奥运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政府的压力。可借鉴国外先进的PPP投融资模式,PPP是英(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模式,既可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又可以用于非赢利性设施的建设,由于北京奥运会城市基础设施,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很难靠自身平衡资金,市场也不能解决全部资金,因此PPP 十分适于北京奥运的投融资运作,
2.科学规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北京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会出现大规模集中投资,甚至会把2008年以后一段时期的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提前支出”,造成短期的非常态的膨胀型需求。但是后奥运期,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需求衰退,北京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造成经济压力。要处理好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的非常态需求与奥运会结束后的常态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就需要科学规划,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成立奥运投资监督委员,适度压缩奥运投资规模,尽可能将部分建设计划安排到奥运会之后进行,争取到2009年~2010年仍有一批项目能够开工建设。不要等到2007年、2008年集中投资,以平衡奥运前后的投资规模,确保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经济的平稳增长。
3.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提高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率
为了避免后奥运期奥运场馆出现人去楼空,场馆闲置的问题,首先对奥运场馆要精心设计,增加奥运场馆的功能,以提高赛后场馆的利用率。这一点可以学习悉尼,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有两个标准池,固定座位4400个,奥运会比赛期间可增至17000个,他的设计别具特色,可多功能利用,奥运会后可作为市民休息,游乐场所,水池上加盖更可改造为餐厅和舞池。北京也应尽早考虑场馆未来的利用, 把举办奥运会和奥运会后的利用结合起来。将体育场馆转化为举办其他活动的场所,如从体育、休闲、文化、展览、商业等各方面加以利用,以便奥运会结束后,能充分利用奥运场馆,使多数场馆会后走上自负盈亏、良性循环的经营之路,以发展来平抑低谷。其次要通过对场馆的合理布局,使之和北京的城市发展、社区规划和市民需求紧密结合,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为提高赛后利用率打下良好基础。
4.秉承节俭办奥运的理念
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要秉承节俭办奥运的理念,力争花最少的钱,“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严格控制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规模,正如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反复强调的“场馆建设要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能改造的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建筑的就不能搞永久性建筑,尽可能节省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1,4,729~730
[2]薛海红:奥运经济与北京的可持续发展[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2):65~66.
[3]路镜.奥运后遗症 http://news.sohu. com20040827/n221771460.shtml,2004~8~27
[4]魏纯镭王美:后 奥 运 效 应——— 雅典奥运会带来的思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奥运经济 奥运会 低谷效应 北京
“后奥运低谷效应”是和奥运会密切相关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会严重影响到奥运会举办城市或举办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历史上曾有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都深受“后奥运低谷效应”之苦。目前,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对于研究如何规避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以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后奥运低谷效应”对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其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奥运低谷效应”
“奥运经济” 是奥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的资源优势和奥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从而对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阶段性影响的经济现象。由于奥运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奥运会申办成功、筹办、举办到举办后的后续活动要持续10到12年,在奥运经济的不同阶段(申办期、筹备期、、举办期、后奥运期,投资和消费的密度、强度、规模也不同,这种周期性和阶段性既会使奥运会直接投资在奥运会开幕前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也会因为奥运会结束后投资增长的突然减速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目前人们更多的从积极的方面关注了“奥运经济效应”,如奥运经济带来的凝聚效应、辐射效应、瞬间放大效应,而对奥运经济的负面影响----“后奥运低谷效应”的研究较少。所谓“后奥运低谷效应”就是指奥运会闭幕之后,由于投资活动会明显萎缩,总需求急剧下降,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会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出现衰退。奥运经济的这一特性被称为“后奥运低谷效应”。
二、历史上的典型“后奥运低谷效应”案例
在历史上有不少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和国家, 在后奥运时期由于投资活动大为减弱,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被闲置或利用不足,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出现衰退,经济发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见下表),甚至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东京奥运会成功地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成了1962年~1964年的“奥林匹克景气”,1964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为13.1%。然而,奥运会结束后,日本投资却大幅滑坡,陷入了经济长期萧条时期。1965年经济增长率则急剧降到5.2%,1964年的工矿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6%,而1965年仅比1964年增长了4%,企业倒闭数由1964年的4212家,骤增到6141家,失业人口由1964年的54万人增至75万人。
被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为主办了“最好一届奥运会”的悉尼,目前仍处在“低谷效应”的压力之中。澳大利亚2000~2001财年、2001~2002财年、2002~2003财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15%、3.9%、3.1%,明显低于奥运会前一年的4.36%及当年的GDP增长率的3.41%。许多奥运场馆从2001年便无力缴纳营业税,具有21000个座位的超级穹顶体育场在2003年因亏损1050万澳元而宣告破产,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每年要拿出5000万澳元(合2.2亿多元人民币)进行维护。虽然澳大利亚政府的思路在奥运会后的两年有所调整,但是,“后奥运低谷效应”带给澳大利亚的痛苦还在继续。据预计,一些比赛场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罗格认为雅典奥运会给他的整体印象是“梦幻般的、历届奥运会中最优秀的,但是据欧盟最新修订的统计数字显示:由于工程的前紧后松而增加的“赶工费”以及安全保卫费用的增加,雅典奥运会的预算出现大约 18亿欧元的缺口,达到希腊 GDP的 3.2%,总支出达到 80亿欧元以上,是继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后最为“烧钱”的一届。奥运会后,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说:“这个国家正面临着严峻的金融问题,这已是无法继续隐藏的事实。
1998年日本举办长野冬季奥运会,政府花费了 190 亿美元建造高速火车和滑雪跑道等设施。奥运会后,对场馆设施的高额维护费导致了长野经济的大衰退,1999年长野的制造业以30%的速度下降,211 家企业宣布破产,下降速度创造了二战以来地方经济衰退的最高纪录,在奥运经济史上被称为“长野后奥林匹克衰退”,这与 1964 年东京举办奥运会后的“日本奥运景气”一起成为了后奥运效应最有名的正负标志。
三、“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
我们要分析“后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原因,首先来探讨以下奥运经济周期。“奥运经济周期”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举办城市国民经济从加速发展到高潮、从高潮到低谷、从低谷到恢复正常发展的一段特殊时期。“奥运经济周期”的产生是由宏观经济内部运行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常听经济学家们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其实,国民经济发展受四个宏观因素影响: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所以在不同因素的主导作用下,在一个大周期内,就整个经济发展过程而言,波浪式上下浮动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奥运经济也不例外,其周期性非常明显。
在奥运筹备期,举办城市大都会新建、改建或扩建大量的奥运体育场馆,带动大量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1988年汉城奥运会直接投资金为22.8亿美元,其配套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则几倍于直接投资。而北京奥运将有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713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及治理污染,173亿元用于场馆建设,巨大的奥运投资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不可否认,在奥运筹备期也有消费和其它的因素拉动经济发展,但在这一时期投资拉动占据着最为主要的地位,在奥运举办期,举办城市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地的人蜂拥而至,旅游、观看比赛、吃、喝、住、行等消费因素会刺激举办城市市场更加繁荣,将经济增长周期的峰值推向更高。奥运会后,因为奥运筹备期大量体育场馆的兴建在奥运会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投资活动又大为减弱,而国内、国际的消费需求在奥运举办年和后奥运期释放的差不多了,没有了消费能力(也可以叫有效消费需求)的支持,经济增速将明显的放缓,这与奥运前的快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奥运会余热过后,“后奥运低谷效应”也随之发生。
因此,从本质上讲,往届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是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由此导致主办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衰退。一定程度上前期的投资拉动作用越大,在奥运投资周期结束对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冲击就越大。如果在筹办奥运会期间,精心筹划,奥运会后的低谷效应可以平稳度过。
四、规避2008年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要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工业化国家需要新建或者改造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将达350亿美元。所以要打破以往重大体育赛事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的投融资模式,对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保证必要的政府投资基础上,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对整个筹资和项目法人招标工作进行组织、引导、协调和监督,利用奥运会的品牌资源,运用国际通行的市场机制,广泛吸引民间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奥运会各个项目的投资建设,实现奥运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政府的压力。可借鉴国外先进的PPP投融资模式,PPP是英(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企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模式,既可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又可以用于非赢利性设施的建设,由于北京奥运会城市基础设施,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很难靠自身平衡资金,市场也不能解决全部资金,因此PPP 十分适于北京奥运的投融资运作,
2.科学规划,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般来说,北京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会出现大规模集中投资,甚至会把2008年以后一段时期的建设投资与建设项目“提前支出”,造成短期的非常态的膨胀型需求。但是后奥运期,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需求衰退,北京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造成经济压力。要处理好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的非常态需求与奥运会结束后的常态需求之间的巨大差异,就需要科学规划,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成立奥运投资监督委员,适度压缩奥运投资规模,尽可能将部分建设计划安排到奥运会之后进行,争取到2009年~2010年仍有一批项目能够开工建设。不要等到2007年、2008年集中投资,以平衡奥运前后的投资规模,确保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经济的平稳增长。
3.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提高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率
为了避免后奥运期奥运场馆出现人去楼空,场馆闲置的问题,首先对奥运场馆要精心设计,增加奥运场馆的功能,以提高赛后场馆的利用率。这一点可以学习悉尼,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有两个标准池,固定座位4400个,奥运会比赛期间可增至17000个,他的设计别具特色,可多功能利用,奥运会后可作为市民休息,游乐场所,水池上加盖更可改造为餐厅和舞池。北京也应尽早考虑场馆未来的利用, 把举办奥运会和奥运会后的利用结合起来。将体育场馆转化为举办其他活动的场所,如从体育、休闲、文化、展览、商业等各方面加以利用,以便奥运会结束后,能充分利用奥运场馆,使多数场馆会后走上自负盈亏、良性循环的经营之路,以发展来平抑低谷。其次要通过对场馆的合理布局,使之和北京的城市发展、社区规划和市民需求紧密结合,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为提高赛后利用率打下良好基础。
4.秉承节俭办奥运的理念
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要秉承节俭办奥运的理念,力争花最少的钱,“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严格控制体育场馆建设的投资规模,正如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反复强调的“场馆建设要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能改造的就不新建,能搞临时性建筑的就不能搞永久性建筑,尽可能节省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1,4,729~730
[2]薛海红:奥运经济与北京的可持续发展[J]. 集团经济研究, 2006,(22):65~66.
[3]路镜.奥运后遗症 http://news.sohu. com20040827/n221771460.shtml,2004~8~27
[4]魏纯镭王美:后 奥 运 效 应——— 雅典奥运会带来的思考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