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网站的结构设计、栏目规划、内容维护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讨论教育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维,重点要解决教育门户网站行政内容建设难、维护难、活跃度低的问题,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好和管好教育网站的经验。
关键词:教育门户网站;行政内容建设;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77-04
近年来,随着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门户网站大量涌现,并日益为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所关注。它以快捷的传输方式、庞大的信息容量、多样的展示手段,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塑造教育形象、展示教育成果、提供教育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沈阳市的教育门户网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沈阳市教育的门户网站筹划于1998年,始建于2000年,运行至今已历经四次改版。现版网站依据所发布信息的内容、来源及受众群体的不同,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分别是:用于组织师生网上活动、提供与教育教学相关网络服务的“教育社区”版块;用于展示沈阳市教育城域网应用成果的“城域网应用”版块;用于发布沈阳市教育系统新闻、公告,宣传政策、法规,颁布或传达文件、精神的“教育行政”版块。本文所论述的是关于教育网站行政内容的建设与运维,重点要解决教育门户网站行政内容建设难、维护难、活跃度低的问题,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好和管好教育网站的经验。
一、将门户网站中的行政内容分离出来,以独立版块形式进行维护与管理
教育门户网站中的行政内容一般包括新闻、概况、大事记、政策、法规、文件、公示、党建,教育系统相关业务和服务信息等。此类信息具有内容权威和形式严肃的特点,以往普遍采用两种设计方式:
第一种我们称其为“堆砌法”,即整个门户网站全部由上述内容堆砌而成。这种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网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忽略了用户的浏览感受。对于这种高高在上的门户网站,用户普遍不会买账。
第二种我们称其为“混合法”。为了弥补“堆砌法”的不足、提升用户浏览感受、丰富网站内容,设计者将大量非行政内容(个性栏目和互动性的功能)注入网站,并通过调整行政与非行政内容之间的比例来平衡网站的基调。但是其结果往往是严肃性不足、特色不突出。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们在设计网站时,尝试在统一的门户平台上,将行政内容与个性栏目分开,分置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版块中。这样一方面,将行政内容集中,保持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将个性栏目和互动性功能集中在独立的版块中,用来突出网站的特色。由于两个版块在统一平台体系下,所以不会破坏门户网站的完整性。
二、按信息来源划分栏目,取代按信息类别划分栏目
目前多数教育门户网站在划分栏目时,普遍以信息类别作为划分依据。设计者在网站规划阶段首先预期网站未来可能会遇到哪些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再以信息类别作为栏目,构建网站的框架。此方式的优点是:栏目的选择余地很大,设定比较容易,也便于突出特点、展示个性和特色。但是这种栏目划分方式也存在弊端:首先,由于现实中信息类别的种类非常多,所以栏目划分的种类也就非常多,没有法则可以约束栏目划分的原则、数量和深度,栏目划分的随意性非常大;其次,栏目名称无法规范,甚至对于相同类别的栏目,名称也千差万别;第三,人们对信息所属类别的认识不尽相同,如果栏目设计人员、编辑人员与用户对信息的归属类别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最终会导致用户无法在我们设计的栏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在经过多方需求调研以及对以往信息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教育系统的信息数量和类别虽然多,但是信息的来源非常集中,绝大多数信息来源于教育局及其下设的十几个职能单位和部室。从学校上来的信息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多半是新闻类的,行政类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产生以信息来源为依据划分网站栏目的想法,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将门户网站的栏目与教育局下设的职能单位和部室(即信息源头)对应上,例如,基础教育栏目对应基础教育处,德育栏目对应德育处,语言文字栏目对应语委办,教育信息化栏目对应电教馆和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等等。对于栏目内部的设计,首先必须与整个门户网站保持风格上的一致;其次,所有栏目都必须包含和维护几个相同的子栏目。此外,我们也允许并鼓励每个栏目推出特色内容,以便使栏目结构更贴近实际工作。
经过这样划分,我们的网站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整体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名称统一;其次,栏目的信息源明确,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控制和管理;第三,栏目编辑就是职能单位和部室工作人员,让最懂业务的人去维护与其业务相关的栏目,信息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最后,各职能单位和部室不再费尽周折建设业务信息网站,转而专注于门户网站栏目的内容建设与管理。
三、“图、文、声、视”并茂,丰富信息表现形式
教育门户网站经常采用的信息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纯文本,多用于发布通知、公告、新闻、政策、法规、文件、史料等方面的内容。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缺点是纯文本内容的浏览舒适度较低,用户容易产生枯燥感和疲倦感,很难长时间维持浏览状态。
另一种是图文混排。图片、图形、图表(统称“图”)可以丰富文本信息内容,帮助用户理解信息内涵。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比如图使用得过多,会破坏文本的连续性;图也无法像文字那样可以全面、准确地表述和传递信息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所使用的图一旦与信息内容不符,还可能会误导用户,甚至引发用户厌恶情绪等等。
我们在维护门户网站的信息内容时,尝试对传统的信息表现形式进行改进。
大而无当,不如短小精悍。针对“纯文本”篇幅冗长、形式枯燥、阅读舒适度差的缺点,我们借鉴微博“轻信息”的理念,对文章的篇幅做出严格限制,要求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单篇阅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具体来说,我们要求新闻类信息的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通知、公告类信息控制在200字以内;对于政策、法规、文件、史料等篇幅无法缩减的信息,我们借鉴学术论文库的处理方式,将信息内容精炼成“摘要”置于页面呈现,完整的内容则生成pdf格式文件供用户下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通过言简意赅的内容、轻快小巧的篇幅,为用户创建一个可以实现快节奏浏览和获取信息的网络环境。 对于有图片素材的信息,我们尽量采用“图文混排”呈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图-文式”,即以图呈现为主,配以文字说明;另一种是“文-图式”,即以文字叙述为主,穿插图片补充。采用“图-文式”时,我们要求选图必须符合主题,图与图之间内容必须具有相关性或连续性,用于说明的文字要求精炼、准确。采用“文-图式”时,我们要求图的内容服务于文字内容,图的插入位置必须恰当、准确,不允许将图简单地罗列在正文的开头,更不允许忽视内容,随意将图片插在文字中间,此外正文结束之后不允许再插入图片,图的使用数量控制在3张以下。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外,我们还尝试以音频为主的信息表现形式,我们称其为“听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将已经编辑好的信息内容进一步精炼成“简讯”,然后将“简讯”录制成音频,每条音频的时长控制在15秒以内(70字以内),形式类似新闻联播中的简讯播报,最后将音频文件与原来的文字信息一起发布到网站上,凡是附带了音频的信息,在信息的标题旁边都有明显的图标标注。在程序设计方面,我们专门开发了“听信息”的页面播放器,用来播放音频文件。用户浏览时不必打开内容页面,只需点击标题旁边的音频图标,即可将这条信息所对应的音频加入到播放列表中,播放器随即开始顺序播放。播放器播放过程中,不会影响用户的其它操作。用户也可以控制播放器的启停和播放顺序,以及通过点击播放列表中的音频所附带的地址链接,查看其所对应的文字页面。这样一来,用户便可以一边看信息,一边听信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浏览体验,在吸引用户的同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我们采用的最后一种信息表现形式是视频。视频集视、听于一体,其绘声绘色的表达方式,比任何传统方式更为丰富,更易被用户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门户网站上尝试开设视频专栏,我们称其为“教育网视”。该栏目依托于沈阳市的网络教育电视台,素材来源于沈阳市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视频内容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网站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网站的生动性、活泼性。不过我们也发现,视频的应用也存在着局限性。在非直播的情况下,视频方式的及时性要低于传统方式。因为一段视频文件的形成要经过录制、配音、脚本编写、剪辑和生成等一系列过程,制作一段完整的视频需要用去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视频不适用于对及时性要求较高的信息。此外,视频资源的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不过随着我们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深信,视频表现形式必将在未来教育门户网站的应用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运作模式,促进网站内容建设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教育行业信息匮乏,想要维护好教育门户网站,只能靠东拼西凑,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沈阳市教育系统有数十个职能单位和部室,500多所学校,7万余名教育工作者,这个庞大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信息,因此信息匮乏之说是不成立的。其实信息就在那里,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我们运作模式不完善,导致信息流出现问题。因此,在网站进入运行期后,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模式来解决信息流问题,便成为我们的首要工作。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将教育信息的来源分成三大类,以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第一类来源是我们教育门户网站组建和培养的记者团队。他们直接参与我市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二类来源是教育系统各职能单位和部室。前文中提到,我们网站划分的栏目与教育系统内各单位和部室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单位和部室在网站中都有与自己业务直接相关的栏目。我们建议这些单位和部室设立专人,兼职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信息。栏目维护的督促与内容的审核工作,由单位或部室的负责人承担。在年终评估时,网站栏目维护情况被归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一项,成为对单位、部室及其负责领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类来源是学校。对于教育门户网站来说,仅依靠教育职能单位和部室来提供信息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新闻类信息。如果能让学校也参与进来,那么内容维护困难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在网站投入运行初期,我们首先尝试了这样的运作模式:事先在各个行政区的教育局内安排一名信息联络人,由他们负责收集本级单位及辖区内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再经过汇总和整理后,统一发送给门户网站编辑部。这样运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极不理想。分析原因有三:首先,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安排的人员都是教育系统内的管理人员,一个人要负责收集一个区的信息,工作量非常大,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职从事信息联络人,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其次,信息联络人的能力有高有低,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第三,我们只与信息联络人“对话”,而与作为信息源的学校却完全脱节,管理跟不上,学校也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
在意识到这种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我们果断变换了运作模式:
首先是学校层面。我们将“信息联络人”安排在学校里,规定一个学校推荐一到两人,要求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担任,并全部在我们这里登记注册。他们的工作是负责对本校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然后直接向门户网站编辑部投稿。这样便缩小了信息联络人的信息搜集范围,降低和减少了信息联络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其次是区县层面。我们在各个行政区、县设立的“监管部门”,一般由区、县级电教馆或教师进修学校中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的部门承担。我们不要求他们直接参与信息采集,而是发挥他们最擅长的监管职能,来管理和督促辖区内学校的信息收集、整理、投稿工作,同时负责本级单位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
第三是门户网站层面。我们开发了简单易用的“稿件处理功能模块”,信息联络员在学校里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此模块,直接将稿件投递到门户网站编辑部,编辑部通过此模块可以直接进行审稿、退稿、编辑和发布工作。“稿件处理功能模块”同时具备统计功能,能够实时统计各区、县、学校的投稿数量、录用稿件数量、稿件录用比率等等,并以柱形图或饼图加以对比显示,各区、县、学校可以实时查询和对比。
第四是加强培训工作。我们的信息联络员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理工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文笔功力略显不足。因此,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些这方面的集体培训,以提高我们的信息联络员的文字水平,进而提高门户网站内容质量。
最后一点是引入绩效和评估机制。绩效机制针对的是信息联络员,我们要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信息联络员,在一个绩效周期内,将他们的信息处理数量、质量和频度等情况计入他们的工作量,作为绩效依据之一。这样做一方面部分缓解了信息技术教师课时量、工作量与绩效之间关系难以处理这一普遍问题,同时也能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评估机制针对的是学校及区县。为充分发挥评估工作“以评促建”的作用,区、县要将各学校信息提供情况纳入年度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中,市局也将各区、县的信息管理情况纳入年度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中,评估与市督导室年终联合检查一并进行。
新的运作模式实施以后,我们的门户网站的信息来源趋于稳定,稿件数量逐渐增加,质量逐渐提高,效果非常显著。
以上是作者在规划、建设和维护本地教育门户网站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心得体会。接下来教育门户网站建设还将在内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定位、选择、推动特色内容建设;如何培养和使用懂教育、懂技术、懂编辑、懂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网站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管理增强网站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突破。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教育门户网站;行政内容建设;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77-04
近年来,随着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门户网站大量涌现,并日益为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所关注。它以快捷的传输方式、庞大的信息容量、多样的展示手段,逐渐成为一个地区塑造教育形象、展示教育成果、提供教育服务的平台和窗口。沈阳市的教育门户网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沈阳市教育的门户网站筹划于1998年,始建于2000年,运行至今已历经四次改版。现版网站依据所发布信息的内容、来源及受众群体的不同,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版块,分别是:用于组织师生网上活动、提供与教育教学相关网络服务的“教育社区”版块;用于展示沈阳市教育城域网应用成果的“城域网应用”版块;用于发布沈阳市教育系统新闻、公告,宣传政策、法规,颁布或传达文件、精神的“教育行政”版块。本文所论述的是关于教育网站行政内容的建设与运维,重点要解决教育门户网站行政内容建设难、维护难、活跃度低的问题,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建好和管好教育网站的经验。
一、将门户网站中的行政内容分离出来,以独立版块形式进行维护与管理
教育门户网站中的行政内容一般包括新闻、概况、大事记、政策、法规、文件、公示、党建,教育系统相关业务和服务信息等。此类信息具有内容权威和形式严肃的特点,以往普遍采用两种设计方式:
第一种我们称其为“堆砌法”,即整个门户网站全部由上述内容堆砌而成。这种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网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忽略了用户的浏览感受。对于这种高高在上的门户网站,用户普遍不会买账。
第二种我们称其为“混合法”。为了弥补“堆砌法”的不足、提升用户浏览感受、丰富网站内容,设计者将大量非行政内容(个性栏目和互动性的功能)注入网站,并通过调整行政与非行政内容之间的比例来平衡网站的基调。但是其结果往往是严肃性不足、特色不突出。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们在设计网站时,尝试在统一的门户平台上,将行政内容与个性栏目分开,分置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版块中。这样一方面,将行政内容集中,保持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将个性栏目和互动性功能集中在独立的版块中,用来突出网站的特色。由于两个版块在统一平台体系下,所以不会破坏门户网站的完整性。
二、按信息来源划分栏目,取代按信息类别划分栏目
目前多数教育门户网站在划分栏目时,普遍以信息类别作为划分依据。设计者在网站规划阶段首先预期网站未来可能会遇到哪些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再以信息类别作为栏目,构建网站的框架。此方式的优点是:栏目的选择余地很大,设定比较容易,也便于突出特点、展示个性和特色。但是这种栏目划分方式也存在弊端:首先,由于现实中信息类别的种类非常多,所以栏目划分的种类也就非常多,没有法则可以约束栏目划分的原则、数量和深度,栏目划分的随意性非常大;其次,栏目名称无法规范,甚至对于相同类别的栏目,名称也千差万别;第三,人们对信息所属类别的认识不尽相同,如果栏目设计人员、编辑人员与用户对信息的归属类别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最终会导致用户无法在我们设计的栏目中找到需要的信息。
在经过多方需求调研以及对以往信息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教育系统的信息数量和类别虽然多,但是信息的来源非常集中,绝大多数信息来源于教育局及其下设的十几个职能单位和部室。从学校上来的信息的比重虽然很大,但是多半是新闻类的,行政类信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产生以信息来源为依据划分网站栏目的想法,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将门户网站的栏目与教育局下设的职能单位和部室(即信息源头)对应上,例如,基础教育栏目对应基础教育处,德育栏目对应德育处,语言文字栏目对应语委办,教育信息化栏目对应电教馆和教育信息化办公室等等。对于栏目内部的设计,首先必须与整个门户网站保持风格上的一致;其次,所有栏目都必须包含和维护几个相同的子栏目。此外,我们也允许并鼓励每个栏目推出特色内容,以便使栏目结构更贴近实际工作。
经过这样划分,我们的网站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整体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名称统一;其次,栏目的信息源明确,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控制和管理;第三,栏目编辑就是职能单位和部室工作人员,让最懂业务的人去维护与其业务相关的栏目,信息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最后,各职能单位和部室不再费尽周折建设业务信息网站,转而专注于门户网站栏目的内容建设与管理。
三、“图、文、声、视”并茂,丰富信息表现形式
教育门户网站经常采用的信息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纯文本,多用于发布通知、公告、新闻、政策、法规、文件、史料等方面的内容。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缺点是纯文本内容的浏览舒适度较低,用户容易产生枯燥感和疲倦感,很难长时间维持浏览状态。
另一种是图文混排。图片、图形、图表(统称“图”)可以丰富文本信息内容,帮助用户理解信息内涵。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比如图使用得过多,会破坏文本的连续性;图也无法像文字那样可以全面、准确地表述和传递信息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所使用的图一旦与信息内容不符,还可能会误导用户,甚至引发用户厌恶情绪等等。
我们在维护门户网站的信息内容时,尝试对传统的信息表现形式进行改进。
大而无当,不如短小精悍。针对“纯文本”篇幅冗长、形式枯燥、阅读舒适度差的缺点,我们借鉴微博“轻信息”的理念,对文章的篇幅做出严格限制,要求文章篇幅短小、内容精悍,单篇阅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具体来说,我们要求新闻类信息的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通知、公告类信息控制在200字以内;对于政策、法规、文件、史料等篇幅无法缩减的信息,我们借鉴学术论文库的处理方式,将信息内容精炼成“摘要”置于页面呈现,完整的内容则生成pdf格式文件供用户下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通过言简意赅的内容、轻快小巧的篇幅,为用户创建一个可以实现快节奏浏览和获取信息的网络环境。 对于有图片素材的信息,我们尽量采用“图文混排”呈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图-文式”,即以图呈现为主,配以文字说明;另一种是“文-图式”,即以文字叙述为主,穿插图片补充。采用“图-文式”时,我们要求选图必须符合主题,图与图之间内容必须具有相关性或连续性,用于说明的文字要求精炼、准确。采用“文-图式”时,我们要求图的内容服务于文字内容,图的插入位置必须恰当、准确,不允许将图简单地罗列在正文的开头,更不允许忽视内容,随意将图片插在文字中间,此外正文结束之后不允许再插入图片,图的使用数量控制在3张以下。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外,我们还尝试以音频为主的信息表现形式,我们称其为“听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将已经编辑好的信息内容进一步精炼成“简讯”,然后将“简讯”录制成音频,每条音频的时长控制在15秒以内(70字以内),形式类似新闻联播中的简讯播报,最后将音频文件与原来的文字信息一起发布到网站上,凡是附带了音频的信息,在信息的标题旁边都有明显的图标标注。在程序设计方面,我们专门开发了“听信息”的页面播放器,用来播放音频文件。用户浏览时不必打开内容页面,只需点击标题旁边的音频图标,即可将这条信息所对应的音频加入到播放列表中,播放器随即开始顺序播放。播放器播放过程中,不会影响用户的其它操作。用户也可以控制播放器的启停和播放顺序,以及通过点击播放列表中的音频所附带的地址链接,查看其所对应的文字页面。这样一来,用户便可以一边看信息,一边听信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浏览体验,在吸引用户的同时,帮助用户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我们采用的最后一种信息表现形式是视频。视频集视、听于一体,其绘声绘色的表达方式,比任何传统方式更为丰富,更易被用户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门户网站上尝试开设视频专栏,我们称其为“教育网视”。该栏目依托于沈阳市的网络教育电视台,素材来源于沈阳市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视频内容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网站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网站的生动性、活泼性。不过我们也发现,视频的应用也存在着局限性。在非直播的情况下,视频方式的及时性要低于传统方式。因为一段视频文件的形成要经过录制、配音、脚本编写、剪辑和生成等一系列过程,制作一段完整的视频需要用去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视频不适用于对及时性要求较高的信息。此外,视频资源的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不过随着我们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互联网环境的不断改善,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深信,视频表现形式必将在未来教育门户网站的应用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运作模式,促进网站内容建设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教育行业信息匮乏,想要维护好教育门户网站,只能靠东拼西凑,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沈阳市教育系统有数十个职能单位和部室,500多所学校,7万余名教育工作者,这个庞大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信息,因此信息匮乏之说是不成立的。其实信息就在那里,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我们运作模式不完善,导致信息流出现问题。因此,在网站进入运行期后,采用什么样的运作模式来解决信息流问题,便成为我们的首要工作。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将教育信息的来源分成三大类,以不同方式进行管理。
第一类来源是我们教育门户网站组建和培养的记者团队。他们直接参与我市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获取第一手材料。
第二类来源是教育系统各职能单位和部室。前文中提到,我们网站划分的栏目与教育系统内各单位和部室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单位和部室在网站中都有与自己业务直接相关的栏目。我们建议这些单位和部室设立专人,兼职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与自身业务相关的信息。栏目维护的督促与内容的审核工作,由单位或部室的负责人承担。在年终评估时,网站栏目维护情况被归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一项,成为对单位、部室及其负责领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类来源是学校。对于教育门户网站来说,仅依靠教育职能单位和部室来提供信息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新闻类信息。如果能让学校也参与进来,那么内容维护困难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在网站投入运行初期,我们首先尝试了这样的运作模式:事先在各个行政区的教育局内安排一名信息联络人,由他们负责收集本级单位及辖区内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再经过汇总和整理后,统一发送给门户网站编辑部。这样运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效果极不理想。分析原因有三:首先,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安排的人员都是教育系统内的管理人员,一个人要负责收集一个区的信息,工作量非常大,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兼职从事信息联络人,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全力以赴;其次,信息联络人的能力有高有低,稿件质量良莠不齐;第三,我们只与信息联络人“对话”,而与作为信息源的学校却完全脱节,管理跟不上,学校也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
在意识到这种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我们果断变换了运作模式:
首先是学校层面。我们将“信息联络人”安排在学校里,规定一个学校推荐一到两人,要求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担任,并全部在我们这里登记注册。他们的工作是负责对本校信息的收集、整理、编辑,然后直接向门户网站编辑部投稿。这样便缩小了信息联络人的信息搜集范围,降低和减少了信息联络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其次是区县层面。我们在各个行政区、县设立的“监管部门”,一般由区、县级电教馆或教师进修学校中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的部门承担。我们不要求他们直接参与信息采集,而是发挥他们最擅长的监管职能,来管理和督促辖区内学校的信息收集、整理、投稿工作,同时负责本级单位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工作。
第三是门户网站层面。我们开发了简单易用的“稿件处理功能模块”,信息联络员在学校里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此模块,直接将稿件投递到门户网站编辑部,编辑部通过此模块可以直接进行审稿、退稿、编辑和发布工作。“稿件处理功能模块”同时具备统计功能,能够实时统计各区、县、学校的投稿数量、录用稿件数量、稿件录用比率等等,并以柱形图或饼图加以对比显示,各区、县、学校可以实时查询和对比。
第四是加强培训工作。我们的信息联络员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理工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文笔功力略显不足。因此,我们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些这方面的集体培训,以提高我们的信息联络员的文字水平,进而提高门户网站内容质量。
最后一点是引入绩效和评估机制。绩效机制针对的是信息联络员,我们要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信息联络员,在一个绩效周期内,将他们的信息处理数量、质量和频度等情况计入他们的工作量,作为绩效依据之一。这样做一方面部分缓解了信息技术教师课时量、工作量与绩效之间关系难以处理这一普遍问题,同时也能激发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评估机制针对的是学校及区县。为充分发挥评估工作“以评促建”的作用,区、县要将各学校信息提供情况纳入年度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中,市局也将各区、县的信息管理情况纳入年度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中,评估与市督导室年终联合检查一并进行。
新的运作模式实施以后,我们的门户网站的信息来源趋于稳定,稿件数量逐渐增加,质量逐渐提高,效果非常显著。
以上是作者在规划、建设和维护本地教育门户网站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心得体会。接下来教育门户网站建设还将在内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定位、选择、推动特色内容建设;如何培养和使用懂教育、懂技术、懂编辑、懂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网站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管理增强网站社会影响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突破。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