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无数贪婪者对古墓里埋藏的宝藏趋之若鹜,而古人为了免遭盗墓贼的侵扰,在建造墓葬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的考古专家们发掘了一座大型战国楚墓。在专家们到来之前,这座古墓早已被盗墓贼十数次光顾,留下了累累盗洞。然而,令考古专家们始料未及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次被盗之后,这座古墓仍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墓设计者匠心独具的防盗设计。
深夜巨响
深夜岗地上不时响起的巨大爆炸声,惊动了附近的村民,也惊动了文物局的考古专家。
2004年4月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村外的岗地上,有几个黑影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晃动。几分钟后,岗地里响起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寂静的黑夜。
郭庄村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在村子的东面有一片坡度平缓的岗地,这片岗地过去在村民的眼里并无特别之处,但自那个夜晚以后,岗地里夜间不时传来的爆炸声令村民们深感不安。令他们更感困惑的是,在每次爆炸后岗地上都会出现一个深洞,显然是有人在爆炸后挖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人在岗地上挖洞?他们要干什么?
村民发现,在岗地地势最高的地方,洞最多。老村民回忆说,这片岗地过去有一个名字,叫“王金鼎”,相传在岗地的下面埋葬着一位古代的王,墓中还有金鼎。
上蔡县是战国时期蔡国的都城所在地,至今仍保存有高大的夯土城墙。人们一直猜测在古城墙周围极可能有古蔡国的王族墓葬。郭庄村东面的这片岗地距离古城墙不过十几千米,如果关于“王金鼎”的传说不虚,这里很可能就是古蔡国的王族墓地。如此看来,出现在岗地上的深洞也就不难解释了——它们一定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疯狂的盗墓行为引起了河南省文物局的关注。2005年4月,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马俊才带领一支考古工作队进驻郭庄村。马俊才认为,在郭庄村的这片岗地上极可能有古代高级墓葬,否则盗墓贼不会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挖掘看起来毫无价值的岗地。
考古勘探结果很快证实了马俊才的想法:在盗洞最多的那块岗地的地下,的确有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可遗憾的是,在那里发现了5个盗洞。根据以往的经验,哪怕只其中一个盗洞成功进入墓室内部,这座古墓都可能已被盗掘一空。
面对一座已被盗墓贼光顾多次的古墓,马俊才心知自己很可能遇到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可作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他仍须严格按照考古规程进行发掘。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马俊才和考古队员们在岗地上搭建起临时工棚,并组织工人开始发掘,马俊才计划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次几乎毫无希望的考古发掘工作。
大墓初探
村民的一句话让专家十分兴奋。这很可能是一座对许多考古学家而言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墓葬!
考古工作队雇用附近村庄的一些村民参加前期的发掘工作。在与村民闲谈时,马俊才了解到一个情况。有人说,在这座古墓里填埋的不是土,而是细沙。这让马俊才为之一惊。传说,为保护墓葬不被盗墓贼侵扰,中国古人采用一种十分特别的墓葬方式:用细沙代替土填埋墓室,再往沙中掺石块。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力,盗墓贼在挖掘盗墓通道时容易引起塌方,因此很难以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这种墓葬被叫做“积石积沙墓”,或简称“积沙墓”。马俊才心想,如果村民所言不虚,那么他们正在挖掘的很可能就是一座对许多考古学家而言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墓葬!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大多建有用夯土筑成的高大坚固的封土堆,但这也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成为很多古代达官显贵的墓葬被盗贼光顾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防盗,有的在墓中设置弓箭,有的在墓中施放毒气。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弓箭会腐朽,毒气会泄漏。古人于是又想出了另一种防盗方法,这就是“积石积沙法”。对于一座积石积沙墓,盗墓贼若想进入墓室,除非他们把墓室之上的封土、沙子和石头全部搬走。“积石积沙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防盗墓方法。不过,史料中记载的积沙墓极其罕见。村民提供的情况可靠吗?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古墓的墓室外形显现了出来。这是一座东西向的甲字型大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7米,有一条长长的墓道。墓葬的规模大大超出马俊才先前的估计,也暗示墓主人拥有非同寻常的显赫地位。考古队员在墓壁四角清理出了墓道阶梯,这显然是人们当初在建造墓葬时用来向外运土的通道。考古人员发现,在阶梯拐角处不断有沙子滑落下来。
当墓室南部的探沟挖到地面以下两米时,细密的沙层出现了,而墓室北部和西部几乎在同一高度也出现了沙层。马俊才的猜测被证实了,这的确是一座积沙墓。可奇怪的是,在墓室东部却没有发现沙层,这让马俊才有些不安:一座积沙大墓不可能留下一面不填埋沙子,那么墓室东部的沙子哪里去了呢?马俊才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后来的人(很可能就是盗墓贼)把这里的沙子挖走了。
累累盗洞
在墓室东部发现盗洞,让满怀希望的考古队员几乎失去了继续挖下去的信心。
当墓室上方的土层被清理完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墓室东部被一片黑土所覆盖,直到地面下9米处都可见到黑土。让人们更吃惊的是,发现了一块东汉时期的石砖。人们最不情愿看到的情形终于还是出现了:这座大墓早在东汉时期就已遭到毁灭性的盗掘——盗墓贼几乎挖空了墓室东部的全部积沙。据史料记载,在军阀割据的东汉时期,盗墓十分猖獗,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让军队公开挖掘古墓以充军饷。在这种大规模的、公开的盗掘中,即使有防盗功能的积沙墓也很难幸免。事实上,考古队员先前发现的5个盗洞都是汉代早期的盗洞。如此看来,这座古墓极有可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一座空墓了。这种想法让原本满怀希望的考古队员几乎失去了继续挖下去的信心。
人们在墓室东部总共发现了12个盗洞:5个是汉代盗洞,其余的是现代盗洞。其中有一个现代盗洞采用木板架设巷道,看上去已经穿过墓壁进入了墓室内部。
至此,墓室的全貌呈现了出来。墓中除了有大量细沙外,还有很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块,这完全符合积沙墓的特征,而12个盗洞则说明积石积沙对这座墓葬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盗作用,否则盗墓贼们就没必要那么大费周章地一挖再挖了。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楚国墓葬。专家还根据墓室西部的沙石面相当平整,且墓道口朝向东方推断,墓室西部应该是放置墓主人棺椁的位置。
进一步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由沙石铺设成的平面从西向东倾斜,一直深入到地面下约10米处,已经低于墓道口的位置。根据以往发掘战国楚墓的经验,在这个深度上应该可以看到棺椁了。可是,棺椁的影子丝毫不见。马俊才感到这很不正常,他推测出现这种情形 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是一座假墓,墓中根本就没有棺椁;要么墓主人的棺椁还在更深的地方。
其实,就算这是一座假墓也不足为怪,曹操墓就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而先秦时期也有关于“虚墓”(假墓)的记载。事实上,古人造假墓的目的正是让人搞不清哪座墓是真的,哪座墓是假的,从而降低真墓被盗的风险。
疑虑重重
接二连三的发现让考古专家心生疑虑:它会是一座假墓吗?它是否早已被洗劫一空?
这会是一座假墓吗?人们正疑惑时,在距地面大约10米深处,清理出两个残留有腐朽木板痕迹的长方形结构,每个约长2米、宽1米。这会不会是棺椁腐烂后留下的痕迹?可它们显得太小,与巨大的墓室相比陂不协调,而且里面既没有尸骸,也没有贵重陪葬品。它们是什么?
在长方形结构的下面,是一层铺得很平整的石块,墓室似乎已经到底了。可是在其下,又发现了一层约3米深的沙石层。与上面铺设平整的石块相比,沙石层里的石块很像是被人随意扔进沙子里的,而目所有石块的边角都十分锋利。勘探结果表明,从墓道口位置往下,至墓室底部,填埋了近10米的沙石。这种墓葬结构十分奇特,与人们所熟悉的其他大型楚墓明显不同。人们感到纳闷:古人采用这样的结构究竟有什么意图?
新的发现不断出现,人们的疑问也越来越多。长方形结构,边角锋利的石块,近10米深的沙石……它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到第五个月时,在距地面大约12米深处,椁室终于现身了。可人们发现,除了一些零散的器物外,椁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陪葬器物。难道这座古墓真的已被盗窃一空?正在这时,工人在清理排水通道时发现了一件大型青铜器。单从镶嵌工艺上,专家便知这件大型青铜器价值连城。专家还发现青铜器出土的地方距离那个用木板搭成的现代盗洞还不到半米,难道此洞并未进入墓室?果真如此的话,此洞很可能还未挖到墓室就被上面的巨石压塌了。换句话说,墓中的积沙积石或许真的击退了盗墓贼的进攻。
在这一重大发现的激励下,清理工作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陪葬器物随之出现。
在墓室中间,清理出一个直径达80厘米的青铜鼎,这证明有关“金鼎”的说法不假,也证明这座墓葬的规格确实非同一般。
在青铜鼎的附近,清理出11个石磬和3个编钟。按照战国时期贵族丧葬礼制,石磬的数量应为13个,编钟也应该是成套的,那么其他的石磬和编钟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斜洞,还在洞内找到了两个断裂的石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代盗墓贼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地攻天”的盗墓手法。所谓“地攻天”,就是盗墓贼在盗墓时从墓底挖一个洞,然后由下而上地进入墓室。
接着又清理出了4个升鼎和1条升鼎腿,这说明墓中至少有5个升鼎,而用5个升鼎陪葬暗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以升鼎的数量代表身份,有7鼎的起码是封君,有5鼎的则是大夫(封君和大夫都是古代职官名。按照西周以后先秦各诸侯国的职官制度,在国君之下分设卿、大夫、士三级)。
在往下挖到椁室的中部位置时,又发现了很多石块,比其他地方的石块要大。与此同时,还在椁室的四周清理出一圈更大的石块,整齐地环绕着椁室,每块重量在150千克左右。
在墓室东部清理完毕后,现场情况超出人们的预期:各种青铜器堆满了墓室,几乎每件都价值连城。墓室东部原本是盗洞最多的地方,被盗应该最严重,然而在这里却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是为什么?
匠心防盗
考古专家抽丝剥茧,诠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设计者匠心独具的种种防盗措施。
在墓室西部,当沙层被清理完后,发现了两个原本隐藏在沙石中的盗洞,在洞中有矿泉水瓶和当地面粉厂的编织袋。这是两个现代盗洞,与墓室东部发现的那个现代盗洞一样,也采用木板架设巷道,同样也已被巨石压垮。
考古队员在墓室西部清理出了主棺,棺内堆积有大量的海贝及精致玉器,还有一把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玉器的铜削。在主棺周围共发现了13具殉人(陪葬人)尸骸。不过很奇怪,在主棺内仅有半个头骨。墓主人的另外半个头骨以及躯干部分到哪里去了呢?据推测,很可能是被盗墓贼盗走了,因为在墓主人的身上应该有很多价值连城的装饰件,比如玉件和金件。
至此,这座战国积沙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那么,在墓室东部发现的那两个长方形结构究竟是什么?那些边角锋利的石块、长方形结构之下的约10米深的沙子,以及环绕在椁室四周的巨大石块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在盗洞最多的墓室东部仍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许这座古墓葬的构造也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考古专家,自上而下地去看一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设计这座古墓葬时所采用的匠心独具的种种防盗措施。
首先,古墓设计者在墓道口的高度位置上放置了两具假棺(长方形结构),并在其下铺设了一层蒙顶石,造成墓葬到底的假象;
在假棺的下面,是一层约3米深的乱石层,那些边角锋利的石块正是古墓设计者所设计的防盗暗器一当盗墓贼从盗洞下到这个深度时,在毫无防备之下很可能被突然落下的锋利石块砸伤甚至砸死;
在乱石层之下、椁室的顶部,是一层巨大的贴顶石层,在椁室的四周环绕着一圈巨大的拦腰石。这些石块都用于保护椁室。在椁室的底部,是真正的铺底石。
在当下流行的各种盗墓小说中,作者花费许多笔墨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古墓防盗机关,这些机关太过玄乎不足为信。不过,古人为防止盗墓的确在墓葬结构的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对于这座战国积沙大墓来说,正是因为设计者所采用的全方位的防御措施,才使它在古今被盗十几次之后,仍然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相关链接:被洗劫一空的“二号墓”
在发掘战国积沙大墓后,考古专家又在其北侧发现了一座墓葬,规模较小,建造时间稍晚于前考。两座墓为连体墓,说明两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夫妻关系。考古专家把这两座墓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对“二号墓”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其内既没有积沙,也没有积石,在设计上只采用了普通的深挖加筑封土等防盗方法。“二号墓”从外部看似乎并未遭到严重盗掘,但考古人员在接近墓室底部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盗洞,在“二号墓”内仅发现了一些残破的陪葬器物。经分析,这次盗墓发生在战国晚期,也就是说,在“二号墓”的主人下葬后不久,盗墓贼就光顾了它。盗墓贼为什么在“二号墓”得手了呢?原因很简单,“一号墓”采用了积沙积石法,而“二号墓”仅采用了普通的防盗方法。
“二号墓”由于没有采取什么防盗措施,仅战国晚期的一次盗墓就让它被洗劫一空;而“一号墓”正是因为采取了种种防盗措施,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欣赏到两千多年前古人智慧的结晶。
深夜巨响
深夜岗地上不时响起的巨大爆炸声,惊动了附近的村民,也惊动了文物局的考古专家。
2004年4月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村外的岗地上,有几个黑影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晃动。几分钟后,岗地里响起一声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寂静的黑夜。
郭庄村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在村子的东面有一片坡度平缓的岗地,这片岗地过去在村民的眼里并无特别之处,但自那个夜晚以后,岗地里夜间不时传来的爆炸声令村民们深感不安。令他们更感困惑的是,在每次爆炸后岗地上都会出现一个深洞,显然是有人在爆炸后挖出来的。那么,是什么人在岗地上挖洞?他们要干什么?
村民发现,在岗地地势最高的地方,洞最多。老村民回忆说,这片岗地过去有一个名字,叫“王金鼎”,相传在岗地的下面埋葬着一位古代的王,墓中还有金鼎。
上蔡县是战国时期蔡国的都城所在地,至今仍保存有高大的夯土城墙。人们一直猜测在古城墙周围极可能有古蔡国的王族墓葬。郭庄村东面的这片岗地距离古城墙不过十几千米,如果关于“王金鼎”的传说不虚,这里很可能就是古蔡国的王族墓地。如此看来,出现在岗地上的深洞也就不难解释了——它们一定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疯狂的盗墓行为引起了河南省文物局的关注。2005年4月,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专家马俊才带领一支考古工作队进驻郭庄村。马俊才认为,在郭庄村的这片岗地上极可能有古代高级墓葬,否则盗墓贼不会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挖掘看起来毫无价值的岗地。
考古勘探结果很快证实了马俊才的想法:在盗洞最多的那块岗地的地下,的确有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可遗憾的是,在那里发现了5个盗洞。根据以往的经验,哪怕只其中一个盗洞成功进入墓室内部,这座古墓都可能已被盗掘一空。
面对一座已被盗墓贼光顾多次的古墓,马俊才心知自己很可能遇到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可作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他仍须严格按照考古规程进行发掘。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马俊才和考古队员们在岗地上搭建起临时工棚,并组织工人开始发掘,马俊才计划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这次几乎毫无希望的考古发掘工作。
大墓初探
村民的一句话让专家十分兴奋。这很可能是一座对许多考古学家而言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墓葬!
考古工作队雇用附近村庄的一些村民参加前期的发掘工作。在与村民闲谈时,马俊才了解到一个情况。有人说,在这座古墓里填埋的不是土,而是细沙。这让马俊才为之一惊。传说,为保护墓葬不被盗墓贼侵扰,中国古人采用一种十分特别的墓葬方式:用细沙代替土填埋墓室,再往沙中掺石块。细沙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重力,盗墓贼在挖掘盗墓通道时容易引起塌方,因此很难以挖掘地道的方式进入墓室。这种墓葬被叫做“积石积沙墓”,或简称“积沙墓”。马俊才心想,如果村民所言不虚,那么他们正在挖掘的很可能就是一座对许多考古学家而言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墓葬!
在中国古代,高规格墓葬大多建有用夯土筑成的高大坚固的封土堆,但这也给后世的盗墓贼指示了目标,成为很多古代达官显贵的墓葬被盗贼光顾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墓葬被盗,古人可谓费尽心机。为了防盗,有的在墓中设置弓箭,有的在墓中施放毒气。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弓箭会腐朽,毒气会泄漏。古人于是又想出了另一种防盗方法,这就是“积石积沙法”。对于一座积石积沙墓,盗墓贼若想进入墓室,除非他们把墓室之上的封土、沙子和石头全部搬走。“积石积沙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防盗墓方法。不过,史料中记载的积沙墓极其罕见。村民提供的情况可靠吗?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古墓的墓室外形显现了出来。这是一座东西向的甲字型大墓,东西长27米,南北宽17米,有一条长长的墓道。墓葬的规模大大超出马俊才先前的估计,也暗示墓主人拥有非同寻常的显赫地位。考古队员在墓壁四角清理出了墓道阶梯,这显然是人们当初在建造墓葬时用来向外运土的通道。考古人员发现,在阶梯拐角处不断有沙子滑落下来。
当墓室南部的探沟挖到地面以下两米时,细密的沙层出现了,而墓室北部和西部几乎在同一高度也出现了沙层。马俊才的猜测被证实了,这的确是一座积沙墓。可奇怪的是,在墓室东部却没有发现沙层,这让马俊才有些不安:一座积沙大墓不可能留下一面不填埋沙子,那么墓室东部的沙子哪里去了呢?马俊才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后来的人(很可能就是盗墓贼)把这里的沙子挖走了。
累累盗洞
在墓室东部发现盗洞,让满怀希望的考古队员几乎失去了继续挖下去的信心。
当墓室上方的土层被清理完后,人们吃惊地发现,墓室东部被一片黑土所覆盖,直到地面下9米处都可见到黑土。让人们更吃惊的是,发现了一块东汉时期的石砖。人们最不情愿看到的情形终于还是出现了:这座大墓早在东汉时期就已遭到毁灭性的盗掘——盗墓贼几乎挖空了墓室东部的全部积沙。据史料记载,在军阀割据的东汉时期,盗墓十分猖獗,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让军队公开挖掘古墓以充军饷。在这种大规模的、公开的盗掘中,即使有防盗功能的积沙墓也很难幸免。事实上,考古队员先前发现的5个盗洞都是汉代早期的盗洞。如此看来,这座古墓极有可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一座空墓了。这种想法让原本满怀希望的考古队员几乎失去了继续挖下去的信心。
人们在墓室东部总共发现了12个盗洞:5个是汉代盗洞,其余的是现代盗洞。其中有一个现代盗洞采用木板架设巷道,看上去已经穿过墓壁进入了墓室内部。
至此,墓室的全貌呈现了出来。墓中除了有大量细沙外,还有很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块,这完全符合积沙墓的特征,而12个盗洞则说明积石积沙对这座墓葬的确起到了很好的防盗作用,否则盗墓贼们就没必要那么大费周章地一挖再挖了。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楚国墓葬。专家还根据墓室西部的沙石面相当平整,且墓道口朝向东方推断,墓室西部应该是放置墓主人棺椁的位置。
进一步的挖掘工作开始了。一个由沙石铺设成的平面从西向东倾斜,一直深入到地面下约10米处,已经低于墓道口的位置。根据以往发掘战国楚墓的经验,在这个深度上应该可以看到棺椁了。可是,棺椁的影子丝毫不见。马俊才感到这很不正常,他推测出现这种情形 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是一座假墓,墓中根本就没有棺椁;要么墓主人的棺椁还在更深的地方。
其实,就算这是一座假墓也不足为怪,曹操墓就有“七十二疑冢”之说,而先秦时期也有关于“虚墓”(假墓)的记载。事实上,古人造假墓的目的正是让人搞不清哪座墓是真的,哪座墓是假的,从而降低真墓被盗的风险。
疑虑重重
接二连三的发现让考古专家心生疑虑:它会是一座假墓吗?它是否早已被洗劫一空?
这会是一座假墓吗?人们正疑惑时,在距地面大约10米深处,清理出两个残留有腐朽木板痕迹的长方形结构,每个约长2米、宽1米。这会不会是棺椁腐烂后留下的痕迹?可它们显得太小,与巨大的墓室相比陂不协调,而且里面既没有尸骸,也没有贵重陪葬品。它们是什么?
在长方形结构的下面,是一层铺得很平整的石块,墓室似乎已经到底了。可是在其下,又发现了一层约3米深的沙石层。与上面铺设平整的石块相比,沙石层里的石块很像是被人随意扔进沙子里的,而目所有石块的边角都十分锋利。勘探结果表明,从墓道口位置往下,至墓室底部,填埋了近10米的沙石。这种墓葬结构十分奇特,与人们所熟悉的其他大型楚墓明显不同。人们感到纳闷:古人采用这样的结构究竟有什么意图?
新的发现不断出现,人们的疑问也越来越多。长方形结构,边角锋利的石块,近10米深的沙石……它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到第五个月时,在距地面大约12米深处,椁室终于现身了。可人们发现,除了一些零散的器物外,椁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陪葬器物。难道这座古墓真的已被盗窃一空?正在这时,工人在清理排水通道时发现了一件大型青铜器。单从镶嵌工艺上,专家便知这件大型青铜器价值连城。专家还发现青铜器出土的地方距离那个用木板搭成的现代盗洞还不到半米,难道此洞并未进入墓室?果真如此的话,此洞很可能还未挖到墓室就被上面的巨石压塌了。换句话说,墓中的积沙积石或许真的击退了盗墓贼的进攻。
在这一重大发现的激励下,清理工作大大加快,越来越多的陪葬器物随之出现。
在墓室中间,清理出一个直径达80厘米的青铜鼎,这证明有关“金鼎”的说法不假,也证明这座墓葬的规格确实非同一般。
在青铜鼎的附近,清理出11个石磬和3个编钟。按照战国时期贵族丧葬礼制,石磬的数量应为13个,编钟也应该是成套的,那么其他的石磬和编钟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斜洞,还在洞内找到了两个断裂的石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代盗墓贼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地攻天”的盗墓手法。所谓“地攻天”,就是盗墓贼在盗墓时从墓底挖一个洞,然后由下而上地进入墓室。
接着又清理出了4个升鼎和1条升鼎腿,这说明墓中至少有5个升鼎,而用5个升鼎陪葬暗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战国时期楚国贵族以升鼎的数量代表身份,有7鼎的起码是封君,有5鼎的则是大夫(封君和大夫都是古代职官名。按照西周以后先秦各诸侯国的职官制度,在国君之下分设卿、大夫、士三级)。
在往下挖到椁室的中部位置时,又发现了很多石块,比其他地方的石块要大。与此同时,还在椁室的四周清理出一圈更大的石块,整齐地环绕着椁室,每块重量在150千克左右。
在墓室东部清理完毕后,现场情况超出人们的预期:各种青铜器堆满了墓室,几乎每件都价值连城。墓室东部原本是盗洞最多的地方,被盗应该最严重,然而在这里却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是为什么?
匠心防盗
考古专家抽丝剥茧,诠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设计者匠心独具的种种防盗措施。
在墓室西部,当沙层被清理完后,发现了两个原本隐藏在沙石中的盗洞,在洞中有矿泉水瓶和当地面粉厂的编织袋。这是两个现代盗洞,与墓室东部发现的那个现代盗洞一样,也采用木板架设巷道,同样也已被巨石压垮。
考古队员在墓室西部清理出了主棺,棺内堆积有大量的海贝及精致玉器,还有一把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玉器的铜削。在主棺周围共发现了13具殉人(陪葬人)尸骸。不过很奇怪,在主棺内仅有半个头骨。墓主人的另外半个头骨以及躯干部分到哪里去了呢?据推测,很可能是被盗墓贼盗走了,因为在墓主人的身上应该有很多价值连城的装饰件,比如玉件和金件。
至此,这座战国积沙大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那么,在墓室东部发现的那两个长方形结构究竟是什么?那些边角锋利的石块、长方形结构之下的约10米深的沙子,以及环绕在椁室四周的巨大石块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在盗洞最多的墓室东部仍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许这座古墓葬的构造也就一目了然了。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考古专家,自上而下地去看一看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在设计这座古墓葬时所采用的匠心独具的种种防盗措施。
首先,古墓设计者在墓道口的高度位置上放置了两具假棺(长方形结构),并在其下铺设了一层蒙顶石,造成墓葬到底的假象;
在假棺的下面,是一层约3米深的乱石层,那些边角锋利的石块正是古墓设计者所设计的防盗暗器一当盗墓贼从盗洞下到这个深度时,在毫无防备之下很可能被突然落下的锋利石块砸伤甚至砸死;
在乱石层之下、椁室的顶部,是一层巨大的贴顶石层,在椁室的四周环绕着一圈巨大的拦腰石。这些石块都用于保护椁室。在椁室的底部,是真正的铺底石。
在当下流行的各种盗墓小说中,作者花费许多笔墨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古墓防盗机关,这些机关太过玄乎不足为信。不过,古人为防止盗墓的确在墓葬结构的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对于这座战国积沙大墓来说,正是因为设计者所采用的全方位的防御措施,才使它在古今被盗十几次之后,仍然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相关链接:被洗劫一空的“二号墓”
在发掘战国积沙大墓后,考古专家又在其北侧发现了一座墓葬,规模较小,建造时间稍晚于前考。两座墓为连体墓,说明两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夫妻关系。考古专家把这两座墓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
对“二号墓”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其内既没有积沙,也没有积石,在设计上只采用了普通的深挖加筑封土等防盗方法。“二号墓”从外部看似乎并未遭到严重盗掘,但考古人员在接近墓室底部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盗洞,在“二号墓”内仅发现了一些残破的陪葬器物。经分析,这次盗墓发生在战国晚期,也就是说,在“二号墓”的主人下葬后不久,盗墓贼就光顾了它。盗墓贼为什么在“二号墓”得手了呢?原因很简单,“一号墓”采用了积沙积石法,而“二号墓”仅采用了普通的防盗方法。
“二号墓”由于没有采取什么防盗措施,仅战国晚期的一次盗墓就让它被洗劫一空;而“一号墓”正是因为采取了种种防盗措施,才得以让今天的我们还能欣赏到两千多年前古人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