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将把格士塔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在英语教学中,不管是在课堂的组织上还是在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上,都要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格士塔心理学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 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体意识
1.引言
产生于20世纪初的格士塔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认知的角度为我们观察和解释心理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理论自产生到现在,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把格士塔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
2.格士塔心理学理论(Gestalt theory)
格士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属于认知心理学,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士塔心理学是一种整体感知的理论,强调人类感知的整体性,即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Gestalt这个德语词表示的就是“形式”或“形状”的意思,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它表示当我们感知某个对象时,我们体验的是整体效果或结构,不只是分离的感觉对象的相加”。(张绍杰,2003:48)
格士塔心理学理论的内涵中隐含着一对重要的概念: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对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它是一种认知观,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提出来,后来被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以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具有一定形状和高度结构,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为分化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中衬托的部分。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凸显原则。(F.Ungerer & H.J.Schmid,2001:157)“一个格士塔就是一个整体感知的结构,由于这种结构不仅仅是它的构成成分之和,所以它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形状,一种与它的背景形成对比的图形”。(Noth,1990:450)据此推断图形只是相对于背景而存在的。图形—背景同时存在于知觉场中,但是不会同时被感知,这就是所谓的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的观点。
3.格士塔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面对格士塔心理学内涵和原则的介绍,我们知道知觉场始终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看上去是由高度结构的、被感知者所注意的那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为分化的部分。在教学这个概念中“学”是图形而“教”是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图形而教师是背景。所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才是需要加以突显的,第一位的,起主体作用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授课教师教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了背景而忽视了学生的图形突显地位。根据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突显学生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指出:“学习是一个过程,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转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显学生的图形地位呢?
3.1在课堂的组织上
在课堂的组织上,要削弱一贯以来的教师的权威、中心地位,在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地位有很多新的提法——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知识顾问等。我们衡量一位教师教学的好与坏,不是看他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李生均,1996)因此,教师的作用一词足以概括“能者”——一个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人。(“enabler”whose job i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that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for themselves.)(Scrivener J.,2002:6)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整个活动中突显的图形。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性质,选择不同的课堂方式,对小说或剧本性质的课文可以采取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的方式,当然表演的场地可以不在教室,可以选择在春风徐徐、阳光和煦、草儿吐绿、花儿竞放的学校小花园的一角,学生沉醉在大好的时光中,更沉醉在美妙的话剧中,他们是绝对的主角。寓学于乐,岂不妙哉。这时的教师既是热心的观众,也是优秀的点评家。当然,在室外上课也有它的弊端,譬如,声音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外面的干扰相对较大,学生容易分心。这些还需要在尝试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2在教授具体的知识点上
图形背景理论同样可以提供解决关于英语语法讲解和学习这个一直让教师和学生都头疼问题的解决方案。篇章、句子、语法点三者属于一个二重图形背景结构,篇章是背景,句子相对于篇章是图形;而句子相对于语法点则是背景,语法点则是图形。面前的是整体,格士塔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事物,首先感知的是这一事物的整体,然后分解开来,分解成各个要素,是由整体产生部分,这同样适合对语法的学习。对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道大概讲什么,通篇是一个什么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段落、句子、语法点。这跟传统意义上的英语阅读技巧中的top-down model顺序相近。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方向思维,从部分到整体,这个顺序类似于英语阅读技巧中的bottom-up model,以加强该短语的具体的使用环境。这样反复地在背景中凸显图形,加强图形,让学生彻底把握住该语言点的结构和用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此法,在自己的学习中加以应用,正如古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结语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重心转向学生,把焦点交给学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这个过程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还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oth,w.(ed.)Handbook of Semiotics[M].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4]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库尔特·考夫卡.格士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7]李生均.在教学重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6).
关键词: 格士塔心理学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 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体意识
1.引言
产生于20世纪初的格士塔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认知的角度为我们观察和解释心理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该理论自产生到现在,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把格士塔心理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应用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
2.格士塔心理学理论(Gestalt theory)
格士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属于认知心理学,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士塔心理学是一种整体感知的理论,强调人类感知的整体性,即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Gestalt这个德语词表示的就是“形式”或“形状”的意思,或者更为确切地说,它表示当我们感知某个对象时,我们体验的是整体效果或结构,不只是分离的感觉对象的相加”。(张绍杰,2003:48)
格士塔心理学理论的内涵中隐含着一对重要的概念: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对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它是一种认知观,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提出来,后来被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以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者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具有一定形状和高度结构,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为分化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中衬托的部分。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凸显原则。(F.Ungerer & H.J.Schmid,2001:157)“一个格士塔就是一个整体感知的结构,由于这种结构不仅仅是它的构成成分之和,所以它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形状,一种与它的背景形成对比的图形”。(Noth,1990:450)据此推断图形只是相对于背景而存在的。图形—背景同时存在于知觉场中,但是不会同时被感知,这就是所谓的图形—背景分离(figure/ground segregation)的观点。
3.格士塔图形背景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上面对格士塔心理学内涵和原则的介绍,我们知道知觉场始终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看上去是由高度结构的、被感知者所注意的那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为分化的部分。在教学这个概念中“学”是图形而“教”是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图形而教师是背景。所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才是需要加以突显的,第一位的,起主体作用的。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授课教师教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了背景而忽视了学生的图形突显地位。根据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突显学生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指出:“学习是一个过程,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转入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突显学生的图形地位呢?
3.1在课堂的组织上
在课堂的组织上,要削弱一贯以来的教师的权威、中心地位,在教学改革中对教师的地位有很多新的提法——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知识顾问等。我们衡量一位教师教学的好与坏,不是看他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李生均,1996)因此,教师的作用一词足以概括“能者”——一个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人。(“enabler”whose job is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that enable the students to learn for themselves.)(Scrivener J.,2002:6)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整个活动中突显的图形。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还可以根据课文的性质,选择不同的课堂方式,对小说或剧本性质的课文可以采取让学生表演英语话剧的方式,当然表演的场地可以不在教室,可以选择在春风徐徐、阳光和煦、草儿吐绿、花儿竞放的学校小花园的一角,学生沉醉在大好的时光中,更沉醉在美妙的话剧中,他们是绝对的主角。寓学于乐,岂不妙哉。这时的教师既是热心的观众,也是优秀的点评家。当然,在室外上课也有它的弊端,譬如,声音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外面的干扰相对较大,学生容易分心。这些还需要在尝试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3.2在教授具体的知识点上
图形背景理论同样可以提供解决关于英语语法讲解和学习这个一直让教师和学生都头疼问题的解决方案。篇章、句子、语法点三者属于一个二重图形背景结构,篇章是背景,句子相对于篇章是图形;而句子相对于语法点则是背景,语法点则是图形。面前的是整体,格士塔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事物,首先感知的是这一事物的整体,然后分解开来,分解成各个要素,是由整体产生部分,这同样适合对语法的学习。对一篇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知道大概讲什么,通篇是一个什么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段落、句子、语法点。这跟传统意义上的英语阅读技巧中的top-down model顺序相近。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方向思维,从部分到整体,这个顺序类似于英语阅读技巧中的bottom-up model,以加强该短语的具体的使用环境。这样反复地在背景中凸显图形,加强图形,让学生彻底把握住该语言点的结构和用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此法,在自己的学习中加以应用,正如古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结语
我们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重心转向学生,把焦点交给学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这个过程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还要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A Guidebook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oth,w.(ed.)Handbook of Semiotics[M].Bloomington/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0.
[4]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库尔特·考夫卡.格士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7]李生均.在教学重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