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住关系作为城市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平衡与否成为衡量城市内部结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营造的重要标志。基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数据,运用洛伦兹曲线方法对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城市的职住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较为严重,其中北京市职住分离尤为严重;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结构是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等也是影响特大城市职住分离差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职住关系 职住分离 洛伦兹曲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城市职能、城市化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快速演化,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单位大院式”职住相对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商业住宅式”主导的多元化职住空间格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职住功能的非均衡化发展[1],加之市中心、周边大城市对就业功能和城市核心基础设施的“虹吸效应”,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越发严重,并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国内外学者[2][3][4][5]对城市职住关系的研究,主要注重其适用理论、发展现状与趋势、测度方法、空间演化格局、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特大城市职住空间格局驱动机理研究较少。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中各区县常住人口和GDP数据,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各区县工作岗位(从业人口数量代替)数据;2018全国10城居民通勤大数据研究报告中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数据。
空间洛伦兹曲线可进行地理要素区域离散分布和经济地理学研究[6]。基于经济普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测度职住分离研究,可进行城市间城区、街道等不同尺度职住关系测度。
三、中国特大城市职住分离测度
(一)上海、北京、广州职住分离比较
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状况尤为突出,三个城市不管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流动人口数量还是交通发展程度都具有典型性与可比性。
将北京市各区县从业人口所占百分比和常住人口所占百分比进行累计相加制成图表,即得到北京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依照此方法分别得到广州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上海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从洛伦兹曲线图中可以直观得到月牙形区域面积S1>S2>S3,但不能准确表示职住分离的总体水平(图1、图2、图3)。
(二)职住分离系数
为了较准确的计算职住分离总体水平引入了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主要用来测度洛伦兹曲线偏离完全均等程度。不同城市职住分离系数计算过程如下:
职住分离系数Z=S/M
其中:S是直线OL和洛伦兹曲线OCL的面积,M为绝对均累积线OL和OA、AL构成三角形AOL的面积。
当S=0时,Z=0,职住平衡;当S=M时,Z=1,职住完全分离;职住分离系数Z越大职住分离状况越严重。
采用三角形法计算出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的职住分离系数分别为 0.54、0.39、0.33。三个特大城市中北京市职住分离最严重、其次为广州市、上海市。
(三)职住分离系数、 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比较
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三城市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和平均通勤距离呈正相关;职住分离程度与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平均通勤距离没有展示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变化规律。较长的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会引发较严重的职住分离,但职住分离还受到居民行为习惯、交通状况、天气状况等因素制约[7][8](表1)。
城市空间结构决定城市交通设施供给、交通方式选择、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为团块状,广州被珠江及其支流分为多个部分,上海市被黄浦江分为两大部分。北京为北方平原地区典型的集中连片式即“团块状”城市形态,该城市形态下往往形成放射状路网和环形路网紧密结合(蜘蛛网状路网)的道路格局,较密集的城市道路网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通勤时间。广州市和上海市可被视为“组团状”城市形态,被河流分割的城市各组团间往往通过桥梁和隧道加以连接,连接处交通网密度较小,会增加通勤时间。
(四)职住分离驱动机理
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职住空间关系主要受城市结构、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流动人口四方面因素影响。
1.城市结构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北京市团块状城市形态便于合理布局交通网,便捷的交通网有利于缩短通勤时间,因北京市就业区和居住区域分散布局格局既增加了通勤距离,同时早高峰、晚高峰同向交通使得道路更加拥挤,增加通勤时间。广州市和上海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由于各组团间交通联系相对不便,各组团往往布局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功能,相对缩短了就业和居住之间的距离,缓解了职住分离状态。
2.城市发展水平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内部的优化布局使得特大城市内部各种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职住分离得到进一步缓解。但现实中已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很少发生变更,使得城市各区、县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分散布局,加上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特大城市职住分离日趋严重。
3.經济发展水平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通过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系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发现职住分离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即职住分离程度重则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北京市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职住分离最严重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主要原因在于首都特殊的“虹吸效应”,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来北京就业(表2)。 4.流动人口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流动人口所占比重越小则城市职住分离程度越严重,原因在于特大城市房价高昂、消费水平较高以及本地户口带来众多“特权”和福利,因此流动人口住房购买意愿低于本地常住人口,往往形成靠近工作地居住的特征,这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
四、结论与展望
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可以对不同城市职住分离进行直接对比分析,职住分离系数可对不同城市职住分离状况进行定量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使不同城市职住分离对比分析成为可能。
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状况排名依次为北京、广州、上海;城市结构、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流动人口均影响三个城市职住分离;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关系主要受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城市职住空间格局、驱动机理相关研究,需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等进行横向、纵向综合实证分析。随着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结构、空间布局、城市职能等均在发生变化,以及新的城市问题出现,职住关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不仅要对过去和现在的职住关系研究研究,还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职能定位对未来城市职住关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 基于千份问卷调查分析.地理研究, 2004, 23 (2): 227-242.
[2]Korus E,Weng Jenski S. Job accessibility,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risk of long term unemployment in the Paris region[J].Urban Studies,2010,(47):2279-2324.
[3]賈晓朋,孟斌,张媛媛.北京市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 35(1):55-70.
[4]张学波,宋金平等.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行业识别[J].人文地理,2019,34(03):83-90.
[5]甘田,刘鼎.基于手机数据的职住空间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城市交通,2020,18(05):36-44.
[6]林金堂.空间罗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 2003, 24(5):76-79.
[7]孟斌,郑丽敏,于慧丽.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1218-1224.
[8]解利剑,周素红.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J].城市观察, 2010, (4):85-93.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要素空间匹配测度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41671165)阶段性成果〕
〔贾晓朋、王芳,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孟斌,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郭丹(通讯作者),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职住关系 职住分离 洛伦兹曲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城市职能、城市化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快速演化,中国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单位大院式”职住相对平衡的状态,转变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商业住宅式”主导的多元化职住空间格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职住功能的非均衡化发展[1],加之市中心、周边大城市对就业功能和城市核心基础设施的“虹吸效应”,城市职住分离问题越发严重,并引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国内外学者[2][3][4][5]对城市职住关系的研究,主要注重其适用理论、发展现状与趋势、测度方法、空间演化格局、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特大城市职住空间格局驱动机理研究较少。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报中各区县常住人口和GDP数据,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各区县工作岗位(从业人口数量代替)数据;2018全国10城居民通勤大数据研究报告中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数据。
空间洛伦兹曲线可进行地理要素区域离散分布和经济地理学研究[6]。基于经济普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测度职住分离研究,可进行城市间城区、街道等不同尺度职住关系测度。
三、中国特大城市职住分离测度
(一)上海、北京、广州职住分离比较
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三个特大城市的职住分离状况尤为突出,三个城市不管是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程度、流动人口数量还是交通发展程度都具有典型性与可比性。
将北京市各区县从业人口所占百分比和常住人口所占百分比进行累计相加制成图表,即得到北京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依照此方法分别得到广州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上海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从洛伦兹曲线图中可以直观得到月牙形区域面积S1>S2>S3,但不能准确表示职住分离的总体水平(图1、图2、图3)。
(二)职住分离系数
为了较准确的计算职住分离总体水平引入了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主要用来测度洛伦兹曲线偏离完全均等程度。不同城市职住分离系数计算过程如下:
职住分离系数Z=S/M
其中:S是直线OL和洛伦兹曲线OCL的面积,M为绝对均累积线OL和OA、AL构成三角形AOL的面积。
当S=0时,Z=0,职住平衡;当S=M时,Z=1,职住完全分离;职住分离系数Z越大职住分离状况越严重。
采用三角形法计算出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的职住分离系数分别为 0.54、0.39、0.33。三个特大城市中北京市职住分离最严重、其次为广州市、上海市。
(三)职住分离系数、 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比较
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三城市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和平均通勤距离呈正相关;职住分离程度与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平均通勤距离没有展示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变化规律。较长的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会引发较严重的职住分离,但职住分离还受到居民行为习惯、交通状况、天气状况等因素制约[7][8](表1)。
城市空间结构决定城市交通设施供给、交通方式选择、交通网络布局等方面。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为团块状,广州被珠江及其支流分为多个部分,上海市被黄浦江分为两大部分。北京为北方平原地区典型的集中连片式即“团块状”城市形态,该城市形态下往往形成放射状路网和环形路网紧密结合(蜘蛛网状路网)的道路格局,较密集的城市道路网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通勤时间。广州市和上海市可被视为“组团状”城市形态,被河流分割的城市各组团间往往通过桥梁和隧道加以连接,连接处交通网密度较小,会增加通勤时间。
(四)职住分离驱动机理
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职住空间关系主要受城市结构、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流动人口四方面因素影响。
1.城市结构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北京市团块状城市形态便于合理布局交通网,便捷的交通网有利于缩短通勤时间,因北京市就业区和居住区域分散布局格局既增加了通勤距离,同时早高峰、晚高峰同向交通使得道路更加拥挤,增加通勤时间。广州市和上海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由于各组团间交通联系相对不便,各组团往往布局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功能,相对缩短了就业和居住之间的距离,缓解了职住分离状态。
2.城市发展水平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城市内部的优化布局使得特大城市内部各种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职住分离得到进一步缓解。但现实中已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很少发生变更,使得城市各区、县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分散布局,加上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特大城市职住分离日趋严重。
3.經济发展水平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通过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系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发现职住分离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即职住分离程度重则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北京市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职住分离最严重但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主要原因在于首都特殊的“虹吸效应”,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来北京就业(表2)。 4.流动人口对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流动人口所占比重越小则城市职住分离程度越严重,原因在于特大城市房价高昂、消费水平较高以及本地户口带来众多“特权”和福利,因此流动人口住房购买意愿低于本地常住人口,往往形成靠近工作地居住的特征,这有利于减轻职住分离。
四、结论与展望
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可以对不同城市职住分离进行直接对比分析,职住分离系数可对不同城市职住分离状况进行定量对比,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使不同城市职住分离对比分析成为可能。
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分离状况排名依次为北京、广州、上海;城市结构、城市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流动人口均影响三个城市职住分离;三个特大城市职住关系主要受城市空间结构影响。
城市职住空间格局、驱动机理相关研究,需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等进行横向、纵向综合实证分析。随着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结构、空间布局、城市职能等均在发生变化,以及新的城市问题出现,职住关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不仅要对过去和现在的职住关系研究研究,还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职能定位对未来城市职住关系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 基于千份问卷调查分析.地理研究, 2004, 23 (2): 227-242.
[2]Korus E,Weng Jenski S. Job accessibility,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risk of long term unemployment in the Paris region[J].Urban Studies,2010,(47):2279-2324.
[3]賈晓朋,孟斌,张媛媛.北京市不同社区居民通勤行为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 35(1):55-70.
[4]张学波,宋金平等.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行业识别[J].人文地理,2019,34(03):83-90.
[5]甘田,刘鼎.基于手机数据的职住空间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城市交通,2020,18(05):36-44.
[6]林金堂.空间罗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 2003, 24(5):76-79.
[7]孟斌,郑丽敏,于慧丽.北京城市居民通勤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0):1218-1224.
[8]解利剑,周素红.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J].城市观察, 2010, (4):85-93.
〔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要素空间匹配测度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41671165)阶段性成果〕
〔贾晓朋、王芳,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孟斌,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郭丹(通讯作者),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