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分析大学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成效。主要通过体育教师创设体育环境,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控制运动频率,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树立正确思想,实现身心并重,充分发挥出体育这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借助体育运动去调节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真正舒缓学生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心理。
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及变化背景下,大学的体育教育日益的丰富、多样,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功能却缺失。可以说,体育不仅具有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还应关注到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借助体育活动来调解学生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对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巧妙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去缓解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从而为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好基础。
1 创设体育环境,改善心理状态
对于大学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及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能够释放自我,充分发泄出不良的情绪,以此来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去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体育活动之中,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比如以北海职业学院19级篮球选修班为例,有目的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面对个别学生的低落心理情绪,除了个别安排内容,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有针对性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借助这些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感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促使学生在团队的互相交流、相互鼓励之中,能够改善其消极的心理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这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以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实现其身心的良好发展。
2 控制运动频率,增强教育效果
可以说,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体育,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与价值,能够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效用。换句话说,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的缓解,如若运动量较大,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因此,体育教师要科学的控制体育运动的强度及频率,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将其设置在符合学生的运动需求、发展规律的范围内,以此来提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真正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无需每天的开展,而是将其保持在一周的3次左右,并且将体育运动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最为适宜,以此来随着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心理状态,适当的增加或者缩减,确保体育运动发挥其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获得精神意志、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这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具有很大的帮助,以便逐渐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会利用体育运动去舒缓身心。
3 树立正确思想,实现身心并重
由于以往的人们的普遍思想,都是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心理教师所负责的工作,这种相对落后、偏差的思想,无法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及性格喜好等,并结合体育活动,实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
加之,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通常对学生进行体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體育教师要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要以健康为主题,实现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学并重,确保学生在获得体质的提升,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在学院一年的实施及效果评估,在大学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及全面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师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的融合,真正发挥出体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借助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去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同时帮助学生调节好心态,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学习,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利用体育运动调整心态的方式,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职业学院)
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及变化背景下,大学的体育教育日益的丰富、多样,但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功能却缺失。可以说,体育不仅具有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还应关注到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借助体育活动来调解学生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对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巧妙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去缓解学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从而为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好基础。
1 创设体育环境,改善心理状态
对于大学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及调节具有积极的作用,促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能够释放自我,充分发泄出不良的情绪,以此来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去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体育活动之中,获得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比如以北海职业学院19级篮球选修班为例,有目的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干预工作,面对个别学生的低落心理情绪,除了个别安排内容,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竞赛活动,有针对性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借助这些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感知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促使学生在团队的互相交流、相互鼓励之中,能够改善其消极的心理情绪,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这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以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实现其身心的良好发展。
2 控制运动频率,增强教育效果
可以说,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体育,对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与价值,能够实现学生良好的心理效用。换句话说,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的缓解,如若运动量较大,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因此,体育教师要科学的控制体育运动的强度及频率,根据具体的运动项目,将其设置在符合学生的运动需求、发展规律的范围内,以此来提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真正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所以,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无需每天的开展,而是将其保持在一周的3次左右,并且将体育运动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最为适宜,以此来随着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心理状态,适当的增加或者缩减,确保体育运动发挥其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获得精神意志、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这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具有很大的帮助,以便逐渐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会利用体育运动去舒缓身心。
3 树立正确思想,实现身心并重
由于以往的人们的普遍思想,都是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心理教师所负责的工作,这种相对落后、偏差的思想,无法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及性格喜好等,并结合体育活动,实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
加之,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通常对学生进行体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體育教师要在当前的体育课堂上,要以健康为主题,实现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教学并重,确保学生在获得体质的提升,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在学院一年的实施及效果评估,在大学体育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成长及全面的发展。通过体育教师将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的融合,真正发挥出体育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借助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去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同时帮助学生调节好心态,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学习,以此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利用体育运动调整心态的方式,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同步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