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审美客体在诗歌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关键词】审美体验;感知;景物美;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人情美;哲理美;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in the form of poetry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appreciate poetry.
【Key words】Aesthetic experience; perception; landscape beauty; rhythm;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rtistic beauty; human beauty; philosophy of beauty;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1-0100-02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题(读者)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认识。
审美客体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人情、意境、哲理等,它是审美主题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和基础。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诗歌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从而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高中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三中,诗歌的教学是重点。由于诗歌具有抽象性、含蓄性、象征性等特点,理解诗歌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特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以冀同仁斧正与共勉。
一、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景物美
绘景绘形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作者往往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情感,生发哲理。在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三的教材中的诗歌就描绘了许多多彩多姿的美景: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沁园春 长沙》)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水底招摇着“油油青荇”的“康桥夕阳图”;(《再别康桥》)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归隐图”(《归园田居》)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达意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绘景物,勾勒出精美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置身于画图之中。景物的描写也使诗人的情感和这些原本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了起来,协调了起来,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机体。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益见其美。
二、感知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吭唷、吭唷”之声,它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四言为主,读起来节奏鲜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成的歌谣,奴隶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再如《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下面两段依旧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抒发了恋人之间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和欲追不能、欲罢不舍的缠绵之情。
古诗词曲大多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既然能够歌唱,就一定有音韵和节奏。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至今仍然可以歌唱。即使不配音乐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韵律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 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 云彩。
末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三、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正是语言使诗歌的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使诗人完成了由“心象”到“语象”的转变,使读者能够通过语言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领悟作者表现的诗歌内涵。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看戴望舒的《雨巷》,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使人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她是美丽高洁和愁怨的的象征,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是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正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却又无法把握的凄苦心情的象征。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就要领悟诗歌的意象美。
四、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具有诗歌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是因为诗的意境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让我们联想的禅的空灵;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让我们联想到隐逸的空灵;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连用几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了一幅苍凉萧瑟的“黄昏羁旅图”:枯藤干涩,老树衰颓,昏鸦瑟缩,瘦马踟蹰这些意象无不表现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彷徨凄苦的心境。正是这种意境使诗歌显得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感知体验诗歌中的人情美
诗歌有状物写景的,也有抒情议理的,也有叙事写人的。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全家”,她勤劳:搭灶、拍灰、补衣服、包伤口、掐虱子,她善良爱人:爱我、爱夫、爱儿。她对亲人的爱都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然而,正是这简单的日常生活,却蕴涵着淳朴的亲情的人情美。
又如《诗经 静女》中对情人之间的真情的描写: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女子与自己的心上人之间的一次俏皮的约会,迟迟不出现,令这个男子急得抓耳挠腮,不断徘徊。此时,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给他的彤管(管乐器)和荑(茅草芽),并不是这些东西非常美丽,而是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心上人所赠的。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爱情的体现,是恋人之间的人情美。
六、感知体验诗歌中的哲理美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事物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大自然的规律之一,正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的那样: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的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的事物,新事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的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简单和重复的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相对的、平等的观点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卞之琳在《断章》中写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的、平衡的观念:人可以欣赏风景,但同时也可以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别人欣赏的对象,这是相对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对的、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什么哀怨和忧愁。
美无处不在,除了上述几种审美客体之外,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也是具有审美因素的,尤其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感染力,教师的板书和投影的渲染力,教师选配的音乐和朗读的感染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感染力等等。他们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特定氛围和情调当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和充满美感的课堂上感知和欣赏美。
无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达到感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体验;感知;景物美;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人情美;哲理美;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in the form of poetry teaching, guiding students to appreciate poetry.
【Key words】Aesthetic experience; perception; landscape beauty; rhythm;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rtistic beauty; human beauty; philosophy of beauty;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1-0100-02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题(读者)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认识。
审美客体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人情、意境、哲理等,它是审美主题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和基础。
“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诗歌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从而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高中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三中,诗歌的教学是重点。由于诗歌具有抽象性、含蓄性、象征性等特点,理解诗歌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特对诗歌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以冀同仁斧正与共勉。
一、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景物美
绘景绘形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作者往往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情感,生发哲理。在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三的教材中的诗歌就描绘了许多多彩多姿的美景: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沁园春 长沙》)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水底招摇着“油油青荇”的“康桥夕阳图”;(《再别康桥》)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归隐图”(《归园田居》)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达意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绘景物,勾勒出精美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置身于画图之中。景物的描写也使诗人的情感和这些原本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了起来,协调了起来,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机体。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益见其美。
二、感知体验诗歌中的韵律美
鲁迅先生曾说过,诗歌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吭唷、吭唷”之声,它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以四言为主,读起来节奏鲜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成的歌谣,奴隶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再如《诗经 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下面两段依旧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抒发了恋人之间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和欲追不能、欲罢不舍的缠绵之情。
古诗词曲大多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既然能够歌唱,就一定有音韵和节奏。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至今仍然可以歌唱。即使不配音乐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韵律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 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 云彩。
末段: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 云彩。
三、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意象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正是语言使诗歌的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使诗人完成了由“心象”到“语象”的转变,使读者能够通过语言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领悟作者表现的诗歌内涵。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看戴望舒的《雨巷》,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使人在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她是美丽高洁和愁怨的的象征,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是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正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却又无法把握的凄苦心情的象征。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就要领悟诗歌的意象美。
四、感知体验诗歌中的意境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具有诗歌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是因为诗的意境能引起我们的联想,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让我们联想的禅的空灵;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让我们联想到隐逸的空灵;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连用几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了一幅苍凉萧瑟的“黄昏羁旅图”:枯藤干涩,老树衰颓,昏鸦瑟缩,瘦马踟蹰这些意象无不表现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彷徨凄苦的心境。正是这种意境使诗歌显得意境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感知体验诗歌中的人情美
诗歌有状物写景的,也有抒情议理的,也有叙事写人的。通过描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全家”,她勤劳:搭灶、拍灰、补衣服、包伤口、掐虱子,她善良爱人:爱我、爱夫、爱儿。她对亲人的爱都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然而,正是这简单的日常生活,却蕴涵着淳朴的亲情的人情美。
又如《诗经 静女》中对情人之间的真情的描写: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女子与自己的心上人之间的一次俏皮的约会,迟迟不出现,令这个男子急得抓耳挠腮,不断徘徊。此时,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给他的彤管(管乐器)和荑(茅草芽),并不是这些东西非常美丽,而是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心上人所赠的。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爱情的体现,是恋人之间的人情美。
六、感知体验诗歌中的哲理美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事物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大自然的规律之一,正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的那样: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的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的事物,新事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的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简单和重复的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相对的、平等的观点也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卞之琳在《断章》中写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的、平衡的观念:人可以欣赏风景,但同时也可以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别人欣赏的对象,这是相对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对的、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什么哀怨和忧愁。
美无处不在,除了上述几种审美客体之外,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也是具有审美因素的,尤其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教师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感染力,教师的板书和投影的渲染力,教师选配的音乐和朗读的感染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感染力等等。他们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特定氛围和情调当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和充满美感的课堂上感知和欣赏美。
无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达到感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