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书斋好时光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闲书,养幽情,书斋是凡夫俗子修持内心的莲花道场。
  若以后能在山清水秀、茂林修竹之处与相爱之人修一间简朴清幽的书斋,就给它取名清隐馆,门前要栽满桃花、栀子、茉莉、芍药……闲时看杏花如霞、梨花胜雪,日光和煦,书斋清简,这样就很好。
  书斋有许多温暖美好的名字,如轩、舍、室、馆、阁、堂,出名的有芸窗、松雪斋、项脊轩、阅微草堂、梦坡斋等。清雅幽静的书斋是文人墨客心灵的栖息地。翻几卷线装书,赏几幅山水画,奏一曲清远古调,收藏几件古玩,案头摆放着美玉、花瓶、笔砚、茶具,素朴典雅,纤尘不染。月色如水时分,竹影婆娑,可在月下吹笛、院中抚琴,俗虑可抛,物我两忘。
  书斋是最能让灵魂慢下来的地方,焚香、静坐、冥想、品茗、抚琴、书写,处在清雅的环境,方能求一份淡泊的心境。
  在书斋内读书要心无挂碍,要掸去俗世尘埃,拂去旧日烦忧,以一颗平和的心阅读。古代文人嗜书成癖,但书读得多了,难免曲高和寡,生活上也有点清贫。但还好,阅读始终让人保持慎独自省的态度。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读后内心的醒悟。真正的阅读不是一种炫耀,而是日常最平常微小的行为,大智若愚,抱朴守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于是,拈来唐代王勃作的这首《赠李十四四首》应景:“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这首温雅小诗用字不多,尽显素朴。诗人选择于明媚暖日读书写字,他还念着昨日雅集时觥筹交错的场面,一阵清风吹过,仿佛听见琴弦发出的丝丝音律。月光盈满幽径,诗人高举藤杯一路吟诗。翌日清晨,天朗气清,他便坐在书斋里读书写字,抚琴作画,守一院花开。这样的闲情逸致,这样的安之若素,世上如他能有几人。
  古人生活不仅娴雅,也极其美妙。许多小事在其生花妙笔下,都能变成铭记青史的典故。书斋清闲的光阴在古人笔下是这样度过的:春日檐下听雨赏花,夏日开窗纳凉摇扇读书,秋日抚琴赏月与友清谈,冬日则等大雪停后踏雪寻梅……
  幽雅清净的书房里,还少不了藏书。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藏书可谓多如牛毛,自称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弓、一局棋、一醉翁”,故而以“六一居士”自称。宋代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藏书甚丰,两人曾度过一段赌书泼茶的好时光。
  书斋中宜抚琴清心,焚香静坐。书桌上最不可少的当然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还有印章、镇纸、墨盒、笔架等物。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取景在借”,那么对于书斋轩窗外的琳琅美景,则要借书房内的淡然宁静,渲染其与世无争。书斋内沏一壶茶,倚窗听几声鸟鸣,内心淡然平和。
  待尝遍世间宠辱甘苦,才知真正能让心静下来的是读书。当日子闲下来时,记得在书斋内过一段清静安稳的时光。
其他文献
张志和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龟龄。父亲张游不置产业,一心好道,所以给儿子取名也受了影响,两个儿子分别叫鹤龄、龟龄。龟和鹤都是长寿的圣物,带有吉祥的意味。  这个名字好似真的给他带来了好运,他十六岁就中了进士,深受肃宗赏识,不但为他赐名“志和”,而且让他做了待诏翰林,算是格外的恩宠。不久后亲人去世,他辞官归去,再没回来。  性情高迈不羁的他,注定不能在官场久住,五湖风烟才是他真正的归栖之地,是生命的
期刊
天下初定,四海皆平。刘邦称帝,而她作为皇后,着绣金凤袍与他并立。礼乐响起,她随着刘邦一步步踏上高阶,望着下面诚惶诚恐的人,她微笑着,内心涌起一阵快意。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待一切尘埃落定,她仍是最后的赢家,傲视后宫三千佳丽。  一道阴冷的目光骤然向她射来,循着这目光,她看到戚姬那双美目里正闪着怒火。看着戚姬狰狞的面容,她嘴角的笑意一点点扩大,昭示着胜利者的姿态。  这一日,晴空万里,
期刊
酒醒之后,她倚着窗,窗外落红满地,已是深秋时节。  昨夜一场大醉,她本以为今日囫囵起来之后,心里能有半刻轻松,然而在看到庭院里被风雨揉损的残花堆积满地时,她的酒终究是醒了。  花开花落,本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当年她也曾伤春悲秋,写过一句“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那人把她拥在怀里,告诉她不必悲伤,落花会化作泥土,给土地带来新生的希望。可如今他已经不在了,还会有希望吗?  她和他同为仕宦之后,生于
期刊
1662年春,清朝一个叫王士祯的诗人正与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那天日头已过中午,有华美游船从桥下逶迤经过,船中美人的衣香随风飘散到桥上。清香扑面,王士祯的心怦然一动,然而这一切来去匆匆,最后舟载人去香不留。  他站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美人装饰了他的梦,惆怅不已的王士祯就如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祈福一样,最终祈得一篇传世佳作—《冶春绝句》:“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期刊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宋·苏轼《花影》  我收到一封信,是从宋朝寄来的,信上有花影一叠。寄信人是东坡先生家里的小童。信中提及,东坡先生让他将亭台上重重叠叠的花影扫开,但他实在做不到,只好将花影寄给我。  我想,痴缠花影的人,这位小童都会不吝寄送的。所以看到东坡先生的这首《花影》时,感觉我的窗前悠然落下清喜可人的一叠叠花影。  而坐于花影中,整个人
期刊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红叶上题罢这首诗,她不禁轻叹,正是悲风素秋的时节,遥遥月色一泻而下,凉透了一叶清愁,也朦胧了她一襟幽思。  她以平民之身入宫,流年在眉眼间渐行渐远,一扫眉便似抖落七八分韶华。  她细细描摹着红叶的脉络,忽然觉得自己便如此叶,分明天长漏永、风月俱寒,却仍沐浴着月光,在玉露凝霜中舒展姿态,哪怕鲜艳的红终究会零落泛黄。  那便在此时顺流而去吧,即
期刊
她的美貌让她身边不乏男子,她的才情又让无数墨客骚人为她写词作曲,一首首词曲从她口中唱出,惹无数男子为之着迷。然而从没有人问过她的心思,她想要的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而已。  此时她的闺房内正坐着一个男子,口中吟咏着诗词,而她抚琴相和,清冽的美酒倒在精致的器皿里,她与他对坐相酌。他们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琴棋书画,日夜不休,他称她为知己。夜已深,白日喧嚣的店铺早已关门,唯有这家灯红酒绿,门口的姑娘笑得招摇
期刊
是谁曾在清风里弹唱,一曲关于爱的过往?又有谁曾明白,那些清词丽句的华美模样?我徐行在红尘万丈间,听一段夜未央。朦胧中琴音渺渺,几缕箫断,滑过我迷离的眼前……于是决定花下饮茶,与你细数许嵩歌词里的古典与忧伤。  《半城烟沙》  半城烟沙 随风而下  手中还有 一缕牵挂  只盼归田卸甲 还能捧回你沏的茶  半城烟沙 血泪落下  残骑裂甲 铺红天涯  转世燕还故榻 为你衔来二月的花  当这首歌在我耳旁响
期刊
听闻世间最深的情,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而最深致久远的怀念,是把你的名字从旧纸堆里拾起,拭去尘土,静静观赏。扶苏扶苏,读来仿佛置身清风竹林;仓央嘉措,似能听见最美的情郎于佛前诉说;柳如是,比柳妩媚,清雅如是……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扶苏(?—前210年)。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  荷花依然开,大山依然在。山中有扶苏树湮没在群芳中,如扶苏公子埋没在乱世。  据说公子扶苏的母妃是郑国人,喜欢吟
期刊
在爱情世界里收放自如的女子不多,卓文君算一个。  临邛初识,司马相如雍容娴雅,俊朗风流。她隔门窥之,春心萌动,待到相如以琴音相挑,她索性越礼夜奔,与情郎驰归成都。这是西汉年间的惊艳情事,直到七百多年后,历史才好不容易复制出红拂夜奔李靖的相似桥段。  故事的高潮处总是急管繁弦,似乎所有焦点都是高扬的旗角,永没有飘落的那一刻。历史从不钟情庸常与琐碎,因此史书里爱情的下场,要么是再无交代,要么是一波三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