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勒兹和伽塔里认为,少数族裔文学具有政治性,也是集体的经验表达。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异国他乡的少数族裔,伴随着族群的离散,少数族裔文学也随之诞生并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女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一位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听母亲叙述家族的故事,从侧面展现出华人移民在美国的遭遇以及为寻求身份认同所做出的努力。本文意将汤亭亭的《女勇士》解读为德勒兹和伽塔里意义上的少数族裔文学,蕴含着少数华裔知识分子希望自己书写自己,以发出华裔群体的声音。由此论述文本中华裔少数族裔对两种文化的不同态度、做出的抉择以及由此投射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政治策略。
◆关键词:少数族裔文学;政治性;《女勇士》;流散
德勒兹和伽塔里共同提出了“少数族裔文学”概念,他们将其表述为:“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指某些特殊的文学,而是被称为在伟大文学的心脏里的每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文学的存在状况。(胡志明.(2012)” 他们认为关于少数族裔文学通过书写弱势群体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对伟大文学的革命性反抗。同时,德勒兹和伽塔里还针对少数族裔文学概括出了三个显著特征,包括“语言的解辖域化、个体趋向于政治上的直接性链接和表述上的集体化组装。(彭佳.(2012)” 第一个特征即是采用的是解辖域化功能的少数族裔语言书写。少数族裔语言亦不是某一国度和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存在于一种主导性语言体系中的少数族裔的(语言)构造(德勒兹,伽塔里,1986)。第二是文学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承担着一种集体价值(德勒兹,伽塔里,1986)。也即少数族裔文学更多的是作为集体心声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个人的个性创造。第三个特征是体现文化权力关系的政治性。其政治性既体现在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学对处在中心的伟大文学的革命性反抗,打破这种少数族裔文学的失语状态。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离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体验,即许多人选择跨越国界来到异国他乡。正因如此,德勒兹和伽塔里意义上的少数族裔文学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学现象。《女勇士》是由汤亭亭所著的自传体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母亲向“我”讲述家族和中国传统的故事,折射出华人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被边缘化的遭遇,以及双重语言、文化和身份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作为一部少数族裔文学,汤亭亭的《女勇士》在美国引起广泛地关注,体现了少数华裔知识分子对美国主流文学的反抗,希望打破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失语状态。然而,《女勇士》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该小说基于母亲的讲述以及“我”的想象,将母亲所述的家族和中国传统故事进行了重塑,表现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有意迎合。不仅如此,《女勇士》能够在美国获得认可,也依赖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态度。当时的美国认识到压制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明智之举,而应该采取多元宽容的声音取代单一的文化叙事的全球文化策略,这正好给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本文试图结合德勒兹和伽塔里的少数族裔文学概念对《女勇士》中集体性政治命运进行解读。
1故国文化的批判和重塑以及对移入国文化的趋同化
在美国文化语境影响下,新主体和共同体的形成需要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重新组装(陈娜娟,2019)。也即要想避免在新的环境里被排斥或边缘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弃绝自身的少数族裔文化,并认同移入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由于受到政治文化诉求的局限,少数族裔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未能真正客观的展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在《女勇士》中,以父母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难以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他们并未真正完成对新共同体的构建,但是以“我”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主动向美国主流社会文化靠拢,最终在美国新主体的形成并逐渐得到认可。
少数族裔文学具有政治性,其表现为受到主流文学的压制而处于边缘位置。为了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少数族裔文学往往对故国文化多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将故国的文化和故事只视为可供言说的素材,按照西方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进行重塑,表现出对移入国文化的趋同化,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可。《女勇士》中的白虎山学道,正是基于母亲的讲述及作者的想象,将中国传统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的民族颂歌重塑为一位追求自由、坚强与勇猛的美国现代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缺失的批判,也是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迎合,以期被美国主流文化接纳。
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文学,它们能否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不仅取决于自身做出的努力,还依赖于移入国的态度。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国家,在认识到压制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明智的策略后,单一的文化叙事渐渐被多元宽容的声音所取代,这给如华裔美国文学意义的“少数族裔文学”进行弱势论述提供了有力的语境(刘桂茹,2010)。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把母亲所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家族故事仅当作可供言说的素材,所写的故事是建立在对故国文化的超越和对美国主流文化迎合的基础之上,这同美国希望将全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纳入其监管之下不谋而合。因此,少数族裔文学当时能够得到美國主流文化的认可,一方面离不开少数族裔文学表现出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迎合,同时也离不开美国认识到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作用,如其中包含多元文化元素及蕴含西方价值观念,以及彰显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
2结论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离散成为众多人切实的人生体验。许多人离散后来到新的环境成为某一国度的少数族裔,常会因价值观和文化因素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在新的环境内,少数族裔面临着平衡把握和处理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女勇士》通过展现讲述一位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和母亲讲述的家庭故事,展现出华人移民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遭遇和寻求美国社会认同方面所做出的抉择和努力。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主观上只是想表达自己对双重文化的焦虑,以及因肤色在美国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不公,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其实已经展现出当时在美国社会的众多华人群体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也即是表现出《女勇士》作为少数族裔文学的代表之一,诉说着华裔整个群体的经验表达。但是,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故国文化的超越以及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迎合和趋同的基础之上,以期得到美国人的认可,渴望从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中心。这又与美国希望将全球文化政治纳入其监管下的策略,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投射。因此,少数族裔文学在美国的成功,一方面要看到其华裔知识分子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所传递出的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参考文献
[1]Deleuze,G.and Guattari,F,Kafka(1986)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M].Translated by Polan D.,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陈娜娟.《喜福会》:“天鹅”之歌与政治隐喻浅谈[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1):69-71.
[3]何卫华.《喜福会》:“天鹅”之歌与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15,36(02):70-75.
[4]胡志明.卡夫卡与德勒兹的“少数族文学”概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58-64.
[5]黄燕丽.从自我到超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化身份构建与变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04):36-38.
[6]李晓英.边缘身份之融入——文化冲突理论视角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勇士》[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5):83-87.
[7]刘桂茹.“少数者”与“承认的政治”——北美华人文学的文化政治诉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5):124-127.
[8]刘倩,赵莉华.《喜福会》中的阶级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2):164-170.
[9]吕宁.离散文学理论视域下《女勇士》中华裔美国移民心路历程探究[J].海外英语,2019(06):207-208.
[10]彭佳.试论弱势文学之“文学性”——基于德勒兹、瓜塔里后解构理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54-58。
[11]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李灿(1996.05—),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语言学
◆关键词:少数族裔文学;政治性;《女勇士》;流散
德勒兹和伽塔里共同提出了“少数族裔文学”概念,他们将其表述为:“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指某些特殊的文学,而是被称为在伟大文学的心脏里的每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文学的存在状况。(胡志明.(2012)” 他们认为关于少数族裔文学通过书写弱势群体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形成对伟大文学的革命性反抗。同时,德勒兹和伽塔里还针对少数族裔文学概括出了三个显著特征,包括“语言的解辖域化、个体趋向于政治上的直接性链接和表述上的集体化组装。(彭佳.(2012)” 第一个特征即是采用的是解辖域化功能的少数族裔语言书写。少数族裔语言亦不是某一国度和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存在于一种主导性语言体系中的少数族裔的(语言)构造(德勒兹,伽塔里,1986)。第二是文学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承担着一种集体价值(德勒兹,伽塔里,1986)。也即少数族裔文学更多的是作为集体心声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个人的个性创造。第三个特征是体现文化权力关系的政治性。其政治性既体现在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学对处在中心的伟大文学的革命性反抗,打破这种少数族裔文学的失语状态。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离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人生体验,即许多人选择跨越国界来到异国他乡。正因如此,德勒兹和伽塔里意义上的少数族裔文学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学现象。《女勇士》是由汤亭亭所著的自传体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母亲向“我”讲述家族和中国传统的故事,折射出华人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被边缘化的遭遇,以及双重语言、文化和身份对华人移民的影响。作为一部少数族裔文学,汤亭亭的《女勇士》在美国引起广泛地关注,体现了少数华裔知识分子对美国主流文学的反抗,希望打破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失语状态。然而,《女勇士》之所以能够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在于该小说基于母亲的讲述以及“我”的想象,将母亲所述的家族和中国传统故事进行了重塑,表现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有意迎合。不仅如此,《女勇士》能够在美国获得认可,也依赖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态度。当时的美国认识到压制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明智之举,而应该采取多元宽容的声音取代单一的文化叙事的全球文化策略,这正好给少数族裔文学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本文试图结合德勒兹和伽塔里的少数族裔文学概念对《女勇士》中集体性政治命运进行解读。
1故国文化的批判和重塑以及对移入国文化的趋同化
在美国文化语境影响下,新主体和共同体的形成需要语言、文化和价值观的重新组装(陈娜娟,2019)。也即要想避免在新的环境里被排斥或边缘化,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弃绝自身的少数族裔文化,并认同移入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由于受到政治文化诉求的局限,少数族裔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未能真正客观的展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在《女勇士》中,以父母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难以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他们并未真正完成对新共同体的构建,但是以“我”为代表的第二代华裔主动向美国主流社会文化靠拢,最终在美国新主体的形成并逐渐得到认可。
少数族裔文学具有政治性,其表现为受到主流文学的压制而处于边缘位置。为了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同,少数族裔文学往往对故国文化多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将故国的文化和故事只视为可供言说的素材,按照西方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进行重塑,表现出对移入国文化的趋同化,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可。《女勇士》中的白虎山学道,正是基于母亲的讲述及作者的想象,将中国传统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的民族颂歌重塑为一位追求自由、坚强与勇猛的美国现代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缺失的批判,也是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迎合,以期被美国主流文化接纳。
处于边缘的少数族裔文学,它们能否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不仅取决于自身做出的努力,还依赖于移入国的态度。由于美国是一个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国家,在认识到压制少数族裔文学不是明智的策略后,单一的文化叙事渐渐被多元宽容的声音所取代,这给如华裔美国文学意义的“少数族裔文学”进行弱势论述提供了有力的语境(刘桂茹,2010)。在《女勇士》中,汤亭亭把母亲所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家族故事仅当作可供言说的素材,所写的故事是建立在对故国文化的超越和对美国主流文化迎合的基础之上,这同美国希望将全球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纳入其监管之下不谋而合。因此,少数族裔文学当时能够得到美國主流文化的认可,一方面离不开少数族裔文学表现出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迎合,同时也离不开美国认识到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作用,如其中包含多元文化元素及蕴含西方价值观念,以及彰显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
2结论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离散成为众多人切实的人生体验。许多人离散后来到新的环境成为某一国度的少数族裔,常会因价值观和文化因素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在新的环境内,少数族裔面临着平衡把握和处理两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以及寻求主流社会的认同。《女勇士》通过展现讲述一位华裔女孩在美国的成长和母亲讲述的家庭故事,展现出华人移民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遭遇和寻求美国社会认同方面所做出的抉择和努力。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主观上只是想表达自己对双重文化的焦虑,以及因肤色在美国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不公,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其实已经展现出当时在美国社会的众多华人群体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也即是表现出《女勇士》作为少数族裔文学的代表之一,诉说着华裔整个群体的经验表达。但是,受到双重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对故国文化的超越以及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迎合和趋同的基础之上,以期得到美国人的认可,渴望从边缘走向主流文化的中心。这又与美国希望将全球文化政治纳入其监管下的策略,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投射。因此,少数族裔文学在美国的成功,一方面要看到其华裔知识分子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所传递出的西方价值观的渗透。
参考文献
[1]Deleuze,G.and Guattari,F,Kafka(1986)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M].Translated by Polan D.,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陈娜娟.《喜福会》:“天鹅”之歌与政治隐喻浅谈[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1):69-71.
[3]何卫华.《喜福会》:“天鹅”之歌与政治隐喻[J].《外语教学》,2015,36(02):70-75.
[4]胡志明.卡夫卡与德勒兹的“少数族文学”概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2):58-64.
[5]黄燕丽.从自我到超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化身份构建与变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04):36-38.
[6]李晓英.边缘身份之融入——文化冲突理论视角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勇士》[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5):83-87.
[7]刘桂茹.“少数者”与“承认的政治”——北美华人文学的文化政治诉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05):124-127.
[8]刘倩,赵莉华.《喜福会》中的阶级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2):164-170.
[9]吕宁.离散文学理论视域下《女勇士》中华裔美国移民心路历程探究[J].海外英语,2019(06):207-208.
[10]彭佳.试论弱势文学之“文学性”——基于德勒兹、瓜塔里后解构理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S1):54-58。
[11]汤亭亭.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李灿(1996.05—),男,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