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还于水,为人间三宝之一,为万物生存之所赖,易理为坎。火,为太阳,大明中天,光明普照,为天地三宝之一,为万物生长之所依,易理为离。
《冰与火的对话》合乎《易经》水火既济(既济卦)逻辑,阴阳和谐之象,上下相通之意。象曰:金榜以上题姓名,不负当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名吉庆,一切谋望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大象: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完成之意。
运势:名利双收,成功之象,防物极必反,初吉后凶。
爱情:初则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但日久反目离异。
俗语讲,水火不相容,此为天地表象之说。古人在健体修身过程中发现,人体之中也有水火之象,但人体之水火若不相济,则生病疾。水火既济功即是古人总结的一种调节人体水火两相既济的功法。习此功法,可使人体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目开,增长气力。
又如现代,以火烧水而产生蒸汽动力的蒸汽机火车头,便是水火既济的易理展现。
可见《冰与火的对话》立题鲜明,内容丰富,充满智慧,亦真亦幻,饱含激情与禅意。抽象中不迷失自我,抒情中眷及十方;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从中可悟道之真谛,可破意之迷茫,可感知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冰”与“火”,看似对立与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连“冰”与“火”都可以对话,更何况人世间任何人为的敌意、对立、矛盾、芥蒂、困难不能消弭呢?
诗意令山:“山举棒槌擂天鼓”。
斯壶论道:“摸一摸乾坤有多大?”
“日中有月的温柔”;“月中有日的刚毅”。宇宙畅想无尽头,爱的畅想曲悠悠。腾飞吧!“跳龙门”。跃,“可绽放出满天开不败的火花。”海,“你想把我拉进你的胸怀,”我,“也想把你拉进我的心海”。当艺术天地“同日月星辰融为一体时”,“把理想与抽象在瞬间里打造。”妙笔下,看,“皇帝是个大冬瓜”,“将军成了大菩萨。”不为“墨点”所迷惑;不受“红酒”所动容。愤为“艾青”苦呐喊;夜半对“镜”诉衷情。不为金钱困愁城,却为玫瑰怜凋零。永葆青春的心态,“我像早晨五六点钟的太阳”;是因“神在我身上点亮心灯”。修行中,“盘点悟性”,布施中,倾情“碑林”。品酒盛赞格鲁瑞;尝雪思糖蜜嘴巴。啃树皮而想庄稼。泥造陶,钢抽筋,石头满屋藏为金。“无字天书”有人看。博古通今弘福慧,万物入诗皆文化。
从《我的孤独》的诗词里,看到诗人境界的全面升华和宏愿。《我的孤独》,禅意四溢,同证菩提。请看《我的孤独》原文:
我的孤獨是天堂,
我的孤独是地狱,
在那每一个地方,
我都要种上莲花和菩提树。
我的孤独是太阳,
我的孤独是星星,
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
挂满天空,挂满地狱
直到有一天天堂不是天堂,
地狱不是地狱,
宇宙之神把天堂和地狱搅合在一起,
重新命名。
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如观世音菩萨之慈力和地藏王菩萨本愿:
上合十方诸神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诗愿:以佛的慈悲与宏愿来实现“大同世界”与“娑婆世界”的伟大理想。请看原文段落介绍和大意解释:
我的孤独是天堂,
我的孤独是地狱,
在那每一个地方,
我都要种上莲花和菩提树。
【诗解】
姑且不说天堂有多么辽阔,地狱有多么恐怖与黑暗。诗人发愿要在这些地方都种上莲花和菩提树,愿力非同一般。诗人发愿弘法布道,慈航普度一切有情,利乐众生,这才是本段诗作的冥冥本意。这段诗所讲述的“天堂”和“地狱”是虚空世界,又叫虚拟世界。就是《金刚经》里所讲述的“东方虚空”、“四维上下”的境界。那么,诗人所要种的“莲花”、“菩提树”有何解释呢?下面就请看佛学所描述的“莲花”和“菩提树”吧:
莲花说: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摩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所,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佛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菩提树说: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摩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觉、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我的孤独是太阳,
我的孤独是星星,
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
挂满天堂,挂满地狱。
【诗解】
在此诗中“孤独”所指的是心境,并非环境。“太阳”、“星星”所指的是“意境”。“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挂满天堂,挂满地狱”,是“愿境”;或者称作“愿望”与“愿力”。在此,“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挂满天堂,挂满地狱。”又是“禅意”。在无量佛法的感召下,一个佛弟子,禅的修行者必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利益。这叫利乐有情。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做初发心,发了此心,希望永不退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会不得力,容易着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佛教强调在修行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这些心,在“我的孤独”诗中,显然已经放下。因此,诗人所展现的“禅意”、“意境”、“愿境”、“心修”,都是达者的能量。这同时也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又如地藏菩萨多生多世以来曾经发过无数的誓愿,要救渡六道轮回中所有受苦的众生。他曾有一生是男人,因为见到一位佛陀的身相十分庄严,就向佛请教如何可以修得同样的气质与风度。佛就教他,要由恒地不断救渡一切受苦的众生。他于是就发广大誓愿,要为了救渡六道众生而多方面的提供方法与帮助,直到众生都完全解脱了,才自己得完全的解脱。他也曾有一生是女人,虔信佛法。然而她的母亲不但不信,还轻慢佛教。她虽然经常设法来改变母亲的信仰,却没有成功。母亲仙逝之后,她为了救渡亡魂而变卖家产来供奉佛。她的孝心与超乎平常的虔敬感动了佛,就教她要端坐念佛。她不断的念佛,经过一天一夜才得知,原来堕落地狱的母亲已经因为她供佛的功德而得以转生天界了,甚至连同地狱中其他的受苦者也都一起生天了。她就立下誓愿,要无休止地以种种方法救脱所有受苦的众生。这便是“我的孤独”,禅意四溢,同证菩提的明证。
直到有一天天堂不是天堂,
地狱不是地狱,
宇宙之神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
重新命名。
【诗解】
假如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重新命名,这就是“大同世界“,佛教界称为“娑婆世界”。因为,只有“大同世界”和“娑婆世界”才能做到“天堂不是天堂,地狱不是地狱。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请看:
孔子的大同世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也。”
佛家的娑婆世界说: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作“娑婆世界”。这也许正是诗人所要重新命名的最好“愿境”吧。
其实,诗人在《我的孤独》的诗中所写的“天堂”“地狱”“莲花”“菩提树”“太阳”“星星”都是禅意;同样的问题,早在1350年前就有了答案,禅宗六祖慧能如是答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人一心向佛,渴望晋见一诚长老由来已久。甲申年菊月,余携诗人赴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同行者林友华,向长老恭奉供养,长老不为所动。当诗人向一诚长老敬献“佛”字书法作品时,一诚长老甚是欢喜,展露半月难得的欢颜,其侍者照闻如是说。一诚长老同时回赠诗人金佛一尊,诗人供奉家中燃香顶礼,赞叹不已。
如是我闻。一诚长老开示曰:
天王人王平等观无须五体投地,
世法佛法如梦幻何妨一笑了之。
2009年2月26日,是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一诚长老82岁华诞。早在一个月前,长老的秘书照闻和尚就提前给余发来邀请。余当即转请诗人及厦门书画院名家画廊东主、海峡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何建伟居士、五台山书画院秘书长杨成文居士等准备贺寿作品同来祝寿。
2009年2月26日,诗人带上其大书法“龙”字作品来贺,并全天参加活动。当晚,释一诚长老委托秘书照闻法师在广济寺专设盛宴隆重宴请了余及诗人、何建伟居士、杨成文居士,并回赠《一诚老和尚诗文集》及其他宝贵的吉祥纪念品。
可见,诗人佛缘殊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时时践行。慈悲广受赞叹,功德大放光明!
【礼佛祖,真身舍利头盖顶】
2010年6月12日上午9点15分,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在盛世重光。当天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献上的礼物。
上午8点40分左右,七宝阿育王塔和金棺银椁从朝天宫运到栖霞寺,途中由全副武装的武警押运。
中国佛协会传印大师、台湾星云大师、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大师等两岸三地的108位高僧大德齐集栖霞寺,为迎请“佛顶真骨”舍利举行盛大的开启、开光法会。法会结束后,由高僧出面,塔中供奉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被请出,圣物请出后也随即移至特制的恒温恒湿密封盒里保存。并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乃当前中国至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阿育王塔。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据悉,南京市曾向国家级主管部门提交论证报告,称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
是日,诗人在宁众多友人陪同下,朝圣栖霞寺。由高僧出面,塔中供奉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被请出,圣物请出后,诗人忘情顶礼。真正是舍身忘我礼佛祖,真身舍利头盖顶;历生佛缘今生续,每每回想心欢喜。
尔时,《金刚经》有偈言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南海寺,悼明乘,三丈黄绫书赞叹】
诗人挚友,南海禅寺方丈明乘长老2011年7月13日18时42分在台湾台北市白圣讲堂圆寂,享年80岁。
诗人深为痛惜。并于8月10日,亲往河南汝州南海寺参加临济正宗四十二世定法上明下乘长老圆寂追思法会,并用黄绫亲笔写下如下三丈楹联: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没无传明乘遗篇犹存东土;
汝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明乘长老俗名陈国勋,河南省汝南县三门闸乡大辛庄村人。1932年12月8日出生,1950年到台湾,1960年正月拜高僧白圣長老为师,剃度出家,法号“上明下乘”,字“觉佛”,名“定法”。
明乘长老是台湾大香山观音禅寺、东富寺、东富讲堂、新店念佛会、白圣讲堂等寺院住持,前佛教界领袖上白下圣长老的传法弟子,当代世界著名高僧。他一生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以利民慈善事业为宗旨,不但为佛教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劳心劳力,还创办了台湾私立能仁女子家商职业学校、台湾佛教中兴妇孺院等慈善机构,慈航普度,解人危困,造福社会。
【说佛缘,百枚舍利府第中】
佛缘殊胜,是诗人历生中结下的慧因,方有今生福果频降临,十方丛林有众多舍利纷至沓来,约有百余颗。供奉于诗人华堂佛龛中。
于是,诗人华堂佛光普照,德泽九玄,光耀七祖,得大福报。
【活佛垂赐福,白玛常照临】
诗人佛友,大恩上师白玛降泽仁波切,系活佛转世。今生是晋美彭措法王和门措上空行母多种灌顶传法嫡传弟子,又是亚青寺阿秋法王和阿松活佛的得意弟子。传承及弘扬藏传宁玛派佛法。上师进京,必会诗人。上师离京,与诗人佛缘永续,从不间断。足见诗人佛缘殊胜,智慧与功德光明无量。
【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秘诀】
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绿水本无忧,随风皱面。激情长存,青春永驻的心态,将令人永远年轻。
歌德在25岁就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誉满欧洲。郭沫若先生对此译文中有:“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之说。余拜读了《冰与火的对话》,试想将沫老的译说试改两字:“忘”情男子,谁个不善钟情;“隐”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以此可见《冰与火的对话》有激活青春,鼓励进取,与时俱进,充满生机,生动活泼的感染力和智慧。
生命科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虽可再造肉体的青春,而勇于冰火对话,不住於相,超凡入圣,才是青春常驻的永恒助因。
拜读《冰与火的对话》,感慨万千,感悟良多,感恩诗陶,感怀有加;有诗为证曰:
《立心》
冰火对话一鉴开,无限禅机八面来。
海是酒壶星为茶,安身立命佛胸怀。
刚如铁石柔似水,情真意切超时空。
童心佛心天地心,字字珠玑句句真。
扬起柳枝漫天洒,慈航普度颂诗人。
《冰与火的对话》合乎《易经》水火既济(既济卦)逻辑,阴阳和谐之象,上下相通之意。象曰:金榜以上题姓名,不负当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名吉庆,一切谋望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离上坎)相叠。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交,水在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大功告成。既,已经;济,成也。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
大象: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完成之意。
运势:名利双收,成功之象,防物极必反,初吉后凶。
爱情:初则出双入对,形影不离,但日久反目离异。
俗语讲,水火不相容,此为天地表象之说。古人在健体修身过程中发现,人体之中也有水火之象,但人体之水火若不相济,则生病疾。水火既济功即是古人总结的一种调节人体水火两相既济的功法。习此功法,可使人体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目开,增长气力。
又如现代,以火烧水而产生蒸汽动力的蒸汽机火车头,便是水火既济的易理展现。
可见《冰与火的对话》立题鲜明,内容丰富,充满智慧,亦真亦幻,饱含激情与禅意。抽象中不迷失自我,抒情中眷及十方;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从中可悟道之真谛,可破意之迷茫,可感知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冰”与“火”,看似对立与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连“冰”与“火”都可以对话,更何况人世间任何人为的敌意、对立、矛盾、芥蒂、困难不能消弭呢?
诗意令山:“山举棒槌擂天鼓”。
斯壶论道:“摸一摸乾坤有多大?”
“日中有月的温柔”;“月中有日的刚毅”。宇宙畅想无尽头,爱的畅想曲悠悠。腾飞吧!“跳龙门”。跃,“可绽放出满天开不败的火花。”海,“你想把我拉进你的胸怀,”我,“也想把你拉进我的心海”。当艺术天地“同日月星辰融为一体时”,“把理想与抽象在瞬间里打造。”妙笔下,看,“皇帝是个大冬瓜”,“将军成了大菩萨。”不为“墨点”所迷惑;不受“红酒”所动容。愤为“艾青”苦呐喊;夜半对“镜”诉衷情。不为金钱困愁城,却为玫瑰怜凋零。永葆青春的心态,“我像早晨五六点钟的太阳”;是因“神在我身上点亮心灯”。修行中,“盘点悟性”,布施中,倾情“碑林”。品酒盛赞格鲁瑞;尝雪思糖蜜嘴巴。啃树皮而想庄稼。泥造陶,钢抽筋,石头满屋藏为金。“无字天书”有人看。博古通今弘福慧,万物入诗皆文化。
从《我的孤独》的诗词里,看到诗人境界的全面升华和宏愿。《我的孤独》,禅意四溢,同证菩提。请看《我的孤独》原文:
我的孤獨是天堂,
我的孤独是地狱,
在那每一个地方,
我都要种上莲花和菩提树。
我的孤独是太阳,
我的孤独是星星,
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
挂满天空,挂满地狱
直到有一天天堂不是天堂,
地狱不是地狱,
宇宙之神把天堂和地狱搅合在一起,
重新命名。
这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如观世音菩萨之慈力和地藏王菩萨本愿:
上合十方诸神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诗愿:以佛的慈悲与宏愿来实现“大同世界”与“娑婆世界”的伟大理想。请看原文段落介绍和大意解释:
我的孤独是天堂,
我的孤独是地狱,
在那每一个地方,
我都要种上莲花和菩提树。
【诗解】
姑且不说天堂有多么辽阔,地狱有多么恐怖与黑暗。诗人发愿要在这些地方都种上莲花和菩提树,愿力非同一般。诗人发愿弘法布道,慈航普度一切有情,利乐众生,这才是本段诗作的冥冥本意。这段诗所讲述的“天堂”和“地狱”是虚空世界,又叫虚拟世界。就是《金刚经》里所讲述的“东方虚空”、“四维上下”的境界。那么,诗人所要种的“莲花”、“菩提树”有何解释呢?下面就请看佛学所描述的“莲花”和“菩提树”吧:
莲花说: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摩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所,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佛舍称“莲房”,袈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菩提树说: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摩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觉、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我的孤独是太阳,
我的孤独是星星,
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
挂满天堂,挂满地狱。
【诗解】
在此诗中“孤独”所指的是心境,并非环境。“太阳”、“星星”所指的是“意境”。“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挂满天堂,挂满地狱”,是“愿境”;或者称作“愿望”与“愿力”。在此,“我要坚持不断地克隆太阳和星星,挂满天堂,挂满地狱。”又是“禅意”。在无量佛法的感召下,一个佛弟子,禅的修行者必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利益。这叫利乐有情。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做初发心,发了此心,希望永不退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会不得力,容易着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佛教强调在修行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这些心,在“我的孤独”诗中,显然已经放下。因此,诗人所展现的“禅意”、“意境”、“愿境”、“心修”,都是达者的能量。这同时也是孟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又如地藏菩萨多生多世以来曾经发过无数的誓愿,要救渡六道轮回中所有受苦的众生。他曾有一生是男人,因为见到一位佛陀的身相十分庄严,就向佛请教如何可以修得同样的气质与风度。佛就教他,要由恒地不断救渡一切受苦的众生。他于是就发广大誓愿,要为了救渡六道众生而多方面的提供方法与帮助,直到众生都完全解脱了,才自己得完全的解脱。他也曾有一生是女人,虔信佛法。然而她的母亲不但不信,还轻慢佛教。她虽然经常设法来改变母亲的信仰,却没有成功。母亲仙逝之后,她为了救渡亡魂而变卖家产来供奉佛。她的孝心与超乎平常的虔敬感动了佛,就教她要端坐念佛。她不断的念佛,经过一天一夜才得知,原来堕落地狱的母亲已经因为她供佛的功德而得以转生天界了,甚至连同地狱中其他的受苦者也都一起生天了。她就立下誓愿,要无休止地以种种方法救脱所有受苦的众生。这便是“我的孤独”,禅意四溢,同证菩提的明证。
直到有一天天堂不是天堂,
地狱不是地狱,
宇宙之神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
重新命名。
【诗解】
假如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重新命名,这就是“大同世界“,佛教界称为“娑婆世界”。因为,只有“大同世界”和“娑婆世界”才能做到“天堂不是天堂,地狱不是地狱。把天堂和地狱搅和在一起。”请看:
孔子的大同世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也。”
佛家的娑婆世界说: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作“娑婆世界”。这也许正是诗人所要重新命名的最好“愿境”吧。
其实,诗人在《我的孤独》的诗中所写的“天堂”“地狱”“莲花”“菩提树”“太阳”“星星”都是禅意;同样的问题,早在1350年前就有了答案,禅宗六祖慧能如是答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人一心向佛,渴望晋见一诚长老由来已久。甲申年菊月,余携诗人赴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同行者林友华,向长老恭奉供养,长老不为所动。当诗人向一诚长老敬献“佛”字书法作品时,一诚长老甚是欢喜,展露半月难得的欢颜,其侍者照闻如是说。一诚长老同时回赠诗人金佛一尊,诗人供奉家中燃香顶礼,赞叹不已。
如是我闻。一诚长老开示曰:
天王人王平等观无须五体投地,
世法佛法如梦幻何妨一笑了之。
2009年2月26日,是时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一诚长老82岁华诞。早在一个月前,长老的秘书照闻和尚就提前给余发来邀请。余当即转请诗人及厦门书画院名家画廊东主、海峡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何建伟居士、五台山书画院秘书长杨成文居士等准备贺寿作品同来祝寿。
2009年2月26日,诗人带上其大书法“龙”字作品来贺,并全天参加活动。当晚,释一诚长老委托秘书照闻法师在广济寺专设盛宴隆重宴请了余及诗人、何建伟居士、杨成文居士,并回赠《一诚老和尚诗文集》及其他宝贵的吉祥纪念品。
可见,诗人佛缘殊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时时践行。慈悲广受赞叹,功德大放光明!
【礼佛祖,真身舍利头盖顶】
2010年6月12日上午9点15分,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在盛世重光。当天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献上的礼物。
上午8点40分左右,七宝阿育王塔和金棺银椁从朝天宫运到栖霞寺,途中由全副武装的武警押运。
中国佛协会传印大师、台湾星云大师、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大师等两岸三地的108位高僧大德齐集栖霞寺,为迎请“佛顶真骨”舍利举行盛大的开启、开光法会。法会结束后,由高僧出面,塔中供奉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被请出,圣物请出后也随即移至特制的恒温恒湿密封盒里保存。并将在栖霞寺法堂供奉一个月。
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乃当前中国至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阿育王塔。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据悉,南京市曾向国家级主管部门提交论证报告,称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
是日,诗人在宁众多友人陪同下,朝圣栖霞寺。由高僧出面,塔中供奉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被请出,圣物请出后,诗人忘情顶礼。真正是舍身忘我礼佛祖,真身舍利头盖顶;历生佛缘今生续,每每回想心欢喜。
尔时,《金刚经》有偈言曰: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南海寺,悼明乘,三丈黄绫书赞叹】
诗人挚友,南海禅寺方丈明乘长老2011年7月13日18时42分在台湾台北市白圣讲堂圆寂,享年80岁。
诗人深为痛惜。并于8月10日,亲往河南汝州南海寺参加临济正宗四十二世定法上明下乘长老圆寂追思法会,并用黄绫亲笔写下如下三丈楹联:
南山律教已八百年湮没无传明乘遗篇犹存东土;
汝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明乘长老俗名陈国勋,河南省汝南县三门闸乡大辛庄村人。1932年12月8日出生,1950年到台湾,1960年正月拜高僧白圣長老为师,剃度出家,法号“上明下乘”,字“觉佛”,名“定法”。
明乘长老是台湾大香山观音禅寺、东富寺、东富讲堂、新店念佛会、白圣讲堂等寺院住持,前佛教界领袖上白下圣长老的传法弟子,当代世界著名高僧。他一生以弘扬佛法为己任,以利民慈善事业为宗旨,不但为佛教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劳心劳力,还创办了台湾私立能仁女子家商职业学校、台湾佛教中兴妇孺院等慈善机构,慈航普度,解人危困,造福社会。
【说佛缘,百枚舍利府第中】
佛缘殊胜,是诗人历生中结下的慧因,方有今生福果频降临,十方丛林有众多舍利纷至沓来,约有百余颗。供奉于诗人华堂佛龛中。
于是,诗人华堂佛光普照,德泽九玄,光耀七祖,得大福报。
【活佛垂赐福,白玛常照临】
诗人佛友,大恩上师白玛降泽仁波切,系活佛转世。今生是晋美彭措法王和门措上空行母多种灌顶传法嫡传弟子,又是亚青寺阿秋法王和阿松活佛的得意弟子。传承及弘扬藏传宁玛派佛法。上师进京,必会诗人。上师离京,与诗人佛缘永续,从不间断。足见诗人佛缘殊胜,智慧与功德光明无量。
【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秘诀】
青山本不老,因雪白头。绿水本无忧,随风皱面。激情长存,青春永驻的心态,将令人永远年轻。
歌德在25岁就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誉满欧洲。郭沫若先生对此译文中有:“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之说。余拜读了《冰与火的对话》,试想将沫老的译说试改两字:“忘”情男子,谁个不善钟情;“隐”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以此可见《冰与火的对话》有激活青春,鼓励进取,与时俱进,充满生机,生动活泼的感染力和智慧。
生命科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虽可再造肉体的青春,而勇于冰火对话,不住於相,超凡入圣,才是青春常驻的永恒助因。
拜读《冰与火的对话》,感慨万千,感悟良多,感恩诗陶,感怀有加;有诗为证曰:
《立心》
冰火对话一鉴开,无限禅机八面来。
海是酒壶星为茶,安身立命佛胸怀。
刚如铁石柔似水,情真意切超时空。
童心佛心天地心,字字珠玑句句真。
扬起柳枝漫天洒,慈航普度颂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