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成分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tiger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乳是纯天然的新生儿营养来源,为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系列营养及多样化的非营养活性成分,如细菌、抗体和免疫调节蛋白。以往研究证实,母乳中具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在建立婴儿健康肠道菌群结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母乳成分及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肠道菌群,从而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母乳中菌群、低聚糖、乳铁蛋白等成分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一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个体化喂养。患儿胎龄27周,出生体重980 g,身长38 cm,头围26 cm。入院后予个体化营养支持策略,根据体重、血清尿素氮水平、母乳成分调整母乳强化程度。出院时校正胎龄35+1周,体重2 350 g(P49),身长45 cm(P46),头围31 cm(P37)。出院后定期随访至2岁,监测体格生长指标均在P50~P75。
期刊
@@
本文报道一例胎龄23+4周、出生体重62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患儿于产房内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并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共应用有创呼吸机14 d、无创呼吸机56 d后成功撤机。因患儿存在宫内感染,予抗感染治疗21 d,至出院前未再出现医院感染。生后24 h开始微量喂养,生后6 d改为母乳喂养,经口喂养量达50 ml/kg时开始添加母乳强化剂,直至25 d达完全肠内营养。住院111 d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
期刊
@@
[摘要]目的合并双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患者比较先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行微创二尖瓣手术(MIVS)与选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二尖瓣手术(CABG+MVS)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病外科住院患者3358例中,接受PCI+MIVS 18例,CABG+MVS 24例,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效果比较。结果PCI+MIVS组与CABG+
本文报道一例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患儿为胎龄27+5周超未成熟儿,生后住院时间56 d,出院后38 d因"右侧股骨骨折"再次住院,经外科处理和加强矿物质补充后好转出院。早产儿生后定期进行血磷、碱性磷酸酶等血生化和营养代谢方面监测,及时加强磷、钙等矿物质的补充对预防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期刊
@@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65例经手术证实的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2例;早产儿45例,足月儿20例;胃穿孔7例,小肠穿孔34例,结肠穿孔23例,胆道穿孔1例;临床表现以腹胀和气腹为主。结果本组胃穿孔发病时间多在出生后5 d内;早产儿消化道穿孔部位主要在小肠(29例,64.4%),病因主要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
本文报道一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短肠综合征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救治过程。患儿胎龄29+3周,因"间断腹胀1个月,加重1 d"行腹部X线片提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因气腹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小肠全长仅55 cm,距屈氏韧带20 cm处远端间断肠管坏死,最终距屈氏韧带20 cm肠管造瘘。期间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首次术后104 d行造瘘关闭术,长期随访予以喂养指导,随访至校正年龄14月龄体重追赶正常。
期刊
@@
本文报道一例体重89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经改良持续5F双腔静脉导管腹膜透析纠正感染性休克导致的顽固性高乳酸血症、毛细血管渗漏症状,效果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相较于传统腹膜透析术,本方法可以减少因腹腔压力增高引起的呼吸困难、回心血量减少等,利于肾功能恢复。
期刊
@@
本文报告2例以先天性心脏病为表现的8号染色体微缺失同卵双胎,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方法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DNA拷贝数变异,发现2例患儿在8号染色体q13.2q13.3区段均有约2.7 Mb的新发缺失,对缺失区段进行数据库比对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该缺失区段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
期刊
@@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