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国际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通过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的确立而参与到了全球化之中,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中国东部沿海新产业业态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加快成为中国未来工业的重要承载空间。
2018年4月,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牧原在2018“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物流高峰论坛(以下简称物流论坛)上提出,在贸易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借助南向通道的建設,恰好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送到了中国西部地区面前。
贸易格局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
“全球化正在受阻,而区域化正在兴起。”李牧原说。就前者而言,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以一纸钢铝关税损害了自己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利益,也以贸易调查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二战结束后由美国牵头搭建的全球化格局似乎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当你无法确保和一个贸易伙伴的合作具有稳定性的时候,最简单的对策就是转身去寻找另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贸易伙伴。就像不少业内人士预言的,英国脱欧将会迫使英国在欧洲之外寻找更多发展机遇。
对于中国而言十分值得庆幸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许多国家仍然乐意参与到由中国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还是其重要金融支持亚投行(AIIB)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在这其中无疑是一抹亮色。双方的贸易额增长基本保持在每年10%左右,在2017年已经突破了5000亿美元,2018年的数据预计还将取得进一步突破。总而言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尽管爆发性增长不高,但十分稳定。这反映出双方在经济层面对彼此长久和稳定的需求。
中国西部与东盟或将形成供应链合作
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还体现在区域重要经济体的贸易布局上。
李牧原秘书长通过数据举例称,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点区域:“2015年东盟国家制造业的外资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61%,这个增速远高于我们国家FDI的流入。”意即:东盟国家很可能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相似,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资本的洼地。
而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东盟国家拥有发展制造业的显著优势。例如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又例如东南亚的海运交通潜力大,而且东盟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拥有出海口,而唯一的陆锁国老挝也在中国的援助之下,即将通过中老铁路与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接。
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在中国内部也在悄然酝酿。在东部沿海新产业业态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制造业需要从原本的沿海工业区向西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很决将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并参与到“中国智造”乃至“全球智造”的国际供应链中,成为中国未来工业的重要承载空间。
贸易格局的变化,将会带来东盟国家与中国西部地区更加有利的合作条件。“东盟是一个国际资本投资的洼地;中国西部改革开放多年积累了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资金资源的优势。”在李牧原秘书长看来,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之间势必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南向通道将推动中国西部参与国际供应链
这样的格局之下,一条南向通道正好抓住了人们的痛点。
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参与国际供应链,这的确是许多人对中国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预测。这是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世界的南向通道被寄予如此厚望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
“过去临港工业非常发达,外向型的经济腹地不过200公里。但是现在外向型经济向内陆转移时,港口开始向内陆看。有的企业家就提出‘得内陆者得天下’的口号。”李牧原秘书长这样说道。
就像之前在东部沿海地区那样,中国西部地区承接的制造业除了满足一部分内需,更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对外出口的需要,也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物流效率实际上是过去一直制约西部地区融入国际供应链的一大障碍。”李牧原秘书长举例称,采用集装箱运输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代表,而中国西部的外向型经济比较弱,在物流中非常直观的表现是,中国西部许多地区很少采用国际集装箱运输,而是大量采用公路运输或者铁路的整车运输。
而且在南向通道的构想提出之前,中国西部地区的物流通道绝大多数是东西向的。因为在东部沿海作为中国制造业火车头的时代,临海工业非常发达,中国西部的人力和原材料等资源通过东西向的通道向东部沿海工业区“输血”,以此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
然而这样的物流格局已然不适用于制造业重心转移之后的今天。所幸近年来中欧班列的开通,让中国西部地区突破了原本“向东看”的思路,向西寻求参与国际供应链的通道。“今天我们‘向南看’,给内陆地区带来了多元化的国际通道。”李牧原秘书长说道。
因此南向通道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将显著抬升未来制造业重心——中国西部地区的地位,或使之成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重要的枢纽。
以国际供应链合作为驱动的复合型国际物流通道
在为两个重要经济区域牵线搭桥的同时,南向通道自身的内涵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李牧原秘书长认为,国际贸易需求的变化,使得西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向物流通道转型。
国际供应链合作对物资的周转速度要求相对较高。事实上对很多跨国企业而言,供应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竞争力。以中国消费者熟知的美国高科技公司苹果公司(Apple Inc.)为例。苹果是世界上众所周知创新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其成功不仅在于产品的创新,更在于出色的供应链。
该公司拥有无缝流线型供应链,产品从合同制造商手中出发,到消费者手中前后不过几天时间,整个过程非常短,存货周转率非常之高。
从这个意义上看,南向通道以国际供应链合作为驱动,将不仅是一个交通物流运输通道,而更像是一个复合型的国际物流通道。这一通道的存在,将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两个未来制造业的“明星”区域带来更多可能。
2018年4月,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牧原在2018“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物流高峰论坛(以下简称物流论坛)上提出,在贸易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借助南向通道的建設,恰好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送到了中国西部地区面前。
贸易格局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
“全球化正在受阻,而区域化正在兴起。”李牧原说。就前者而言,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以一纸钢铝关税损害了自己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利益,也以贸易调查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二战结束后由美国牵头搭建的全球化格局似乎面临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当你无法确保和一个贸易伙伴的合作具有稳定性的时候,最简单的对策就是转身去寻找另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贸易伙伴。就像不少业内人士预言的,英国脱欧将会迫使英国在欧洲之外寻找更多发展机遇。
对于中国而言十分值得庆幸的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许多国家仍然乐意参与到由中国主导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还是其重要金融支持亚投行(AIIB)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在这其中无疑是一抹亮色。双方的贸易额增长基本保持在每年10%左右,在2017年已经突破了5000亿美元,2018年的数据预计还将取得进一步突破。总而言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尽管爆发性增长不高,但十分稳定。这反映出双方在经济层面对彼此长久和稳定的需求。
中国西部与东盟或将形成供应链合作
全球贸易格局的改变还体现在区域重要经济体的贸易布局上。
李牧原秘书长通过数据举例称,目前东盟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点区域:“2015年东盟国家制造业的外资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61%,这个增速远高于我们国家FDI的流入。”意即:东盟国家很可能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相似,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资本的洼地。
而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在于,东盟国家拥有发展制造业的显著优势。例如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又例如东南亚的海运交通潜力大,而且东盟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拥有出海口,而唯一的陆锁国老挝也在中国的援助之下,即将通过中老铁路与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接。
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在中国内部也在悄然酝酿。在东部沿海新产业业态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制造业需要从原本的沿海工业区向西转移,中国中西部地区很决将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并参与到“中国智造”乃至“全球智造”的国际供应链中,成为中国未来工业的重要承载空间。
贸易格局的变化,将会带来东盟国家与中国西部地区更加有利的合作条件。“东盟是一个国际资本投资的洼地;中国西部改革开放多年积累了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资源优势、资金资源的优势。”在李牧原秘书长看来,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之间势必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南向通道将推动中国西部参与国际供应链
这样的格局之下,一条南向通道正好抓住了人们的痛点。
承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参与国际供应链,这的确是许多人对中国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的预测。这是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与世界的南向通道被寄予如此厚望最为直接的原因之一。
“过去临港工业非常发达,外向型的经济腹地不过200公里。但是现在外向型经济向内陆转移时,港口开始向内陆看。有的企业家就提出‘得内陆者得天下’的口号。”李牧原秘书长这样说道。
就像之前在东部沿海地区那样,中国西部地区承接的制造业除了满足一部分内需,更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对外出口的需要,也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物流效率实际上是过去一直制约西部地区融入国际供应链的一大障碍。”李牧原秘书长举例称,采用集装箱运输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代表,而中国西部的外向型经济比较弱,在物流中非常直观的表现是,中国西部许多地区很少采用国际集装箱运输,而是大量采用公路运输或者铁路的整车运输。
而且在南向通道的构想提出之前,中国西部地区的物流通道绝大多数是东西向的。因为在东部沿海作为中国制造业火车头的时代,临海工业非常发达,中国西部的人力和原材料等资源通过东西向的通道向东部沿海工业区“输血”,以此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
然而这样的物流格局已然不适用于制造业重心转移之后的今天。所幸近年来中欧班列的开通,让中国西部地区突破了原本“向东看”的思路,向西寻求参与国际供应链的通道。“今天我们‘向南看’,给内陆地区带来了多元化的国际通道。”李牧原秘书长说道。
因此南向通道的作用就不仅仅是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将显著抬升未来制造业重心——中国西部地区的地位,或使之成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代表的新一轮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重要的枢纽。
以国际供应链合作为驱动的复合型国际物流通道
在为两个重要经济区域牵线搭桥的同时,南向通道自身的内涵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李牧原秘书长认为,国际贸易需求的变化,使得西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向物流通道转型。
国际供应链合作对物资的周转速度要求相对较高。事实上对很多跨国企业而言,供应链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竞争力。以中国消费者熟知的美国高科技公司苹果公司(Apple Inc.)为例。苹果是世界上众所周知创新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其成功不仅在于产品的创新,更在于出色的供应链。
该公司拥有无缝流线型供应链,产品从合同制造商手中出发,到消费者手中前后不过几天时间,整个过程非常短,存货周转率非常之高。
从这个意义上看,南向通道以国际供应链合作为驱动,将不仅是一个交通物流运输通道,而更像是一个复合型的国际物流通道。这一通道的存在,将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两个未来制造业的“明星”区域带来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