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被学校、家长和学生视为茶余饭后摆摊的话题,无关紧要是一门副课,不过是为了应付中、高考,临考前记记、划划、背背就行了”。一些从事中学历史课教学教师也在众多学科中底气不足,积极性被大大挫伤,不加以积极改进,从而又产生恶性循环,中学历史课就更不受学生欢迎。中学历史课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人文情感(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学历史教师却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教育要求每位教师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培养。 历史学是厚重的,我们就该厚重中透露威严,我们要追寻,要审视,要思考,要领悟人生大智慧。历史课也应该是丰富的,有历史味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历史课的历史味呢? “历史味”首先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包括历史知识的丰富,学科语言的规范,历史思维的缜密。其次历史味鲜明的体现则是展现给学生的趣味与神秘,趣味史料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呈现的多样,包括文字史料、历史遗迹、文物照片,文学艺术作品甚至历史音像制品。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史料的运用跟学习细节包括学习方式有密切联系。史料既是将事实带入学生理解历史之中的必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生就是通过史料才能对事实的情况进行解读、阐释和纠正),史料又是我们试图在各种经验性的解释中发掘某种揭示性的东西、有意义的东西、主题性的东西——所必需的工具。所以,史料可以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展现有生命的历史,填补教材的空缺、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历史课堂上出历史味。
一、语言艺术
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要求历史老师应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教师在讲课时应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时而娓娓动听、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慷慨陈词、时而穿插警言轶事。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老师讲课其乐融融、兴趣盎然。学识浅陋口齿笨拙则感到素然无味、昏昏欲睡。历史课开头要精彩吸引注意力,中间部分要充实丰富折服人,结尾要有力意境深远。
二、课程资源,重塑有生命的历史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课程资源也丰富多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渠道广泛涉猎历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授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如以多媒体为辅助,通过清晰的图像、图文并茂的实例等,多角度、多方位提供信息,既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展现有生命的历史,又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还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1、合理加工历史素材
历史教学之色来源于历史素材,如文字的、图片的、实物的,然后进行合理的加工。对于精心挑选出来的素材,教师也要用心搭配,适时适机而用。把隐藏在历史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尤其关注历史的细节,以细微的东西,来探讨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
2、利用史料,营历史氛围,激探究之趣
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锲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学习。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利用文字史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利用史料,设问题情境,启探究之门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载体,也是核心和关键。在课题学习过程中,课题始终以问题展开,以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开始,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终结。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路。所以,有意义的探究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且问题常与情境相伴而生。
4、利用史料,质疑释疑,导探究之法
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神秘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中能不能带领学生“神入”历史,至关重要。历史是过去性的从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智慧方方面面。 讲课开头要精彩吸引注意力,中间要充实丰富真情打动人,结尾要有力令人回味无穷。兴趣和创造性是一致的。而要把内在的动机转变为思考的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正确的使用它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诱因。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曲院风荷的插图。再配于教师对圆明园被毁前历史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圆明园的“宏伟华美”,然后将之与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再请学生感情丰富的阅读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三、与时事相联系,关注热点现实
历史和现实密不可分,如果说历史是过去,不可能重演和实验,那么现实则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因此,我们应教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学习和感悟历史,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让学生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在学史中观察社会。让历史回归现实,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延续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材料上准备充分,对学生引导合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与现实,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特别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智慧去梳理。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讲出历史课的味道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魅力,让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在这一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历史课真谛。
如何在应试教育和精彩的历史之间找切入点,让我重新思考历史课价值。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事件变成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感受时代风云,领略伟人神韵,心灵受到震撼?如何注重历史细节、涵养大历史观?任重而道远。本人要不断的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语言艺术
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要求历史老师应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教师在讲课时应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时而娓娓动听、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慷慨陈词、时而穿插警言轶事。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老师讲课其乐融融、兴趣盎然。学识浅陋口齿笨拙则感到素然无味、昏昏欲睡。历史课开头要精彩吸引注意力,中间部分要充实丰富折服人,结尾要有力意境深远。
二、课程资源,重塑有生命的历史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课程资源也丰富多彩。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渠道广泛涉猎历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授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如以多媒体为辅助,通过清晰的图像、图文并茂的实例等,多角度、多方位提供信息,既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展现有生命的历史,又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还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的历史课。
1、合理加工历史素材
历史教学之色来源于历史素材,如文字的、图片的、实物的,然后进行合理的加工。对于精心挑选出来的素材,教师也要用心搭配,适时适机而用。把隐藏在历史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尤其关注历史的细节,以细微的东西,来探讨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
2、利用史料,营历史氛围,激探究之趣
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锲而不舍地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学习。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利用文字史料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保持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利用史料,设问题情境,启探究之门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载体,也是核心和关键。在课题学习过程中,课题始终以问题展开,以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开始,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终结。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思路。所以,有意义的探究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且问题常与情境相伴而生。
4、利用史料,质疑释疑,导探究之法
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神秘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知识的渴望。
在教学中能不能带领学生“神入”历史,至关重要。历史是过去性的从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智慧方方面面。 讲课开头要精彩吸引注意力,中间要充实丰富真情打动人,结尾要有力令人回味无穷。兴趣和创造性是一致的。而要把内在的动机转变为思考的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新编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现象。正确的使用它可以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诱因。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教材扉页上的北京圆明园景致之一——曲院风荷的插图。再配于教师对圆明园被毁前历史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到圆明园的“宏伟华美”,然后将之与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的插图进行比较,再请学生感情丰富的阅读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超过六百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宝的时钟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完全进入了当时的历史情景,激发起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痛恨,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
三、与时事相联系,关注热点现实
历史和现实密不可分,如果说历史是过去,不可能重演和实验,那么现实则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因此,我们应教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学习和感悟历史,以此来关注和审视现实。让学生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在学史中观察社会。让历史回归现实,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延续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材料上准备充分,对学生引导合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与现实,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特别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智慧去梳理。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讲出历史课的味道来,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魅力,让有这方面潜质的学生在这一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历史课真谛。
如何在应试教育和精彩的历史之间找切入点,让我重新思考历史课价值。鲜活的历史人物、生动的历史事件变成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感受时代风云,领略伟人神韵,心灵受到震撼?如何注重历史细节、涵养大历史观?任重而道远。本人要不断的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形成人文为本的历史教育观,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不断地自我内心反省、感悟,自身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