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与农村差距的作用下,大量的农村优质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农村家庭结构(如:家庭规模、代际构成、家庭人口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家庭结构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结构的变革对农业生产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通过在贵州、江西两省进行的实地问卷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家庭结构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关系
一、引言
1979年的改革开放,推动着国家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深,由于城镇更高的收入,再加上目前人口政策的便利、交通的发达,农村中优质的劳动更愿意融入城市,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农村整体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家庭类型逐渐多样化,呈现出联合大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并存的现象;随着融入程度的加深,农民进一步从土地上分化出来,从事各类生产工作,其中以“农民工户”、“兼业户”极具代表性,且数目在增多,纯农户的数量在减少,三者的区别在于经济收入方式不同,而农民的经济收入方式改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大量的优质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将会由劳动能力较差且对新的农业技术接受能力较低的老人、妇女、儿童进行替代,而农业的现代化却是以农民的劳动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行;随着优质劳动力更深层次的融入城市,逐渐的接纳新的社会知识,了解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在节假返乡,通过信息的交流或者自身的创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发展,①1978年到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由0.77亿人增加到3.81亿人,其中主产区由 0.47 亿人增加到 2.35 亿人,外流劳动力占比由 61.03%升为 61.68%;主销区由 0.15 亿人增加到 0.66 亿人,外流劳动力占19.48%降为17.32%。因此有必要对因劳动力的流动引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家庭结构”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G.P默多克(1949)在《社会结构论》中提出核心家庭的概念和理论。
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根据“江村”调查先后发表三篇文章《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2),《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3),《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5)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指出核心家庭增多,未来的家庭结构与农村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包芳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动的趋势分析》(1997)中指出,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日趋简单,传统的大家庭进一步解体,核心小家庭日趋增多,一代户的比例将继续增加;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2006)对我国家庭结构的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做了深入的研究,表明农村家庭结构简化的趋势稳步增长,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当代家庭的规模缩小和结构简化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刘庚常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1999)一文中分析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空巢家庭现状;
陈建兰在《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2008〕中对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概念、成因、现状等问题做了系统研究;
贺雪峰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2008)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失衡,分家模式将由原来的兄弟分家、多子分家到现在的父子分家、独子分家变化,表明农村家庭结构产生变动,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二)“农业生产方式综述”
李忠斌、文晓国、李军明三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困境及其转变》(2012)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函数,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并证明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及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乃明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两个阶段及其规律性》(2012)中提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整个转变过程,需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商品生产扩张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向企业转型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具有特定的内涵,其转变过程具有规律性,充分认识并把握这两个阶段的内涵及其规律,有助于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本文之中将农业生产方式分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其中现代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机械化、商品化、规模化、科学化等方面。
三、数据描述
数据来源于项目组成员于2015年7月到2015年9月,前往“江西”-赤土畲族乡、“贵州”-毕节、安龙县进行的实地的问卷调查,共有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问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本文通过对“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描述当地农村的“家庭结构”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对“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描述性分析来表述调研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状态。
(一)家庭劳动力素质
受访者年龄:受访者男女各占比例为72.22%和27.78%,男性平均年龄约为51岁,女性平均年龄是49岁。
人员的文化程度:没上过学的占有18.89%,小学人数占有46.67%,初中占28.89%,三個加起来就占了94.44%,高中学历和中专学历占比一样,各2.22%。
因此,通过对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目前在农村的实际劳动力整体上呈现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发展,几乎没有青壮年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工作,体现出,目前家庭结构中,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一方面指劳动能力的不强,另一方面指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外出工作状况
是否外出工作过及外出从事的职业:56.67%的人外出工作过,43.33%的人没有外出工作过。而外出工作的人中,从事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只有2.86%,一般办事人员有4.29%,商业服务业员工有7.14%,从事非农的劳动的农民有74.29%,农业劳动者5.71%。
目前的职业:从事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有1.96%,个体工商户有8.82%,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有30.78%,农业劳动者有26.86%,離休或者退休有5.88%。
收入来源:34.50%的人主要收入来源有务工收入,24.50%的人有农业收入,13.5%的人有子女资助,1.50%的人有其他亲朋好友资助,21%的人有政府资助,5%的人有其他资助。
因此,通过对是否外出工作过及外出从事的职业、目前的职业、收入来源三者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超过一般的农民愿意外出前往工作,且从事的几乎都是非管理类的需要以体力作为支撑的工作;而且返乡后,目前从事的工作依旧是以体力工作为主,对农业的积极性依旧不高;在经济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与务工收入在整体收入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
(三)家庭规模及代际构成
家庭人员构成:此次调查人员家中平均有6人,家中有2人的占了3.06%,家中有3人的占了6.12%,家中有4人的占比最大为了26.53%,家中有5人的占了14.29%,家中有6人的占比第二为22.45%,家中有7人的占了9.18%,家中有8人的占了5.10%;至于家中有几代人,平均是3代人,也是占比最高的为53.33%,只有1代人的占了2.22%,2代的占了36.67%,4代的6.67%,5代的占比最少为1.11%。
居住状况:4.44%的人是独自居住,35.56%的人是有和子女居住,和孙子、孙女居住的占了14.44%,与父母居住的有6.67%,与配偶居住的有38.89%占比最高。
因此,通过对家庭成员构成及居住情况二者的综合分析,目前农村的代际关系中,以“核心家庭、主干家庭”②成为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小家庭为主导;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出,也导致了实际的家庭规模的缩小,也致使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日益成为农村家庭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体农业生产的进行和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家庭农业经营状况
关于调研区域的经营状况的分析,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在调研区域中,蔬菜作物多数以时令性作物为主,且都是单个家庭种植,种植面积较小,如:在江西省,夏天蔬菜农作物以“南瓜”“辣椒”之类的蔬菜为主,这些时令性的蔬菜,一般情况是只作为家用,满足家庭的自己需求,但是依然存在商业化的现象,如:年纪较长的女性会在集市的时候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如:辣椒)到镇上进行销售。
在粮食作物上,则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要的作物,同时在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生命力顽强、且不需要耗大精力打理的作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从调研区域的家庭农业经营状况可知,目前对农民对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务农意愿低。
农村家庭结构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五、负面影响
(一)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农业技术实施效果不佳
据数据知,56.67%的劳动力有过外出工作的经历,占据农村人口的半数,其中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主要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在收入、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农村之中的青壮年男性。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得“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了农村的主体劳动力,由此农村呈现“386199”的人口学特征,这组数字代表妇女、儿童、重阳三个节日,在人口学之中也用来代替妇女、儿童与老人。随着青壮年的进城务工,传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也转变为了空巢家庭与留守家庭,使得实际的家庭规模的缩小。
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素质降低,使得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由此管理简便、劳动力投入少的作物的面积增加,从而是种植结构单一化,同时,留守的农民因劳动力素质不高,留守农民往往会舍弃较远距离的地方,选择离家近,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种植,有部分地区也将双季稻改为一季稻,长期以往,一方面,由于体力素质不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去适应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同时土地的荒芜,农民粗放式种植,使得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实施,难以对农业因地制宜的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难以转变现有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难以推广
由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要的劳动力,与之相对的是农村高质量的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而农村青壮年作为农村家庭中的最具活力的生产者,其一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二,作为最具活力的生存者,具有思想活跃,接受和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同时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青壮年劳动力是推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推广农业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有希望成为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农民。
农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老人、妇女、儿童”作为弱势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的接受者,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知识素质,在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难以被农村接受。
(三)务农意愿降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困难
通过对年龄、是否外出工作及外出工作、目前工作性质三者的结合分析,可知,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民多数属于第一代农民工,且目前返乡后,处于“兼业户”的状态,即家庭经济收入主要由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构成,由经济收入侧面反映,外出农户的对务农的意愿降低,到目前为止,农民工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务农意愿也就更低了。因此,外出工作不仅导致高质量的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了整体的农业意愿的降低,使得农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旧保持着传统的落后的小农生产,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以形成市场化、商业化经营、规模化经营。 六、正面影响
优质劳动力的流动,作为城市与农村交流的桥梁,在与城市先进思想的互撞中,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思想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带入至农村,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调研区域“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區赤土畲族乡”就有这样的现象,早期第一代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在得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脐橙具有需求的信息后,结合本土的脐橙种植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集“农、林、牧、渔”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休闲农庄。外出的家庭劳动力使得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入家庭,会改变了小农经营目标和方式,打破了小农的封闭性和独立性。
七、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采集的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指出:在家庭结构的诸要素中,以“家庭规模、家庭代际构成、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家庭成员工作状况”四个因素为主,对农业的生产及农业的生产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八、政策建议
首先,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土地流转,引入商业资本,采取股份制,当地的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同时在公司从事农业的相关工作,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采取这个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家庭因劳动力缺失而荒芜的土地,另外一方面雇佣本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充分的利用了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老人、妇女),又可以提高农村的家庭的经济收入。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助于农村的和谐发展。
其次,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以人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的。政府部门应该确实的做好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能培训,兴办农业院校,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户户有专门的技术培训进行农作物指导的方式,同时定时对农业知识进行宣传。
最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扩宽当地农业的发展渠道,为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使得青年劳动力愿意留在本地,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引导机制,鼓励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推动本地农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社会,2006(3)
[2] 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3)
[3]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3(3)
[4]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6(3
[5] 刘庚常.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J].晋阳学刊,1999(5)
[6] 陈建兰.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8(2)
注解:
① 王跃梅、姚先国、 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
② 闰文娟,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06,11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关系
一、引言
1979年的改革开放,推动着国家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的加深,由于城镇更高的收入,再加上目前人口政策的便利、交通的发达,农村中优质的劳动更愿意融入城市,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得农村整体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家庭类型逐渐多样化,呈现出联合大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并存的现象;随着融入程度的加深,农民进一步从土地上分化出来,从事各类生产工作,其中以“农民工户”、“兼业户”极具代表性,且数目在增多,纯农户的数量在减少,三者的区别在于经济收入方式不同,而农民的经济收入方式改变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大量的优质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将会由劳动能力较差且对新的农业技术接受能力较低的老人、妇女、儿童进行替代,而农业的现代化却是以农民的劳动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行;随着优质劳动力更深层次的融入城市,逐渐的接纳新的社会知识,了解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在节假返乡,通过信息的交流或者自身的创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发展,①1978年到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由0.77亿人增加到3.81亿人,其中主产区由 0.47 亿人增加到 2.35 亿人,外流劳动力占比由 61.03%升为 61.68%;主销区由 0.15 亿人增加到 0.66 亿人,外流劳动力占19.48%降为17.32%。因此有必要对因劳动力的流动引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家庭结构”综述
美国社会学家G.P默多克(1949)在《社会结构论》中提出核心家庭的概念和理论。
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根据“江村”调查先后发表三篇文章《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2),《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3),《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1985)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指出核心家庭增多,未来的家庭结构与农村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包芳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动的趋势分析》(1997)中指出,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家庭结构日趋简单,传统的大家庭进一步解体,核心小家庭日趋增多,一代户的比例将继续增加;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2006)对我国家庭结构的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做了深入的研究,表明农村家庭结构简化的趋势稳步增长,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当代家庭的规模缩小和结构简化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刘庚常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1999)一文中分析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动趋势和农村空巢家庭现状;
陈建兰在《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2008〕中对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概念、成因、现状等问题做了系统研究;
贺雪峰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2008)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失衡,分家模式将由原来的兄弟分家、多子分家到现在的父子分家、独子分家变化,表明农村家庭结构产生变动,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二)“农业生产方式综述”
李忠斌、文晓国、李军明三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困境及其转变》(2012)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函数,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并证明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及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乃明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两个阶段及其规律性》(2012)中提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整个转变过程,需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商品生产扩张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向企业转型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具有特定的内涵,其转变过程具有规律性,充分认识并把握这两个阶段的内涵及其规律,有助于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本文之中将农业生产方式分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其中现代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机械化、商品化、规模化、科学化等方面。
三、数据描述
数据来源于项目组成员于2015年7月到2015年9月,前往“江西”-赤土畲族乡、“贵州”-毕节、安龙县进行的实地的问卷调查,共有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问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本文通过对“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以此来描述当地农村的“家庭结构”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对“家庭农业生产经营”的描述性分析来表述调研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状态。
(一)家庭劳动力素质
受访者年龄:受访者男女各占比例为72.22%和27.78%,男性平均年龄约为51岁,女性平均年龄是49岁。
人员的文化程度:没上过学的占有18.89%,小学人数占有46.67%,初中占28.89%,三個加起来就占了94.44%,高中学历和中专学历占比一样,各2.22%。
因此,通过对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目前在农村的实际劳动力整体上呈现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发展,几乎没有青壮年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工作,体现出,目前家庭结构中,家庭劳动力素质不高,一方面指劳动能力的不强,另一方面指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外出工作状况
是否外出工作过及外出从事的职业:56.67%的人外出工作过,43.33%的人没有外出工作过。而外出工作的人中,从事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的只有2.86%,一般办事人员有4.29%,商业服务业员工有7.14%,从事非农的劳动的农民有74.29%,农业劳动者5.71%。
目前的职业:从事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的有1.96%,个体工商户有8.82%,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民有30.78%,农业劳动者有26.86%,離休或者退休有5.88%。
收入来源:34.50%的人主要收入来源有务工收入,24.50%的人有农业收入,13.5%的人有子女资助,1.50%的人有其他亲朋好友资助,21%的人有政府资助,5%的人有其他资助。
因此,通过对是否外出工作过及外出从事的职业、目前的职业、收入来源三者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超过一般的农民愿意外出前往工作,且从事的几乎都是非管理类的需要以体力作为支撑的工作;而且返乡后,目前从事的工作依旧是以体力工作为主,对农业的积极性依旧不高;在经济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与务工收入在整体收入中占据的比例非常高。
(三)家庭规模及代际构成
家庭人员构成:此次调查人员家中平均有6人,家中有2人的占了3.06%,家中有3人的占了6.12%,家中有4人的占比最大为了26.53%,家中有5人的占了14.29%,家中有6人的占比第二为22.45%,家中有7人的占了9.18%,家中有8人的占了5.10%;至于家中有几代人,平均是3代人,也是占比最高的为53.33%,只有1代人的占了2.22%,2代的占了36.67%,4代的6.67%,5代的占比最少为1.11%。
居住状况:4.44%的人是独自居住,35.56%的人是有和子女居住,和孙子、孙女居住的占了14.44%,与父母居住的有6.67%,与配偶居住的有38.89%占比最高。
因此,通过对家庭成员构成及居住情况二者的综合分析,目前农村的代际关系中,以“核心家庭、主干家庭”②成为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小家庭为主导;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流出,也导致了实际的家庭规模的缩小,也致使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日益成为农村家庭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体农业生产的进行和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家庭农业经营状况
关于调研区域的经营状况的分析,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在调研区域中,蔬菜作物多数以时令性作物为主,且都是单个家庭种植,种植面积较小,如:在江西省,夏天蔬菜农作物以“南瓜”“辣椒”之类的蔬菜为主,这些时令性的蔬菜,一般情况是只作为家用,满足家庭的自己需求,但是依然存在商业化的现象,如:年纪较长的女性会在集市的时候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如:辣椒)到镇上进行销售。
在粮食作物上,则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要的作物,同时在选择种植作物的种类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生命力顽强、且不需要耗大精力打理的作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从调研区域的家庭农业经营状况可知,目前对农民对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务农意愿低。
农村家庭结构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五、负面影响
(一)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农业技术实施效果不佳
据数据知,56.67%的劳动力有过外出工作的经历,占据农村人口的半数,其中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主要是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在收入、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农村的劳动力涌向城市。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农村之中的青壮年男性。农村优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得“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了农村的主体劳动力,由此农村呈现“386199”的人口学特征,这组数字代表妇女、儿童、重阳三个节日,在人口学之中也用来代替妇女、儿童与老人。随着青壮年的进城务工,传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也转变为了空巢家庭与留守家庭,使得实际的家庭规模的缩小。
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素质降低,使得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由此管理简便、劳动力投入少的作物的面积增加,从而是种植结构单一化,同时,留守的农民因劳动力素质不高,留守农民往往会舍弃较远距离的地方,选择离家近,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种植,有部分地区也将双季稻改为一季稻,长期以往,一方面,由于体力素质不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去适应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同时土地的荒芜,农民粗放式种植,使得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难以实施,难以对农业因地制宜的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难以转变现有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难以推广
由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要的劳动力,与之相对的是农村高质量的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而农村青壮年作为农村家庭中的最具活力的生产者,其一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二,作为最具活力的生存者,具有思想活跃,接受和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同时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青壮年劳动力是推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推广农业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有希望成为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农民。
农业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老人、妇女、儿童”作为弱势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的接受者,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年轻劳动力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知识素质,在降低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现代化农业技术及思想难以被农村接受。
(三)务农意愿降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困难
通过对年龄、是否外出工作及外出工作、目前工作性质三者的结合分析,可知,有过外出经历的农民多数属于第一代农民工,且目前返乡后,处于“兼业户”的状态,即家庭经济收入主要由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构成,由经济收入侧面反映,外出农户的对务农的意愿降低,到目前为止,农民工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务农意愿也就更低了。因此,外出工作不仅导致高质量的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了整体的农业意愿的降低,使得农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旧保持着传统的落后的小农生产,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以形成市场化、商业化经营、规模化经营。 六、正面影响
优质劳动力的流动,作为城市与农村交流的桥梁,在与城市先进思想的互撞中,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思想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要带入至农村,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调研区域“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區赤土畲族乡”就有这样的现象,早期第一代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在得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脐橙具有需求的信息后,结合本土的脐橙种植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集“农、林、牧、渔”一体化发展的生态休闲农庄。外出的家庭劳动力使得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入家庭,会改变了小农经营目标和方式,打破了小农的封闭性和独立性。
七、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采集的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指出:在家庭结构的诸要素中,以“家庭规模、家庭代际构成、家庭成员综合素质、家庭成员工作状况”四个因素为主,对农业的生产及农业的生产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八、政策建议
首先,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土地流转,引入商业资本,采取股份制,当地的农户可以以土地入股,同时在公司从事农业的相关工作,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采取这个措施一方面有利于将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家庭因劳动力缺失而荒芜的土地,另外一方面雇佣本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充分的利用了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老人、妇女),又可以提高农村的家庭的经济收入。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有助于农村的和谐发展。
其次,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以人的基本素质作为基础的。政府部门应该确实的做好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能培训,兴办农业院校,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户户有专门的技术培训进行农作物指导的方式,同时定时对农业知识进行宣传。
最后,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扩宽当地农业的发展渠道,为大量的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使得青年劳动力愿意留在本地,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引导机制,鼓励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推动本地农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社会,2006(3)
[2] 费孝通.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天津社会科学,1982(3)
[3]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3(3)
[4]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1986(3
[5] 刘庚常.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J].晋阳学刊,1999(5)
[6] 陈建兰.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8(2)
注解:
① 王跃梅、姚先国、 周明海,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J].管理世界,2013(11)
② 闰文娟,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