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生辉余辉放彩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已迈过20个春秋。二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贵州老年书画事业蓬勃发展。
  
  一、发展与趋势
  
  八十年代初,在我省书画界中,出现了一支满怀志趣、锐意进取的新军,从各行各业离退下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发挥余热,为党为人民继续做贡献”的思想驱动下,在全省各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习书习画高潮。到1985年,我省老领导申云浦、吴实、秦天真、李庭桂、冉砚农等同志发起,于1985年10月成立了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给予极大的支持,亲自为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刊《书画春秋》撰写了发刊词。20年来,数以万计的老同志参加了诗书画印事业,是我省文化艺术界一道亮丽的景观,贵州各界普遍赞尝。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过此一活动的有担任过省军级的领导同志40多人,厅局级280多人,全省举办各种展览900多次,出版各种书画选集、书画刊物100多种。
  每年国庆,或逢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等纪念日、港澳回归、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庆祝进入新世纪等,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都要举办全省性的大型老年书画展,并出版纪念集。为了增进友谊,交流经验,我省先后和云南、四川、广西、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福建、新疆、厦门、山东、安徽等14个省市举办了联展。与此同时,我会还轮流参加州市老年书画联展,和高等院校老年书画联展,各地州市也举办本地区各县市老年书画联展,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学习、展览、出版,全省数以万计的老同志实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涌现出不少自学成才、德艺双馨、大器晚成的老书家、老画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老同志创作的书画作品近1万件,其中被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美术馆、各地文物馆和收藏家收藏的作品250多件,数十人被编人中国名人名录。我省老年书画家在参加全国各种比赛中,有17人得过金奖,65人得过银奖,为我省争得荣誉。另外,我省黔南州的老年摄影作品,2002年9月份和我省老年书画作品一起在安徽省展出,取得很大的成功。按照“两为”方针,全省各地老年书画研究会的老同志还深人工厂、农村、军营、学校,为工人、农民、战士写春联,把作品送到学校,受到领导和群众的欢迎。不少老同志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目前全省老年书画活动正呈现多样化和规范化的大发展势头。
  
  二、優势与成就
  
  老同志从事书画活动的优势,在于他们漫长的革命经历,深刻的社会识见和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作为共和国的奠基者,他们与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与党的方针、政策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虽然没有破万卷书,却行了万里路;他们虽然还是艺苑中的新兵,却对事业充满着固有的责任感。他们的成就,虽然还有不足之处,但他们的作品纯净、高雅。字如其人,画为心声。他们从事书画活动的突出特征是:饱满的政治热情,坚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脚踏实地的执着追求精神。这恰恰是一般专业作者所缺少的。政治上的继承性和思想上的革命性,决定了他们不愧是一支旗帜鲜明、思想过硬,具有高素质、高凝聚力的书画群体。
  古有文人嬉翰墨,今有英雄绘丹青。在老龄群体中发生的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历史性的,它是我国社会主义老龄文化的真实写照,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刻的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文明的见证。
  
  三、思索与启迪
  
  历史的辩证法是:劳动、生活赋予艺术以生命,而艺术的火花又点燃生命之火。老年书画的崛起长盛不衰即是这一哲理的再现,它的成功,是符合历史的逻辑的。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人,银发浪潮即将到来。我们将面临一个全面开发老龄人口潜能、智慧和作为的时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有两句响亮的口号,其一点“给生命以时间”,其二点“给时间以生命”。前者靠的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后者是人类对生命质量的渴求。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物质世界和时空是无限的。如何在人类生命的极限内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将是老龄人和时代共同追求的目标。老年书画活动可使大家感到晚年仍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得到安慰。学习书画也是离退休后的极好定位。体现了人到老年仍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这对丰富提高生命质量,克服失落感、空虚感、无为感,在这个年龄段再现辉煌是有益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老年书画活动将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事业。中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老年书画苑,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给予支持。我们从事的老年书画事业是伟大的和有益的。人的生理可以老化,但艺术的生命永不衰老。让我们余热生辉,余辉放彩!
其他文献
走过了人生的风风火火,交过了无数的朋友。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流水的清洗,经过利与害的冲淡,那些出出进进,来来往往,台上台下,幕起幕落的朋友,“那些真朋友、假朋友、有钱的朋友,当官的朋友,便像一次性用具一样,随用随丢,最后留下来的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清淡如水的老友。  老友“知天命”、“不逾矩”,读懂了托尔斯泰的名言:“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悟透了孔夫子的
期刊
常言道:忙思闲,闲生烦。你看,有些人在位时盼清闲,退休后无所事事,郁郁寡欢;干啥都不合意,看啥都不顺眼;孤寂烦躁,闷出病来。  由此看,“闲”并非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倒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弄不好还真影响情绪,影响健康。说实话,退休后,肩上少了担子,日常少了应酬,生活少了约束,天地变小了,视野变窄了,家务变多了,是有些不适应、不习惯,难免生出烦闷。但只要转换角色,调适心态,走出过去的自我,溶入新的生活
期刊
一提到乌镇,许多人都知道那是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先生的故里。它在浙江省的桐乡,与江、浙、沪的周庄、同里、角直、南浔、西塘并称为“江南六大古镇”。如今,中外游人如织,趋之若骛,除了其保存完好的水乡民居风韵,是“人家尽枕河”的典范,更主要的还是出于对茅公的崇敬。  半个世纪前,我读《春蚕》、《林家铺子》等小说,就知道乌镇这个镇市了。尽管它离我的故乡常州并不远,乘大巴只需两个多小时,可多年辗转在外
期刊
一忌久吃药。是药三分毒,常用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特别一些镇静药、止痛药、激素药易产生耐药性,服者常会不自觉地加大药量,使身体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二忌久悲叹。老年人最忌心生苦闷、寂寞、烦躁,心情的不舒畅让你度日如年,常发怒伤神、伤体,没有病也会生出病来,因而要调节情绪,莫忘“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  三忌久进补。老年人体质虚弱时,适当的进补可增强机体各方面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如過多的
期刊
2000年1月,徐建東同志带着区委的嘱托和13000余名离退休干部的期望,担任了浦东新区组织部老干部管理处处长、浦东新区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他在此岗位上已默默奉献了五个春秋使多项老干部工:作名列前茅,有的还受到中组部的肯定。浦东新区老彳:部管理服务中心曾2次被上海市老龄委评为“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被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去年11月,又被市评为“推进社区老干部工作示
期刊
围绕着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的争论,使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人感到无比的愤慨。难道几十年来的历史事实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随意修改吗?  我出生于1920年,当我能认知客观世界的那一天起,到我的人生中途的1945年,可以说恰恰和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直到战败投降的整个过程正好完全重合。许多发生在我身边的历史事件一件一件都深深的刻印在我的心里,这些事
期刊
湃阳河国家级风景区横亘黄平、施秉、镇远三县,施秉居其中。杉木河为施秉景区的核心,两岸山崖耸峙,植被原始,河水在大峡谷中蜿蜒蛇行,直达施秉县城。游客在杉木河乘舟漂流,穿幽谷、过银滩、御清风、揽白云、驾山雾,心旷神怡,有惊无险。施秉被誉为“中国漂城”,可谓名不虚传。然而在施秉还有更令人神往的地方,这就是黑冲。  黑冲为杉木河和云台山的源头,地势比云台山高、规模比云台山大,距县城25公里,地处白垛乡黑冲
期刊
抗战初期,上海、南京相继弃守后,东战场的进步文化人纷纷向抗战心脏武汉的方面转移。南昌是武汉外围的中心城市,不少从上海西上的文化人以南昌为立脚点或转运站,其中也有何士德在内。  何士德是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三十年代进步电影《还我河山》中有他指挥合唱队演唱主题歌《旗正飘飘》(作曲家黄自谱曲的四部混声大合唱)的镜头。今天作为革命历史歌曲,传唱全军全国的《新四军军歌》(陈毅作词)是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代表作
期刊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近日随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旅游策划专家组赴荔波县考察,得知那里有座“黎明关”,竟然是贵州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战场。对于了解贵州抗战史知识浅薄的我,不能不是一个意外收获。  据史书记载,荔波县板寨东南之黎明关,是古代黔桂交通要道上的一道关卡。地形险要,居高临下,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黎明关距荔波县城44公里,位于洞塘乡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
期刊
一份刊物读后就当作废纸扔掉了,这说明这份刊物办得失败;一份刊物看后被读者保存很多年,甚至是伴随他终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才是一份好刊物,是一份生命力很强的刊物,是一份底气十足的刊物。而《晚晴》(双月刊)在1987年创刊时,笔者时值壮年,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时常撰写、翻译些小短文见刊。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本人被省新闻出版局聘为报刊审读员至今,也一直在关注着《晚晴》杂志。近年来,从工作岗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