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古诗教学中,采取整合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背景,提出了基于古诗风格、古诗主题、古诗语言进行整合化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古诗 整合教学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古诗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单一的模式,所以课堂的教学效果总是枯燥的,让学生失去了诗歌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古诗教学有新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古诗独具魅力,就要赋予诗歌教学新的形式。而采取整合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整体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古诗学习的高效化。
一、基于古诗风格,进行整合教学
诗人的作品往往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及诗人的写作风格,然后从诗歌的写作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能够做到见人知诗、见诗知人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时候,是整合两首诗一起教学的。那两首单独的古诗用什么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教师通过著名诗人韩愈的评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把两首诗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首诗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诗人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大胆想象融合在诗歌中,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瀑布的壮美景象。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运用细致地描写,以不露痕迹的风格刻画出了景色的特点,把字字工整的特点在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对诗歌新的解读方式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诗歌的乐趣。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应只把重点放在疏通字面意思上,还应体会作品的情感,从文化层面上的欣赏和感知到理性地批判,要实现这种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涵养方面积累深厚。
二、基于古诗主题,进行整合教学
我国古代的诗歌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主题,古诗类型也是多钟多样,有山水诗、爱国诗、离别诗和边塞诗等多种题材。教师应该按照古诗所表现的主题来整合教学内容,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认真读过苏教版语文三到六年级课本就会知道,编者在《古诗两首》中所安排的古诗,都不是随意选择的,两首古诗的基本主题都是相同的,但诗歌又包含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师可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歌主题的不同展开理解,寻找两首诗歌的共同特性,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题特征。
例如,在对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进行教学时,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后,教师可先从诗歌题目开始讲起:“诗歌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两首诗的题目都有“书”这一意象,都与书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来理解诗歌中关于书的元素。在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里,陆游鼓励自己的儿子要树立榜样,保持读书的激情,“毫无遗力”地理解书中内容,就算“老始成”也没有关系,不能仅仅从“纸上得来”,还应做到“躬行”,這样才能有真才实学。这样解读诗歌,学生才能形成前后的纵向联系,进而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而在《观书有感》中,学生发现这首诗尽管题目中有“书”,但诗中却没有出现“书”这个字,也没有读书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没有马上回答,为后续的对比异质埋下伏笔。
又如,南宋诗人所写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反映了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歌是从不同的社会角度进行反映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用“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揭示了南宋统治者南逃至临安后,置国耻于不顾,终日沉迷于风尘中,生活穷奢极欲的各种丑态,这也揭露了中原沦陷的原因,暗示了江南即将来临的命运。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作者用“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描写了中原沦陷地区侵略者欺凌百姓,人民苦苦挣扎,盼望王师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和自己内心的愤恨。
这两首诗以一正一反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征。所以通过整合来学习这两首诗,可以起到互相映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基于古诗语言,进行整合教学
古诗在语言的使用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与古诗所描绘的生活年代差距较远,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抓住诗歌突破的关键点,找出关键词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为整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点。
例如,对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教师充分尊重了六年级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在开始教学时,没有完全铺开来讲,而是抓住诗中的“示”“无遗力”“老始成”“终觉浅”“要躬行“这些关键词,让学生首先对其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把它们进行连接,通过先找点再铺成面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大意。对于《观书有感》的教学中,教师则抓住“一鉴开”“天光云影”“清如许”“活水来”等词语,充分挖掘这些词语隐藏的含义,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读书哲理。
学生有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知后,才能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更加明确的思维归旨,从而明确自己对诗歌理解的独到方式。
总之,古诗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联系和区别,只要善于体会,勇于探索,运用整合理念,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进行不断地课堂实践,就能把曾经乏味的诗歌教学变成生动的趣味课堂,这样诗歌瑰宝才能展现它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 整合教学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古诗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单一的模式,所以课堂的教学效果总是枯燥的,让学生失去了诗歌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古诗教学有新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古诗独具魅力,就要赋予诗歌教学新的形式。而采取整合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整体理解,从而促进他们古诗学习的高效化。
一、基于古诗风格,进行整合教学
诗人的作品往往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及诗人的写作风格,然后从诗歌的写作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能够做到见人知诗、见诗知人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时候,是整合两首诗一起教学的。那两首单独的古诗用什么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教师通过著名诗人韩愈的评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把两首诗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首诗的作者的写作风格。如诗人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大胆想象融合在诗歌中,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瀑布的壮美景象。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运用细致地描写,以不露痕迹的风格刻画出了景色的特点,把字字工整的特点在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对诗歌新的解读方式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诗歌的乐趣。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应只把重点放在疏通字面意思上,还应体会作品的情感,从文化层面上的欣赏和感知到理性地批判,要实现这种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涵养方面积累深厚。
二、基于古诗主题,进行整合教学
我国古代的诗歌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主题,古诗类型也是多钟多样,有山水诗、爱国诗、离别诗和边塞诗等多种题材。教师应该按照古诗所表现的主题来整合教学内容,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认真读过苏教版语文三到六年级课本就会知道,编者在《古诗两首》中所安排的古诗,都不是随意选择的,两首古诗的基本主题都是相同的,但诗歌又包含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师可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歌主题的不同展开理解,寻找两首诗歌的共同特性,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歌的主题特征。
例如,在对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进行教学时,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后,教师可先从诗歌题目开始讲起:“诗歌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两首诗的题目都有“书”这一意象,都与书有着紧密的联系。然后教师再与学生共同来理解诗歌中关于书的元素。在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里,陆游鼓励自己的儿子要树立榜样,保持读书的激情,“毫无遗力”地理解书中内容,就算“老始成”也没有关系,不能仅仅从“纸上得来”,还应做到“躬行”,這样才能有真才实学。这样解读诗歌,学生才能形成前后的纵向联系,进而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而在《观书有感》中,学生发现这首诗尽管题目中有“书”,但诗中却没有出现“书”这个字,也没有读书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没有马上回答,为后续的对比异质埋下伏笔。
又如,南宋诗人所写的《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反映了同一社会环境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歌是从不同的社会角度进行反映的。《题临安邸》一诗中用“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揭示了南宋统治者南逃至临安后,置国耻于不顾,终日沉迷于风尘中,生活穷奢极欲的各种丑态,这也揭露了中原沦陷的原因,暗示了江南即将来临的命运。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作者用“遣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描写了中原沦陷地区侵略者欺凌百姓,人民苦苦挣扎,盼望王师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和自己内心的愤恨。
这两首诗以一正一反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特征。所以通过整合来学习这两首诗,可以起到互相映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基于古诗语言,进行整合教学
古诗在语言的使用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与古诗所描绘的生活年代差距较远,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诗歌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抓住诗歌突破的关键点,找出关键词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为整合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点。
例如,对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的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诗意,教师充分尊重了六年级学生已有的古诗学习经验,在开始教学时,没有完全铺开来讲,而是抓住诗中的“示”“无遗力”“老始成”“终觉浅”“要躬行“这些关键词,让学生首先对其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把它们进行连接,通过先找点再铺成面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大意。对于《观书有感》的教学中,教师则抓住“一鉴开”“天光云影”“清如许”“活水来”等词语,充分挖掘这些词语隐藏的含义,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词语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读书哲理。
学生有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知后,才能在整合教学中形成更加明确的思维归旨,从而明确自己对诗歌理解的独到方式。
总之,古诗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联系和区别,只要善于体会,勇于探索,运用整合理念,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进行不断地课堂实践,就能把曾经乏味的诗歌教学变成生动的趣味课堂,这样诗歌瑰宝才能展现它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