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表现为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从培养一个健康的人开始,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将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
一、要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都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门学科之中
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思想品德课与政治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心理素质培养直接相关;又如语文课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中学生物课中不少教学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在理科教学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可结合学科的内容与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与社会适应心理方面教育。同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学习意志,培养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三、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辑.
[4]中华心理学习网学术论文.
一、要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都知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门学科之中
学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思想品德课与政治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与心理素质培养直接相关;又如语文课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中学生物课中不少教学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在理科教学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可结合学科的内容与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进行职业指导与社会适应心理方面教育。同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一方面各学科教师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既结合学习内容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发展学生智力,又结合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感,锻炼学习意志,培养个性,促进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从而增强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心理素质。
三、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辑.
[4]中华心理学习网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