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对全面改善农产品结构、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 新农村建设 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提高农村相关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科学健康的农村生活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现实农村生态环境决定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居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各级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量投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尤其显著,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拥有先天自然生态条件的农村,本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特征日益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如果这种现象不及时得以改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将不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生存。多年来,农村人口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伴随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的扩大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我国地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仅有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约15%的耕地面积受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污染,土壤质量大幅下降。二是水土丧失面积扩大。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有将近4888.67公顷耕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约占38%。三是垃圾污染严重。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染水被认为是当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市共同的生活垃圾。四是其它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也比较严重。像种植、养殖业污染源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废弃物未能有效利用以及我国农村目前大量存在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毁林开荒等行为,都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当前加快农村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改善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它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方向。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应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标准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维护农民群众权益、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体现。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对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转变农村落后的社会风气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必须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逐渐积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以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了享受生活,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许多内容,包括治理农村污染问题、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民生态文化等,对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民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作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不仅是对于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同时也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不仅深刻揭示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党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广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将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强化全程监管上下功夫,严格控制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切实杜绝“餐桌上的污染”。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合作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抓好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提升农业经营组织水平。实施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推广供销、邮政等系统服务农村的经验,发展农业托管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建设、保护与治理并举,着力塑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注重环境保护,使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农村建设改造中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实现农村永续发展。以更高标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全覆盖、长效化的要求,著力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提升整治标准,完善长效机制,推动连片扩面,彰显大生态理念,使整治工作向全域覆盖、向长效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城乡有机对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尽快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医院建设要由城区向农村拓展,着力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采购和管理维护的补助力度;通过乡村与城市结合的商业模式,推动连锁超市服务深入乡村,使村民不必出村就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日常用品,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积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兴办村庄社区养老日托照料中心等机构,让农村老人生活更舒适、更方便。高标准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提升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水平,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加服务门类,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周到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 新农村建设 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在提高农村相关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科学健康的农村生活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现实农村生态环境决定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居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各级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量投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尤其显著,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拥有先天自然生态条件的农村,本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特征日益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与城市生态文明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如果这种现象不及时得以改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将不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生存。多年来,农村人口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农村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伴随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的扩大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日益增大,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我国地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仅有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约15%的耕地面积受工业“三废”和农药化肥污染,土壤质量大幅下降。二是水土丧失面积扩大。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有将近4888.67公顷耕地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约占38%。三是垃圾污染严重。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染水被认为是当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市共同的生活垃圾。四是其它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也比较严重。像种植、养殖业污染源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废弃物未能有效利用以及我国农村目前大量存在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毁林开荒等行为,都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当前加快农村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改善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它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方向。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应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范围,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标准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维护农民群众权益、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体现。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转变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对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转变农村落后的社会风气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和稳定和谐的农村社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长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导致了有限的农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使本来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必须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逐渐积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当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以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了享受生活,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许多内容,包括治理农村污染问题、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民生态文化等,对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民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作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不仅是对于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民群众权利的尊重,同时也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来抓,不仅深刻揭示出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党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
三、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广泛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将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在强化全程监管上下功夫,严格控制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切实杜绝“餐桌上的污染”。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合作农场,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抓好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提升农业经营组织水平。实施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推广供销、邮政等系统服务农村的经验,发展农业托管服务。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引导村镇银行、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组织健康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建设、保护与治理并举,着力塑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取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注重环境保护,使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农村建设改造中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实现农村永续发展。以更高标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全覆盖、长效化的要求,著力在深化拓展上下功夫,提升整治标准,完善长效机制,推动连片扩面,彰显大生态理念,使整治工作向全域覆盖、向长效转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城乡有机对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提升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尽快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住房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医院建设要由城区向农村拓展,着力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采购和管理维护的补助力度;通过乡村与城市结合的商业模式,推动连锁超市服务深入乡村,使村民不必出村就能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日常用品,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积极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兴办村庄社区养老日托照料中心等机构,让农村老人生活更舒适、更方便。高标准抓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提升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发展水平,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加服务门类,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周到的社会服务。