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晋作家中,陆云留存书信最多。除《与兄平原书》外,尚有十题三十七首。虽皆名之曰书信,然文体并不相同。既有一般文体意义上的书信,也有特殊文体意义上的书信。一般文体的书信,遵循“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的创作原则,虽有“少年之激切”,更多却是“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文心雕龙·书记》),这类书信,或说理,或叙事,或抒情,或互相交织,难以截然分割。而特殊文体的书信,则因文设体,不拘常格。在陆云集中,有两篇特殊文体的书信:一是《移书太常府荐张赡》,名为书而实为“移”,理正义雅,辞清骨峻;二是《答车茂安书》,名为书而实为“赋”,铺采摛文,恢诡宏壮。下文即简要分析陆云这两篇特殊文体的书信。
移,作为一种文体,乃檄文之变体。《文心雕龙·檄移》曰:“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从也。……逆党用檄,顺命资移。”因此,移书“坚同符契,意用小异”,既有檄文理辨气盛、皎然明白之论,却无檄文词锋锐利、骨鲠露骨之声,而是摧刚为柔,理昭事切。士龙《移书太常府荐张赡》,即具有这一特点。其文曰:
盖闻在昔圣王,承天御世,殷荐明德,思和人神。莫不崇典谟以教思,兴礼学以陶远。是以帝尧昭焕,而道协人天。西伯质文,而周隆二代。大晋建皇,崇配天地。区夏既混,礼乐将庸。君侯应历运之会,赞天人之期。博延俊茂,熙隆载典。
书信开头,先言追溯古代圣王举明德,和人神,崇典谟,兴礼学,故世盛而君明——阐明举荐人才,乃古代盛世政治举措之一;再言晋立皇极,德配天地,天下一统,礼乐将和,必将廣揽俊才,光大隆崇先王之法——阐明举荐人才,对于晋朝兴盛之意义。这就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对于国家盛衰的意义,抓住两个层面:历史和现实,说明举荐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下文举荐人才做足了理论铺垫。而后切入正题,阐明举荐之对象:
伏见卫将军舍人、同郡张赡,茂德清粹,器思深通。初慕圣门,栖心重仞。启途及阶,遂升枢奥。抽灵匮于秘宫,披金縢于玄夏。思乐百氏,博采其珍。辞迈翰林,言敷其藻。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论道属书,篇章光觌。含奇宰府,婆娑公门。栖静隐宝,沦虚藏器。褧裳袭锦,褐衣被玉。曾泉改路,悬车将迈。考盘下位,岁聿屡迁。缙绅之士,具怀慨恨。
首先从德、才、思、学、识、文几个方面,论述张瞻之出类拔萃,人才难得。道德清高纯正,才思深厚博通;仰慕圣人之门,息心渊深之道;始登圣人之阶,终达几微深奥。取秘宫之经典,终四时而披阅,徜徉于百家,博取其精华,故辞藻华美,超越儒林;探幽入微,妙思神机;论道篇章,光彩照人。然后言其虽然身怀奇才,奔走公门,却隐其奇异,藏其才能,如单衣掩其锦绣,粗服覆其玉质——沉沦下僚,地位卑下,而且经年不迁,致使缙绅之士叹息遗憾。其才高与位卑,形成鲜明的对照。书之结尾,再次申述举荐的理由,以及如若重用张瞻对于国家兴盛之意义:
方今太清辟宇,四门启籥。玄纲括地,天网广罗。庆云兴以招龙,和风起而仪凤。诚岩穴耀颖之秋,河津托乘之日也。而赡沉沦下位,群望悼心。若得端委太学,错综先典;垂缨玉阶,论道紫宫。诚帝室之瑰宝,清庙之伟器。广乐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变,必飨上帝之祀矣。
当今清平教化,博揽人才,云兴龙升,风和凤仪,乃是人才耀颖托乘之良机。张瞻沉沦下位,天地伤悼,故有必可荐之理;若使张瞻职奉太学,官列玉阶,必为庙堂奇伟之才,对于朝廷和谐天人、兴盛礼乐,必将起到巨大作用。
论古今治国之理,说明荐举意义;述所荐者之德才,说明荐举依据。形式为书,内容为论。在结构上,先为荐举张瞻提供历史与现实依据,再言张瞻有必可用之才,后从西晋朝廷人才观念,论述其必可用之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而前文用“典谟”“礼学”,中间用“熙隆载典”,最后“广乐”“韶夏”,以儒家之经典前后呼应,使全文贯穿一条隐性的意脉,又强化了文章逻辑。在表达上,张瞻才高与“考槃下位”,招龙仪凤与张瞻“沉沦下位”,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文章的说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阐释普遍道理,语言简约,直接切入题旨;叙述人物才德,则铺陈繁复,音节辐辏,辞气纷纭,表达从容优柔,意义耿直明了。在文体上,名乃为书,实则为移。“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文心雕龙·檄移》),是移之特点。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指责太常博士“专己守缺,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骋辞张势,气刚义辨,乃移之一变;士龙移书太常,举荐人才,理正文雅,辞清骨峻,亦移之又一变也。在文体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赋,作为一种文体,源于战国,盛于两汉。《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士龙《答车茂安书》,即以赋笔成书。车茂安外甥石季甫将出任令,因为传说县地处偏僻,又有“短狐之疾”“沙虱害人”,石季甫却将出任此地县令,故令全家惶恐忧戚,甚至“昼夜号泣”,士龙作此书以劝说之。然而,士龙并未直接劝说,而是针对石季甫家人对县的恐惧,翻进一层,以赋笔“具说县土地之快”,极力铺陈描述县之地理、土地、民风之美。
县去郡治,不出三日,直东而出,水陆并通。西有大湖,广纵千顷;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洞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举钑成云,下钑成雨。既浸既润,随时代序也。官无逋滞之谷,民无饥乏之虑。衣食常充,仓库恒实。荣辱既明,礼节甚备。为君甚简,为民亦易。
先概述县贴近郡治,政治位置优越;水陆并行,往来交通便利。然后从西北东南的方位,一一分别铺陈大湖、名山、林泽、巨海,“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洞交广”,其地理之核心位置,简直无与伦比。再铺陈其土地之肥沃,耕种之简易,水利之便利,人口之繁盛,官市之繁荣,百姓之富足,礼义之完备,民风之淳朴,一言以蔽之,“为君甚简,为民亦易”。出任县县令,简直是不二选择!特别是接下来描写田猎捕鱼: 季冬之月,牧事既毕,严霜陨而蒹葭萎,林鸟祭而罻罗设。因民所欲,顺时游猎;结罝绕堽,密网弥山,放鹰走犬,弓弩乱发,鸟不得飞,兽不得逸;真光赫之观,盘戏之至乐也。若乃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蜯捕鱼,鲔赤尾,齿比目,不可纪名。鲙鳆,炙,烝石首,臛鮆,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蜯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
以季冬农事结束之后,弥山设网,捕鸟兽之乐,决堤海岸,渔蚌鱼之丰,进一步说明县物产之丰富,生活之快乐与富饶。描写田猎,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动作之惊险,捕猎之丰盛,惊心动魄,特别富有感官的刺激和狂野的宣泄,故作者感慨,观狩猎火光之照天,即感受其悠游盘桓之至乐,况其他乎!描写捕鱼,别出匠心,列举种种鱼类之罕见,一是“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乱花迷眼;一是“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令人神往。前者渲染狩猎场面,在于雄壮;后者铺列鱼类品种,在于奇异。身居县,是乃人间天堂。即便如此,作者仍然意犹未足,又插入秦始皇南巡县,进一步渲染县风土人情之美:
昔秦始皇至尊至贵,前临终南,退燕阿房,离宫别馆,随意所居,沉沦泾渭,饮马昆明,四方奇丽,天下珍玩,无所不有,犹以不如吴会也。乡东观沧海,遂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县三十余日。
以至尊至贵的秦始皇所居之奢靡华美,所行之地域辽远,珍玩之奇异瑰丽,层层铺垫,然后翻出“犹以不如吴会”,夸饰县自然珍玩、风土人情之美,再以“身在县三十余日”,写秦始皇流连忘返,又以“登稽岳,刻文石”,凸显游览县之意义,进一步突出其风物之诱人。最后切入主题:
夫以帝王之尊,不惮尔行;季甫年少,受命牧民。武城之歌,足以兴化。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何足忧乎?且彼吏民恭谨笃慎,敬爱官长。鞭朴不施,声教风靡。汉吴以来,临此县者,无不迁变。尊大人、贤姉上下,当为喜庆,歌舞相送,勿为虑也。足下急启喻宽慰,具说此意,吾不虚言也。
“帝王之尊,不惮尔行”,更何况“季甫年少,受命牧民”,一不足忧;“武城之歌,足以兴化”,以大道治小邑,必可教化兴盛,二不足忧;“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出令县,乃丈夫四方之志之实现,三不足忧;此县吏民,民风淳朴,“恭谨笃慎,敬爱官长,鞭朴不施,声教风靡”,四不足忧;由汉至吴,凡“临此县者,无不迁变”,前程可望,五不足忧。凡斯种种,水到渠成地说明季甫之官县,“当为喜庆,歌舞相送”也。
此书艺术上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以赋笔描述县之地理、物产、民风,虽以写实为主,铺陈渲染,摛文夸饰,颇类左思《三都赋》。故車永答书称“虽《山海经》《异物志》《二京》《两都》,殆不复过也”。《二京》《两都》,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山海经》《异物志》,博物搜奇,言浮义诡。士龙虽然宣称“非徒浮言华艳而已,皆有实征”,却又笔调幽默,义涉恢诡,乃将赋体嫁接于异物志体中。然而,体物言志,劝百而讽一,是赋的基本套路,此与士龙由状物写景,转入“何足忧”主旨的结构思路,颇为同调。但是,士龙抒情说理,亦以赋笔,夸饰渲染,不吝笔墨,与赋体抑有别也。第三,就结构而言,在铺陈渲染县地理、物产、民风之后,宕开一笔,以叙述秦始皇以至尊之身份,博临天下之奇观,南巡之时尚流连县,正面衬托此县之奇异,与上文相意脉勾连。然后又“夫以帝王之尊,不惮尔行”承接,转入阐释季甫出令县的意义,点明题旨。行文绵密中有疏宕,疏宕中有照应。第三,以书信写景、叙事、抒情,实开南朝书信之先。丘迟《与丘伯之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或浅或深印有此文之影响。而且对游记文体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故刘师培《文说》:“赵至《入关》之作,鲍照《大雷》之篇,叔庠擢秀于桐庐,士龙吐奇于县,游记之正宗也。”
综上,士龙书信,虽文体皆名之为“书”,却因书信寄呈对象、表达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名为“书”而实为“移”者,则义同符契,故理正文雅,辞清骨峻;名为“书”而实为“赋”者,则体物言志,故铺采摛文,恢诡宏壮。这类书信,既具有文体学上的特殊意义,也以此独特的艺术境界而具有审美意义。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中文系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移,作为一种文体,乃檄文之变体。《文心雕龙·檄移》曰:“移者,易也。移风易俗,令往而民从也。……逆党用檄,顺命资移。”因此,移书“坚同符契,意用小异”,既有檄文理辨气盛、皎然明白之论,却无檄文词锋锐利、骨鲠露骨之声,而是摧刚为柔,理昭事切。士龙《移书太常府荐张赡》,即具有这一特点。其文曰:
盖闻在昔圣王,承天御世,殷荐明德,思和人神。莫不崇典谟以教思,兴礼学以陶远。是以帝尧昭焕,而道协人天。西伯质文,而周隆二代。大晋建皇,崇配天地。区夏既混,礼乐将庸。君侯应历运之会,赞天人之期。博延俊茂,熙隆载典。
书信开头,先言追溯古代圣王举明德,和人神,崇典谟,兴礼学,故世盛而君明——阐明举荐人才,乃古代盛世政治举措之一;再言晋立皇极,德配天地,天下一统,礼乐将和,必将廣揽俊才,光大隆崇先王之法——阐明举荐人才,对于晋朝兴盛之意义。这就围绕一个核心:人才对于国家盛衰的意义,抓住两个层面:历史和现实,说明举荐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下文举荐人才做足了理论铺垫。而后切入正题,阐明举荐之对象:
伏见卫将军舍人、同郡张赡,茂德清粹,器思深通。初慕圣门,栖心重仞。启途及阶,遂升枢奥。抽灵匮于秘宫,披金縢于玄夏。思乐百氏,博采其珍。辞迈翰林,言敷其藻。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论道属书,篇章光觌。含奇宰府,婆娑公门。栖静隐宝,沦虚藏器。褧裳袭锦,褐衣被玉。曾泉改路,悬车将迈。考盘下位,岁聿屡迁。缙绅之士,具怀慨恨。
首先从德、才、思、学、识、文几个方面,论述张瞻之出类拔萃,人才难得。道德清高纯正,才思深厚博通;仰慕圣人之门,息心渊深之道;始登圣人之阶,终达几微深奥。取秘宫之经典,终四时而披阅,徜徉于百家,博取其精华,故辞藻华美,超越儒林;探幽入微,妙思神机;论道篇章,光彩照人。然后言其虽然身怀奇才,奔走公门,却隐其奇异,藏其才能,如单衣掩其锦绣,粗服覆其玉质——沉沦下僚,地位卑下,而且经年不迁,致使缙绅之士叹息遗憾。其才高与位卑,形成鲜明的对照。书之结尾,再次申述举荐的理由,以及如若重用张瞻对于国家兴盛之意义:
方今太清辟宇,四门启籥。玄纲括地,天网广罗。庆云兴以招龙,和风起而仪凤。诚岩穴耀颖之秋,河津托乘之日也。而赡沉沦下位,群望悼心。若得端委太学,错综先典;垂缨玉阶,论道紫宫。诚帝室之瑰宝,清庙之伟器。广乐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变,必飨上帝之祀矣。
当今清平教化,博揽人才,云兴龙升,风和凤仪,乃是人才耀颖托乘之良机。张瞻沉沦下位,天地伤悼,故有必可荐之理;若使张瞻职奉太学,官列玉阶,必为庙堂奇伟之才,对于朝廷和谐天人、兴盛礼乐,必将起到巨大作用。
论古今治国之理,说明荐举意义;述所荐者之德才,说明荐举依据。形式为书,内容为论。在结构上,先为荐举张瞻提供历史与现实依据,再言张瞻有必可用之才,后从西晋朝廷人才观念,论述其必可用之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而前文用“典谟”“礼学”,中间用“熙隆载典”,最后“广乐”“韶夏”,以儒家之经典前后呼应,使全文贯穿一条隐性的意脉,又强化了文章逻辑。在表达上,张瞻才高与“考槃下位”,招龙仪凤与张瞻“沉沦下位”,形成鲜明对照,深化了文章的说理,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阐释普遍道理,语言简约,直接切入题旨;叙述人物才德,则铺陈繁复,音节辐辏,辞气纷纭,表达从容优柔,意义耿直明了。在文体上,名乃为书,实则为移。“洗濯民心,坚同符契,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文心雕龙·檄移》),是移之特点。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指责太常博士“专己守缺,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骋辞张势,气刚义辨,乃移之一变;士龙移书太常,举荐人才,理正文雅,辞清骨峻,亦移之又一变也。在文体学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赋,作为一种文体,源于战国,盛于两汉。《文心雕龙·诠赋》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士龙《答车茂安书》,即以赋笔成书。车茂安外甥石季甫将出任令,因为传说县地处偏僻,又有“短狐之疾”“沙虱害人”,石季甫却将出任此地县令,故令全家惶恐忧戚,甚至“昼夜号泣”,士龙作此书以劝说之。然而,士龙并未直接劝说,而是针对石季甫家人对县的恐惧,翻进一层,以赋笔“具说县土地之快”,极力铺陈描述县之地理、土地、民风之美。
县去郡治,不出三日,直东而出,水陆并通。西有大湖,广纵千顷;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洞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遏长川以为陂,燔茂草以为田。火耕水种,不烦人力。决泄任意,高下在心。举钑成云,下钑成雨。既浸既润,随时代序也。官无逋滞之谷,民无饥乏之虑。衣食常充,仓库恒实。荣辱既明,礼节甚备。为君甚简,为民亦易。
先概述县贴近郡治,政治位置优越;水陆并行,往来交通便利。然后从西北东南的方位,一一分别铺陈大湖、名山、林泽、巨海,“泛船长驱,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洞交广”,其地理之核心位置,简直无与伦比。再铺陈其土地之肥沃,耕种之简易,水利之便利,人口之繁盛,官市之繁荣,百姓之富足,礼义之完备,民风之淳朴,一言以蔽之,“为君甚简,为民亦易”。出任县县令,简直是不二选择!特别是接下来描写田猎捕鱼: 季冬之月,牧事既毕,严霜陨而蒹葭萎,林鸟祭而罻罗设。因民所欲,顺时游猎;结罝绕堽,密网弥山,放鹰走犬,弓弩乱发,鸟不得飞,兽不得逸;真光赫之观,盘戏之至乐也。若乃断遏海浦,隔截曲隈,随潮进退,采蜯捕鱼,鲔赤尾,齿比目,不可纪名。鲙鳆,炙,烝石首,臛鮆,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蜯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
以季冬农事结束之后,弥山设网,捕鸟兽之乐,决堤海岸,渔蚌鱼之丰,进一步说明县物产之丰富,生活之快乐与富饶。描写田猎,规模之宏大,场面之热烈,动作之惊险,捕猎之丰盛,惊心动魄,特别富有感官的刺激和狂野的宣泄,故作者感慨,观狩猎火光之照天,即感受其悠游盘桓之至乐,况其他乎!描写捕鱼,别出匠心,列举种种鱼类之罕见,一是“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乱花迷眼;一是“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令人神往。前者渲染狩猎场面,在于雄壮;后者铺列鱼类品种,在于奇异。身居县,是乃人间天堂。即便如此,作者仍然意犹未足,又插入秦始皇南巡县,进一步渲染县风土人情之美:
昔秦始皇至尊至贵,前临终南,退燕阿房,离宫别馆,随意所居,沉沦泾渭,饮马昆明,四方奇丽,天下珍玩,无所不有,犹以不如吴会也。乡东观沧海,遂御六军南巡狩,登稽岳,刻文石,身在县三十余日。
以至尊至贵的秦始皇所居之奢靡华美,所行之地域辽远,珍玩之奇异瑰丽,层层铺垫,然后翻出“犹以不如吴会”,夸饰县自然珍玩、风土人情之美,再以“身在县三十余日”,写秦始皇流连忘返,又以“登稽岳,刻文石”,凸显游览县之意义,进一步突出其风物之诱人。最后切入主题:
夫以帝王之尊,不惮尔行;季甫年少,受命牧民。武城之歌,足以兴化。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何足忧乎?且彼吏民恭谨笃慎,敬爱官长。鞭朴不施,声教风靡。汉吴以来,临此县者,无不迁变。尊大人、贤姉上下,当为喜庆,歌舞相送,勿为虑也。足下急启喻宽慰,具说此意,吾不虚言也。
“帝王之尊,不惮尔行”,更何况“季甫年少,受命牧民”,一不足忧;“武城之歌,足以兴化”,以大道治小邑,必可教化兴盛,二不足忧;“桑弧蓬矢,丈夫之志。经营四方,古人所叹”,出令县,乃丈夫四方之志之实现,三不足忧;此县吏民,民风淳朴,“恭谨笃慎,敬爱官长,鞭朴不施,声教风靡”,四不足忧;由汉至吴,凡“临此县者,无不迁变”,前程可望,五不足忧。凡斯种种,水到渠成地说明季甫之官县,“当为喜庆,歌舞相送”也。
此书艺术上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以赋笔描述县之地理、物产、民风,虽以写实为主,铺陈渲染,摛文夸饰,颇类左思《三都赋》。故車永答书称“虽《山海经》《异物志》《二京》《两都》,殆不复过也”。《二京》《两都》,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山海经》《异物志》,博物搜奇,言浮义诡。士龙虽然宣称“非徒浮言华艳而已,皆有实征”,却又笔调幽默,义涉恢诡,乃将赋体嫁接于异物志体中。然而,体物言志,劝百而讽一,是赋的基本套路,此与士龙由状物写景,转入“何足忧”主旨的结构思路,颇为同调。但是,士龙抒情说理,亦以赋笔,夸饰渲染,不吝笔墨,与赋体抑有别也。第三,就结构而言,在铺陈渲染县地理、物产、民风之后,宕开一笔,以叙述秦始皇以至尊之身份,博临天下之奇观,南巡之时尚流连县,正面衬托此县之奇异,与上文相意脉勾连。然后又“夫以帝王之尊,不惮尔行”承接,转入阐释季甫出令县的意义,点明题旨。行文绵密中有疏宕,疏宕中有照应。第三,以书信写景、叙事、抒情,实开南朝书信之先。丘迟《与丘伯之书》、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或浅或深印有此文之影响。而且对游记文体的形成也有重要意义,故刘师培《文说》:“赵至《入关》之作,鲍照《大雷》之篇,叔庠擢秀于桐庐,士龙吐奇于县,游记之正宗也。”
综上,士龙书信,虽文体皆名之为“书”,却因书信寄呈对象、表达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名为“书”而实为“移”者,则义同符契,故理正文雅,辞清骨峻;名为“书”而实为“赋”者,则体物言志,故铺采摛文,恢诡宏壮。这类书信,既具有文体学上的特殊意义,也以此独特的艺术境界而具有审美意义。
(作者单位:亳州学院中文系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