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先生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读书之前,只知道“先生”这个词的两种含义:一是指乡村赤脚医生,因为父亲有一位姓杨的朋友,是邻村卫生所的医生,总听到父母杨先生长杨先生短地称呼他,村里谁病了,也会去请杨先生;二是指老师,人们都称呼教书的老师为先生。
  大概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他高高的个子,白白净净,文静,儒雅。其实他原本就是本村人,名字叫任士华,按辈分我应该喊他叔叔的。
  许多年后才知道,他上世纪60 年代初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县里一所小学当教师,但没过多久,国家要精简城市人口和工作人员,由于他出身不好,首当其冲被发配回到老家当农民。当时村里的小学正缺老师,于是大队领导决定让他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按二等劳力计工分。因此,他就成了我的老师。由于都是本村人,又同姓同宗,我的父母并不像对待别的老师那样称他先生,而是直称其名叫士华,并让我们喊他士华叔。在我的心目中他可是名副其实的先生,因为他知识渊博,教课认真,态度和蔼,心又细,对人也好。
  这个老师除了上课教书之外,整天就是埋头看医学方面的书,并买来一个人体模型,对着医书看得入迷。他还用白布包着棉花缝制一个布包,一有闲暇便拿着银针在上面练习针灸手法,有时还直接在自己身上扎过来扎过去。一天,有一位学生家长称自己每到傍晚胃就發胀,已经困扰好多天。任老师说,让我来给你扎一针试试。他打开针盒,没想到有那么多银针,粗的细的长的短的,足足几十根。他先是拿出一根细细长长的银针,用酒精棉球擦拭几遍,再用酒精棉球把患者的小腿处擦拭消毒,然后动作麻利地将银针扎进穴位,他一边慢慢地捻转银针,一边问患者的感觉,神情专注,从容淡定,然后又陆续在患者的腿部和后背共扎了长长短短6 针。半个多小时后,针灸结束,那位家长说:“神了,胃不胀了,舒服多了。”从此任先生名声大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小学校前边的大队部腾出了一间房,办起了村卫生所。任老师既是教书先生,又做了看病先生,成了一名兼职的赤脚医生。由于有了卫生所,经常上完课一转身他就去了那里,有病人看病,没有病人就改作业。改完作业备完课,他就如饥似渴地钻研医学知识,卫生所成了他的家。
  有时他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有人抱着孩子趴到窗台上喊他。他会说“同学们等一会儿,我先看一看”,用手摸一摸孩子的额头,再问问情况,如果没有大碍,他会让家长等一会儿,待下课再到卫生所处理;如果情况较紧急,他会把课暂时停下来,马上带去卫生所治疗。
  后来,由于医务室较忙,大队领导看他两边兼着实在顾不过来,决定不让他再兼课,专门负责医务室工作。从此,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照样拿着二等的工分。
  我们村虽然距离县城不远,但需要翻过一个小山包才能进城,如果绕行则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那时候不通汽车,一般情况下生病不会去城里看,也没有条件去市里的大医院。因此,全村的老老少少,有个头疼脑热、大小毛病都去找他,比如感冒发烧、拉肚脱水、发炎上火、头疼失眠、常年胃病、老年气管炎、农活受伤、蛇咬虫叮,等等,无论谁身体出现不适,都是依他的药方去治,全村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老毛病还是新毛病,无论遇到多么紧急的情况,只要到了卫生所,见到他,心里就踏实多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眼里含着微笑,轻言慢语。听诊、问诊、号脉,配药、抓药、打针、包扎、针灸、按摩,这一切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看病时他更重视与你交流谈心,帮助你寻找致病原因,为你克服紧张心理,传授保健预防知识。不用说治疗的效果,他的态度就能使人着急的心情稳定下来,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他这个赤脚医生是全天候的,24小时随时待命,岗位不仅在卫生所,而是随时随地。每天晚上,他都会把一个药箱背回家,准备好常备药和急救药。
  197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奶奶支气管炎发作,憋得喘不过气来,父亲不在家,母亲把我和妹妹叫醒,“赶快去喊士华!”我们气喘吁吁地敲响了他家的门。“啪”的一声灯亮了,他只说了声“稍等一下”,并未多问,两三分钟后,就披着棉袄,挎着药箱打开了房门。他大步流星地走在前边,我和妹妹小跑着跟在后边。我告诉他奶奶的情况,他安慰我们别着急,不要紧的。果然,经他半个多小时的处置后,奶奶终于把憋着的一口痰吐了出来,情况立即好了起来。
  全村一千多人,相信所有的人都找他看过病,吃过他配的药,接受过他的治疗。后来,村子没有了,变成了一个小区,住的人也多了,天南地北的都有。村子的卫生所也早就改制了。他的儿媳是正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小区开了一家诊所。他依然在那里做着他的全科医生,病人更多了,不仅有原先的乡亲,还有附近的居民。诊所很红火,很多是奔着他来的,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毛病都要找他来治,大家信任他,也更倚重他。
  我的父母在世时,只要身体不适就去找他,几十年如一日。我有时给家里打电话时,父母经常会跟我念叨,到士华那儿测体温了、量血压了、拿药了,士华交代要怎么注意身体,要这样,不要那样,等等。我跟他们说,感觉不舒服要到市里大医院去看。他们却说,还不是一样,大医院不见得有士华治得好呢,并说需要去医院检查士华会提醒我们的。果然,父母身体有了一些大的问题,都是他及时建议要去大医院检查治疗。
  在他儿媳的诊所里,经常会有一些人,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为了来看看他,与他说说话。这些人有的曾经是他的病人,有的是他的病人的家属。我最近回老家时,也专程去看望他,与他聊聊天。他的笑容依然如故,精神矍铄,只是背有些驼了,满头的银发,但这样的他更显精神。
其他文献
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  女儿大学毕业了,那些憧憬还来不及梳理,如同当年我走出校门时一样,努力把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镌刻在记忆里。  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沉淀的那些叫青春的岁月停下来。可以听得见生命拔节生长的声响,每一声都温柔如风。想起女儿小的时候,父女间的那些对话,如今都成为一个人时的失落和沉重,再也读不懂女儿的心思,如同看不明白那些折射的光。  仔细听,仔细听。有一种声音穿透神经在耳畔,演奏一
期刊
小区后花园来了几只黑鼻頭的流浪猫,我发现它们的时候,也被它们看见。  我尽量不去直视它们的眼睛,努力放轻脚步,试图以猫的姿态迂回向前。风吹乱围墙上随意攀爬的绿叶,也把它们的毛发吹散,一会竖直,像飘在空中的旗帜;一会斜躺,像是匍匐在野山坡上的杂草;一会又及其顺服地贴在它的脊背上,仿佛妈妈的手,安抚着孩童迷惑的神经。  我假装没看见,悄悄靠前,余光里,有猫的眼神像幽灵般诡秘,哦,原来它们也在观察我,这
期刊
燕山以北132平方公里的镇子上,有我属牛的外婆用一生的眼泪淹没的庄稼,有我属羊的外公用老实本分的劳作熬红的日头。  用黄土般的年华化作最强大的生命福音,那是家谱里子孙出生时发出的啼哭,是翻滾于我四分之一血液里的乡愁。  我继承外公外婆躬耕的属性和温婉的品行,却倔强得从不逆来顺受,就像他们坟茔前的那群牛羊,咀嚼着流浪天地的寂寞和无路可退的去向,将故乡的花花草草吞入心房,每一次心跳都生成一种血性。  
期刊
秋日的天空格外高远,白云形单影只,整个天地间都很明亮,比起夏季骄阳的炙热,秋日的阳光更加温和,总是静静地洒落。透过摇曳的绿叶和淡黄的小花,在墙头,落了一片细碎的光。  在这个属于中国南亚热带的小城,桂花并不少见。然而,桂花不比山茶和牡丹绽放得那么热烈而又引人注目,只是小小的,挤在满树的叶子里,这儿一团,那里一簇。开得悄悄的,谢得也悄悄的。在那些与秋风相伴的日子里,它们是那样的静默,弱不禁风,惹人爱
期刊
想起老屋,就像是将面前的一碗药汁端起,一饮而尽,一路的苦涩穿喉而下。  提起老屋,又如含在舌下的一枚蜜饯,荡涤苦楚,漾起丝丝甜意。  土坯做墙,檩木上垂下一条麻绳,绳子一头拴住竹篮子,里面有新鲜的锅煲鱼干,阴凉暗黑的堂屋,一只花猫轻巧地窜上八仙桌,伸出爪子去够那只竹篮,竹篮子在房檩上荡来荡去。  时光仿佛被竹篮子搅动了,微漾着,一忽醒来,一忽睡去。  院子里有棵枣树,枣子很甜,奶奶跟我说,树底下埋
期刊
夜是这样地静,我能拾起来掉在地上的回忆。少了往日的嘈杂,世界突然都随着我的心跳律动。车水马龙的喧嚣,难道是带走了时间的真空。如果梦没有走,今天我真的很需要,让这段沧桑随风而去。没有一丝的声音,可你细听,春天的脚步来了,灯火阑珊里,捕捉属于我们的味道,甚至也听不到虫鸣了,只有时光老人的额头,展开了从内心发出来的激动,春天就要到了。  我知道,一場繁华随之而来的欢颜,一定会写在这片大地上。黎明就要来了
期刊
可是,今晩  整個夜空和单人间的孤独  拥抱我。一盏灯,一本书  和多年的暗疾,拥紧高原反应的心跳  你在处女座上,掐指算我  只一瞬间。更多的时候,我陷在  牛羊的原乡,陪一棵小草摇晃  疼痛失眠,咳血  尾随一匹红马去山上,寻中草药  采来满山云朵,口服  愈服愈重  医生说:应另加一种西药——  他的字太甲骨文,我看不懂
期刊
归来已是夜里十一点  每人购得一本诗集《行吟者》  我靠窗,一边饮夜风如水,  一边乘兴高谈  突然,我看到这群奔五的人背靠悬崖——  冬冬的丈夫瘫在床上年多了  她白天上班,晚上护理,头生华发如雪  辉哥没工作,  笔直的一个大男人,伏案多年  被文字的火熬碎骨头,一年摔七次  宝哥打字店的生意很忙,文学像根藤  歲月也掰不开和他这颗树的纠缠。此时,他正被妻电话查岗  还有把九十岁痴呆老母放在掌
期刊
早晨醒来,我忽然想起了瓢虫。  我喜欢瓢虫,从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开始了,她是我兒时的伙伴。  在阳光里,她们飞向翠绿的桑叶,仿佛一颗颗漂亮的纽扣。  正午的时候,她们聚在一株蒿草上,蒿草颤巍巍地弯下了腰。  起风了,天空黑下脸来。  我双手捧着瓢虫,坐在屋檐下。  天雨在外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声音,我们浑然不觉。流过檐口的雨水,仿佛一副丁丁当当的门帘。  在我掌心里,瓢虫一动不动,好像正在享受她那身锦缎
期刊
那条叫洪水江的河流  管不住每年端午的雨水  也管不住一場突如其来的大雪  它消逝于一片辽阔的汪洋和雪原  有如我消逝于人海,消逝于  我根本无法掀起波澜而苍茫的岁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